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地基工程施工危險點辨識及預控措施

地基工程施工危險點辨識及預控措施

2024-07-12 閱讀 5355

作業項目危險點防范類型預控措施樁機作業樁機未定期檢驗,未取得有關部門的準用證物體打擊起重傷害樁機進場前應檢驗合格并取得準用證組裝人員、吊裝人員、打樁人員未佩戴安全防護用品其他傷害制訂施工現場管理制度,明確凡是進行樁機組裝、吊裝、打樁人員必須佩戴安全防護用品,并加強監督、檢查樁機作業在地下管線未明或未采取不正當手段措施的情況下進行了打樁,挖土作業其他傷害要求業主提供施工區域地質資炒及有關地下管線等布置圖,發現不明物立即停止作業,并報告業主和有關部門樁架搭設單位無資質,人員未經專業培訓,樁架搭設人員無證上崗機械傷害檢查樁架搭設單位的資質,人員須經安全培訓,確保設備符合樁架搭設要求,人員做到持證上崗。安裝樁架的索具不符要求機械傷害安裝前對索具進行檢查,不符要求嚴禁使用樁架纜風強松緊不一機械傷害纜風對稱設置,監控纜風松緊程度移動樁架和停止作業時,樁錘未在最低位置機械傷害專人指揮、監督、必須先將樁錘降到最低位置后,才能移動樁架和停止作業,防止失穩。組裝時未鎖住履帶或用夾軌鉗夾緊軌道機械傷害組裝時重點檢查、監督,必須鎖住履帶或用夾軌鉗夾緊軌道樁機配重放置不穩或配重不合理機械傷害嚴格按要求放置樁機配重,交底時重點強調,現場加強檢查吊樁時吊點不正物體打擊起重工持證上崗,且具備相應的專業操作技能,合理設置吊點起吊速度不均勻、過快物體打擊對起重工、操作工加強教育、交底,過程監控樁起吊后人員在樁底下通過其它傷害吊裝區域設立警戒,嚴禁無關人員進入操作人員用撬棒矯正樁機時用力過猛,偏心捶擊其他傷害加強樁機使用前、使用中的檢查、維修。堆樁場地未做硬化處理其他傷害堆樁場按設計友協原地基進行相應加固處理成孔后,孔洞口未加設防護蓋板墜落按規定設置孔洞蓋板和圍護欄桿運行時制動器不可靠,緊固件不牢固機械傷害每天使用前加強制動器、緊固件靈敏度的檢查,及時維修、保養吊樁時樁錘在一定高度時未固定坍塌吊裝區域設立警戒,嚴禁無關人員進入,吊樁設專人監督挖土作業基礎開挖未按規定自然放坡、無法放坡時未采取有效支護措施基坑邊緣違規堆土或其他物品坍塌、物體打擊(1)槽、坑、溝邊1m內不得堆土、堆料、停置機具。(2)軟土場地的基坑不應堆土(3)開挖槽、坑、溝深度超過1.5米應根據土質和深度按規定放坡或加可靠支撐。基坑周圍未設置防護圍欄,坑內無人員上下通道。高處墜落、其他傷害開挖槽、坑、溝深度超過1.5米的應設置人員上下通道或爬梯,爬梯兩側用密目安全網封閉深度超過2米,必須在邊沿設立兩道防護欄桿,用密目安全網封閉,并設警示標識。作業人員在坑內休息坍塌禁止作業人員在坑內休息人工清理、撬挖土石方不遵守安全規程規定坍塌、物體打擊(1)先清除上坡滾動土石(2)嚴禁上、下坡同時撬挖(3)土石滾落下方不得有人,并設專人警戒(4)作業人員之間保持適當距離挖掘機作業指揮失誤,距離過近造成人員傷亡其他傷害挖土專人指揮,監督、保證人員與挖土機械之間的安全距離挖土機械在輸電線路下作業,不滿足安全距離觸電采取線路斷電或搭設隔離棚土方機械在行駛是人員上下或傳遞物品坍塌、其他傷害加強作業人員安全意的教育,嚴禁在土方機械在行駛中上下或傳遞物品雨后作業前未檢查土體和支護的情況坍塌雨前對土地和支護進行檢查并采取排水、防護措施,雨后作業前對土體和支護情況檢查各種機械、車輛在開挖的基礎邊緣2m內行駛、停放坍塌、機械傷害挖土區域設警戒線、各種機械、車輛嚴禁在開挖的基礎邊緣2m內行駛、停放。基坑無確實可靠的排水設施、堆土堆物離坑邊過近、支護無方案和措施、坑槽開挖設置安全邊坡不符合安全要求、深基坑施工無防止臨近建筑物沉降措施坍塌施工方案明確基坑排水設施、堆物離坑邊距離、支護措施、安全邊坡及深基坑防止臨近建筑物沉降的具體要求和措施,并在加強監督、檢查

