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高溫灼燙安全對策措施

高溫灼燙安全對策措施

2024-07-14 閱讀 3319

1事故特征

1.1危險性分析

鑄爐熔化的鐵水,在鐵水傾注、撇渣、注模、鐵水轉運等作業中,如果作業人員操作失誤使鐵水撒落,且勞動防護用品穿戴不整齊,防護措施不到位容易發生灼燙事故。

高溫的鐵水如果遇到水,將使水急劇汽化,產生物理性爆炸,爆炸將使高溫的鐵水和水蒸汽四處飛濺,對人員造成嚴重的燙傷,甚至死亡。

1.2鑄造作業危險有害因素

鑄造作業過程中存在諸多的不安全因素.可能導致多種危害,需要從管理和技術方面采取措旒,控制事故的發生,減少職業危害。

(1)火災及爆炸:紅熱的鑄件、飛濺鐵水等一旦遇到易燃易爆物品,極易引發火災和爆炸事故。

(2)灼燙:澆注時稍有不慎,就可能被熔融金屬燙傷;經過熔煉爐時,可能被飛濺的鐵水燙傷;經過高溫鑄件時,也可能被燙傷。

(3)機械傷害:鑄造作業過程中,機械設備、工具或工件的非正常選擇和使用,人的違章操作等,都可導致機械傷害。如造型機壓傷,設備修理時誤啟動導致砸傷、碰傷。

(4)高處墜落:由于工作環境惡劣、照明不良,加上車間設備立體交叉,維護、檢修和使用時,易從高處墜落。

(5)塵毒危害:在型砂、芯砂運輸、加工過程中,打箱、落砂及鑄件清理中,都會使作業地區產生大量的粉塵,因接觸粉塵、有害物質等因素易引起職業病。沖天爐、電爐產生的煙氣中含有大量對人體有害的一氧化碳,在烘烤砂型或砂芯時也有二氧化碳氣體排出;利用焦炭熔化金屬,以及鑄型、澆包、砂芯干燥和澆鑄過程中都會產生二氧化硫氣體,如處理不當,將引起呼吸道疾病。

(6)噪聲振動:在鑄造車間使用的震實造型機、鑄件打箱時使用的震動器,以及在鑄件清理工序中,利用風動工具清鏟毛刺,利用滾筒清理鑄件等都會產生大量噪聲和強烈的振動。

(7)高溫和熱輻射:鑄造生產在熔化、澆鑄、落砂工序中都會散發出大量的熱量,在夏季車間溫度會達到40℃或更高,鑄件和熔煉爐對工作人員健康或工作極為不利。

1.3事故發生的區域、地點或裝置

發生高溫灼燙的區域、地點或裝置有:中頻感應爐(鑄模車間)。

1.4事故前可能出現的預兆

高溫灼燙出現的預兆:

(1)運輸鐵包、澆鑄、穿爐事故時有高溫液體、固體濺出;

(2)作業人員違反安全操作規程或帶病、酒后作業;

(3)員工無穿戴好高溫工作服、高溫手套、高溫鞋、隔熱防護頭盔勞保用品。

預防措施:

1)高溫作業崗位人員應嚴格執行安全技術操作規程,遠離危險區域;

2)正確穿戴個體防護用品,提高從業人員的自我保護意識;

3)加強對腐蝕性危險化學品等容器的日常檢查,及時淘汰不合格的貯存裝置;

4)帶電作業時必須采取保證安全的技術措施,如穿戴好絕緣服和防弧面罩等;

5)強化高溫危險源的辨識工作,制定可靠的作業指導書,提高從業人員面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

篇2:單元式住宅火災事故的安全處置對策

1、支隊、中隊必須設立安全員,支隊安全員由指揮長以上人員擔任,中隊安全員由副中隊長以上人員擔任。負責本級單位的作戰行動安全,檢查進入燃燒危險區以內人員的防護裝備,不按要求佩帶防護裝備和防護裝備達不到安全要求的,嚴禁進入。

