qc外觀:崗位說明書
1、監控產品工藝狀態,對工藝參數的改變對產品的影響進行認定,并論證設定的合理性;
2、根據公司整體質量狀況組織質量控制方案,監控產品全程質量(原材料、生產、出廠等環節);
3、制定產品質量檢驗標準、產品檢驗流程及方法;
4、主持來料檢驗及出貨評審工作,遇到問題向品質主管報告;
5、協助跟蹤產品的使用情況、處理客戶反饋,依據反饋改善質量控制;
6、總結產品質量問題并推動相關部門及時解決;
7、參與質量體系認證工作。
任職資格
1、相關行業大專以上學歷;英語良好;
2、3年以上相關崗位工作經驗;
3、熟悉產品生產工藝流程;了解iso9001質量體系;熟悉相關產品品質管理流程與操作方法;對供應商的質量管理體系評價有豐富的工作經驗;熟練使用辦公軟件;
4、工作認真負責,嚴謹細致,有原則;良好的問題分析能力;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
篇2:焊縫外觀質量檢驗作業指導書
焊縫外觀質量檢驗作業指導書
1.目的:
指導焊接檢驗員正確檢驗,記錄產品的焊縫外觀質量。為統計分析、改進焊接質量提供依據。
2.范圍:
適用于質量體系覆蓋的金屬結構產品的焊縫外觀質量(焊縫外觀成型和外觀缺陷)檢驗。
3.職責:
3.1焊接檢驗員負責編制檢驗計劃,焊縫分布圖,按指導書的規定進行焊縫外觀質量的檢驗和記錄,并對檢驗和記錄的正確性、真實性負責。
3.2質量記錄管理人員負責記錄的收集、整編和歸檔,并對記錄的完整性負責。
4.方法:
4.1檢驗準備
4.1.1熟悉產品設計圖紙、工藝文件和產品驗收標準,掌握焊縫外觀質量檢驗項
目及允許偏差。
4.1.2編制焊縫外觀質量檢驗計劃(填寫“焊縫外觀質量檢驗計劃”表)(見附錄5.1)經質檢部門負責人審批簽字后實施。
4.1.3繪制“焊縫分布圖”(附錄5.2)。標注焊縫代號、焊角尺寸等內容。
4.1.4檢驗工器具準備:焊縫檢驗尺(規)、鋼板尺、鋼卷尺、檢驗記錄表、鉛油等。
4.2檢驗時間:
4.2.1焊工自檢:每條焊縫焊完后,焊工應立即清除焊碴進行自檢,并記錄。
4.2.2焊接檢驗員專檢;在焊工自檢完成后,按檢驗計劃進行檢驗并作出記錄。
4..3檢驗數量:對產品Ⅰ、Ⅱ類焊縫外觀質量采取全數、全長檢查,其它焊縫在質量穩定狀態下可酌情采取大比例抽樣檢查,否則應全數檢查。當設計或監理有特殊要求時,按要求進行檢查。
4.4檢驗方法:
4.4.1焊縫外觀質量按“焊縫外觀質量檢驗方法指導卡”(附錄5.3)中規定的方法檢查。
4.4.2“焊縫外觀質量檢驗方法指導卡”中末包含的檢查項目及產品特殊型式焊縫的檢查方法應經過質檢部門負責人認可。
4.5檢驗記錄:
4.5.1檢驗記錄統一使用附錄5.4規定的“焊縫外觀質量檢驗記錄”表,該表與“焊縫外觀質量檢驗計劃”表配合使用(兩表中焊縫代號對應相同)。
4.5.2檢驗記錄的填寫應符合SDQ-B-25《質量記錄控制程序》的規定。即:要求采用鋼筆或園珠筆,顏色為蘭、黑色;記錄內容應填寫齊全,空格劃“/”符號,錯誤更改劃“//”符號,并由更改人簽字或蓋章;質量記錄填寫應真實、準確、完整,字跡清楚、工整。
4.5.3表中“外觀成型”和“外觀缺陷”中的各檢查項目欄按如下規定填寫:
(1)當檢查項目的尺寸偏差或數量在驗收規范允許范圍內(即合格)時,在欄內劃“0”。
(2)當檢查項目(表面氣孔除外)的尺寸偏差或數量超出規范允許范圍(即不合格)時,在欄內填寫不合格項的累計長度值(不填寫具體偏差)。
(3)表面氣孔超出驗收規范允許范圍(即不合格)時,在欄內填寫氣孔個數或間距數值。
4.5.4表中“返工記錄”欄內一律填寫“見序號××字樣”,返工處理后的檢查記錄、日期及評定均填寫在序號××橫格中)。
4.6記錄整編、歸檔:
4.6.1單項產品竣工后,應將“焊縫外觀質量檢驗計劃”,焊縫分布圖和“焊縫外觀質量檢驗記錄”表編入產品質量檢驗記錄中,一并成冊進檔。
4.6.2產品質量檢驗記錄、歸檔時應填寫“質量記錄歸檔請單”并辦理交接簽字手續。
5.附錄:
5.1焊縫外觀質量檢驗計劃表(格式)
5.2焊縫分布圖(圖框格式)
5.3焊縫外觀質量檢驗方法指導卡
5.4焊縫外觀質量檢驗記錄(格式)
篇3:T梁外觀質量缺陷防治措施
T梁外觀質量缺陷與防治措施
一、施工中發現的問題