篇2:危險有害因素辨識風險評估制度

1、為了更好的對危險有害因素進行辨識和評估特制訂本制度,本制度適用于臨猗分公司。

2、危險有害因素的辨識和風險評估由各分廠安環處牽頭,各職能部門具體負責。

3、各職能部門要全面有序進行危險、有害因素的識別,從廠址、總平面布置、道路運輸、建(構)筑物、生產工藝、物流、主要設備裝置、作業環境、安全措施管理等方面進行,不能漏項和缺項。

4、危險有害因素辨識時,要采用多種辨識和評估方法,如采用安全檢查表、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等方法。

5、危險有害因素辨識完后,各單位要根據風險評估提出針對性的對策措施。

6、危險有害因素每年進行一次辨識,遇到下列情況時應加強辨識:

6.1與企業有關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發生變化時;

6.2任何新的或修改的活動引入之前(如采用新工藝、新的原材料、新改擴建項目等);

6.3有關危險源和風險評價的新知識、新技術出現時。

篇3: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制度

1、目的

通過對危險源的正確辨識,系統地診斷車間、工藝過程或機械設備以及各種操作、管理和組織措施中的不安全因素,進而采取有效措施約束、控制不安全因素的發生發展,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過到安全生產。

2、危險源辨識的方法

(1)詢問、交談。對于本組織的某項工作要主動與有經驗的人交流、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危害。

(2)現場觀察。通過對作業環境的現場觀察,可發現其存在的危險源。

(3)查閱有關記錄。查閱組織以往的安全事故的記錄,從中吸取經驗,發現存在的危險源。

(4)獲取外部信息。從有關似組織、文獻資料等方面獲取有關危險源信息,加以分析研究,辨識本組織存在的危險源。

(5)工作任務分析。通過分析組織成員工作任務中所涉及的危害,可識別出有關的危險源。

3、風險評價的內容

(1)設備、設施風險評價。如作業現場照明、樓梯護欄、手欄等防護設施是否完好,與裝配、操作、維護、修理和拆卸有關的設備、裝置、機械是否存在危險因素。

(2)危險物料。如工具、物料等從高處墜落、可傷害眼睛的物質試濟、可通過皮膚接觸和吸收而造成傷害的物質等。

(3)交通運輸。各種交通運輸機具安全性能是否符合相關標準。

(4)火災和爆炸。油庫、庫房(尤其是炸藥庫)各種安全措施是否完好。

(5)行為性。如在平地上滑倒或跌倒,人員從高處墜落、員工的暴力行為等。

(6)工程地質。對各項工程從圖紙設計到工程質量情況進行全面審查,了解其安全性,是否存在危險源。

4、風險評價的程序(風險評價計劃)

(1)全面細致地了解系統的功能、結構、工藝條件等有關信息,包括系統或同類系統發生過的事故、事故原因和后果。

(2)收集與工藝系統有關的標準。

(3)按系統的功能、結構、系統安全性的因素及公認的安全要求,分析可能造成影響的部件、零件等。

(4)針對危險因素、提出相關安全要求及應達到的安全指標和應采取的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