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銷售人員管理制度(范文)

銷售人員管理制度(范文)

2024-07-14 閱讀 8321

銷售是生活中很普遍的工作,因此銷售人員也很多,那么該如何管理銷售人員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篇關于銷售人員的管理制度,僅供大家參考。

第一項:工作職責

一、全體銷售人員必須遵循GB/T19001:2000和GB/T24001:1996質量、環境管理體系。

二、認真執行公司制定的銷售策略,遵守公司的銷售規定和政策。

三、銷售人員是企業的形象,在外代表公司。著裝應整潔得體,符合工作需要。

四、熟知公司產品的品種、性能和施工方法,堅定“真帝”漆就是真的好漆的信念,能解決一般的產品施工問題。

五、銷售人員對市場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預測能力,準確反饋市場信息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六、嚴格執行銷售部門的考勤制度和例會制度,無故不請假者,按曠工處理,連續三次曠工的銷售人員,扣罰一個月保底工資。

七、專賣店和形象店積分卡管理要到位,要求細心打出每一分的合格性和嚴肅性,管理好每季度的獎金。

八、銷售合同采用公司統一文本,合同必須是法人或其委托代理人簽署方才有效。銷售人員不得私自與客戶簽訂合同,由此給公司或客戶所造成的損失全部由銷售人員承擔。

九、協調公司與客戶之間出現的問題,一切以公司利益為出發點,力爭將損失降到最低。

十、積極響應公司出臺的促銷政策,及時將公司的新政策傳達給客戶,新政策一律采用書面形式,公司簽章方才有效。由于銷售人員誤傳、錯傳而給公司造成損失的,由其承擔全部責任。

十一、簽署的銷售合同正本由辦公室存檔。

十二、銷售人員應嚴格按合同相關條款執行,根據客戶的實際銷售能力確定鋪貨量,杜絕客戶利用在公司開展促銷活動期間大量進貨。

十三、開發新客戶,銷售人員應對客戶的資信情況進行了解,如相關證照是否齊全,公司資金是否周轉正常等。并將相關資料報銷售經理,由銷售經理確定是否與該客戶合作。

十四、對于有現貨的訂貨,銷售人員填寫《定單確認表》,交財務辦理相關發貨手續。對于沒有現貨的特殊訂單,銷售人員填寫《產品要求評審表》,交相關部門評審溝通是否有供貨能力,確認可供貨后再與客戶簽訂合同。

十五、所有賒欠的票據,必須有對方單位公章(或財務章)和收貨人簽名,交財務保管,否則出現問題由當事人負責。

十六、銷售人員收回銷貨款應在48小時內交回公司,不得貪腐、扣留、挪用銷

貨款,一經發現,對當事人按貪腐、扣留、挪用銷貨款金額的兩倍處罰。因有特殊情況,應向銷售經理請示。

十七、銷售人員有責任督促客戶按合同規定期限結算貨款,結款以先結時間長

的款項為原則,禁止結新帳壓老帳,并且做到結算的票款金額一致。十八、財務與銷售人員每三個月核查一次客戶,對于往來出現異常的客戶限期

一個月進行清理。未清理完畢的,將實際情況以書面形式報銷售經理,并且積極配合公司收集法律解決所需要的證據,在確認款項確實無法收回時,銷售人員按無法收回款項金額的5%予以賠償。因銷售人員個人原因造成的款項無法收回,銷售人員承擔全部損失賠償責任。

十九、客戶如需退貨,銷售人員需報銷售經理批準后方可辦理退貨手續。

二十、客戶的退貨,銷售人員必須于當日入庫,如因特殊情況當日不能入庫的,最遲于第二天上午9:00前入庫。

二十一、正式銷售員每月報銷公共汽車月票40元,手機通話費150元,出具正式發票方可報銷。

二十二、有關用餐、贈送禮品、回扣、價格下浮,須經銷售經理批準后執行。

二十三、無特殊情況,不按時填交公司規定的相關報表者,每次扣罰工資20元。

二十四、因銷售人員個人行為造成市場混亂的(爭戶、搶戶),對當事人處100元以上罰款。

二十五、浪費公司樣品、工具、資料或其它材料的,按實際價值的1~5倍處罰。

二十六、本公司銷售人員銷售其它產品,按損壞公司形象處理,處2000元罰款,以示警告。

二十七、保守商業秘密,管理好客戶資料,杜絕客戶外流。

以上條款在處罰過程中若出現重疊,以累計扣罰,當月不足扣罰金額部分結轉至下月。

第二項:薪資、提成規定

薪資結構:保底工資+月效益提成+年終獎勵

一、新銷售員,試用期三個月,月保底工資1000元,試用期內無銷售任務,無提成。表現優秀者可一個月轉正,按正式銷售員相關規定執行。

二、正式銷售員,月保底工資1200元,銷售資歷滿5年的銷售員月保底工資

1400元,銷售資歷滿10年的銷售員月保底工資2000元。

三、銷售任務:月銷售回款額2萬元,超出部分按以下比例提成:(獎給、返點、回扣給客戶的金額不記提成)

2萬元~10萬元(含10萬元):2.5%

10萬元~20萬元(含20萬元):2.8%

20萬元以上:3%

四、銷售員新開發客戶經銷售經理審批后,每戶累計回款額達到2萬元者,每戶獎勵200元,該項獎勵按月發放。

五、月銷售回款額沒有完成2萬元的,按以下公式扣罰當月保底工資:

