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高壓并聯電容器事故措施范本
1?總則
1.1?為預防并聯電容器事故發生,保障電網安全、可靠運行,特制定本預防措施。
1.2?本措施是依據國家的有關標準、規程和規范設備運行經驗和檢修而制定的。
1.3?本措施針對并聯電容器設備在運行中容易導致典型、頻繁出現的事故提出了具體的預防措施。
1.4本措施適用于中電投某風電場系統的35(6.3、)kV電壓等級并聯電容器。
2?引用標準
以下為設備設計、制造及試驗所應遵循的國家、行業和企業的標準及規范,但不僅限于此:
GB6915-1986?高原電力電容器
GB3983.2-1989?高電壓并聯電容器
GB11025-1989?并聯電容器用內部熔絲和內部過壓力隔離器
GB15116.5-1994?交流高壓熔斷器并聯電容器外保護用熔斷器
GB50227-1995?并聯電容器裝置設計規范
DL402-1991?交流高壓斷路器訂貨技術條件
DL442-1991?高壓并聯電容器單臺保護用熔斷器訂貨技術條件
DL462-1992?高壓并聯電容器用串聯電抗器訂貨技術條件
DL/T604-1996?高壓并聯電容器裝置訂貨技術條件
DL/T628-1997?集合式高壓并聯電容器訂貨技術條件
DL/T653-1998?高壓并聯電容器用放電線圈訂貨技術條件
DL/T804-20**?交流電力系統金屬氧化物避雷器使用導則
DL/T840-2003?高壓并聯電容器使用技術條件
JB/T8958-1999?自愈式高電壓并聯電容器
3?防止高壓并聯電容器事故的技術措施
3.1?并聯電容器裝置用斷路器部分
3.1.1加強電容器裝置用斷路器的選型管理工作。所選用斷路器型式試驗項目齊全,型式試驗項目必須包含投切電容器組試驗。
3.1.2新裝置禁止選用斷路器序號小于12的真空斷路器投切電容器組。已運行的電容器組若所用斷路器為12序號以下的真空斷路器應積極更換,避免斷路器重擊穿率偏高導致電容器組故障。
3.1.3用于電容器組的真空斷路器宜進行老煉處理,以降低真空斷路器的重擊穿率,提高電容器組的運行可靠性。可要求斷路器生產廠進行真空斷路器老煉,或電力部門自己用單相試驗回路進行老煉。具體方法是將真空斷路器帶容性負荷進行30次投切,無重擊穿即為合格。若中間出現一次重擊穿,則從該次算起的以后30次無重擊穿即為合格,否則不得用于電容器組投切。有條件也可在現場進行35次電容器組投切試驗。
3.1.4定期對真空斷路器的合閘彈跳和分閘彈跳進行檢測。合閘彈跳應小于2ms,分閘彈跳應小于斷口間距的25%,一旦發現斷路器彈跳過大,應及時調整。
3.1.5定期對真空斷路器的真空度進行檢測或進行耐壓試驗。真空度發生破壞時,應及時更換。
3.1.6禁止采用斷路器裝在中性點側的接線方式,避免在故障條件下斷路器雖已開斷,卻不能隔離故障而導致擴大性事故發生。
3.1.7將高一級電壓等級的斷路器用于低一級電壓等級的電容器裝置時,必須在使用電壓下進行電容器組投切試驗。
3.2高壓并聯電容器部分
3.2.1加強高壓并聯電容器工作場強控制,在壓緊系數為1(即K=1)條件下,膜紙電容器絕緣介質的平均場強不得大于38kV/mm,全膜電容器絕緣介質的平均場強不得大于57kV/mm。
3.2.2定期進行電容器組單臺電容器電容量的測量,推薦使用不拆連接線的測量方法,避免因拆裝連接線導致套管受力而發生套管漏油的故障。
對于內熔絲電容器,334kVar以上容量的電容器,當電容量減少超過1%-3%時,應認真檢查,發現問題應退出運行;334kVar容量的電容器,當電容量減少超過5%時,應退出運行;200kVar及以下容量的電容器,當電容量減少超過10%時,應退出運行。
