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性中暑現場應急處置方案
伴隨夏季持續高溫天氣來臨,職業性中暑發病特點呈現易發與高發態勢。完善公司職業性中暑事件應急預案,掌握職業性中暑的應急處置原則,是落實企業安全生產責任、避免職業急性損害的重要任務。職業性中暑發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作業人員在作業現場高溫、高濕與熱輻射的長時間作用下,機體散熱機制發生障礙,機體內的熱平衡和(或)水、鹽代謝出現紊亂,而引起以中樞神經系統和(或)心血管障礙為主的一系列損害的結果。當作業環境溫度超過34℃時,作業人員就有可能發生中暑;有時雖然作業環境溫度未超過34℃,但濕度達到60﹪時也極易發生中暑。中暑的發生又與勞動強度過大、勞動時間過長、睡眠不足、過度疲勞、飲酒等因素有關,也與個體健康狀況有關。結合我企業一線崗位勞動條件,根據氣象局和衛生部通過有關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媒體聯合發布高溫中暑事件預警信息,公司預警信息對照該預警信息調高一個級別,由公司職業病防治中心發布高溫中暑事件預警;在窯爐維修、露天作業等臨時性高溫作業,結合作業場所高溫作業分級也可啟動本應急預案。企業高溫中暑事件預警級別對照簡表:衛生部高溫中暑事件預警信息及高溫中暑氣象預報級別企業對應發布預警信息企業高溫中暑事件預警級別四級預警(藍色預警)“可能發生中暑”較易發生中暑Ⅲ級預警三級預警(黃色預警)“較易發生中暑”易發生中暑Ⅱ級預警二級預警(橙色預警)“易發生中暑”極易發生中暑Ⅰ級預警一級預警(紅色預警)“極易發生中暑”在職防中心發布高溫中暑事件預警后,各職能部門應當加強高溫崗位及夏季露天作業、工地等重點場所現場監控,企管部、計調長、安全員在例行巡查中增加針對行列機、出窯、司爐崗位,建爐及露天作業人員的主動性詢問,包括詢問高溫作業情況及中暑的相應癥狀,如頭暈、胸悶、心悸、多汗、高熱、少尿或無尿,觀察意識狀況等。及時發現中暑先兆,及早發現中暑病例;生產部做好通風降溫設施的檢修維護;人力部、職防中心做好解暑藥品、急救物資的儲備工作;行政部、職防中心提供含鹽低糖飲料,并采取多種形式宣傳防暑降溫知識,增強員工的自我防護意識。職業性中暑劃分為輕癥中暑與重癥中暑。其中,輕癥中暑包括中暑先兆(觀察對象);重癥中暑包括熱射病(包括日射病)、熱痙攣和熱衰竭三型。中暑先兆(觀察對象)的癥狀為:作業人員在高溫作業場所勞動一定時間后,出現頭昏、頭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癥狀,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輕癥中暑主要癥狀為:中暑先兆的癥狀進一步加重,出現面色潮紅、大量出汗、脈搏快速等癥狀,體溫升高至38.5℃。重癥中暑中的熱射病亦稱中暑性高熱,是重癥中暑中最嚴重的。其特點是在高溫環境中突然發病,體溫高達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繼之“無汗”,可伴有皮膚干熱及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等。熱痙攣是由于作業人員在高溫作業時,因大量出汗導致體內的水、鹽大量損失致使肌痙攣。其特點是有明顯的肌痙攣,伴有收縮痛,好發于活動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腸肌為著,常呈對稱性,時而發作,時而緩解,患者意識清,體溫一般正常。熱衰竭一般發生在高溫高濕環境下的體弱或年歲大或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中,其特點是起病迅速,表現為頭昏、頭痛、多汗、口渴、惡心、嘔吐,繼而皮膚濕冷、血壓下降、心律紊亂、輕度脫水,體溫稍高或正常。現場應急處置對于先兆中暑患者或輕癥中暑患者的現場處理原則是,首先應迅速將其移離高溫場所,松解衣扣,放置蔭涼處休息;如果患者清醒,無惡心、嘔吐,應補充含鹽的清涼飲料,如有頭暈、惡心、嘔吐或腹瀉者,可服用藿香正氣水(或膠囊)。