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漿:作業指導書
一、泡豆間的領料,存儲堆放的要求
1、泡豆間的工作開展由領料開始是為下一工作日的豆漿生產做好準備工作,領料由領班或代領班按計劃(下一工作日生產預估量)申領,領用時需輕拿輕放,防止因擠壓、碰撞造成的損耗。領用的主、輔料必須分類并整齊的堆放在磨漿間的墊倉板上(商標向上)。所領用的原料必須按照先進先出的原則進行配料。
2、泡豆的要求
揀去石頭及雜質,每桶泡50斤黃豆,水高出豆3/5為最佳。泡豆時間的長短與成品漿的質量有很大的關系,故應嚴格遵守以下泡豆時間表:
(表六)
環境溫度
泡豆時間
備注
35℃以上
6小時
中間需換水一次
25℃以下
8小時
中間需換水一次
10℃以下
12小時
中間需換水一次
三、磨漿的作業指導
1、豆與水的比例1:10,即每100斤干豆需1000斤水,每次磨1鍋需100斤干黃豆,2個儲水罐的水量,另外再加2小桶約60斤水即可。
2、磨漿的工藝流程、
(1)磨將的準備工作:將1號儲水罐和2號儲水罐裝滿水,把1號儲水罐的水分別放入1號料桶和2號料桶中,1號儲水罐的水放完后,給1號儲水罐蓄水,同時用2號儲水罐的水來繼續磨漿。此過程必須保證一個儲水缺罐使用的同時,另一個儲水罐正在蓄水或已經蓄滿水。
(2)把清洗干凈的黃豆放入低位料斗,打開抽料開關將黃豆吸入高位料斗。
(3)先打開出料板,打開水龍頭,再打開一磨的開關磨漿(一磨、二磨同時進行),把1號料桶的渣料攪拌均勻,打開1號出料泵,把拌均勻的渣料打入2號磨漿機內,打開二磨開關進行第二遍磨漿,再把二磨的渣料拌均勻,打開二抽泵,將一磨、二磨的渣料打入一磨得磨漿機中進行三磨,將三磨的渣料接入廢料袋并棄之。
四、煮漿的工藝要求
1、將磨好的三遍漿混合,打開存漿池的泵閥門,將生漿抽到煮漿桶,打開蒸汽閥,壓力表控制在1.5公斤,在煮沸時壓力表控制在0.5公斤再煮30分鐘(用溫度計測溫達96℃),關閉閥門。打開高溫泵并打開篩網開關將熟漿過濾到熟漿存漿池后,再打開2號高溫泵將過濾后的熟漿抽入高位保溫料桶準備灌裝。
2、按不同的品種、品味進行調味
(1)甜漿配料每100斤原漿加糖3斤。
(2)甜漿按煮漿程序操作完成后,倒入所需白糖原料慢慢攪動,煮沸3-5分鐘才可出鍋。
五、灌裝的作業指導
1、灌裝前的準備工作
(1)調試各種機器開關,檢查機器是否運轉正常。
(2)按照機器消毒工作的規定制度,逐一進行堿、酸清洗消毒工作,保證機器以及管道符合豆漿灌裝的衛生標準及要求。灌裝的前8杯漿不灌棄之,切記灌裝溫度不可低于80℃。
(3)打開紫外線燈30分鐘消毒。
(4)①(2)、(3)項每日班前、班后按同樣程序操作,本程序由機器操作工完成。
②按照生產量給包裝袋打日期為罐裝做準備,本工序由操作工完成。豆漿包裝袋嚴格按紅、黑兩種色袋交替包裝(當日用紅色,次日用黑色)。
六、下水儲存的作業指導
1、下水儲存的概念
下水是指將經過包裝后的豆漿裝入筐中浸入冷卻池,使豆漿冷卻至16℃的過程。儲存是將冷卻后的豆漿移入冷庫的過程,本工序由輔助工完成。
2、下水儲存前的準備工作
(1)打開水閥向池中注水,高度約池高2/3.