對用外熔斷器保護的電容器,一旦發現電容量增大超過一個串段擊穿所引起的電容量增大,應立即退出運行,避免電容器帶故障運行而發展成擴大性故障。
3.2.3高壓并聯補償電容器組禁止使用三角形接線方式。
3.2.4電容器連接線應為軟連接,或采用有伸縮節的銅排(或鋁排),避免電容器因連接線的熱脹冷縮使套管受力而發生滲漏油故障。
3.2.5在電容器采購中,應要求生產廠提供供貨電容器局部放電試驗抽檢報告。局部放電試驗報告必須給出局部放電起始電壓、局部放電量和局部放電熄滅電壓。其中,局部放電起始電壓應不小于1.5Un,局部放電量(1.5Un下)應不大于100pC,局部放電熄滅電壓應不小于1.2Un。
3.2.610KV系統用的電容器的內部元件不宜采用3串結構,避免因電容器保護配合不當和局部放電性能變差造成不必要的危害。
3.2.7在電容器采購中,應要求生產供貨的電容器極對殼局部放電熄滅電壓不低于1.2倍最高運行線電壓(外殼落地式產品),外殼置于絕緣臺架的產品(含集合式內單元置于絕緣臺架的產品)的極對殼局部放電熄滅電壓與相同絕緣水平的電容器的要求相同。
3.2.8自愈式高壓并聯電容器廠必須提供使用條件下的保護性能試驗報告,不得使用無保護措施的自愈式高壓并聯電容器,避免著火事故的發生。
3.2.9高壓并聯電容器廠應提供耐久性試驗報告,避免高壓并聯電容器壽命過短造成的損失。
3.2.10核算電容器的爆破能量是否滿足標準要求,防止電容器的爆炸事故。
3.3外熔斷器及內熔絲部分
3.3.1應加強外熔斷器的選型管理工作,要求廠家必須提供合格、有效的型式試驗報告。有效主要指:
1)試驗單位為有資質的試驗單位;
2)試驗同期(在五年內)有效。戶內型熔斷器不得用于戶外電容器組。
3.3.2應加強外熔斷器的巡視,巡視要點為:
1)安裝角度應符合廠家的要求;
2)彈簧是否發生銹蝕;
3)指示牌是否在規定的位置。
3.3.3及時更換已銹蝕、松弛的外熔斷器,避免因外熔斷器開斷性能變差而復燃導致擴大事故。
3.3.4熔絲應具有穩定可靠的時間-電流特性曲線,并應由制造廠隨產品同時提供給用戶。
3.3.5熔斷后的熔絲間隙必須能承受它所隔離的元件上可能出現的穩態電壓和正常的短時過渡過電壓。
3.3.6在整個壽命期間,熔絲應能連續承受等于或稍大于電容器電流最大允許值除以并聯熔絲通路數的電流;開關操作引起的涌流以及內部其它元件損壞和外部短路時的放電電流。
3.3.7元件在電壓u1和u2范圍內發生擊穿時,熔絲應能將損壞的元件斷開(其中u1和u2分別為故障瞬間電容器端子間電壓的最低和最高瞬時值)。
3.4電抗器部分
3.4.1電抗器的電抗率應根據系統諧波測試情況計算配置,必須避免同諧波發生諧振或諧波過度放大。運行中諧波電流應不超過標準要求。減容運行時應核算諧波諧振點。
3.4.2干式空芯電抗器宜放置在電容器組的電源側,普通型鐵芯電抗器宜放置在電容器組的中性點側。
3.4.3禁止使用裸漆包線直接包繞干式空芯電抗器。
3.4.4室內選用空芯電抗器時,一定要使空芯電抗器對應的一定空間范圍內避開繼電保護和微機室,避免因電抗器的投運而使繼電保護及微機不能正常工作。當不能避開時,宜用鐵芯電抗器。
3.4.5選用空芯串聯電抗器時,一定要使電抗器周邊結構件(框架或護欄)的金屬件呈開環狀,尤其是地下接地體不得呈金屬閉合環路狀態,避免因外部金屬閉合環路感應電流形成的磁場造成電抗器電壓分布或電流分布不均勻而加速電抗器損壞。
3.4.6使用干式空芯電抗器時,盡可能不用疊裝結構,避免電抗器單相事故發展為相間事故。
3.5避雷器部分
3.5.1禁止使用四避雷器接線方式(三支星接一支接中性點)。
3.5.2禁止將帶間隙氧化鋅避雷器用于電容器保護。
