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病安全防護措施
1.為了保證安全生產,防止職業病的發生,保護勞動者的身體健康,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公司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本防治措施。
2.職業病,是指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勞動者在生產勞動或者其他職業活動中接觸職業危害因素引起的疾病。
3.職業危害因素,是指在生產勞動或者其他職業活動中存在的危害勞動者身體健康的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各種有害因素的總稱。
4.職業病防治工作以預防為主的方針,實行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監督與服務相結合的原則。
5.本公司的職業病防治工作由生產安全部門負責指導服務、監督管理,各部門負責人對本部門職業病防治工作負主體安全責任。
6.職業病防治工作所需費用在公司總財務中列支,列入生產安全專項投入資金。
7.新項目工程施工,必須將職業危害防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施工,對易發生急性中毒和其他急性職業病的作業場所,項目需配備相應的急救設備、設施、藥品,應制定專項施工措施及應急預案。
8.公司各部門應當加強職業病防治工作的宣傳教育,普及預防知識,加強個人防護,開展群眾性的防治工作。
9.加強對公司內機電類設備的管理,防止有害、有毒物的跑、冒、滴、漏,污染環境,要采取通風、排毒、降噪、隔離等技術性措施來降低或消除生產性職業有害因素。
10.對生產現場易產生粉塵、焊接弧光、噪聲等職業有害因素的場所,應加強監測管理,配備齊全的個人勞動防護用品,同時,加強職業健康教育,使員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增強機體對有害物質的抵抗能力,防止有害物質進入人體內。
11.采購設備和原材料時,應優先采用有利于防范職業危害和保護勞動者健康的新工藝、新技術和新材料,對確實需要使用存在有職業病危害設備和化學材料的,應該注明其成份、性能、安全操作規程、維護和使用方法,并應提供相應的防護和應急措施。
12.在公司的各項生產活動中,從業人員必須嚴格遵守各項安全操作規程和有關的職業健康安全衛生制度,防止發生意外事故,并將各項控制、消除職業病危害的措施落實到具體崗位。
13.對在職業病防治工作中,有突出成績的部門和個人,將給予適當的表彰和物質獎勵。
篇2:市民醫院職業病和職業中毒事故報告制度
人民醫院職業病和職業中毒事故報告制度
1、醫生在接診過程中發現急性職業病、急性職業中毒或疑似病人時,應在24小時向防保科報告,由防保科報告所在地衛生監督所。
2、凡有死亡或同時發生3名以上急性職業病、急性職業中毒以及發生一名職業性炭疽時,接診醫生應立即向科室負責人和防保科電話報告。
3、報告內容應包括:病人情況、發病時間、地點、同時發病人數、可能的病因等,并填寫相關報告卡。報告卡向防保科索要。
4、在接診了解中,屬于在職業活動中由于接觸各類農藥中毒而發生急性慢性農藥中毒的按職業病報告方式報告。
5、在接診了解中,屬于在生活中誤服或口服引起的農藥中毒,由接診醫生在確診后24小時內填寫《農藥中毒報告卡》交防保科。
6、接診醫生必須嚴格執行規定程序和時效,履行法定報告義務。未按上述要求及時報告或瞞報、漏報的,造成嚴重后果依法追究責任人的責任。
篇3: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制度
1、為了規范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工作,加強職業病危害項目的監督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以下簡稱《職業病防治法》),制定本辦法。
2、存在或者產生職業病危害項目,公司應當按照《職業病防治法》及本辦法規定申報職業病危害項目。
本辦法所稱職業病危害項目是指存在或者產生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項目。職業病危害因素按照衛生部發布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確定。
3、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的主要內容是:
(一)用人單位的基本情況;
(二)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種類、濃度或強度;
(三)產生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生產技術、工藝和材料;
(四)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應急救援設施。
4、公司應當向所在地縣級衛生行政部門申報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時應當提交《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表》及有關材料。
新建、改建、擴建、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應當在竣工驗收之日起30日內申報職業病危害項目。
5、公司申報后,因采用的生產技術、工藝、材料等變更導致所申報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相關內容發生改變的,應當在變更后30日內向原申報機關申報變更內容。
6、公司在終止生產經營時,應當向原申報機關辦理申報注銷手續。
7、公司要建立職業病危害項目管理檔案,以備上級部門監督管理。
8、公司嚴格按照衛生部統一格式填報《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表》。
9、本制度從下發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