1、梁腹側表面、T梁端頭錨固截面有蜂窩、麻面現象,馬蹄上口斜面氣泡較大。
2、梁端頭第二道橫隔板下耳板附近、腹板變厚處、馬蹄上口斜面有“狗洞”。
3、馬蹄根部、側模拼縫、堵頭模板兩側處跑漿較多,有“爛邊”、“爛根”現象。
4、梁腹表面有明顯的層印。
5、模板拼縫處有“錯臺”,個別梁有“跑模”現象。
6、T梁張拉起拱后,梁兩頭馬蹄底部缺棱掉角。
7、T梁翼板頂面板收縮裂縫較多。
8、腹板表面、翼板下表面有“白斑”和“黑斑”,混凝土表面花臉,顏色不一。
9、橋面連續預埋鋼板下砼不密實。
二、原因分析、預防措施、修補方法
麻面
麻面是指混凝土表面上呈現出無數綠豆般大小的不規則小凹點。直徑通常不大于5mm。
[原因分析]
(1)馬蹄上口斜面排氣困難,錨固截面錨下鋼筋密集,受抽拔管位限制振搗困難,混凝土振搗不足,氣泡未完全排出,部分氣泡殘留在混凝土與模板之間。
(2)新拌混凝土澆注入模后,停留時間過長,振搗時已有部分凝固。
(3)用小料水平分層澆注完馬蹄后,澆注腹板時誤開平板振搗器,上部灰漿順模板表面流到下層塌落度損失比較大混凝土表面,拆模后出現若斷若續的“眼淚”。
(4)澆注前沒有在模板上撒水濕潤,或濕潤不足,混凝土的水分被模板吸去或模板拼縫漏漿,靠近拼縫的構件表面漿少。
(5)模板表面未清理干凈,附有水泥漿渣等雜物。
[預防措施]
(1)振搗遵循緊插慢拔原則,振動棒插入到拔出時間控制在20S為佳,插入下層510CM,振搗至砼表面平坦泛漿、不冒氣泡、不顯著下沉為止;馬蹄上口斜面宜作為砼分層控制高度,以利排氣;插振搗棒確有困難時,采用附著式振搗器或人工插搗的方法振實。
(2)新拌砼必須按水泥或外加劑的性質,在初凝前振搗,放置時間過長未初凝砼可拉回拌和站按設計水灰比加水加水泥重新拌和,放灰時剔除結硬灰塊。砼結塊比較嚴重時,嚴禁使用。
(3)T梁馬蹄以下主要依靠附著式振搗器振搗,腹板上部、翼板砼主要依靠插入式振搗器振搗,盡量避免澆注上部砼時,啟動附著式振搗器,導致下部即將結硬的砼表面出現麻面。
(4)澆注砼時,無論那種模型,均需撒水濕潤。但不得積水;澆注前檢查模板拼縫,對可能漏漿的縫,設法封堵。
(5)模板表面清理干凈,隔離劑應涂刷均勻。
[修補方法]
砼表面的麻點,對結構無大影響,通常不做處理,如需處理,方法如下:
Ⅰ、用稀草酸溶液將該處脫模劑油點或污點用毛刷洗凈,于修補前用水濕透。
Ⅱ、修補用的水泥品種必須與原砼一致,砂子為細紗,粒徑最大不宜超過1mm。
Ⅲ、水泥砂漿的配比為1:2或1:2.5,由于數量不多,可用人工在小桶中拌勻,隨拌隨用。必要時摻拌白水泥調色。
Ⅳ、按照漆工刮膩子的方法,將砂漿用刮刀大力壓入麻點,隨即刮平。
Ⅴ、修補完成后,用草簾或草席進行保濕養護。
蜂窩
蜂窩是指砼表面無水泥漿,骨料間有空隙存在,形成數量或多或少的窟窿,大小如蜂窩,形狀不規則,露出石子深度大于5MM,深度不漏主筋,可能漏箍筋。
[原因分析]
(1)模板漏漿,加上振搗過度,跑漿嚴重。
(2)砼塌落度偏小,加上激振力不足或漏振
(3)砼澆注方法不當,沒有采用帶漿法下料和趕漿法振搗。
(4)砼攪拌與振搗不足,使砼不均勻,不密實,造成局部砂漿過少。
[預防措施]
(1)澆注前必須檢查和嵌填模板拼縫,并澆水濕潤;澆注過程中有專人檢查模板質量情況,并嚴格控制每次振搗時限。
(2)塌落度過小時拉回拌和站加水加水泥重新拌制;振搗工具的性能必須與砼的工作度相適應;一名振搗手跟著灰斗粗振,另一名振搗手隨后細振,按規定的振搗間距精心振搗,尤其加強模板邊角和結合部位的振搗。
(3)嚴格執行帶漿下料和趕漿法振搗,注意砼振實的五點表現。
(4)砼拌制時間應足夠;分層厚度不得超過規范規定,防止振搗不到。
[修補方法]
小蜂窩可按麻面方法修補,大蜂窩采用如下方法修補。
Ⅰ、將蜂窩軟弱部分鑿去,用高壓水及鋼絲刷將結合面沖洗干凈。
Ⅱ、修補用的水泥品種必須與原砼一致,砂子用中粗砂。
Ⅲ、水泥砂漿的配比為1:2到1:3,并攪拌均勻,有防水要求時,在水泥漿中摻入水泥用量1%3%的氯化鐵防水劑,起到促凝和提高防水性能的目的。
Ⅳ、按照抹灰工的操作方法,用抹子大力將砂漿壓入蜂窩內,刮平;在棱角部位用靠尺將棱角取直。
Ⅴ、修補完成后,用草簾或草席進行保濕養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