3.6電容器組保護部分
3.6.1采用電容器成套裝置及集合式電容器時,應要求廠家提供保護計算方法和保護整定值;用戶對保護定值必須進行核算,避免電容器組保護定值錯誤而引發事故。
3.6.2采用內熔絲的集合式電容器及電容器成套裝置時,制造廠應提供過電壓條件下的熔絲試驗報告,避免在過電壓條件下,內熔絲無法隔離故障造成電容器爆炸著火事故發生。
3.6.3電容器組保護動作后,應對電容器組進行檢測,確認無故障后方可再投運。未經檢測核實確無故障,不得再投運,避免帶傷電容器再投運而引起爆炸起火。
3.6.4防止電容器室或串聯電抗器室通風不暢造成并聯電容器或串聯電抗器因環境溫度過高引起的損壞。
3.7安全要求部分
3.7.1在接觸停運的電容器線路端子(含中性點)前,必須進行放電處理,避免殘余電荷造成的電擊事故發生。
3.7.2不論放電線圈接線正確與否,接觸電容器組中性點前,必須將中性點接地放電,避免中性點電擊事故發生。
3.7.3解剖故障電容器過程中,電容器元件未短接放電前,不得用手直接接觸電容器元件,尤其要注意帶內熔絲電容器元件的放電,避免意外電擊事故。
篇2:預防高壓并聯電容器事故措施范本
1?總則
1.1?為預防并聯電容器事故發生,保障電網安全、可靠運行,特制定本預防措施。
1.2?本措施是依據國家的有關標準、規程和規范設備運行經驗和檢修而制定的。
1.3?本措施針對并聯電容器設備在運行中容易導致典型、頻繁出現的事故提出了具體的預防措施。
1.4本措施適用于中電投某風電場系統的35(6.3、)kV電壓等級并聯電容器。
2?引用標準
以下為設備設計、制造及試驗所應遵循的國家、行業和企業的標準及規范,但不僅限于此:
GB6915-1986?高原電力電容器
GB3983.2-1989?高電壓并聯電容器
GB11025-1989?并聯電容器用內部熔絲和內部過壓力隔離器
GB15116.5-1994?交流高壓熔斷器并聯電容器外保護用熔斷器
GB50227-1995?并聯電容器裝置設計規范
DL402-1991?交流高壓斷路器訂貨技術條件
DL442-1991?高壓并聯電容器單臺保護用熔斷器訂貨技術條件
DL462-1992?高壓并聯電容器用串聯電抗器訂貨技術條件
DL/T604-1996?高壓并聯電容器裝置訂貨技術條件
DL/T628-1997?集合式高壓并聯電容器訂貨技術條件
DL/T653-1998?高壓并聯電容器用放電線圈訂貨技術條件
DL/T804-20**?交流電力系統金屬氧化物避雷器使用導則
DL/T840-2003?高壓并聯電容器使用技術條件
JB/T8958-1999?自愈式高電壓并聯電容器
3?防止高壓并聯電容器事故的技術措施
3.1?并聯電容器裝置用斷路器部分
3.1.1加強電容器裝置用斷路器的選型管理工作。所選用斷路器型式試驗項目齊全,型式試驗項目必須包含投切電容器組試驗。
3.1.2新裝置禁止選用斷路器序號小于12的真空斷路器投切電容器組。已運行的電容器組若所用斷路器為12序號以下的真空斷路器應積極更換,避免斷路器重擊穿率偏高導致電容器組故障。
3.1.3用于電容器組的真空斷路器宜進行老煉處理,以降低真空斷路器的重擊穿率,提高電容器組的運行可靠性。可要求斷路器生產廠進行真空斷路器老煉,或電力部門自己用單相試驗回路進行老煉。具體方法是將真空斷路器帶容性負荷進行30次投切,無重擊穿即為合格。若中間出現一次重擊穿,則從該次算起的以后30次無重擊穿即為合格,否則不得用于電容器組投切。有條件也可在現場進行35次電容器組投切試驗。
3.1.4定期對真空斷路器的合閘彈跳和分閘彈跳進行檢測。合閘彈跳應小于2ms,分閘彈跳應小于斷口間距的25%,一旦發現斷路器彈跳過大,應及時調整。
