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輸電線路故障調查統計辦法
架空輸電線路故障調查及統計辦法
D.1總則
為了進一步加強輸電線路的運行分析和技術管理工作,掌握線路故障(“故障”在本《辦法》中系指事故及障礙的統稱,下同)情況及發生的規律,積累運行經驗,考核線路設計的合理性及運行維護的有效性,根據《電業生產事故調查規程》的有關規定,為滿足輸電線路生產管理的需要,制定本辦法。
D.2適用范圍
D.2.1本辦法主要適用于各供電公司、超高壓輸(變)電公司(局)直接管理(或代管)的35kV及以上架空輸電線路。
D.2.2本《辦法》僅針對線路(設備)出現的故障。對由于線路原因造成電網事故的線路僅考慮引發事故的線路,其他如發、變電設備、繼電保護裝置及被牽連的其他線路等不在此限。對電網事故的調查、統計,應按照《電業生產事故調查規程》的有關規定辦理。
注:非線路原因引發的電網事故(如由于調度指揮不當、繼電保護失靈等造成的),雖然發生線路故障,對此線路不作考核,可以按本《辦法》進行調查,但不統計,。
D.3線路隱患
由于設計不合理或設計標準偏低、選用材料(設備及零部件)不當、施工質量不佳或由于運行維護不周等原因,使線路處于異常(或不利)運行狀態,雖未造成線路故障,但必須及時進行處理。這些對線路安全運行已構成威脅的不安全因素(情況),統稱為“線路隱患”。
D.4線路故障
D.4.1線路跳閘
線路跳閘指開關動作,無論重合成功與否,均視為“跳閘”。線路跳閘可能構成“一類障礙”或“事故”。
D.4.2線路事故
D.4.2.1特大事故
線路損壞,直接經濟損失達1000萬元及以上者。
D.4.2.2重大事故
未構成特大線路事故,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可定為重大線路事故:
(1)線路損壞,直接經濟損失達300萬元及以上者。
(2)220kV及以上輸電線路損壞,30天內不能修復;或雖在30天內恢復運行,但自事故發生日起3個月內非計劃停運累計時間達30天。
D.4.2.3一般線路事故
未構成特大、重大線路事故,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可定為一般線路事故:
a)330kV及以上電壓等級線路被迫停止運行。
b)35kV及以上電壓等級輸電線路異常運行,或被迫停運后引起對用戶少送電,或停運當時雖沒有對用戶少送電,但在高峰負荷時引起了對用戶少送電或電網限電。
c)35kV~220kV線路被迫停運,雖未引起對用戶少送電或電網限電,但時間超過8h。
d)35kV及以上輸電線路非計劃檢修、計劃檢修延期或停止備用,達到以下條件之一者:
①停用時間超過72h;
②沒有按調度規定的時間恢復送電或備用。
e)220kV及以上線路倒桿塔、斷線、掉絕緣子串(掉線)。
D.4.3線路一類障礙
未構成線路事故,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可定為線路一類障礙:
a)35kV~220kV線路電壓等級被迫停運、非計劃檢修或停止備用(時間未超過8h)。
b)110kV及以上電壓等級線路跳閘,斷路器跳閘后經自動重合閘重合成功或無(暫停)自動重合閘的線路跳閘后強送成功(繼電保護、自動裝置誤動和系統發生振蕩、解列引起的除外)。
D.5調查內容
輸電線路發生故障,凡構成“事故”者均須調查,“一類障礙”根據情況決定是否調查。以下是線路故障調查的基本內容。
D.5.1基本情況調查
D.5.1.1故障線路或線段的名稱、建設年限及主要設計參數。
D.5.1.2故障發生時間、地點及氣象情況。
D.5.1.3故障設備或構件(桿塔、導地線、拉線、基礎等)型式、類別及地形環境情況。
D.5.1.4故障簡要經過及設備或構件損壞(包括制造廠家、型號、生產日期等)情況。
D.5.1.5故障原因分析及結論。
D.5.2線路險情調查
D.5.2.1桿塔基礎及周邊環境險情及程度(基礎損壞、土體滑坡、地基沉陷等)。
