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工作面更換過渡支架尾梁安全技術措施

工作面更換過渡支架尾梁安全技術措施

2024-07-15 閱讀 4837

一、重大危險源及有害因素辨識:1110工作面更換過渡支架尾梁過程中存在多種有害因素,為消除隱患,控制風險,現將危害因素辨識如下:重大危險源及有害因素辨識表序號作業危害因素可能導致的后果控制措施1運輸人員站位不合理人員傷亡加強措施學習與警戒操作不規范人員傷亡規范人員操作捆綁不牢人員傷亡或設備損壞重復檢查配合不好傷人或設備損壞指揮到位、口令一致2卸車車輛未進行可靠支設跑車、傷人可靠支設絞車開關未封鎖絞車誤動作、傷人按規定封鎖開關3起吊手拉葫蘆不能自鎖人員傷亡或設備損壞使用前進行檢查Φ18mm×64mm圓環鏈斷人員傷亡或設備損壞使用前進行檢查操作不規范人員傷亡或設備損壞規范人員操作人員站位不規范人員傷亡做好人員警戒工作4后溜運輸安全設施失靈人員傷亡或設備損壞檢查安全設施完好操作不規范設備損壞規范人員操作設備捆綁不標準設備損壞按照要求捆綁5煤墻作業煤墻片幫人員傷亡加強支護與檢查頂板冒落人員傷亡加強支護與檢查安全設施失靈人員傷亡或設備損壞檢查安全設施完好6安裝安裝不合要求人員傷亡或設備損壞按規定進行安裝操作不規范人員傷亡規范人員操作二、工程概況:1110工作面長220m,共安設支架148組,其中有6組ZFG7500/22/38型過渡支架(機頭、機尾各3組)。由于工作面機頭機尾聯有金屬網,為提高工作面過渡支架頂煤回收率,在過渡架尾梁上安裝液壓破網裝置,該破網裝置由銷軸固定于尾梁上,目前井下6組過渡架尾梁與現在破網裝置不配套,根據公司工作安排,現對工作面1#、、2#、、3#、、146#、、147#、、148#、過渡支架尾梁進行更換,更換為與液壓破網裝置配套的尾梁。尾梁(帶破網裝置)技術參數:1、設備總長:2000mm×1550mm×523mm;2、設備重量:2500Kg。三、作業程序:目前工作面已經回采3刀煤,尾梁后有足夠的支護作業空間,作業前,在機頭機尾3組過渡架尾梁后方約1.5m位置各架設一架單體柱大板棚,一棚三柱,采用DW-35單體柱和4.5m大板架設,順工作面切眼方向打設,單體柱和大板均用鐵絲吊掛牢固,確保作業空間及頂板支護完好后方可進行更換作業。1、拆卸過渡支架尾梁1)作業前,檢查頂板支護情況,在確保頂板支護完好后方可作業。2)作業前將支架升緊,用KTK101-2喊話器(以下簡稱喊話器)通知大溜司機將后溜閉鎖。閉鎖方式:通過送話器上的閉鎖按鈕、組合開關對后溜進行閉鎖。且閉鎖后工作面支架間所有的送話器均發出“工作面電源線閉鎖”,使機頭機尾的作業人員收到信號,放心作業。組合開關跟前必須有專職電工對后溜組合開關進行閉鎖和開啟作業。3)落下1#支架尾梁,收回插板,將插板用多股鐵絲綁到尾梁上,防止拆除液管后插板滑出。4)將支架手把打到零位并放下防誤操作手把裝置。5)在尾梁兩側起吊錨桿上分別吊掛4部3T手拉葫蘆,4部3T手拉葫蘆分別勾住尾梁側面的4個起吊孔。同時拉動手拉葫蘆,使4部手拉葫蘆均受力吃勁。6)將插板千斤和靠插板一側的尾梁千斤的管路拆除。7)人員站在尾梁外側,用撬棒將靠插板一側尾梁千斤銷軸透出,讓千斤自然下垂,后用鐵絲將尾梁千斤柱栓到支架后立柱。8)作業人員拉手拉葫蘆,并使尾梁與掩護梁連接處的銷軸松動。9)然后,用大錘和撬棍將銷軸取出,松動手拉葫蘆將尾梁落至后溜里,在尾梁下方墊上兩塊道木,并用鐵絲將尾梁捆綁到刮板鏈上,防止尾梁在運輸過程中滾動并絆住后溜。10)按照以上程序,將2#、3#、146#、147#、148#過渡架的尾梁拆卸。一次只能拆卸一組架的尾梁,嚴禁同時作業,拆任何一組架的尾梁時,嚴禁操作鄰架兩組支架。