(2)用手輕輕擠壓封好的杯子,對封口進行復檢,發現有漏氣的杯子將其挑出,由操作工重新封口。
(3)將冷庫的溫度定于≤10℃左右,檢查冷庫運轉是否正常。
3、下水冷卻的操作程序
(1)將包裝好的成品漿入筐依次碼放在水池中(6筐約40杯),打開水閥使表層水由溢水口排走(更換部分池中水),加快冷卻速度,15分鐘后將第一池中的豆漿完全撈出放入第二池加冰塊,15分鐘后完全撈出再放入第三池中加冰塊,直到冷卻到16℃以下。
(2)裝筐的要求:每筐2層,下層20杯,上層20杯,口對口相錯。
(3)將裝好筐的成品漿移入冷庫內,整齊地碼放在墊倉板上,每堆高度不超過6筐。
(4)根據不同的季節、環境溫度調整儲存方法。
①環境溫度10℃及10℃以下,將豆漿直接移入配送間。
②環境溫度10℃以上,將豆漿移入冷庫。
(5)操作結束,做好水池、灌裝機、工作場地及冷庫的清潔工作。
七、豆漿流水線清洗消毒的作業指導
1、管道、料桶、磨漿機、燒漿桶的清洗工序
工作完畢后用70-80℃熱水將管道及料斗、料桶、燒漿桶逐一清洗干凈,管道活節拆開清洗。
2、堿、酸消毒的程序
取0.8斤片堿放入80斤(堿液濃度1%)70-80℃的熱水中混勻,對管道、料桶、灌裝機進行反復清洗,再用80℃熱水沖洗,然后用800毫升硝酸加80斤(酸液濃度1%)70-80℃熱水混勻,對管道、料桶、灌裝機進行消毒,最后用70-80℃熱水沖洗三遍即可。如果原堿或原酸濃度有變化以品控部重新計算的結果為準,灌裝機需單獨清洗時的溶液配制由品控部指導完成。
3、空氣的消毒
打開紫外線燈30分鐘消毒。
篇2:硫磺錨固工程施工作業指導書
2.1適用范圍
本指導書適用于新建山西中南部鐵路通道ZNTJ-15標段軌道工程硫磺錨固施工作業。
2.2軌排生產作業內容
本工程軌枕錨固采用正錨法進行錨固;螺旋道釘用模具定位,硫磺砂漿熔液從枕頂注入孔內,采用正錨時,預留孔底部應塞緊密,嚴防漏漿,硫磺砂漿熔液從枕面注入孔內后,螺旋道釘應即左右旋轉緩慢垂直插入孔內定位;
錨固工序:硫磺錨固漿配制→硫磺錨固漿灌注軌→枕預留孔內插入螺旋道釘→清掃錨固架及承軌槽面的錨固殘渣→涂防銹涂料。
螺紋道釘錨固:軌節場內熬制硫磺砂漿宜采用機械攪拌硫磺鍋。硫磺庫房應防雨、防曬、通風,距離易燃物品堆放地和硫磺砂漿熔制地點保持50m以上。
錨固前軌枕預留孔內雜物和螺旋道釘上粘附物應清除干凈。螺旋道釘應干燥,其溫度應保持0℃以上。嚴寒地區施工應采取加溫措施。
2.3硫磺錨固漿配制
硫磺錨固漿配制應滿足下列規定:
1、硫磺錨固漿由硫磺、水泥、砂子和石蠟配制而成。材料技術條件應符合下列規定:
(1)、硫磺應用純度不小于95%的一般工業用硫磺,配制前應加工成粉末狀,如受潮,應在配制前干燥。
(2)、水泥用普通硅酸鹽水泥P.O42.5,但不得含有雜質、結塊,如有結塊,配置前應過篩。
(3)、為天然中粗砂,粒徑不大于2mm,含泥量不超過5%。
(4)、石蠟為一般工業用石蠟,配制前應破成碎塊。
(5)、各種材料內不得混有雜物。
2、成份配合比(重量)按下列規定選用:
根據氣候和材料技術條件,按下列規定的重量配合比范圍,由試驗選定各種材料用量。
硫磺:水泥:砂子:石蠟=1:(0.3~0.6):(1~1.5):(0.01~0.03)。配制成的熔液,應較稠而又不影響灌注時應具備的流動度。
少量施工時,各種材料配合比可用:
硫磺:水泥:砂子:石蠟=1:0.5:1.5:0.02
3、熔制錨固料時應遵守下列規定:
(1)、按選定的配合比,稱好各種材料的一次熔制量。先倒入砂子加熱到100~120℃時,將水泥倒入加熱到130°C,最后加入硫磺和石蠟,繼續攪拌加熱到160℃,直至拌和物中殘余水分完全蒸發,不再出現氣泡時方準使用,以保證質量。熔漿由稀到稠成液膠狀時,即可使用。
(2)、火力要可控制,火候不得過猛,熔制時應不斷攪拌。
(3)、工地錨固螺旋道釘時,可用兩個鍋輪流熔制,每鍋熔制量不宜大于50㎏,熔制地點與錨固作業距離不宜過遠。
4、熔制錨固料時,應遵守下列安全事項:
(1)、錨固砂漿不得大于180℃,應控制在140℃-170℃以內。。
(2)、操作人員應在上風處,并應佩戴口罩、護目鏡、圍裙等防護用品。
(3)、熔制場地嚴禁堆放易燃物品。
(4)、錨固砂漿保溫車應有專人看火。
2.4硫磺錨固漿灌注
本標段軌枕錨固采用正錨法施工,用黏土封堵螺栓孔底。
硫磺砂漿灌注作業人員應穿戴手套、圍裙、腳罩、口罩和護目鏡等勞動保護用品。
硫磺錨固漿注入孔內時的溫度不得小于130℃,并應防止離析。錨固漿從枕面注入孔內,一孔一次灌完,錨固桶內殘渣回鍋,熬制后再行灌注。
2.5軌枕孔內插入螺旋道釘
本標段軌枕采用正錨法施工,預留孔底部應塞緊密,嚴防漏漿,錨固漿從枕面注入孔內后,螺旋道釘應即左右旋轉緩慢垂直插入孔內定位,用錨固架定位。
2.6清掃錨固架及承軌槽內的錨固殘渣
硫磺錨固漿凝固后,錨固架脫離軌枕,在下次錨固前必須清除掉錨固架上的殘渣。錨固漿頂面應與承軌槽頂面平,溢出殘渣凝固后應鏟除整平,再涂上絕緣防銹涂料。
2.7涂防銹絕緣涂料
絕緣防銹涂料的制作及作用:
1、配置瀝青配合比:瀝青:滑石粉:機油=1:0.27:0.11。
2、為提高絕緣性能和防止螺旋道釘銹蝕,還應在硫磺水泥砂漿表面,螺旋道釘圓臺上下及四周螺桿涂以絕緣防銹涂料,厚度不超過0.3mm,涂料后必須把承軌槽上的殘余涂料清除干凈,以保證擋板座平正安置在擋肩上,螺絲口上必須涂上機油。
2.8錨固螺栓技術要求
不允許出現漏錨、錨錯和螺旋道釘抗拔力(抗拔力不小于60KN)不足的現象、要求螺旋道釘錨固超高與超低現象,每公里不超過10個。螺旋道釘應與承軌槽面垂直,歪斜不得大于2°,道釘中線與承軌槽面的交點,偏離預留孔中心不得大于2mm,道釘圓臺底應高出承軌槽面,但不得大于2mm。
2.9冬季施工硫磺錨固砂漿保溫措施
1、準備好冬季施工用品:棉被、火爐等;
2、每次不要取用太多硫磺砂漿;
3、用火爐加熱盛放硫磺砂漿器具,在現場邊加熱邊灌注施工。
4、如螺紋道釘的溫度低將會導致螺紋道釘周圍的漿體過快冷縮,從而影響螺紋道釘抗拔力。嚴冬時節,在溫度低時,可考慮對螺紋道釘加熱。
2.10硫磺錨固技術要求
1、各種進場材料必須出自正規廠家,有質量合格證及質量檢測報告。使用之前必須由實驗室檢測合格,出具正式報告后才可用于施工。
2、施工前按照設計提供的配合比進行室內試驗,確定配合比,各項指標均能滿足施工需求。然后再進行大面積或大體積施工生產。
3、硫磺錨固每1000根軌枕為一個單元抽取三根螺旋道釘做抗拔試驗,抗拔力不得小于60KN,取硫磺錨固砂漿制成2塊50mm*50mm,厚mm的餅狀試塊,做抗壓試驗,抗壓力不得小于30Kpa,現場應由監理見證。
篇3:人工鋪設工具軌線路施工作業指導書