D.5.2.2桿塔身部及橫擔損壞、塔材丟失情況及程度(桿塔傾斜、塔材變形、混凝土電桿表面裂縫超標等)。
D.5.2.3拉線及拉線金具受損(丟失)情況及程度(拉線斷股、拉線棒斷裂、螺栓缺損等)。
D.5.2.4導線連接金具變化情況及程度(接續管溫度超標,、耐張或引流金具松脫、移位、因金具造成導線損傷斷股等)。
D.5.2.5同一批瓷絕緣子劣化、鋼帽、鋼腳或聯接金具斷裂、玻璃絕緣子自爆、復合絕緣子硅橡膠脆化、憎水性下降或芯棒串位、酸蝕等情況及程度。
D.5.2.6其他。
D.5.3跳閘及一類障礙原因調查
D.5.3.1導線對塔身或拉線的間隙閃絡。
D.5.3.2導線對地(公路、鐵路)、樹木(竹林)、房屋等的間隙閃絡。
D.5.3.3導線相間或導、地線間閃絡。
D.5.3.4不同線路交叉跨越,相互之間閃絡。
D.5.3.5絕緣子串自身劣化擊穿閃絡。
D.5.3.6絕緣子串因雷擊、污穢、復冰、鳥害、風偏等引起的表面或擊穿閃絡。
D.5.3.7其他(外力破壞或外部環境影響等)。
D.5.4跳閘及事故原因調查
D.5.4.1桿塔由于大風、復冰傾倒或橫擔彎曲引發的永久故障。
D.5.4.2桿塔因基礎被洪水沖刷塌陷而傾倒。
D.5.4.3拉線桿塔因拉線損壞或拉線金具斷裂、拉線丟失而傾倒。
D.5.4.4桿塔因塔材及螺栓被拆卸而傾倒。
D.5.4.5桿塔因外力沖撞或人為破壞而傾倒。
D.5.4.6水泥桿受損、斷裂而傾倒。
D.5.4.7導地線因大風、復冰、雷擊而斷線。
D.5.4.8導地線因疲勞振動發生的斷線。
D.5.4.9導地線接續金具過熱、損壞引起的接地故障。
D.5.4.10外力、人為(如采石爆破)造成的斷線。
D.5.4.11絕緣子串或金具斷裂、脫落造成的停電故障。
D.5.4.12絕緣子串閃絡或導線相間、導線對地閃絡造成的跳閘或停電。
D.5.4.13其他。
D.6線路故障分析要點
D.6.1桿塔及基礎
D.6.1.1設計氣象條件取值偏低、整體或局部設計強度、剛度不滿足實際使用條件。
D.6.1.2桿塔定位對微地形、微氣象條件考慮不周,定位不當,基礎防洪排水設施不完善。
D.6.1.3塔材、螺栓等零部件質量或性能差、選用不當或施工安裝錯用,代用不當。
D.6.1.4施工質量不佳,不能滿足設計或施工驗收規范的要求。
D.6.1.5運行維護不到位,未及時發現和處理存在的缺陷或其他原因。
D.6.2導地線及金具
D.6.2.1設計時導地線荷裁、使用應力、截面選擇或防振措施考慮不周,地線防雷保護角偏大。
D.6.2.2導線對地面、房屋、樹竹以及其它交叉跨越物的安全距離不夠,導線風偏和弧垂計算不準確。
D.6.2.3施工放線時導線有擦傷、斷股等情況未妥善處理,導地線線夾、接續金具、引流連接金具、防振錘等壓接或安裝工藝質量不佳。
D.6.2.4導地線質量差,存在接頭焊接不牢,鋼芯或鋁股有斷股等情況。
D.6.2.5運行維護中未及時發現和處理導地線銹蝕、接頭過熱、弧垂變化、金具松脫以及導地線振動、磨損等造成的缺陷,或其他原因。
D.6.3絕緣子及金具
D.6.3.1線路絕緣配置與現場實際污穢等級不符,選用絕緣子型號、片數及安裝方式不當等。
D.6.3.2絕緣子產品生產制造質量不良,,運行年劣化率(或自爆率)超過標準,鋼帽有砂眼、裂紋,鋼帽、鋼腳配合間隙過大(或與鎖緊銷配合不當),復合絕緣子傘裙、芯棒及端部密封質量差等。
D.6.3.3絕緣子串連接金具強度不夠或有缺陷。
D.6.3.4運行維護(巡視、檢測)、清掃、調整不及時,或金具缺陷處理不及時,或其他原因
D.6.4接地裝置
D.6.4.1接地電阻值偏大,接地線連接不牢、被拆卸或地網銹蝕嚴重。
D.6.4.2運行維護不到位或缺陷處理不及時,以及其他原因。
D.7事故調查的組織
D.7.1一類障礙由送電工區負責人組織調查,必要時安監人員和有關專業人員參加。
D.7.2一般線路(設備)事故,通常由市(地)供電公司、超高壓輸(變)電公司(局)組成調查組進行事故調查。若涉及兩個及以上市(地)供電公司的,由上級生產管理部門組織調查;只涉及一個送電(線路)工區且情節比較簡單的一般事故,也可指定該工區負責人組織調查。