2、尾梁運出作業目前工作面后溜上方頂板穩定,支護良好,經礦上現場調研決定:尾梁采取后溜運輸。一次只運輸一個尾梁。運輸前,不拉架,將所有支架的掩護梁、尾梁升緊,收回插板,確保支架不影響后溜運輸。1)尾梁固定好后,所有作業人員從后溜撤出,用KTK101-2喊話器(以下簡稱喊話器)通知大溜司機將后溜開啟,同時將喊話器上的閉鎖按鈕打開,打開機信號(兩聲)準備開后溜,組合開關跟前專職電工對后溜組合開關送電:后溜低速倒轉。2)大溜司機通過喊話器向工作面喊話要開后溜,通知其他作業人員撤出后溜,注意安全。3)設2人跟蹤觀察尾梁在后溜運行狀態;另2人站在支架間離觀察人員最近的2個喊話器處。當發生意外情況時,跟蹤觀察人員喊話發出停溜信號,喊話器附近的人就可立刻通過喊話器將后溜閉鎖并發出停機信號(一聲),然后,再通知其他人前來處理。4)當尾梁運到距后溜機尾過渡槽約10m處時,跟蹤觀察人員喊話通知大溜司機采用點動方式開溜,每次點動距離不超過1.0m,直至將尾梁運到后溜機尾架前。5)當尾梁運輸到機尾后,后溜停運、閉鎖,解開鐵絲,通過兩部3T手拉葫蘆將尾梁起吊至溜槽外的底板。后通過兩部3T手拉葫蘆交替將尾梁拖至風巷超前支架里端。機尾3組架的尾梁不需通過后溜運輸,直接通過兩部3T手拉葫蘆交替將尾梁拖至風巷超前支架里端。6)通過風巷SDJ-20絞車將尾梁拖運至風巷無極繩絞車尾輪處。拖運前,先將風巷超前支架底調千斤拆除。SDJ-20絞車繩頭用Φ18mm×64mm型圓環鏈于尾梁進行連接,圓環鏈要用馬蹄環進行封閉連接,馬蹄環要穿絲戴帽并擰緊。7)尾梁拖到風巷無極繩絞車尾輪處后,利用2部3T手拉葫蘆起吊裝車,并用鋼絲繩剎好車。3、尾梁運進作業機頭3組架的待換尾梁需從后溜機尾運到機頭,機尾3組架的待換尾梁直接運到后溜機尾。1)待換的尾梁通過風巷無極繩絞車運輸至風巷尾輪處支穩后進行卸車作業。用多股鐵絲將尾梁插板與尾梁綁為一體。2)卸車完畢后,通過風巷SDJ-20絞車配合變向輪將尾梁拖運至超前支架里端。3)通過2部3T?手拉葫蘆配合作業將尾梁吊運至后溜機尾。后再吊運到后溜溜槽里,在尾梁下方墊上兩塊道木,并用鐵絲將尾梁捆綁到刮板鏈上,防止尾梁在運輸過程中滾動并絆住后溜。4)尾梁固定好后,所有作業人員從后溜撤出,用KTK101-2喊話器(以下簡稱喊話器)通知大溜司機將后溜開啟,同時將喊話器上的閉鎖按鈕打開,打開機信號(兩聲)準備開后溜,組合開關跟前專職電工對后溜組合開關送電:后溜低速正轉。5)大溜司機通過喊話器向工作面喊話要開后溜,通知其他作業人員撤出后溜,注意安全。6)設2人跟蹤觀察尾梁在后溜運行狀態;另2人站在支架間離觀察人員最近的2個喊話器處。當發生意外情況時,跟蹤觀察人員喊話發出停溜信號,喊話器附近的人就可立刻通過喊話器將后溜閉鎖并發出停機信號(一聲),然后,再通知其他人前來處理。7)當尾梁運到距后溜機頭過渡槽約10m處時,跟蹤觀察人員喊話通知大溜司機采用點動方式開溜,每次點動距離不超過1.0m,直至將尾梁運至待換處。4、尾梁的組裝作業尾梁組裝的作業程序同尾梁的拆卸作業程序相反。1)當尾梁運輸到位后,后溜停運、閉鎖,解開鐵絲(插板固定鐵絲不解開)。2)在尾梁兩側起吊錨桿上分別吊掛4部3T手拉葫蘆,4部3T手拉葫蘆分別勾住尾梁側面的4個起吊孔。同時拉動手拉葫蘆,使4部手拉葫蘆均受力吃勁,通過4部3T手拉葫蘆將尾梁起吊至與掩護梁同樣高度。3)作業人員拉手拉葫蘆和調整掩護梁高度,使尾梁與掩護梁連接處的銷軸孔對應。4)當尾梁和掩護梁連接處的兩個銷軸孔對應后,將其銷軸穿入,上好擋圈和開口銷。5)將掩護梁和尾梁調整到1.5m左右合適高度,同時4部手拉葫蘆一直處于吃勁狀態。