3.1.5定期對真空斷路器的真空度進行檢測或進行耐壓試驗。真空度發生破壞時,應及時更換。
3.1.6禁止采用斷路器裝在中性點側的接線方式,避免在故障條件下斷路器雖已開斷,卻不能隔離故障而導致擴大性事故發生。
3.1.7將高一級電壓等級的斷路器用于低一級電壓等級的電容器裝置時,必須在使用電壓下進行電容器組投切試驗。
3.2高壓并聯電容器部分
3.2.1加強高壓并聯電容器工作場強控制,在壓緊系數為1(即K=1)條件下,膜紙電容器絕緣介質的平均場強不得大于38kV/mm,全膜電容器絕緣介質的平均場強不得大于57kV/mm。
3.2.2定期進行電容器組單臺電容器電容量的測量,推薦使用不拆連接線的測量方法,避免因拆裝連接線導致套管受力而發生套管漏油的故障。
對于內熔絲電容器,334kVar以上容量的電容器,當電容量減少超過1%-3%時,應認真檢查,發現問題應退出運行;334kVar容量的電容器,當電容量減少超過5%時,應退出運行;200kVar及以下容量的電容器,當電容量減少超過10%時,應退出運行。
對用外熔斷器保護的電容器,一旦發現電容量增大超過一個串段擊穿所引起的電容量增大,應立即退出運行,避免電容器帶故障運行而發展成擴大性故障。
3.2.3高壓并聯補償電容器組禁止使用三角形接線方式。
3.2.4電容器連接線應為軟連接,或采用有伸縮節的銅排(或鋁排),避免電容器因連接線的熱脹冷縮使套管受力而發生滲漏油故障。
3.2.5在電容器采購中,應要求生產廠提供供貨電容器局部放電試驗抽檢報告。局部放電試驗報告必須給出局部放電起始電壓、局部放電量和局部放電熄滅電壓。其中,局部放電起始電壓應不小于1.5Un,局部放電量(1.5Un下)應不大于100pC,局部放電熄滅電壓應不小于1.2Un。
3.2.610KV系統用的電容器的內部元件不宜采用3串結構,避免因電容器保護配合不當和局部放電性能變差造成不必要的危害。
3.2.7在電容器采購中,應要求生產供貨的電容器極對殼局部放電熄滅電壓不低于1.2倍最高運行線電壓(外殼落地式產品),外殼置于絕緣臺架的產品(含集合式內單元置于絕緣臺架的產品)的極對殼局部放電熄滅電壓與相同絕緣水平的電容器的要求相同。
3.2.8自愈式高壓并聯電容器廠必須提供使用條件下的保護性能試驗報告,不得使用無保護措施的自愈式高壓并聯電容器,避免著火事故的發生。
3.2.9高壓并聯電容器廠應提供耐久性試驗報告,避免高壓并聯電容器壽命過短造成的損失。
3.2.10核算電容器的爆破能量是否滿足標準要求,防止電容器的爆炸事故。
3.3外熔斷器及內熔絲部分
3.3.1應加強外熔斷器的選型管理工作,要求廠家必須提供合格、有效的型式試驗報告。有效主要指:
1)試驗單位為有資質的試驗單位;
2)試驗同期(在五年內)有效。戶內型熔斷器不得用于戶外電容器組。
3.3.2應加強外熔斷器的巡視,巡視要點為:
1)安裝角度應符合廠家的要求;
2)彈簧是否發生銹蝕;
3)指示牌是否在規定的位置。
3.3.3及時更換已銹蝕、松弛的外熔斷器,避免因外熔斷器開斷性能變差而復燃導致擴大事故。
3.3.4熔絲應具有穩定可靠的時間-電流特性曲線,并應由制造廠隨產品同時提供給用戶。
3.3.5熔斷后的熔絲間隙必須能承受它所隔離的元件上可能出現的穩態電壓和正常的短時過渡過電壓。
3.3.6在整個壽命期間,熔絲應能連續承受等于或稍大于電容器電流最大允許值除以并聯熔絲通路數的電流;開關操作引起的涌流以及內部其它元件損壞和外部短路時的放電電流。
3.3.7元件在電壓u1和u2范圍內發生擊穿時,熔絲應能將損壞的元件斷開(其中u1和u2分別為故障瞬間電容器端子間電壓的最低和最高瞬時值)。
3.4電抗器部分