適用范圍本指導書適用于新建山西中南部鐵路通道ZNTJ-15標段軌道工程人工鋪設工具軌線路施工。線路測量1、有碴道床在鋪軌前應精確測量線路中心線,設置中心控制樁。2、鋪軌前應接收線下施工單位的線路測量資料及樁橛,并復測線路中樁及路基表面高程,復測合格后應在路肩上設置邊樁。尤其是曲線要素樁應兩側設置邊樁,并用混凝土做好防護。中樁、基樁、變坡點及邊樁均應按照設計位置設置齊全,缺失者應在鋪軌前補齊。其中中樁和邊樁在鋪軌前應測設樁頂高程。1)中樁距:直線地段不大于50m,圓曲線地段為20m,緩和曲線地段應為10m。根據現場需要,酌情加密樁。2)高程控制樁距:直線地段不大于50m,曲線地段不大于20m,線路縱斷面及豎曲線起訖點應增設樁橛。3)平曲線要素樁,豎曲線起訖點、曲中點,道口中心點,道岔中心、岔頭及岔尾等點均應以精確點位固定。4)隧道內及明洞內中樁的邊樁高程可設置在內壁或電纜槽頂上,橋上中樁的邊樁高程可設置的在擋碴墻頂上。5)以上所有中心樁點在鋪軌前必須路肩上設置邊樁(直線地段設置在上行左側,曲線地段設置在內側),并測設樁頂的高程。路基驗收路基中心線、標高復測完成后,若測量結果不符合要求則對路基進行整改,合格后,方上報監理單位對路基表面及壓實度進行檢查、驗收,合格后方可進行鋪軌作業。施工準備對施工設計文件和施工資料進行會審,并據以編制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指導施工。復核線下工程竣工資料,如路基整修表、曲線表、坡度表、斷鏈表、平交道口表、橋涵表、控制樁表以及水準點表等,并據此對其路基面、中線樁等進行現場復測,檢查驗收。根據核準的施工文件及資料,編制軌節鋪設計劃表,提出人工鋪軌軌料計劃,并按施工組織設計要求下達施工計劃,下達人工鋪軌作業指導書并進行技術交底。落實人工鋪軌施工所需的人員、工具、機械設備,并調遷到位。做好配合人工鋪軌施工的其他工作。散布軌料增二線施工段鋼軌利用既有線采用火車運輸,沿線散布,集中堆碼。雙線繞行地段采用采用火車運最近點后卸車,再用平板車或架子車二次倒運,集中堆碼。道碴、軌枕及扣件采用汽車運輸。鋼軌用履帶式拖拉機或汽車,按配軌表中所標注的鋼軌長度、順序配對,將鋼軌拖拉到對應鋪設地點,并按上、下股撥移到兩側路肩上。利用汽車或四輪拖拉機把軌枕、扣配件運到施工現場,正線軌枕按照1667根/Km及所需的扣配件數量均勻抬擺和散布,并按線路中線樁將軌枕方正。路基上碴1)辦理完路基驗收手續后,才能組織人員及車輛上碴。2)確定上碴日期后,必須要提前2天上報監理需要上碴的地點和道碴來源,監理見證取樣試驗合格后方可上碴,上碴過程中每連續上碴5000m3為1個批次取樣試驗1次,連續上碴不足5000m3也按照1個批次進行試驗。3)前期宜采用汽車運輸道碴,在道碴充足的情況下采用設計斷面方上碴(可以根據測量的路基面標高適當增減),道碴較少的情況下必須保證每延米路基上碴0.5方。道碴在卸車的過程中必須卸在線路中心位置處,嚴禁偏卸、多卸。4)每座橋梁兩橋臺處應根據橋梁的長短預先存貯適當方量的道碴。5)橋梁及頂面高出路肩的涵洞兩端各30m的范圍內預鋪道碴厚度應高于橋梁擋碴墻和涵洞頂面5cm,并及時做好順坡。6)每片梁在架梁前應在頂面存放約7方道碴,并按照梯形打堆。7)線路鋪設完成后應及時補充完成橋上全部道碴。8)道碴上道過程中應盡量走行施工便道,不應反復碾壓路基。攤鋪底碴1)碎石道床采取鋪軌前預鋪底碴及部分面碴,鋪軌后進行補碴的施工方案。剩余面碴在鋪軌過后,采用K13風動運碴列車補充??紤]碎石道碴需要集中供應,擬在鋪架基地及沿線車站設置臨時儲碴場,以保證道碴的及時供應和養路作業的正常進行。2)根據預計鋪軌進度、道碴上道的情況,采用裝載機順延鋪架方向、先急后緩對成堆道碴向線路中心線兩側進行攤平,形成厚15cm-20cm,寬不小于3m的道碴帶,平整度不得大于20mm,嚴禁出現鼓包、波浪狀。3)底碴應采用壓強不小于160kPa的機械碾壓,壓實密度不小于1.6g/cm3,碾壓后應滿足設計厚度。4)底碴厚度允許偏差±50mm,半寬允許偏差0-±50mm。