兩名作業人員將尾梁千斤一端抬起到與尾梁千斤孔對齊后,立即將尾梁千斤銷軸插入,上好擋圈和開口銷。6)將插板千斤管路接好。破網裝置管路接在后立柱備用的兩組閥片上,其中噴霧管路只接進液不接回液,破網千斤至雙向鎖換成400mm長管。7)人員離開尾梁下方,將尾梁千斤微微打出,后將尾梁上4部手拉葫蘆松勁拆卸。8)最后將掩護梁和尾梁升起。9)與以上程序相同,將其他架的尾梁組裝完善。10)回撤單體柱大板棚,清理好作業現場。四、安全技術措施:除嚴格執行《煤礦安全規程》、《技術操作規程》、《礦井運輸技術管理規定》、《1110低位放頂煤綜采工作面回采作業規程》、《1110工作面綜采設備安裝作業規程》及各工種崗位作業標準化外,特制定如下措施:(一)后溜運輸設備安全技術措施1、運輸前,要安排大溜司機對大溜進行空開一周,檢查其運轉是否正常。機組司機要檢查機組的運輸機閉鎖是否可靠,確認無誤后方可作業。2、運輸前,要指定1名大溜司機開溜,1名采煤機司機負責閉鎖大溜,其余人員在沿線每隔30m設一人進行看管,當設備在運輸中被卡住或有其它異常情況時,各看管人員要及時通過聲光信號和擴音電話發出停機信號。3、運輸前,不拉架,將所有支架的掩護梁、尾梁升緊,收回插板,確保支架不影響后溜運輸。4、運輸設備前,必須對工作面沿途的擴音電話進行檢查和試驗,確保其完好可靠。在運輸過程中不得對通訊系統進行檢修和維護。5、大溜倒轉運輸設備前,必須檢查機頭、尾小蓋板,護軸叉等,并進行試運轉,確認無誤后方可開機。6、往前溜內吊進吊出設備時,必須對前溜機頭、尾開關全部停電閉鎖,并設專人看護。7、作業人員在往后溜內吊進吊出設備前,必須首先對機頭、尾小窩煤墻頂板進行敲幫問頂,必要時用單體柱逼好幫,用道木或大板挑好頂,確認無片幫、冒頂和漏煤矸現象后方可作業。8、倒運設備時,要保證后溜內無浮煤、無雜物。9、設備在后溜中運輸時,必須再設備兩側墊上木板或鞋板等物件,并將其在溜內放穩并用雙股10#鐵絲與鏈條拴綁好,以防其在溜內運輸時滾動被碰壞。10、后溜運輸設備時,后溜開關處必須設一名專職電工并堅守崗位,隨時聽從指揮,并對停電開關進行監護。11、后溜運輸設備時,當運至距機頭10m處時,如果仍需運輸,則必須點動運輸,每次點動距離不得超過1.0m。12、后溜運輸設備過程中,除后溜司機外,后溜機頭處嚴禁有人,但后溜司機必須站在遠離后溜卸載點,前方有掩護且退路順暢的地方進行操作。13、后溜開關停電后,大溜司機必須再次按動開機按紐,確認真正停電后方可進入后溜作業。14、用后溜運輸設備時,每次點動距離不得超過15m。15、設備從支架間吊進吊出后溜時,當設備吊起高度超過溜槽高度時,方可斜拉,但其可能滑脫趨勢方向5.0m范圍內不得有人作業、停留。(二)起吊安全技術措施1、設備在起吊前,首先要對起吊位置選擇適當,起吊的懸掛點要有足夠的強度,要先進行兩次試吊,確認滿足起吊要求時,方可正式起吊。2、設備起吊時,要用Φ18mm×64mm型圓環鏈進行拴綁和吊掛,圓環鏈要用馬蹄環進行封閉連接,馬蹄環要穿絲戴帽并擰緊。3、起吊時,嚴禁人員的任一部位靠近起吊設備及其運行趨勢方向,更不得探入其下方;如起吊處有坡度,則拉手拉葫蘆人員要站在上坡側,下坡側嚴禁有人。4、起吊作業中,作業人員必須在安全可靠的地點進行作業,操作中,要隨時注意觀察錨索、手拉葫蘆與小鏈的連接情況,要隨時注意其受力情況,要避開設備的運行趨勢方向,要穩拉穩放,嚴禁硬拉硬拽。在起吊物下方和下落趨勢方向嚴禁有人。?5、起吊時,手拉葫蘆的鉤頭要用雙股10#鐵絲封口。6、設備起吊時,應盡量垂直起吊,嚴禁大幅度拖拽擺動。如必須拖拽擺動時,要用多部手拉葫蘆有松有緊協調操作,確保將設備吊掛牢靠,作業人員要看準其運行趨勢,并保證有足夠的躲避空間,不得靠近拖拽擺動的設備,以防起吊連接部位滑脫,設備在起吊中應盡量保持平衡。