輕癥中暑患者經上述現場處理,一般多在30分鐘至數小時即癥狀減輕并逐漸好轉,休息1到2天即可康復;如上述患者伴有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或懷孕,或年歲大一些,在進行上述現場處理措施的同時,應轉入附近有條件的醫院作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對于輕癥中暑包括中暑先兆(觀察對象)患者的現場處置不可掉以輕心,不能因患者經上述現場處理自覺癥狀稍有緩解,就又立即安排其回到作業場所進行高溫作業,因為如此處理,有些患者會進一步向重癥中暑方向發展。對于重癥中暑患者的現場處理原則是,應迅速用救護車轉入附近有條件的醫院搶救。在現場等候救護車救援期間,如果有條件,治療原則是及時降低患者過高的體溫,措施分為物理降溫與藥物降溫;可采取的物理降溫措施有:在有空調的房間內或在蔭涼處,用冰水或酒精或井水擦拭患者全身,在頭部及頸部、腹股溝部動脈血管分布區放置冰袋,并扇風;必要時可將患者半臥位放在15℃到16℃水中浸浴,同時按摩其四肢及胸腹部,見其皮膚擦紅為止,還應注意其呼吸及脈搏,如患者體溫降至37℃到38℃(肛溫),即可停止浸浴。有醫療條件的,可先糾正其體內水與電解質紊亂和促進酸堿平衡,積極防止其休克、腦水腫等。救護車到場后應轉入附近有條件的醫院搶救。桂林晶盛玻璃有限責任公司2014-3-7
篇2:職業性健康檢查管理規定規范
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及衛生部《職業性健康檢查管理規定》等有關規定,為了預防和早期發現職業禁忌癥和職業病患者,保障職工在生產過程中的健康,促進石油化工事業的發展,特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企事業單位都要做好職工上崗前體檢,根據體檢結果分配相應的工作。
第三條對從事有毒有害作業和對健康有特殊要求的作業人員的職業性健康體檢,體檢
周期按衛生部衛監發[1997]第60號文件執行,在該文件中有害作業種類未作規定的,按集團公司《健康監護技術規范》中有關規定執行。
第四條凡地方衛生行政部門對職業健康檢查有特殊規定的項目,也應遵照執行。
第五條有毒有害作業職工職業性健康檢查受檢率必須達到100%。
第六條體檢中發現與職業因素有關的疾病或職業禁忌癥,要填寫體檢結果登記表和處
理意見書,轉交受檢單位領導和有關部門;工種不適者,要予以調換。
第七條職防部門要將體檢結果填入職工健康檔案。
第八條體檢中發現疑似職業病例,要做進一步檢查,并由職業病診斷機構確診。
第九條體檢中發現群體反應,可能與接觸有害因素有關時,要對作業環境進行衛生學
調查、評價。
第十條對從事有毒有害作業職工體檢時,必須對該作業場所有毒有害因素進行監測。
第十一條各企事業單位職業衛生主管部門負責對本規定的監督執行。
篇3:軋鋼廠職業性危害因素預防措施
1.生產過程
軋鋼廠產品雖有多種(如鋼板、鋼絲、鋼筋、鋼軌等),但生產過程基本相同,即將金屬放在加熱爐中加熱,然后將加熱好的金屬放在各種軋鋼機上軋制成鋼材,再加以精整,用剪斷機切斷,用氣切法切割,鏟掉不要的部分及進行表面處理(如淬火、酸洗、鍍鋅等)。軋鋼廠的基本設備是加熱爐、粗軋和精軋的軋鋼機,開動這些機器的動力裝置以及各種不同的輔助機械,包括起重運輸裝置等。現代化的軋鋼廠,全套生產中只需少數人在操縱室內管理,其設備有翻鋼機、升降機、輸鋼機(滾道)、自動軋鋼機等;軋好的鋼材,用電磁吊車及時運出車間,堆放在室外空曠場所。
2.職業性危害因素和預防措施
主要的危害因素為高溫和輻射熱。不僅加熱爐表面和被加熱的鋼鐵本身是熱源,用金屬板鋪成的地面及機器設備等也都是熱源,因此,軋鋼廠夏季室內外溫差可達15~20℃。在散放很多熱量的地點,往往同時伴有一氧化碳。為了消除高溫、熱輻射對工人健康的影響,首先應加強廠房的有組織自然通風,軋鋼機旁工人操作地點應設置隔熱屏及局部送風,以減少赤熱的鋼材所散放出的高溫、熱輻射。吊車及軋鋼操作臺可安裝冷風機,使用制冷空調降溫。中小型軋鋼廠,如不能實行自動化操作,應盡量采用正、反、立圍盤來改善勞動條件。此外,可采用小換班制,每15rain換班一次,以縮短受高溫、熱輻射影響的時間,并能及時在涼爽舒適的休息室內休息和飲用清涼飲料。在切斷軋制鋼材的機械上進行噴水,可以降低溫度和防止鋼屑的飛揚。
防止噪聲的影響,可使用防噪聲耳塞或耳罩。采用電子計算機進行生產的軋鋼廠,在使用銫及60鈷等放射性元素進行測厚等作業時,有放射線(主要是7射線)的危害,須加強對工人的防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