5)若同時攤鋪底碴和面碴時,應分層碾壓。人工組裝線路人工用撬棍將鋼軌由路肩撥移到軌枕承軌槽內,安裝魚尾板,螺栓及墊圈,并按規定力矩擰緊螺帽。按照軌節表中所注明的軌枕間距,用粉筆在軌面上劃出間距印,并用白油漆在軌腰上打上正式點位,然后用起道機頂起鋼軌,將軌枕方正,放入軌下絕緣墊板,落下起道機,再將扣件按規定規格、數量散放在鋼軌兩側軌枕上。上扣件前先細方軌枕、擺正軌下絕緣墊板,鏟除承軌槽面余渣,然后將各種扣件依次放入承軌槽內,用小撬棍將扣件撥正落槽,最后用梅花扳手擰緊螺帽。上碴整道1、道碴等級及設計斷面應符合設計規定。道碴質量應符合現行《鐵路碎石道碴》(TB/T2140)規定。2、線路整道后,道床橫向阻力不小于6.5KN/枕,支撐剛度不小于60KN/mm。3、整道作業時,道碴應散步均勻,軌道應逐步整正,并應符合以下規定:1)鋪軌后應隨即重點整道,保證列車能按15km/h的速度安全運行。作業重點:方正軌枕,補足并緊固配件和扣件,撥順軌道方向,串實承軌槽處的枕下道碴,消滅反超高和扭曲。2)每次整道,應先補充枕盒內部分道碴,然后起道、方枕、串碴、搗固道床,撥正軌道方向,回填清理道碴,穩定軌道。3)鋪軌后的第一次整道與鋪軌間隔不宜大于兩個區間,鋪碴厚度不宜大于100mm。經整道后的軌道,應保證工程列車能按30km/h的速度安全行駛。4)采用人工或小型機具進行第二次鋪碴作業時,應在第一次鋪碴整道并通過5對以上列車后進行。整道時應以高程控制樁為準。軌向:直線用10m弦量的最大矢度和曲線用20m弦量的實際正矢與計算正矢不得大于8mm,曲線頭尾不得有反彎和“鵝頭”。軌面用10m弦量,最大矢度不得大于8mm。軌面水平和延長6.25m范圍內的扭曲不得大于8mm。軌距允許偏差為mm。5)軌道的各主要尺寸,應在第二次整道后,逐步整正至達到驗交要求。6)臨時道床面高差,應以不大于5‰的坡度順接。7)混凝土枕應在鋼軌兩側各450mm范圍內均勻搗固。鋼軌下應加強搗固。鋼軌接頭和曲線外股,應在上述規定范圍內加強搗固。8)起道時應先校正一股軌面高程(曲線應先校正內股軌面高程),根據此股調整另股軌面高程,左右均勻進行。每次起到高度不得大于100mm。4、鋪設長度大于20m鋼軌的軌道,在高于最高允許鋪軌軌溫時,不宜安排影響軌道穩定穩定的線路作業。采用老K車補充道碴,人工精細整理線路,包括上碴、起道、緊固螺栓、串碴、搗固、撥正、回填、穩定、保證行車速度在一遍道后30km/h,二遍道后45km/h,達到機養標準。5、驗工之前,應按照驗工要求進行一次全面的整道工作。6、道床厚度允許偏差±50mm,頂寬允許偏差為0-±50mm。7、Ⅰ級碎石道碴應符合TB/T2140-90鐵道行業標準,要求如下:1)顆粒粒徑應在16—63mm之間,16mm的過篩質量百分率為0—5%,25mm為5—15%,35.5mm為25—40%,45mm的為55—75%,56mm的為92—97%,63mm的為97—100%。2)針狀指數不大于30%,片狀指數不大于30%。3)黏土團及其它雜質含量的質量百分率不大于0.5%。4)粒徑0.1mm以下的粉末含量的質量百分率不大于1%。配合大機養道大機養道之前必須與機養組施工人員取得聯系,按照機養要求做好技術資料及人員配備工作。一般來說,大機養道之前線路中心及軌枕之間必須滿上道碴(高出軌枕約3cm),每組機養機車配備1名技術人員,30-40名施工人員。以后根據起道量大小及道碴補充情況,酌情增減施工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