7、設備起吊離地(車)后,應對所受力部件進行全面檢查,確認其牢固可靠后,方可繼續起吊。8、在設備起吊過程中,如發現起吊不動或有卡阻現象時,不得強行起吊,要仔細觀察情況,排除隱患后方可繼續作業。9、設備起吊時,要設專人(班組長或跟班隊干)進行監護。觀察設備動作和頂板支護情況,發現問題立即停止作業處理,且觀察者應站在安全隱身地點。10、拴系設備,要保持設備平衡,使手拉葫蘆鉤的著力點同設備中心在同一條垂線上。11、設備起吊時,嚴禁將手拉葫蘆掛在鋼帶上進行起吊。12、起吊作業時,所用手拉葫蘆的噸位應大于設備的噸位,并保證留有1.5倍以上的安全系數。如不能滿足上述要求,可采用多部手拉葫蘆同時作業。13、起吊作業時,采用專用起吊錨索起吊。采用巷道支護錨索起吊時,起吊物件噸位不得大于5T;采用專用起吊錨桿起吊時,用錨桿扭具固定到巷道錨桿上,在單錨桿上起吊,噸位不得大于3T。(三)設備拖運安全技術措施1、拖運前應先清除沿途雜物,保證運輸暢通。2、拖運區段內的支護,班組長必須認真檢查,若發現問題先處理后作業。3、絞車繩與被拖運設備可用完好鋼絲繩套、Φ18mm×64mm型小鏈等連,鋼絲繩套與絞車繩頭用匹配卸口連接,小鏈必須用馬蹄環穿絲戴帽封閉。4、拖動作業中,要設專人觀察物件動作和沿途支護情況,發現問題立即停止作業進行處理,且觀察者要站在被拖動設備的上坡側10m以外的位置。5、拖運作業中,要用信號指揮生產,確保信號系統完好靈敏。若絞車離被拖運物件小于30m,指揮人員可以通過喊話方式,發出開停車信號。6、設備被拖運過程中要注意保護,嚴禁強拉硬拖,有問題處理后再作業。對易損壞的部位應避免直接受力,對精度要求較高的設備,應在連接部位加蓋皮子,避免拖拉損傷。7、設備拖運過程中,絞車牽引區間以及設備兩側嚴禁有人。8、拖運過程中,要注意鋼絲繩運行情況,避免鋼絲繩直接摩擦設備,造成設備損傷。9、對于絞車鋼絲繩與車輛之間的連接,必須用標準車輛連接銷和繩頭大環進行連接。(四)扛抬安全技術措施1、人工扛運物料,必須對沿途經過的路線及巷道支護情況,進行全面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確保經過路線巷道暢通、支護完好。2、普通設備、材料(剎桿、連接管、銷軸、倒鏈等)采用單人扛運。3、兩人抬運較長設備(單體柱和大板)時執行下述規定:1)上肩時,一人先上,另一人后上;下肩時,一人先把一端放下,另一人將另一端從肩上扔下。禁止兩人同時從肩上扔下。2)抬運過程中,兩人要同肩,步調一致。3)抬運過程中,兩人雙手要離開物件兩頭至少200mm。4、運送較大設備,采用多人抬運的方式進行時。抬運作業所使用的繩套均為雙股10#鉛絲;所用抬桿為3m長2寸半連接管或規格不小于1000mm×100mm×50mm的優質剎桿。1)多人抬運設備,現場由專人統一指揮,抬運人員要做好自保和互保。2)抬運設備時,作業人員要相互配合,抬運工具要足夠結實,捆綁牢固。3)運送較大機電設備,可以采用在底板上推拉拖運的方式,由專人負責,統一指揮,前后左右人員協調配合好。4)多人抬運設備要隨口號同起同落。5)多人用扛抬運設備,同一根杠上作業人員身高應大致相同,體力大致相當。6)多人抬運設備,作業人員腳部要離開設備正下方,隨時注意設備落下后傷腳。7)多人抬運設備經過風門時所有作業人員要相互協調配合好,防止擠傷人員。8)身體素質較差人員不得進行多人抬運作業。9)對于需要由人員進行抬運的物體,人員站位必須相互錯開,防止在抬運過程中,相互絆倒傷人,在75~100kg之間的物體必須由兩人進行抬運,在100~150kg之間的物體必須由四人進行抬運,對于在200kg以上的物體嚴禁由人工進行抬運。