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氣站操作規程
1、液化氣站工作人員必需熟悉本系統的設備性能及管路分布情況。
2、在供氣前先對系統備進行檢查,確認管路及設備可以正常工作時,開啟氣化器進行預熱為60℃--70℃,電磁閥開啟。
3、供氣應先開鋼瓶閥,使其翻轉后順管路依次開啟各閥門,最后開供氣主閥,在搬運液化氣罐時,應穩、慢,避免碰撞。
4、供氣開始時鋼瓶間供壓表壓力為2---5kgF/cm2,氣化間出口壓力(微壓表)應為350或420mmaq。
5、自然供氣中如果中表壓力下降至0.5kgF/cm2,即刻更換瓶組。
6、在換瓶組供氣時應先關掉原先一組的總供氣角閥,在開供氣瓶組的角閥。
7、在使用自動切換裝置時,可以兩瓶都打開供氣,紅色手柄方向為供氣瓶組方向,當壓力降至0.3kgF/cm2時,其可以自動切換掉空氣瓶組連續供氣。轉動紅色手柄180°,使手柄指向供氣瓶組,如轉動手柄,在這一組鋼瓶用完后,將不再切換供氣,換瓶組時操作如上所述。
8、供氣時隨時檢查鋼瓶壓力、管道壓力和出口微壓表的壓力以及氣化器的工作情況。
9、停止供氣時要先關閉氣化間供氣主閥門及氣化器,其順序與開啟時相反(從主閥門處依次關閉)。
10、如發生緊急情況操作如下:
a.關閉緊急切斷閥和供氣總閥;
b.關閉氣化器及總電源;
c.關閉所有閥門。
11、接到消防監控中心可燃氣體報警器報警通知,立即檢查可能泄漏的管路連接處,及時處理,并上報處置結果。
12、工作人員不得野蠻操作,要愛護好設備,保持良好的室內衛生及環境衛生,做到20分鐘巡視檢查一次。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
篇2:液化氣站安全操作規程
[一]液化氣混氣站
1.非本站人員,禁止入內。
2.站內嚴禁吸煙,禁止攜帶火柴,打火機及其它火種,禁止穿外露鐵釘的鞋子。
3.穿戴好勞動保護用品,嚴禁穿戴尼龍、晴綸等能產生靜電的服裝,從事充氣、檢修和殘液回收作業人員應穿防靜電鞋。
4.殘液必須密閉回收。嚴禁向江、河、下水道或地溝內排放。
5.混氣間工作地點應鋪膠皮,使用鋼制工具時,要涂上黃油,拆修零件要輕拿輕放,避免引起火花。
6.站內禁止使用明火,必須動火時,應經有關部門同意并應采取安全措施。院內,房內,不得堆放易燃物品。
7.灌氣時,罐車周圍10米內不準無關人員進入,并設專人看守。除罐車外,其它車輛未經批準和采取消火措施不準進站。
8.不得私裝電氣設施及線路。
9.要正確使用防護用具。檢修時,首先打開窗通風,嚴重漏氣檢修時應戴防毒面具。
10.日常運行中,每周應用肥皂水進行漏氣檢查,所檢查的漏氣處應立即處理。
11.值班人員要堅守崗位,并有兩人輪流倒換,監視儀表指示。正常運行中,液化氣調壓后為196千帕,鼓風機壓力為34.3千帕,混合氣壓為39.2千帕,當儀表指示數量偏離
時,應及時調整。
[二]液化氣充裝
1.氣瓶應設人接收檢查,未經檢查不準充氣。
2.各種充裝的氣瓶必須在定期檢查周期內方能充裝。
3.新氣瓶或檢修后首次充裝的氣瓶,必須排除瓶內的空氣,嚴禁直接充氣。
4.氣瓶在首次充裝前,在瓶體上應有總重量的明顯標記。
5.氣瓶允許充裝量應符合設計規定。如采用非標準規格的代用氣瓶,必須符合《氣瓶安全監察規程》和《液化石油氣鋼瓶》部頒技術標準,方可充裝。
6.氣瓶充裝后,需進行充裝重量復驗,充許差額應小于0.5千克,嚴禁過量充裝。
7.發現超重和漏氣嚴禁出站,并及時倒空修復。搬運氣瓶時,要輕拿輕放,嚴禁摔、滾、砸、撞。
8.在充裝過程中,應對氣瓶的有關部位進行檢漏,并嚴格執行自檢、互檢和未檢的三檢制。
9.充裝接頭和稱重衡器,應加強日常維修,定期進行校驗(不超過三個月),保證有可靠的氣密性和準確性。
10.有下列情況之一的氣瓶,禁止充裝:
(1)漆色、字樣和所裝氣體不符合規定的,或漆色、字樣脫落不易識別氣瓶種類的;