D.7.3重大、特大線路(設備)事故,應由所屬區域電網、省(自治區、直轄市)電力有限公司組織調查,也可由其向下委托(或授權)有關單位進行調查。
D.7.4事故報告由事故調查組的技術人員填寫;各市(地)供電公司、超高壓輸(變)電公司(局)所屬送電(線路)工區,在事故調查后還應填寫《輸電線路故障(一類障礙、事故)技術調查分析表》(參見:附表D),并根據需要或要求報上級生產管理部門。
D.8統計方法
D.8.1線路跳閘、事故每年發生的次數應按電壓等級、故障類別及原因進行統計匯總,并分別計算出各電壓等級線路的跳閘率、事故率。
D.8.2由于同一原因引起一條線路在4h內多次跳閘,可定為一次事故。
D.8.3同一供電企業的線路,由于同一原因(污閃、導線覆冰舞動等)或自然災害(暴風雪、洪水、地震、泥石流等),造成多條線路同時或接連跳閘,可定為一次事故。
D.8.4事故統計口徑應與安監部門保持一致,主要對經安監部門認定的考核事故和自動重合閘重合不成功的線路進行事故統計,但D.2.2條所列條注情況除外。
D.8.5線路隱患不在統計之列,但須另行記錄以便掌握。
篇2:安全事故統計報告調查處理制度
為了積極預防、妥善處理道路運輸安全事故,保護公司、他人的合法權益和生命、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國務院《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國務院令第493號)、《浙江省道路運輸行業行車事故統計報告制度》等有關規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條發生道路行車安全事故后,當班駕駛員及現場有關人員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組織搶救,同時應當立即報告本單位主要負責人。
第二條事故發生單位負責人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當立即啟動事故相應應急預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組織搶救,防止事故擴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第三條發生道路行車安全死亡事故后,公司應當在2小時內向有關職能部門報告,不得隱瞞不報、謊報或者拖延不報。自事故發生之日起7日內,事故造成的傷亡人數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補報。
第四條安全事故報告的內容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傷亡情況、財產損失金額、事故簡要經過、采取的施救措施、事故發生的初步原因、報告單位、報告人及其他應當報告的事項。
第五條事故調查
事故發生單位在事故發生后應成立事故調查小組,對事故發生的原因、經過、損失等情況進行調查。調查小組應將調查情況和處理建議以書面形式向單位和上級有關部門匯報。第六條事故處理
1.事故處理要堅持“四不放過”的原則,即事故原因沒有查清不放過;事故責任者沒有嚴肅處理不放過;廣大員工沒有受到教育不放過;防范措施沒有落實不放過。
2.在進行事故調查分析的基礎上,事故責任部門應根據事故調查報告中提出的建議,制定整改措施。
3.對事故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由公司依據事故調查報告中對事故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的處理意見和建議,進行行政處分和經濟處罰,觸犯刑律構成犯罪的交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4.對事故造成的傷亡人員工傷認定、勞動鑒定、工傷評殘和工傷保險待遇處理,由公司工會和安全部門按照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和有關省、市綜合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等有關規定進行處置。