(五)其他安全技術措施1、作業人員應備齊作業所需的扳手、銼刀、手拉葫蘆等工具。2、作業人員必須對所攜工具進行詳細檢查,確保工器具完好方可作業。3、起吊安裝作業前必須安排專職電工將后溜閉鎖,電工嚴格執行“停送電”管理制度。作業完成后方可通知送電。4、起吊安裝作業前必須嚴格執行敲幫問頂制度,并對支架尾梁上方加強支護,確保頂板完好后方可進行作業。5、運輸作業前,首先對運輸區段所有的絞車穩固、信號、鋼絲繩、繩頭(繩皮、繩卡)、擋車器、剎車裝置,軌道道岔等運輸設施進行完好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或更換。每班運輸作業前,由當班班長負責安排專人對各設施進行檢查。6、運輸前必須先檢查車輛完好,裝載及剎車情況,有問題先處理后運輸。7、設備裝車后,對破網裝置管路進行包頭防護,防止在運輸過程中被碰壞撞壞。8、運輸車輛到達指定地點后,及時發出停車信號,在確保車輛停穩、可靠支車后,方可進行卸車。9、尾梁更換好后,必須及時將支架升起,支撐好頂板和煤墻。10、拆接液管等作業過程中,嚴禁有人亂動所檢修液壓系統的操作手把,該手把必須設專人看護,拆開的管接頭要用堵頭堵住。11、管路快速接頭所使用的U型銷的規格,質量必須合格,嚴禁單孔使用或用其他物件代替。管路安裝好后,標明破網裝置千斤伸縮標志。12、更換完畢后,各液壓支架的手把都必須打到“零位”。13、整個作業過程由跟班隊干統一指揮,安全員現場監督,確保作業順利進行。五、避災(一)避災嚴格執行《1110低位放頂煤綜采工作面回采作業規程》第十二章工作面避災?相關內容。(二)事故案例案例1:曹村煤礦“5·1”支架傷人事故案例分析2012年5月1日10:35時,霍州煤電曹村礦綜采一隊11-1107工作面在更換94#端頭支架立柱時,發生一起支架傷人事故。事故發生后,山西焦煤安監局、機電部、霍州煤電安監局、總調度室、生產部、機電部、勞資部等部室及公司有關領導對事故進行了調查,基本情況如下:一、事故工作面概況11-1107工作面于4月15日安裝完成,走向長度400m,工作面長度110m,采高1.8—2.2米,共74個支架,4月25日早班推至二切巷,并于25日四點班對工作面進行延長,26日0點班完成與二切巷對接,工作面延長至140米,增加21個支架,共95個支架,其中:機頭機尾端頭架各3個,型號為ZY3200--16/32型,中間架89個,型號為ZY3300--11/26型。采煤機型號為MG150/345-WDK,刮板輸送機型號SGZ-630/400型,轉載機型號為SZB--730/75。二、事故經過2012年5月1日8點班,綜采一隊當班出勤35人,班前由隊長劉月明安排,分五組分別在五個地點作業,主要任務是檢修機組、更換94#支架等,其中:張峰、劉云峰、蘆光武3人更換機尾94#支架立柱,11人檢修采煤機,3人一部皮帶機頭更換龍門架,7人副巷整掛電纜,泵站司機1人,二采區清理巷道5人,送干糧工2人、下料工3人。7:50時交接班以后,按照班前會安排,由張峰負責帶領劉云峰、蘆光武更換94#支架立柱,94#支架后立柱拆除后,三人用導鏈循環作業運送立柱,10:35時漏液立柱運到機尾,新立柱也運到94#支架位置,張峰和劉云峰卸95#支架上的導鏈時,94#支架頂梁突然下落,將坐在機尾減速器上的蘆光武壓住,張峰立即喊人進行搶救,并用單體支柱頂起支架頂梁救出蘆光武,運送出井。與此同時,帶班長張永紅將事故情況匯報礦調度室、安全科、隊部。礦調度室接到匯報后立即啟動救援預案,通知礦領導和科室到調度室,同時通知曹村礦分院做好救護準備,11:30時,傷者蘆光武被抬出井,在井口搶救,于12:00時送往霍州煤電總醫院。