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事故防范制度預警措施
為了有效避免道路運輸安全事故,積極應對可能發生的安全事故,高效、有序的組織開展事故搶險、救災工作,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維護正常的生產秩序,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和《國務院關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等法律法規的要求,結合我公司的實際制定安全事故應急預案與響應機制。
一、道路運輸安全應急與響應領導機構
總指揮:郭建榮
副總指揮:丁健
成員:哈西巴根?陳奕材
責任單位:安全質量環保部、車隊安全室、調度室
二、應急響應
(一)先期響應
?突發道路安全生產事件或事故發生后,涉及發現事件或發生事故的相關責任人應當迅速組織人員開展自救,要對事故進行先期應急處置,并根據需要及時報警。
突發一般性道路安全生產事件或事故,由公司應急小組啟動相關預案,并報請公司或事發地道路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指揮機構統一指揮調度,進行應急處置,控制事態。
(二)分級響應
道路運輸安全生產應急預案按可控性、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分為特別重大(Ⅰ級)、重大(Ⅱ級)、較大(Ⅲ級)、一般(Ⅳ級)、輕微(Ⅴ)五級。與之對應,應急響應也分為Ⅰ級響應、Ⅱ級響應、Ⅲ級響應、Ⅳ級響應、Ⅴ級響應。
(1)出現下列情況之一啟動Ⅰ級響應:
①一次事故造成30人(含)以上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傷,或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含)以上的事故;
②道路運輸車輛發生的重大火災(車毀人亡)事故;
③涉及旅客集體中毒事件;
④涉及外籍人員(包括港、澳、臺)死亡的運輸事故;
⑤與拉運危險化學品(包括劇毒、放射、爆炸品等)運輸車輛發生擦掛、追尾和相撞,導致翻車或泄漏,需對事發地周邊人員進行緊急疏散的事故;
⑥各類險情、事故雖未達到上述標準,但已造成較大影響或易引發其他事端的;
⑦其他性質惡劣、產生重大影響的事故。
(2)出現下列情況之一啟動Ⅱ級響應:
①一次事故造成3人(含)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傷,或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含)以下100萬元以上的事故;
②道路運輸車輛發生的火災事故;
③涉及個別旅客中毒事件;
④途遇危險化學品(包括劇毒、放射、爆炸品等)運輸翻車或泄漏,需緊急疏散人員的事故;
⑤重大以上危險源失控或有可能失控的;
⑥其他性質嚴重、產生一定影響的事故。
(3)出現下列情況之一啟動Ⅲ級響應:
①一次事故造成3人(含)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傷,或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含)以下50萬元以上的事故;
②各類險情、事故未達到標準,但已造成影響或易引發其他事端的;
③已發生的事故有可能導致其他事故發生的;
④其他性質嚴重、產生一定影響的事故。
(4)出現下列情況之一啟動Ⅳ級響應:
①一次事故造成1人(含)以下死亡或者3人以下重傷,或直接經濟損失50萬元(含)以下的事故;
②事故發生后,事故影響在擴大或有可能擴大的;
③事故發生后,應急救援力量不足的。
(5)出現下列情況之一啟動Ⅴ級響應:
①自然災害、社會安全和人員滯留等方面的突發事件可能引發安全生產事故的;
②可能引發安全生產事故的險情或者其他災害、災難可能引發安全生產事故災難的
③各類險情、事故未達到標準,但會造成影響或引發其他事端的。
三、應急啟動
公司應急預案的啟動分:政府指令性、上級命令性、事態失控性和公司負責人主動啟動四種方式,并且根據事態的發展分為:預測、預警、告誡、報警、通告五級,公司將根據道路運輸安全生產事件或事故的可控性、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逐級啟動應急預案。
(一)出現下列情況之一公司主動啟動應急預案:
①自然災害、社會安全和人員滯留等方面的突發事件可能引發道路安全生產事故的;
②一般性安全事件或事故的險情或者其他災害、災難可能引發道路安全生產事故災難的;
③各類險情、事故未達到標準,但會造成影響或引發道路安全事端的;
④發生輕微(Ⅴ)性道路安全生產事故的。
(二)出現下列情況之一公司先期啟動應急預案,并報請上一級交通主管部門或公司道路運輸安全應急領導機構啟動應急預案。
①發生特別重大(Ⅰ級)、重大(Ⅱ級)、較大(Ⅲ級)、一般(Ⅳ級)性道路安全生產事故的;
②政府指令性或上級命令性,自然災害、社會安全和人員滯留等事態失控,可能引發一般(Ⅳ級)性以上道路安全生產事故的。
四、各機構應急響應聯動
