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閘擴建砼工程質量保證措施
水閘擴建砼工程質量保證措施
1.原材料質量控制措施
1.1水泥
1.1.1運到工地的水泥,有生產廠家的產品質量試驗報告,工地試驗室按規定進行抽樣復檢。
1.1.2試驗報告的內容進行逐項核對,水泥廠在水泥發出日起7天內,提供28天強度以外的各項試驗成果,28天的強度數值在32天內補報。
1.1.3選用的水泥標號與砼的設計標號相適應。
1.1.4水泥的保管、使用必須符合下列規定:
1.1.4.1袋裝水泥按品種、標號、出廠日期分別碼放。做到先到先用,并防止混摻使用。
1.1.4.2碼放袋裝水泥時,設木板防潮層,距地面至少30cm,堆放高度不超過15袋。
1.1.4.3先到的水泥先用,袋裝水泥儲運時間不超過3個月。
1.2拌和用水
1.2.1凡適用于飲用的水,均可用于拌制和養護砼。
1.2.2對水質有懷疑時,進行檢驗及拌和物強度試驗。
1.3碎石
1.3.1碎石的力學性質的要求和檢驗,滿足設計要求和《水工砼試驗規程》(DL/T5150-20**)的規定。
1.3.2碎石的最大粒徑,不超過鋼筋凈間距的2/3及構件斷面最小邊長的1/4。在施工中,將碎石按粒徑分成10-20mm、20-40mm兩個粒徑級別進行控制檢驗。
1.3.4嚴格控制各級碎石的超遜徑含量,以方孔篩檢驗,其控制標準為:超徑<5%,遜徑<10%。碎石中含有的活性骨料如黃繡等,盡量避免。其它技術要求要符合下表規定:
項目指標備注
含泥量<1%不含有粘土團塊
堅固性<5有抗凍要求的砼
<12無抗凍要求的砼
SO3(折算)<0.5%
有機質含量淺于標準色
顆粒密度(t/m3)>2.55
吸水率<2.5%
針片狀顆粒含量<15%
1.4砂
1.4.1砂質地堅硬、清潔、級配良好。
1.4.2砂的細度模數宜在2.5-3.0之間。
1.4.3砂中不含有活性骨料。其它質量要求要符合下表
項目指標備注
天然砂中含泥量<2%
堅固性(按硫酸鈉溶液法五次循環后損失%)<10%
云母含量<2%
輕物質含量<1%
SO3(折算)1%
有機質含量淺于標準色,如深于標準色,進行
砂漿強度對比試驗。
2.碎石的堆存和運輸
2.1堆存碎石的場地有良好的排水系統,工地料場采用地坪。
2.2不同粒徑的碎石分別堆放,設置隔離墻。
2.3碎石堆存時,不能堆成斜坡或錐體,以防產生分離。
2.4碎石的堆存場地要足夠,保證一定的堆料厚度,具備足夠的富裕量。
3.砼拌和
3.1砼配合比由試驗室確定并報監理工程師批準。
3.2拌制砼,嚴格按照試驗室提供的配料單配料,嚴禁擅自更改,設專人定時檢查。
3.3砼的水膠比,通過試驗確定。
3.4碎石的級配及砂率選擇,考慮骨料平衡、砼的和易性和最小用水量等要求。
3.5砼的坍落度,根據建筑物的性質、鋼筋含量、砼運輸方式、澆筑方法和氣候條件決定,盡可能采用最小坍落度。
3.6砼的外加劑種類、用量根據試驗確定,并報監理工程師批準后使用,添加時嚴格控制摻加量。
3.7拌和物的原材料計量應嚴格,其偏差值如下表:
水泥±1%
骨料±2%
水、外加劑±1%
本工程采用自動化攪拌站和自動配料系統,計量準確。
3.8拌和過程中,根據氣候條件及時地測定骨料的含水量,在降雨的條件下,相應的增加測量次數并隨時調整砼的加水量。
3.9拌和時間根據試驗確定。
3.10砼的攪拌設備經常進行檢驗:
3.11砼質量檢測措施
3.11.1砼拌和均勻性檢測
在出料口對一盤砼按出料先后各取一個試樣(每個試樣不少于30kg),以測定砼密度,其差值不應大于30kg/m3。
3.11.2塌落度檢測
每班作業檢查塌落度,出料口檢測4次,倉面檢測2次。
3.11.3砼強度的檢測
砼抗壓強度的檢測,砼試樣數量以28天齡期的試件按每100m3成型3個,設計齡期的試件每200m3成型3個。
砼抗拉強度的檢查以28天齡期的試件每100m3成型3個,3個試件取自同一盤砼。
4.砼運輸技術措施
選擇的砼運輸設備與運輸能力,與拌和能力、澆筑能力、倉面情況的需要相適應,以保證砼的運輸和入倉質量。
4.1所有的運輸設備,使砼在運輸過程中不致發生離析、漏漿、嚴重泌水及過多降低坍落度等現象。
4.2在運輸過程中,盡量縮短運輸時間及轉運次數,運輸時間不超過下表規定:
氣溫砼運輸時間(分鐘)
20-300C20
10-200C45
5-100C60
4.3砼的運輸工具及澆筑地點,必要時采取遮蓋措施,以避免因日曬、雨淋等影響砼的質量。
4.4砼的自由下落高度不大于2m;超過2m時,采用串筒緩降。
5.砼的澆筑
5.1澆筑砼的最長時間按所用水泥品種及砼凝結條件確定。
5.2泌水處理
澆筑砼時,用海綿將泌水吸除,人工裝桶將泌水提出。
5.3隔板和頂層周邊的高程用模板控制;隔板中部位置采用周邊掛線,人工整平控制;在整個施工過程中,測量人員實
施檢測。
5.4為防止頂層砼表面干裂,采用木搓板搓壓兩遍,使其表面密實。
5.5按設計要求和有關規范規定及時進行養護。
5.6嚴格控制水膠比,嚴格按監理工程師批準的配合比拌和,對每批砂石料及時測定含水量并相應調整配合比。。