礦安全處長王晉敏、機電礦長郝建成、安全科科長王竹亮、事故調查室副主任解宏偉、生產科科長柴俊虎、調度室副主任王偉濤下井到事故現場進行勘查,同時向集團公司做了匯報。霍州煤電12:35接到匯報后,副總經理張金耀、趙耀東、副總工程師安監局副局長王海明、副總工程師生產部長楊增越、副總工程師總調度室主任李長春、機電部部長仇慧林及相關業務部室人員到曹村礦進行現場勘查和事故調查。當班帶班礦領導生產礦長馬旭華、科室跟班人員調度室主任邰銀記、當班現場跟班隊干采一隊隊長劉月明,事故發生時在二采區11-211工作面安裝辦公,接到調度室通知后,趕往事故現場。三、事故性質:責任事故四、事故類別:機電事故五、事故原因初步分析:1、直接原因:更換支架立柱時,未采取安全措施,支架頂梁突然下落壓傷坐在減速器的蘆光武,致使蘆光武死亡,是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2、主要原因:職工安全意識淡薄,存在嚴重習慣性違章作業。3、重要原因:(1)勞動組織不合理,生產班和檢修班人員混用。(2)班前會安排質量差,安排工作針對性不強。(3)職工安全培訓教育效果差,職工自保、互保意識不強,對作業現場危險因素辨識能力低。(4)干部上講臺、培訓到現場針對性不強,流于形式。(5)現場安全監管力度不夠,主要作業地點無干部跟班指揮。(6)規程、措施貫徹、落實、執行不力,更換大型設備班前沒有重新貫徹學習措施。六、采取措施1、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生產第二”的安全理念,確實轉變干部作風,加強基層、基礎工作,加大基層隊干、班組長管理力度,營造濃厚的安全氛圍。2、曹村礦立即開展事故反思活動,立即停產整頓兩天,全員進行深刻反思,使每名職工都能做到一人一事一崗,在本崗位切實汲取事故教訓,其它各礦(包括資源整合礦井)進行針對性檢查,一是非正常作業檢查,主要檢查:計劃安排、措施制定、貫徹落實、干部跟班、勞動組織、員工操作等情況;二是規程措施貫徹學習落實情況檢查,主要檢查:規程措施編制是否具有針對性,是否做到每項工作開始前均進行學習,是否針對規程、措施貫徹的有效性由礦科干部下井下現場進行重點抽查;三是以支架為重點的設備完好狀況的檢查,主要檢查:各結構部件有無開焊、嚴重變形,各油缸、閥組、管路是否漏液、缺損,各壓力在線檢測、儀器儀表是否正常使用,支架是否執行定檢、消缺制度等。3、各礦立即開展勞動組織大整頓,特別是要對檢修班人員專業知識、操作能力進行逐一檢查,不合格人員立即調整崗位,多工種平行交叉作業時必須有礦、科、隊領導現場協調指揮,嚴禁違反作業規程、操作規程組織安全生產。4、對隊組、車間班前會議質量進行整頓,整頓隊組、車間班前會安排工作不細致、不認真現象;整頓班前會貫徹學習規程、措施不到位現象;整頓工作安排沒有針對性等現象。5、強化“干部上講臺、培訓到現場”工作落實,要落實培訓到現場的重點是對職工安全意識和操作技能培訓的基本任務,要結合每一個工種作業環境、作業崗位進行基本安全技能培訓,進一步完善“干部上講臺、培訓到現場”各項案例2:陽泉礦務局新元公司“2.19”綜采移架事故案例分析一、事故經過:2008年2月19日早班,新元公司綜采一隊310101工作面,當班工長蘇某帶領姜某等人對55—60架構頂時,在沒有采取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蘇某、姜某、王某和朱某進入支架頂梁上方構頂,55—58架煤幫空頂處發生塌頂,碎矸將姜某全身掩埋,經搶救無效死亡。