3.4.1電抗器的電抗率應根據系統諧波測試情況計算配置,必須避免同諧波發生諧振或諧波過度放大。運行中諧波電流應不超過標準要求。減容運行時應核算諧波諧振點。
3.4.2干式空芯電抗器宜放置在電容器組的電源側,普通型鐵芯電抗器宜放置在電容器組的中性點側。
3.4.3禁止使用裸漆包線直接包繞干式空芯電抗器。
3.4.4室內選用空芯電抗器時,一定要使空芯電抗器對應的一定空間范圍內避開繼電保護和微機室,避免因電抗器的投運而使繼電保護及微機不能正常工作。當不能避開時,宜用鐵芯電抗器。
3.4.5選用空芯串聯電抗器時,一定要使電抗器周邊結構件(框架或護欄)的金屬件呈開環狀,尤其是地下接地體不得呈金屬閉合環路狀態,避免因外部金屬閉合環路感應電流形成的磁場造成電抗器電壓分布或電流分布不均勻而加速電抗器損壞。
3.4.6使用干式空芯電抗器時,盡可能不用疊裝結構,避免電抗器單相事故發展為相間事故。
3.5避雷器部分
3.5.1禁止使用四避雷器接線方式(三支星接一支接中性點)。
3.5.2禁止將帶間隙氧化鋅避雷器用于電容器保護。
3.6電容器組保護部分
3.6.1采用電容器成套裝置及集合式電容器時,應要求廠家提供保護計算方法和保護整定值;用戶對保護定值必須進行核算,避免電容器組保護定值錯誤而引發事故。
3.6.2采用內熔絲的集合式電容器及電容器成套裝置時,制造廠應提供過電壓條件下的熔絲試驗報告,避免在過電壓條件下,內熔絲無法隔離故障造成電容器爆炸著火事故發生。
3.6.3電容器組保護動作后,應對電容器組進行檢測,確認無故障后方可再投運。未經檢測核實確無故障,不得再投運,避免帶傷電容器再投運而引起爆炸起火。
3.6.4防止電容器室或串聯電抗器室通風不暢造成并聯電容器或串聯電抗器因環境溫度過高引起的損壞。
3.7安全要求部分
3.7.1在接觸停運的電容器線路端子(含中性點)前,必須進行放電處理,避免殘余電荷造成的電擊事故發生。
3.7.2不論放電線圈接線正確與否,接觸電容器組中性點前,必須將中性點接地放電,避免中性點電擊事故發生。
3.7.3解剖故障電容器過程中,電容器元件未短接放電前,不得用手直接接觸電容器元件,尤其要注意帶內熔絲電容器元件的放電,避免意外電擊事故。
篇3:電容器公司考勤管理規定
電容器公司考勤管理規定
1.目的
為了完善公司考勤制度,提供公平、公開工作環境,有效提升員工的敬業精神,并使員工的工資核算做到有法可依,特作考勤管理規定。
2.適用范圍
適用于本公司全體員工
3.參考文件
3.1《員工守則》
3.2《人力資源管理規定》
4.職責
4.1管理辦負責公司考勤管理規定歸口管理。
4.2考勤管理規定由管理辦負責編寫并審核,管理辦部長批準并實施。
43各職能部門負責考勤管理規定的宣導及監督管理。
4.4管理辦負責考勤資料的核實和保管。
5.內容
5.1考勤以指紋確認為準。
5.1.1在職人員或新錄用員工在前臺處采集指紋檔案。
5.2考勤地點:辦公人員(見辦公人員考勤名冊表)在辦公一樓門口處;生產員工在公司指定位置處。
5.3考勤流程
5.3.1打指紋時間
正常工作時間為:上午8:00~12:00為早班,下午1:00~5:00為午班。每班次打指紋次數為兩次(即上班時和下班時),當天班次打指紋次數為4次。
5.3.1.1上述作息時間如有調整,由管理辦另行公布。
5.2考勤內容定義
5.2.1上班時間已到而未到崗位打指紋者,即為遲到;
5.2.2未到下班時間而提前離崗打指紋者,即為早退;(生產計件員工以完成工作任務為時限,下班時須在車間主管處作《員工提前下班記錄表》(附件一)登記后再打指紋離崗,不作為早退)
5.2.3工作期間未經領導批準離開工作崗位外出者,即為擅離職守;
5.2.4上班時間未打指紋的或下班時間未打指紋的即為缺勤。
