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井注氮管路安裝安全技術措施
為了確保礦井注氮管路順利安裝,特從人員組織、、安裝方面編制本安全措施,望有關單位和人員嚴格執行。
一、人員組織:
項目負責人:
安全負責人:
技術負責人:
施工負責人:
施工人員:
鉗工班
二、安全技術措施:
1、項目負責人組織所有施工人員熟悉圖紙,要求所有人員必須了解圖紙。
2、鋼管表面除銹,除去表面油脂、氧化皮、銹蝕等雜務,刷無溶劑環氧煤瀝青漆防銹。
3、刷油漆時,施工人員應戴橡膠手套和其他防護用具,以防中毒。
4、按照圖紙加工制作托架,埋設托架要牢固可靠、無彎斜,符合設計要求。
5、管子采用快速接頭連接,閥門采用法蘭連接。管子與管子之間的結合面,應保證良好的氣密性。
6、法蘭螺孔應對正,螺孔與螺栓直徑配套。法蘭連接螺栓長短應一致,螺母應在同側,螺栓擰緊后宜伸出螺母1-3扣。
7、安裝法蘭和閥門時,應保證兩法蘭端面互相平行和同心。在擰緊螺栓時,應對稱或十字交叉式地進行。
8、閥門安裝前,必須對閥門進行打壓試驗(試驗壓力為公稱壓力的1.5倍)。試驗合格后才可安裝使用,不合格的閥門嚴禁使用。
9、閥門安裝前,應檢查填料和壓蓋螺栓有無足夠的調節余量,檢查閥桿是否靈活,有無卡澀和歪斜現象。
10、快速接頭安裝位置不得緊貼墻壁和管架,朝向合理,便于維修。
11、管路接通后,組織相關驗收單位進行試驗,試驗時達到不漏風。
12、最后對管路進行標記,要求標記美觀,無油漆流淌。
篇2:制氮機井下注氮管路試壓安全技術措施
制氮機及井下注氮管路試壓安全技術措施
紅沙崗一礦制氮機及井下注氮管路已安裝完成,根據工程安排,需進行打壓試驗,為確保注氮安全,特制定安全技術措施。
一、注氮試壓路線:注氮泵房→副井→730軌道運輸大巷→一采區軌道上山→850車場→1110軌道巷→1111采煤工作面運道
二、注氮試壓時間安排:
三、相關參數:注氮濃度不低于97%,注氮壓力不大于0.8MPa。
四、安全技術措施
1、從地面注氮泵房經副井注氮管路向井下注氮管路進行打壓試驗。
2、為了防止氮氣涌出,注氮試壓期間每班至少派一名救護隊員在注氮管路沿線等處監護警戒,攜帶多功能氣體測量儀隨時進行CH4、CO、O2等氣體濃度檢測。
3、注氮期間通風區每班安排一名管理干部到現場巡查,一旦風流及渦風地點CO濃度超過0.0024%或氧氣濃度小于18.5%時,救護隊員必須立即組織人員撤離受威脅地點,匯報公司調度進行處理。
4、注氮管路三通閥門關閉,并懸掛“注氮危險、禁止打開”的標識牌,防止人員誤開,以免發生氮氣泄露,造成人員傷害。
6、為保證氮氣不泄露或少泄露,注氮沿線要拉好警戒線,掛好警戒牌,在警戒牌上標注“注氮危險,禁止進入”的標識。
7、注氮打壓試驗工作人員一旦有呼吸急促等缺氧征兆時,要立即外撤到新鮮風流中。
8、地面束管監測系統監控分析氣體成分,監測氧氣濃度,驗證注氮效果。
9、注氮泵處人員安排:注氮司機一名。機電科管工兩名,負責對注氮管路進行巡視,一旦有問題立即處理。
10、注氮泵司機每小時檢查記錄一次注氮泵參數,注氮泵司機實行現場交接班制度,設備運行時不得離崗。
11、受威脅區域:副井→730軌道運輸大巷→一采區軌道上山→850車場→1110軌道巷→1111采煤工作面運道沿線巷道。
12、避災路線:1111采煤工作面→1110皮帶巷→111通風行人上山→730膠帶運輸大巷→730一號聯絡巷→730軌道運輸大巷→副井→地面
13、注氮試壓期間禁止進入渦風區域,人員必須攜帶能檢測O2的CH4便攜式,并懸掛于工作地點上方;或通知監護人員檢查氧氣濃度,只有氧氣濃度在18.5%以上時方可進入。
14、其他執行《煤礦安全規程》等有關規定和《煤礦用膜分離制氮裝置使用說明書》。
附件:防火注氮系統圖
收銀制度
篇3:注氮管路安裝安全技術措施
為了確保礦井注氮管路順利安裝,特從人員組織、、安裝方面編制本安全措施,望有關單位和人員嚴格執行。
一、人員組織:
項目負責人:安全負責人:
技術負責人:工負責人:
施工人員:鉗工班
二、安全技術措施:
1、項目負責人組織所有施工人員熟悉圖紙,要求所有人員必須了解圖紙。
2、鋼管表面除銹,除去表面油脂、氧化皮、銹蝕等雜務,刷無溶劑環氧煤瀝青漆防銹。
3、刷油漆時,施工人員應戴橡膠手套和其他防護用具,以防中毒。
4、按照圖紙加工制作托架,埋設托架要牢固可靠、無彎斜,符合設計要求。
5、管子采用快速接頭連接,閥門采用法蘭連接。管子與管子之間的結合面,應保證良好的氣密性。
6、法蘭螺孔應對正,螺孔與螺栓直徑配套。法蘭連接螺栓長短應一致,螺母應在同側,螺栓擰緊后宜伸出螺母1-3扣。
7、安裝法蘭和閥門時,應保證兩法蘭端面互相平行和同心。在擰緊螺栓時,應對稱或十字交叉式地進行。
8、閥門安裝前,必須對閥門進行打壓試驗(試驗壓力為公稱壓力的1.5倍)。試驗合格后才可安裝使用,不合格的閥門嚴禁使用。
9、閥門安裝前,應檢查填料和壓蓋螺栓有無足夠的調節余量,檢查閥桿是否靈活,有無卡澀和歪斜現象。
10、快速接頭安裝位置不得緊貼墻壁和管架,朝向合理,便于維修。
11、管路接通后,組織相關驗收單位進行試驗,試驗時達到不漏風。
10、最后對管路進行標記,要求標記美觀,無油漆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