5.事故調查處理結束后,公司或安全部門應負責將事故詳情、原因及責任人處理等編印成事故通報,組織全體職工進行學習,從中吸取教訓,防止事故的再次發生。
6.每起事故處理結案后,公司安全部門應負責將事故調查處理資料收集整理后實施歸檔管理。
第七條生產安全事故檔案
1.事故快報表。
2.事故調查報告。
3.事故現場照片、示意圖、亡者身份證、死亡證、技術鑒定等資料。
4.事故認定書。
5.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決定。
6.整改措施
7、其他有關的資料
篇3:事故統計報告與調查處理制度
為及時報告和統計安全生產事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結合公司實際情況,特制定本制度。
一、出租汽車公司駕駛員的行車安全生產事故,以及消防事故的報告和統計適用本制度。
二、本制度所指安全生產事故、駕駛員傷亡事故是指駕駛員在出租汽車營運過程中發生的交通事故、人身傷害、急性中毒事故;火災事故等。
三、出租汽車公司按其職能對事故進行分類管理,按規定建立檔案,對事故進行統計、上報。
四、事故分類:
(一)交通事故
一般事故:凡一次造成重傷1至2人或輕傷3人以上,或直接經濟損失不足3萬元的事故。
重大事故:凡一次造成死亡1至2人或重傷3至10人或直接經濟損失折款達3萬元不足6萬元的事故。
特大事故:凡一次造成死亡3人及以上或重傷11人以上;或死亡1人同時重傷8人及以上;或死亡2人同時重傷5人及以上;直接經濟損失折款6萬元及以上的事故。
(二)傷亡事故
一般傷亡事故:指一次死亡2人以下或一次重傷9人以下的事故,或輕傷事故。
重大傷亡事故:指一次死亡3至9人或一次重傷10人以上的事故。
特大傷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
(三)火災事故
按一次火災事故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受災戶數和財物直接損失金額,火災劃分為:
一般火災:死亡2人及以下;或重傷19人及以下;或死亡、重傷9人及以下;或受災29戶及以下;或直接財產損失30萬元以下(不含30萬元)。
重大火災:死亡3人及以上;或重傷10人及以上;或死亡、重傷10人及以上;或受災30戶及以上;或直接財產損失30萬元及以上。
特大火災:死亡10人及以上,或重傷20人及以上;或死亡、重傷20人及以上;或受災50戶及以上;或直接財產損失100萬元及以上。
五、事故報告
凡發生一般交通事故、傷亡事故、火災事故,駕駛員(事故當事人)應立即報告公司或交通管理部門,公司有關人員應立即到達現場了解情況,做好善后處理工作,2小時內報告公司相關領導和職能部門,并于12小時內將事故概況(事故發生的具體時間、地址、類別、傷亡情況,簡要經過、事故原因等)書面上報相關職能部門。火災發生時應立即撥打119報警。
六、發生重、特大交通事故、傷亡事故、火災事故時,事故單位及有關領導、主管部門應立即采取緊急措施,按《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制度》的程序和要求進行救援和處置。
七、發生事故隱瞞不報或不按規定報告的有關人員,按相關規定處理。
八、調查處理
1、對一般交通事故,出租汽車公司按制度進行備案統計,并做出書面處理意見,在公司安全工作會議上進行通報。
2、對重大事故或特大事故,出租汽車公司必須按制度上報,并成立公司事故調查組,會同有關單位和部門,提出對事故責任人的處理意見。
3、對發生責任事故的人員,出租汽車公司應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