2、進入內部的作戰人員,要佩帶好個人防護裝備。

3、防止窗戶、玻璃等掉落砸傷人員和砸壞器材裝備。

4、深入房間的水槍陣地的戰斗員,開啟著火房間門窗要立于門窗側面,防止爆然傷人。

5、進入房間要采取低姿,依托承重墻,利用直流水沖擊屋頂及地面,確認安全后方可進入。

6、登高或高噴消防車停擺的位置距著火建筑物的距離不應小于8米。利用登高車外部救人滅火時,工作斗戰斗人員必須戴頭盔、系牢安全保護繩方可進行登高作業,地面指揮人員密切注視戰斗人員的作業情況,一旦發生險情,立即通知戰斗員停止操作。架設消防梯搶救樓層上被困人員時,要制止被困人員蜂擁而上,以免造成人員墜落、車(梯)傾翻等事故。

7、提醒作業人員嚴格按照處置程序作業,對違反處置程序的行動必須立即制止其作業。

篇3:餐飲消費糾紛解決對策

典型餐飲消費糾紛的解決對策

如今,對杭州人來說,去飯店就餐消費已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但異常發達的杭城餐飲業在帶給人們無數便利和滿足的同時,照舊也會給消費者帶來些許煩惱。過去的一年,每日商報維權熱線接到的消費者關于餐飲方面的投訴數以百計。為此,我們選取其中比較多發和典型的案例,加以分析,以提醒幫助廣大消費者在餐飲消費過程中切實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避免糾紛的產生。

典型案例及對策

案例一:張某去年5月結婚,經朋友介紹在一家有較高知名度的大酒店定了婚宴喜酒。酒店根據張某的喜宴標準制定了一份每桌2888元的菜單,但并未列出主料和配料,只對主菜用料作了口頭商定。張某認為該酒店名氣大且又是朋友介紹,對此也沒在意,就在雙方定好的菜單上簽字并付了定金。然而,在婚宴開始上菜的過程中,張某發現許多事前商定好的菜被調了包,婚宴檔次明顯下降了。事后,他找到酒店負責人反映,要求賠償,卻被告之菜單是雙方簽字認可的,張某事先也沒提出異議,酒店方面不承擔賠償責任,并要張某付清喜宴剩余費用。

對策:對于較大規模的餐飲消費,雙方對菜單內容的約定實際上就是一份消費合同,作為消費者一定要對菜單內容做到具體明細,對菜肴的名稱、用料、成分、重量都應當作嚴格的約定并在雙方確認的情況下簽字認定。如果單純作口頭的約定,或者對于主要內容沒有作文字上的明確約定,在糾紛發生后就會被商家鉆了空子,消費者也會缺乏有利證據,不能很好地維護自己的權利。

案例二:小王和幾個朋友到一家新開張的飯店吃飯,席間大家點好了菜,正要點酒水時,一旁的服務員告訴小王,飯店新開張吃飯點啤酒是免費的。小王和朋友一聽感覺不錯,也沒多問直接叫服務員上了10瓶百威啤酒。酒足飯飽準備買單時,他們發現自己點的百威啤酒也被歸入飯錢里面。小王不解,叫來服務員詢問,服務員說消費者點免費啤酒是應點飯店指定的一個牌子,而不是所有的啤酒,最終的解釋權是歸飯店所有。

對策:商家推出的所謂免費消費、贈送消費的手段里面其實暗藏玄機,消費者一不留神便會被牽著鼻子走進消費陷阱。依據消法,消費者對自己的消費對象有自由選擇權,也有知情權,商家對消費者也有完全告之的義務。而所謂的最終解釋權也不應當是建立在消費欺詐的基礎上的,否則這樣的解釋權本身也是違法和無效的。只要是商家沒有盡到完全的告之義務,消費者沒必要為自己不知情的消費買單。同時,消費者也應當對自己所要消費的內容詢問清楚,避免吃一些暗虧。