(2)安全附件不全,損壞或不符合規定的;
(3)未表明裝過何種氣體或瓶內沒有余壓的;
(4)鋼印標記不全或不能識別的;
(5)超過檢驗期限的;
(6)瓶體經外觀檢查有缺陷不能保證安全使用的;
(7)強氧化劑氣瓶的瓶體或瓶閥沾有油脂的。
篇3:液化氣站事故應急處理操作規程
液化石油氣事故主要有泄漏、燃燒(爆炸)兩大類。(一)泄漏1、基本情況:蒸氣沿地面擴散并易積存于低洼處(如污水溝、下水道等),所以,要在上風處停留,切勿進入低洼處。2、隔離(1)無關人員應立即撤離泄漏區至少100米;疏散無關人員并建立警戒區。(2)大泄漏:考慮至少隔離800米(以泄漏源為中心,半徑800米的隔離區)。3、應急行動(1)中毒處置皮膚接觸:若有凍傷,就醫治療。吸入氣體: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如呼吸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并及時就醫。(2)泄漏處置①報警(119,120等),并視泄漏量情況及時報告縣政府及縣質量技術監督局。②建立警戒區。立即根據地形、氣象等,在距離泄漏點至少800米范圍內實行全面戒嚴。劃出警戒線,設立明顯標志,以各種方式和手段通知警戒區內和周邊人員迅速撤離,禁止一切車輛和無關人員進入警戒區。③消除所有火種。立即在警戒區內停電、停火,滅絕一切可能引發火災和爆炸的火種。進入危險區前用水槍將地面噴濕,以防止摩擦、撞擊產生火花,作業時設備應確保接地。④控制泄漏源。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堵漏或翻轉容器,避免液體漏出。如管道破裂,可用木楔子、堵漏器堵漏或卡箍法堵漏,隨后用高標號速凍水泥覆蓋法暫時封堵。⑤導流泄壓。若各流程管線完好,可通過出液管線、排污管線,將液態烴導入緊急事故罐,或采用注水升浮法,將液化石油氣界位抬高到泄漏部位以上。⑥罐體掩護。從安全距離,利用帶架水槍以開花的形式和固定式噴霧水槍對準罐壁和泄漏點噴射,以降低溫度和可燃氣體的濃度。⑦控制蒸氣云。用中倍數泡沫或干粉覆蓋泄漏的液相,減少液化氣蒸發,用噴霧水(或強制通風)轉移蒸氣云飄逸的方向,使其在安全地方擴散掉。⑧現場監測。隨時用可燃氣體檢測儀監視檢測警戒區內的氣體濃度,人員隨時做好撤離準備。注意事項:禁止用水直接沖擊泄漏物或泄漏源,防止泄漏物向下水道、通風系統和密閉性空間擴散;隔離警戒區直至液化石油氣濃度達到爆炸下限25%以下方可撤除。(二)燃燒(爆炸)1、滅火劑選擇小火:干粉、二氧化碳滅火器;大火:水幕、霧狀水。2、應急行動(1)、火場內如有儲罐、槽車或罐車,隔離1600米(以泄漏源為中心,半徑1600米的隔離區)。(2)、燃燒(爆炸)處置報警(119,120等),并視現場情況及時報告縣政府、縣質量技術監督局等相關部門。②建立警戒區。立即根據地形、氣象等,在距離泄漏點至少1600米范圍內實行全面戒嚴。劃出警戒線,設立明顯標志,以各種方式和手段通知警戒區內和周邊人員迅速撤離,禁止一切車輛和無關人員進入警戒區。③關閥斷料,制止泄漏。④積極冷卻,穩定燃燒,防止爆炸。組織足夠的力量,將火勢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用射流水冷卻著火及鄰近罐壁,并保護毗鄰建筑物免受火勢威脅控制火勢不再擴大蔓延。在未切斷泄漏源的情況下,嚴禁熄滅已穩定燃燒的火焰。干粉抑制法:待溫度降下之后,向穩定燃燒的火焰噴干粉,覆蓋火焰,終止燃燒,達到滅火目的。⑤現場監測。隨時用可燃氣體檢測儀監視檢測警戒區內的氣體濃度。注意事項:盡可能遠距離滅火或使用遙控水槍或水炮撲救;切勿對泄漏口或安全閥直接噴水,防止產生冰凍;安全閥發出聲響或儲罐變色,立即撤離;切勿在儲罐兩端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