未回款部分÷2萬元×50%×1200=扣罰金額

六、為避免銷售人員流動而給公司造成損失,銷售人員薪資一律延緩一個月發放。七、銷售員嚴格執行客戶管理評分制。

[1]每月按團隊銷售回款額的1‰提取獎勵基金;

[2]每月評定一次;評定分數不合格的銷售人員學習一個月,學習期間不發工資;

[3]每季度評選出兩名最高分者給予獎勵,第一名獎勵500元,第二名獎勵300元。最后一名給予200元處罰,處罰款納入獎勵基金。

[4]對于每季度評選為最后一名者,公司給予除名;

[5]年末,獎勵基金余額由銷售部門作為活動經費。

八、年終業績獎勵規定:月銷售任務2萬元納入業績累計額。

80萬元:2000元

90萬元:4000元

100萬元:7000元

110萬元:9000元

120萬元:2000元

130萬元:15000元

140萬元:18000元

九、所有銷售人員必須嚴格要求自己,遵守公司的各項規章制度,遵守職業道德,起模范帶頭作用。

本規定自20**年9月1日起實施。

篇2:危險化學品經營銷售管理制度

為搞好危險化學品經營,防止和杜絕有關事故的發生,根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總局發放的《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工作職員須經內部培訓方可上崗。經過培訓要做到“三懂”:一懂商品的基本知識、特性及一般用途;二懂危險品化學的安全操作規程;三懂化工商品的保管、儲存知識。不經培訓,不準上崗。

二、對危險化學品,要勤進快銷、限量庫存。對大包裝的要隨進隨銷、不留庫存,小包裝的分類存放。如酸與堿分開、氧化劑與易燃品分開等。

三、對現有的化學危險品,要勤核對,勤檢查,防止跑、冒、滴、漏。做到隨買貨隨核對檢查。如發現丟失短少情況,要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

四、對使用和購買化學危險品的用戶,要做到心中有數,并做好登記。對購買較危險的化學品的用戶或個人要求出示有關證件或證明,詳細登記后,再出售給其商品。并要向用戶提示保管和使用注意事項。否則,不予出售。

五、嚴格遵守勞動紀律、操作紀律、工作紀律。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禁止脫崗,禁止與經營行為無關的一切活動。

六、搞好崗位文明經營,發現隱患應及時處理及上報。

七、及時清理雜物、油污及物料,切實做到安全消防通道暢通無阻。

八、簽發檢修工單,嚴格執行有關規程、制度,做好用火點的監控工作。

九、在有可能接觸劇毒品時,應該佩戴頭罩型電動送風過濾式防塵呼吸器(必要時戴自給式呼吸器);穿聚乙烯防毒服,帶橡膠手套。對有腐蝕性的化學危險品,搬運時輕挪輕放,并穿戴好防護用品。如濺到皮膚上,應快速用清水沖洗或及時到醫院治療。

對于涉及劇毒化學品經營工作的部門和個人,考慮劇毒品的危險特性,除遵循上述管理制度外,還應嚴格執行下列制度:

1、采購、銷售劇毒品部門必須嚴格遵守本制度,并對本崗位所做的工作是否符合本制度負責。

2、采購部門所購進的劇毒化學品必須保證合法、合格、手續齊全。

3、采購部門在購進劇毒化學品時要建立臺帳,并實行兩人管理、兩本帳,帳物相符。

4、采購部門向銷售部門移交時,要實行核賬簽字制,各自對移交和接收的劇毒化學品數量負責。

?5、銷售部門在銷售劇毒化學品時必須建立臺帳,并實行兩本帳兩人負責。并保證銷售的數量與臺帳相符,決不允許帳外流失。做到進帳、出賬相符。

6、銷售部門在銷售劇毒化學品時必須建立臺帳,并詳細記錄購買單位的名稱、地址和購買人員的姓名、身份證號碼及所購劇毒化學品的品名、數量、用途,記錄至少保存一年以上。

7、銷售人員要認真核查買方所提供證件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公司不得向任何個人或者無購買憑證、準購證的單位銷售劇毒化學品。

?8、銷售部門對銷售的劇毒化學品要每天和對銷售情況,如發現流失、誤售等情況立即向公安部門報告。并協助公安部門將流失、誤售的劇毒品追回。

9、劇毒化學品采購和銷售崗位的職能人員,要努力學習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有關的專業知識,并參加相關的安全知識培訓,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和維護執行國家法律法規的自覺性,確保我公司劇毒化學品的經營守法、安全、無事故。

篇3:氣體經營部經營銷售管理制度

1、在經營、銷售危化品中要始終保證以“安全第一”的方針,以“安全第一,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

2、在經營過程中對各種氣瓶的收入和發出登記建檔,做到銷出的氣瓶有據可查。

3、銷售過程中為用戶提供相應的防護知識,說明其危害性,保證所銷售的產品是合格的產品且有安全標簽和使用說明書。

4、對進入的各種瓶裝氣體要嚴格按有關規定檢查,對不合規定的嚴禁收入和銷出。

5、制定完善的經營銷售記錄,做好日銷售、月銷售臺帳,對所售出的瓶裝氣體的瓶數和所售出單位有明細的記錄。

6、對所售出的產品若發現問題應立即收回,做相應的處理或通知生產廠家處理。

7、不銷售所準許銷售產品外的危化產品,不銷售對其性能和化學性質不了解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