5.3打指紋考勤管理
本規定除下列人員外,均按規定上班下班時間打指紋。
5.3.1因公出差;
5.3.2因故請假,經核準者;
5.3.3緊急事故,來后說明事由,經核準者。
5.4公司考勤人員均應親自打指紋。
如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按情節輕重酌以懲處:
5.4.1未有考勤打指紋記錄,且不作任何說明及核實,當月累計超過3次(不含3次)以上者。
5.4.2故意毀壞考勤指紋機者。
5.5下列行為者,給予缺勤記錄處理:
5.5.1上下班忘記打指紋或其他原因未能打指紋者;
5.5.1.1全員早班上班須打指紋,未打指紋者一次給予50元處罰;
5.5.1.2生產員工打指紋次數(除早班上班打指紋)在第二天管理辦考勤通報中有缺勤的,應及時到部門處填寫《出勤記錄確認表》(附件二),經主管簽名確認后呈前臺文員核實并存檔。辦公人員打指紋考勤不被指紋機錄入的,應及時在前臺文員處進行考勤記錄和確認,前臺文員應做好相關記錄的資料錄入及存檔;
5.5.1.3屬缺勤的,給予5元/次的處罰。當月缺勤次數超過5次或以上的,給予10元/次的處罰。
5.5.2上班均應于規定時間前打指紋,不得于上班打指紋后出外辦理私事;
5.5.3上班時間外出辦私事者,除按擅離職守論處外,并給予罰款20元/次;
5.5.4當月遲到時間累計在30分鐘內(含30分鐘)的不作為金額處罰,在30分鐘以上按每分鐘1元處罰計算。
5.6職員因公出差,當事人或部門負責人須向管理辦出示書面因公出差,由管理辦部長簽名的證明,管理辦負責出差職員出差時間的考勤打卡工作,直至出差職員正常上班為止。
5.7上班時間因公事外出,部門/車間負責人須向管理辦出示外出原因和外出時間的書面報告,不能及時趕回的由管理辦負責外出職員的考勤打指紋工作。
5.8打指紋方法
5.8.1使用前請保證手指的清潔,不要沾油污、沾水。手指臟、爆皮、干燥、過涼等會出現考勤不識別現象。
5.8.1.1因手指爆皮引起多次識別不成功請申請管理部門采用報到形式進行考勤;
5.8.1.2因手指干燥、或天氣引起手指涼而導致指紋機不識別的,請將手指放嘴邊哈氣后重新識別。
5.8.2使用時將手指擺正,盡量大面積接觸指紋采集窗輕輕按壓,看顯示器提示信息,提示考勤成功時再移開手指。
5.8.3提示不正確或屏幕沒反應,請將手指拿開,再重新按壓。不要將手指一直放在指紋采集窗上。如果使用三次仍然提示不正確或屏幕沒反應,請及時同管-理-員取得聯系,切誤對考勤機進行任何操作。
5.8.4不要用力按壓指紋采集窗,不要用指甲或其它硬物劃傷指紋采集窗。請保證指紋采集窗的清潔,做好防塵、防水、防油污工作。
5.9考勤及指紋機的管理與儲存。
5.9.1管理辦前臺文員負責考勤數據及指紋機的管理工作。
5.9.2管理辦安排專人定時對指紋機進行維護與保養,出現故障及時匯報于管理辦。
5.10檢查
5.10.1考勤打指紋檢查工作由人力資源主管負責。
5.10.2檢查員內容
5.10.2.1查明是否有漏打指紋、早退、曠工、擅離職守等現象;
5.10.2.2查明是否有損壞指紋機等現象;
5.10.2.3查明是否有管理人員對考勤狀況徇私現象。
5.10.3檢查人員要根據請假條、外出書面報告、差旅單對上一天出勤卡進行檢查,以掌握職員的出勤情況。
5.11當月各職員的考勤記錄由前臺文員統計匯總后交管理辦負責人審核,并給予公布。
6.名級人員應以身作則遵守以上規定,各部門領導有責任監督管理辦執行。
7.此規定從20xx年9月26日起正式實施。原相關文件作廢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