二、事故原因:1、空頂下違章作業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2、未能有效處理現場隱患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3、自保互保意識薄弱,監護頂板不力是造成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三、防范措施:1、進入煤幫作業前,必須敲幫問頂,閉鎖工作面刮板輸送機,停止采煤機運行,采取護頂、護幫措施,確保退路暢通,專人監護頂板。2、采煤工作面處理冒頂時,人員必須在有支護的地點作業,由兩端向中部逐步鎖口控制頂板,嚴禁人員進入液壓支架頂梁上方構頂。3、提高自保互保意識,杜絕“三違”。

篇2:工作面更換過渡支架尾梁安全技術措施

一、重大危險源及有害因素辨識:1110工作面更換過渡支架尾梁過程中存在多種有害因素,為消除隱患,控制風險,現將危害因素辨識如下:重大危險源及有害因素辨識表序號作業危害因素可能導致的后果控制措施1運輸人員站位不合理人員傷亡加強措施學習與警戒操作不規范人員傷亡規范人員操作捆綁不牢人員傷亡或設備損壞重復檢查配合不好傷人或設備損壞指揮到位、口令一致2卸車車輛未進行可靠支設跑車、傷人可靠支設絞車開關未封鎖絞車誤動作、傷人按規定封鎖開關3起吊手拉葫蘆不能自鎖人員傷亡或設備損壞使用前進行檢查Φ18mm×64mm圓環鏈斷人員傷亡或設備損壞使用前進行檢查操作不規范人員傷亡或設備損壞規范人員操作人員站位不規范人員傷亡做好人員警戒工作4后溜運輸安全設施失靈人員傷亡或設備損壞檢查安全設施完好操作不規范設備損壞規范人員操作設備捆綁不標準設備損壞按照要求捆綁5煤墻作業煤墻片幫人員傷亡加強支護與檢查頂板冒落人員傷亡加強支護與檢查安全設施失靈人員傷亡或設備損壞檢查安全設施完好6安裝安裝不合要求人員傷亡或設備損壞按規定進行安裝操作不規范人員傷亡規范人員操作二、工程概況:1110工作面長220m,共安設支架148組,其中有6組ZFG7500/22/38型過渡支架(機頭、機尾各3組)。由于工作面機頭機尾聯有金屬網,為提高工作面過渡支架頂煤回收率,在過渡架尾梁上安裝液壓破網裝置,該破網裝置由銷軸固定于尾梁上,目前井下6組過渡架尾梁與現在破網裝置不配套,根據公司工作安排,現對工作面1#、、2#、、3#、、146#、、147#、、148#、過渡支架尾梁進行更換,更換為與液壓破網裝置配套的尾梁。尾梁(帶破網裝置)技術參數:1、設備總長:2000mm×1550mm×523mm;2、設備重量:2500Kg。三、作業程序:目前工作面已經回采3刀煤,尾梁后有足夠的支護作業空間,作業前,在機頭機尾3組過渡架尾梁后方約1.5m位置各架設一架單體柱大板棚,一棚三柱,采用DW-35單體柱和4.5m大板架設,順工作面切眼方向打設,單體柱和大板均用鐵絲吊掛牢固,確保作業空間及頂板支護完好后方可進行更換作業。1、拆卸過渡支架尾梁1)作業前,檢查頂板支護情況,在確保頂板支護完好后方可作業。2)作業前將支架升緊,用KTK101-2喊話器(以下簡稱喊話器)通知大溜司機將后溜閉鎖。閉鎖方式:通過送話器上的閉鎖按鈕、組合開關對后溜進行閉鎖。且閉鎖后工作面支架間所有的送話器均發出“工作面電源線閉鎖”,使機頭機尾的作業人員收到信號,放心作業。組合開關跟前必須有專職電工對后溜組合開關進行閉鎖和開啟作業。3)落下1#支架尾梁,收回插板,將插板用多股鐵絲綁到尾梁上,防止拆除液管后插板滑出。4)將支架手把打到零位并放下防誤操作手把裝置。5)在尾梁兩側起吊錨桿上分別吊掛4部3T手拉葫蘆,4部3T手拉葫蘆分別勾住尾梁側面的4個起吊孔。同時拉動手拉葫蘆,使4部手拉葫蘆均受力吃勁。6)將插板千斤和靠插板一側的尾梁千斤的管路拆除。7)人員站在尾梁外側,用撬棒將靠插板一側尾梁千斤銷軸透出,讓千斤自然下垂,后用鐵絲將尾梁千斤柱栓到支架后立柱。