遇到消費欺詐如何處之

餐飲行業中存在的消費欺詐現象具有一定普遍性,其根源在于我國市場經濟還處于轉型和建立過程中,誠實信用理念非常薄弱。消費者要勇于對商家的欺詐行為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做到明明白白消費。消費者到飯店消費,既是一種消費關系,同時也是一種合同關系。當消費者的權益受到侵犯的時候,既可以依照消法來追究商家的侵權責任,也可以根據《合同法》的規定來追究商家違約的賠償責任。消費者需注意的就是要留心收集自己權利被侵犯的相關證據資料,比如菜單合同,餐飲發票等等。一旦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就可以作為證據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餐飲場所中人身財產受損的對策

案例一:去年10月,某公司老總葉某去溫州出差,臨近傍晚選擇了當地一家頗有知名度的大酒店吃飯,并將自己的奔馳轎車停放在酒店所屬的收費停車場。當用餐完畢準備離開時,發現自己的奔馳車前大燈被人為撞壞。葉某當即找到酒店保安理論,被告之這是另一名顧客在倒車時撞壞的,和酒店沒關系,要葉某找肇事車主索賠。

對策:酒店這樣的解釋明顯是對自己責任的推脫。對于顧客消費停車問題,我們首先應分清作為消費場所的酒店,對于顧客的車輛是起一種保管作用的,可以理解為是對顧客貴重物品的保管,是消費的延伸。在這里,主要是要分清這樣的保管到底是有償的還是免費的。如果是收費的,那么酒店就有義務妥善保管好顧客在消費過程中所交保管財物的安全,如果因為在保管過程當中因自己或第三人的原因導致顧客財物受到損害的,就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如果是免費保管的,作為消費場所它只承擔因自己的故意或過失給顧客財物造成損失的賠償責任,而對第三者的因素導致損害發生可以不承擔或者承擔較次要的責任。當然,作為消費者本身在餐飲酒店消費過程中也應當對所攜帶的物品有充分注意保管的義務,作為公共場所的餐飲服務場所是沒有義務對顧客隨身攜帶的財物起完全的保管責任的,此時,顧客財物的安全很大程度上要靠自己來保管了。

案例二:節日期間,小李陪年邁的父親到一家飯店吃飯,飯店生意很好,但衛生環境卻不好,地面油滑,一不小心就會跌倒。小李很小心地扶著父親,可父親在飯畢起身時還是因地面太滑重重摔了一跤,并造成手部輕微骨折。小李事后要求飯店方面賠償,而飯店方面認為顧客應對自己的人身安全負責,飯店只是一個吃飯消費場所,不承擔這樣的賠償責任。

對策:不管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還是我國的《民法通則》都對自然人的人身權受到侵害作了相應規定。作為餐飲消費場所,不僅要保證顧客在用餐過程中食品衛生安全,還要保證顧客在自己的場所內不能因自身的原因給顧客人身造成傷害,否則就要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此糾紛中,小李父親的摔到是因飯店沒有搞好地面衛生所致,也就是說顧客受傷與飯店本身的過錯之間有直接的因果聯系,飯店當然應承擔賠償責任。

餐飲消費中如何維護人身財產權益

作為餐飲企業,作為公共場所,社會和法律賦予它的責任不僅僅是提供用餐場所,更要保證人們在公共場所用餐時的人身和財產安全。當消費者在用餐消費過程中一旦發現自己的上述權益受到侵害,首先應當分析自己權益受侵犯的具體原因并與餐飲消費部門協商,不要輕易接受單方面的理由和解釋。同時注意收集現場相關證據,在交涉無法得到合理答復時,可憑借相關證據資料到有關行業主管部門反映,也可向法律專業人士進行咨詢并要求提供相應的法律服務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