5.7下料點合理布置,使下料均勻,對于布料死角,采用人工入倉;振搗均勻,不漏振、不過振。
6.拆模
非承重側模在砼抗壓強度不低于3.5MPa時方可拆模;其他承重模板在砼抗壓強度達到設計抗壓強度的75%以上時(以同等養護條件下的砼試塊,經砼抗壓強度試驗為依據)方可拆模。拆模要仔細小心,不得損壞表面和棱角;拆模時,注意保護止水設施的完好無損。
篇2:改擴建各種管道線路等非主體結構質量保證措施
改擴建各種管道、線路等非主體結構質量保證措施
為了便于有效地控制施工過程的質量,根據安裝工程施工的性質和特點,將施工過程劃分為:一般過程、關鍵過程、特殊過程。
1、一般過程的控制
一般過程制造作工藝簡單的過程,其分項工程包括一般管道和電氣的安裝工程及防腐保溫工程等。
由一般過程受控的條件:按計劃配合格的人員、滿足施工要求的機械設備、鑒定合格的計量器具和試驗設備、驗證合格的材料、有效的施工文件,合適的工作環境。
此類過程的施工有工程項目施工技術人員提供必要的施工文件,進行詳細的書面交底;作業人員按圖紙、規范、標準的要求進行操作。在過程操作及質量控制,作業人員要堅持開展"三工序"活動,及"檢查上道工序、保證本道工序、服務下道工序",使過程始終處于受控狀態。
過程試驗由施工技術人員按本公司《質量手冊》中"檢驗和試驗程序"組織進行。班組設兼職質檢員,負責班組質量自檢和自檢資料的積累、管理工作。班組的每個操作者對自己的工作質量隨時進行自檢。
工序交接堅持專檢,合格后才能進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專檢由項目專職質檢院負責,質檢員根據施工現場的施工進度做好工序跟蹤控制的專職檢查并及時做好紀錄。對查出的質量問題填寫"整改通知單",通知有關人員限期整改。
2、關鍵過程控制
2.1、關鍵過程指對本工程起決定作用的過程,包括設備的安裝、冷凍機、電氣調試、有潔凈要求的部位及消防工程的安裝調試等。
2.2、關鍵過程的文件控制按本公司《質量手冊》中"文件和資料指程序"執行,再分項工程施工時,除向作業人員提供施工圖紙、規范和標準等技術文件外,還需專門的工藝文件或作業指導書,明確施工方法、程序、檢測手段,需用的設備和器具,以保證過程質量滿足規定要求。工藝文件和作業指導書,由項目部經理和技術負責人組織編制、收集、整理,施工技術人員向作業人員進行書面交底,并在施工過程中指導、監督工藝文件及作業指導書的執行。
3、特殊過程控制
特殊過程及過程的結果不能通過其后的檢驗和試驗完全驗證的過程,根據本工程施工的現狀,焊接為特殊過程。焊接作業前,項目經理要求技術負責人組織各專業技術人員和質檢員對作業人員資格、作業工藝措施、設備狀況等進行認可,并做好記錄。質檢部門要核定從事特殊項目操作人員的崗位是否有效,且所從事的操作內容是否相符,禁止無證上崗操作。根據本工程特點,我們尤其要下列部位進行控制:
序號名稱檢驗方法
1.各專業工種隱蔽工程隱蔽前進行全部檢驗
2.電氣及設備接地(接零)實測檢驗
3.避雷針(網)接地實測檢驗
4.儀表調校抽樣檢驗
5.重要設備的安裝按工序跟蹤檢查
6.大型設備吊裝到場監督
7.批量的進場材料抽樣送件;核查合格證明
8.阻燃及不燃材料抽樣送權威部門檢驗
9.消防設備及材料檢驗"三證"是否齊全
10.消防系統的施工按工序跟蹤檢查
11.管道焊接檢查操作焊工的合格證件;
焊縫檢驗
12.管道系統試壓、灌水試驗到場監督
13.管道系統的吹洗到場監督
14.設備單機試運轉到場監督
15.電氣設備的試驗到場監督
16.系統通水通電到場監督
17.消防系統的調試到場監督
18.系統總體調試到場監督
19.工程交工驗收檢查全部施工記錄和交工文件
"以人為本",質量管理歸根結底是人的管理,只有各層質量管理人員和施工作業人員的質量意識和技術水平得以提高,工程質量才有保障,為了提高作業人員的積極性,在施工項目中開展QC(質量評比)活動,讓所有的施工人員均參加QC活動,并及時進行總結和分析,讓項目質量管理的PDCA循環不斷地前進和提高。
"四檢制"是確保工程質量的最基礎工作,也是當前工程質量管理最薄弱的環節,要搞好"四檢制",項目部必須根據本工程的具體情況,按工種、工序制定實施細節,并在技術交底時納入交底文件中,由專人組織實施。
1)自檢制度:班組及操作者的自我把關,保證向下道工序交付合格產品(工程)的制度。
2)互檢制度:操作者之間互相進行質量檢查,其形式主要有:班組互檢、上下道工序的互檢、同工序互檢等。
3)交接檢查制度:前后工序或作業班組之間進行的交接檢查,一般應由工長組織進行。
4)分部、分項工程檢查制度:由公司質檢處負責進行,對每個分部、分項工程的測量定位、放線、翻樣、施工質量以及所用的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施工質量,進行逐項的檢驗,及時糾正偏差,解決問題,各工長應做好檢驗的原始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