(一)應急領導小組響應:根據發生的道路安全生產事件或事故的類別,公司道路安全生產應急領導小組按照其職責和預案進行響應,也根據自然災害、社會安全和人員滯留等事態發展,相應地啟動預測、預警、告誡響應;
(二)公司應急指揮部的響應:及時報告安全生產事故災難基本情況、事故發展和救援的進展情況;及時組建現場指揮部,隨時掌握事態發展情況,對可能或已經導致自然災害、社會安全和人員滯留突發事件的及時上報,需要應急力量支援時,向上級提出請求。
(三)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的響應:具體負責指揮事故現場的應急處置工作,負責指揮所有參與應急救援人員,確定應急救援的實施方案、警戒區域、安全措施,全面掌握事故發展態勢,及時向應急指揮部報告事故及救援情況,為應急指揮部決策提出建議;負責對事態的監測與評估。
七、事故發生后迅速到達現場的保證手段
為了能迅速到達現場,公司的小車及救急車輛隨時待命,發生事故準確無誤與應急小組人員到達現場,搶救傷員,維護秩序,疏散人員,保護現場。
八、公司準備了專用物資,發生事故有效地保護現場,搶救傷員,防止二級事故發生。
九、公司制定了安全措施整改方案,頒發到每個駕駛員手中,將各地交警隊、醫院聯系電話及公司安全質量環保部的電話通知到每一位駕駛員。
十、發生事故保護好現場,積極搶救傷員,及時向當地交警部門及公司安全質量環保部報告,配合各級部門進行事故調查處理工作。
篇2:安全生產預警預報應急管理制度
1、為進一步建立健全本項目部的安全生產預警預報和應急管理,預防和控制潛在的事故或緊急情況發生時,做出應急準備和響應,最大限度地減輕可能產生的事故后果,特制訂本制度。
2、堅持預防與應急相結合、常態與非常態相結合,常抓不懈,在不斷提高安全風險辨識、防范水平的同時,加強現場應急基礎工作,做好常態下的風險評估、物資儲備、隊伍建設、完善裝備、預案演練等工作。強化一線人員的緊急處置和逃生的能力,“早發現、早報告、迅捷處置”。居安思危,預防為主。
3、應急管理工作實行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在項目部的統一領導下,建立健全“分級管理,分線負責”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各級領導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應充分發揮應急響應的指揮作用。
4、做好安全風險分析及危險源管理,以便有針對性地收集安全生產預警預報信息,根據工程進度、施工季節和施工強度(施工現場人員設備數量)更新安全風險評估,調整危險源級別。
5、針對各種可能發生的突發事故,完善預測預警機制,建立預測預警系統,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報告、妥善處置。每個應急人員必須在崗位能熟練使用兩個以上預警電話或其他報警方式。
6、廣開信息收集渠道,保持與上級、公司及業主緊密聯系,并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渠道獲取宏觀及周邊安全生產信息,預警信息包括氣象災害、流行病、周邊安全事故及突發事故的類別、地點、起始時間、可能影響范圍、預警級別、警示事項、應采取的措施和發布級別等。
7、危及項目大范圍安全生產的預警信息的發布、調整和解除需經項目經理批準,局部預警信息可通過電話、警報器、警鐘等方式;特殊情況下目擊者可大聲呼叫、敲擊能發出較強聲音的器物的方式進行。
8、重大突發事故發生后,各事發源的第一目擊者必須立即報告有關部門領導,最遲不得超過3分鐘。應急處置過程中,要及時續報有關情況。
9、突發事故發生后,事發源的現場人員與增援的應急人員在報告重大突發事故信息的同時,要根據職責和規定的權限啟動相關應急預案,及時、有效地進行先期處置,控制事態的蔓延。
10、對于先期處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態的重大突發事故,要及時啟動相關應急預案,由項目部安全文明生產領導小組組成現場應急指揮機構,統一指揮或指導有關部門開展應急處置工作。
11、現場應急指揮機構負責現場的應急處置工作,并根據需要具體協調、調集相應的安全防護裝備。現場應急救援人員應攜帶相應的專業防護裝備,采取安全防護措施,嚴格執行應急救援人員進入和離開事故現場的相關規定。
12、現場應急指揮機構根據事態的形勢,有權調動多個相關部門共同參與處置的突發事故,相關部門必須服從統一指揮,盡力協助救援。
13、現場應急指揮機構根據事態的形勢的需要,可以請求社會相關組織機構協助救援,相關項目部組織、施工隊必須做好引導、協助工作,以便充分發揮社會組織機構的作用。
14、重大突發事故應急處置工作結束,或者相關危險因素消除后,安全環保部要做好現場記錄,包括拍攝現場照片,以便事故調查處理。現場應急指揮機構予以撤銷,宣布恢復正常工作。
15、要積極穩妥、深入細致地做好善后處置工作。對突發事故中的傷亡人員、應急處置工作人員,以及緊急調集、有關單位及個人的物資,要按照規定給予補充。做好疫病防治和環境污染消除工作。
16、對重大突發事故的起因、影響、責任、經驗教訓和恢復重建等問題按照“四不放過”原則進行調查評估和處理。
17、項目技術負責人負責組織議定事故恢復重建計劃,并與項目副經理一起組織實施恢復重建工作。
18、突發事故的信息發布應當及時、準確、客觀、全面。重大事故發生后應及時向主管上級和當地政府報告,并根據事件處置情況做好后續報告工作。也應當向員工發布簡要信息和應對防范措施等。
對遲報、謊報和瞞報突發事故重要情況或者應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職、瀆職行為而喪失應急的最佳機會造成人員傷亡或重大經濟損失的,對有關責任人給予處罰或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送司法機關處理。
19、編制書面事故調查報告,根據事故等級的大小,報告給相關升級領導機構。
20、對突發事故應急處置工作實行責任追究制。對突發事故應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要給予表彰和獎勵。
篇3:安全生產預警提示制度
第一條為了加強建筑工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預防特定時限內突發的生產安全事故及其他傷亡事故,提高應急救援能力,降低生命和財產損失,根據建設部《建筑工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導則》,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在建筑工程的特定時限內,需要制定有針對性的安全防護措施對建筑施工企業、施工現場進行預警提示的,適用本制度。特定時限是指撝卮蠼諶鍘⒅匾嵋欏⑻厥餳窘凇⒍窳猶炱嚼礎⑹┕じ叻迤謚暗。
重大節日,是指五一、十一、元旦、春節。
重要會議,是指國家和省黨代會、人民代表大會、政治協商會議等。
特殊季節,是指冬季、雨季、高溫季節。
惡劣天氣,是指大風、大雨、大雪、冰雹、泥石流、地震等天氣。
各地可以根據本地實際情況自行確定其他時段為特定時限。
第三條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要建立預警提示領導小組,加強預警領導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分管建設安全的主要負責人擔任,副組長由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安全監督機構(安全站、安全科)負責人擔任,成員由各相關部門負責人擔任;領導小組人員要保持24小時通訊聯絡暢通;預警提示領導小組組成要對社會公布。
第四條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要作好預警提示的基礎工作。及時了解、收集上級有關政策、文件精神,搜集、整理有關天氣、氣象、地質、水文、工程建設等方面情報。
第五條在上述特定時限內,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要根據本地實際情況,按照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標準規范要求,制定有針對性的預警提示措施,并以網絡、書面文件、電話或其他方式及時通知企業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或施工現場。
第六條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要將特定時限的安全生產做為監管重點,在日常安全監督檢查的基礎上,增加檢查的數量、頻率,確保預警提示制度有效執行。省級建設主管部門及時檢查市地(縣)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預警提示制度建立情況,抽查企業、施工現場預警提示措施執行情況;市地建設主管部門要及時檢查企業、施工現場預警提示措施的執行情況。
第七條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要督促企業完善企業、現場二級應急預案,建立應急救援隊伍,配備應急救援設備設施,定期組織演練。
第八條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要督促企業將應急救援知識作為安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
第九條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在檢查中發現沒有按預警提示措施進行現場防護的,應及時糾正,并按有關法律法規依法處罰,同時將受處罰的企業名單在網絡或其他媒體公示,記入企業不良信用檔案;發現應急預案不完善,無應急救援隊伍、設施、設備、器材,未及時演練等,視降低了安全條件,并按《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的有關規定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