8)作業人員拉手拉葫蘆,并使尾梁與掩護梁連接處的銷軸松動。9)然后,用大錘和撬棍將銷軸取出,松動手拉葫蘆將尾梁落至后溜里,在尾梁下方墊上兩塊道木,并用鐵絲將尾梁捆綁到刮板鏈上,防止尾梁在運輸過程中滾動并絆住后溜。10)按照以上程序,將2#、3#、146#、147#、148#過渡架的尾梁拆卸。一次只能拆卸一組架的尾梁,嚴禁同時作業,拆任何一組架的尾梁時,嚴禁操作鄰架兩組支架。2、尾梁運出作業目前工作面后溜上方頂板穩定,支護良好,經礦上現場調研決定:尾梁采取后溜運輸。一次只運輸一個尾梁。運輸前,不拉架,將所有支架的掩護梁、尾梁升緊,收回插板,確保支架不影響后溜運輸。1)尾梁固定好后,所有作業人員從后溜撤出,用KTK101-2喊話器(以下簡稱喊話器)通知大溜司機將后溜開啟,同時將喊話器上的閉鎖按鈕打開,打開機信號(兩聲)準備開后溜,組合開關跟前專職電工對后溜組合開關送電:后溜低速倒轉。2)大溜司機通過喊話器向工作面喊話要開后溜,通知其他作業人員撤出后溜,注意安全。3)設2人跟蹤觀察尾梁在后溜運行狀態;另2人站在支架間離觀察人員最近的2個喊話器處。當發生意外情況時,跟蹤觀察人員喊話發出停溜信號,喊話器附近的人就可立刻通過喊話器將后溜閉鎖并發出停機信號(一聲),然后,再通知其他人前來處理。4)當尾梁運到距后溜機尾過渡槽約10m處時,跟蹤觀察人員喊話通知大溜司機采用點動方式開溜,每次點動距離不超過1.0m,直至將尾梁運到后溜機尾架前。5)當尾梁運輸到機尾后,后溜停運、閉鎖,解開鐵絲,通過兩部3T手拉葫蘆將尾梁起吊至溜槽外的底板。后通過兩部3T手拉葫蘆交替將尾梁拖至風巷超前支架里端。機尾3組架的尾梁不需通過后溜運輸,直接通過兩部3T手拉葫蘆交替將尾梁拖至風巷超前支架里端。6)通過風巷SDJ-20絞車將尾梁拖運至風巷無極繩絞車尾輪處。拖運前,先將風巷超前支架底調千斤拆除。SDJ-20絞車繩頭用Φ18mm×64mm型圓環鏈于尾梁進行連接,圓環鏈要用馬蹄環進行封閉連接,馬蹄環要穿絲戴帽并擰緊。7)尾梁拖到風巷無極繩絞車尾輪處后,利用2部3T手拉葫蘆起吊裝車,并用鋼絲繩剎好車。3、尾梁運進作業機頭3組架的待換尾梁需從后溜機尾運到機頭,機尾3組架的待換尾梁直接運到后溜機尾。1)待換的尾梁通過風巷無極繩絞車運輸至風巷尾輪處支穩后進行卸車作業。用多股鐵絲將尾梁插板與尾梁綁為一體。2)卸車完畢后,通過風巷SDJ-20絞車配合變向輪將尾梁拖運至超前支架里端。3)通過2部3T?手拉葫蘆配合作業將尾梁吊運至后溜機尾。后再吊運到后溜溜槽里,在尾梁下方墊上兩塊道木,并用鐵絲將尾梁捆綁到刮板鏈上,防止尾梁在運輸過程中滾動并絆住后溜。4)尾梁固定好后,所有作業人員從后溜撤出,用KTK101-2喊話器(以下簡稱喊話器)通知大溜司機將后溜開啟,同時將喊話器上的閉鎖按鈕打開,打開機信號(兩聲)準備開后溜,組合開關跟前專職電工對后溜組合開關送電:后溜低速正轉。5)大溜司機通過喊話器向工作面喊話要開后溜,通知其他作業人員撤出后溜,注意安全。6)設2人跟蹤觀察尾梁在后溜運行狀態;另2人站在支架間離觀察人員最近的2個喊話器處。當發生意外情況時,跟蹤觀察人員喊話發出停溜信號,喊話器附近的人就可立刻通過喊話器將后溜閉鎖并發出停機信號(一聲),然后,再通知其他人前來處理。7)當尾梁運到距后溜機頭過渡槽約10m處時,跟蹤觀察人員喊話通知大溜司機采用點動方式開溜,每次點動距離不超過1.0m,直至將尾梁運至待換處。4、尾梁的組裝作業尾梁組裝的作業程序同尾梁的拆卸作業程序相反。1)當尾梁運輸到位后,后溜停運、閉鎖,解開鐵絲(插板固定鐵絲不解開)。2)在尾梁兩側起吊錨桿上分別吊掛4部3T手拉葫蘆,4部3T手拉葫蘆分別勾住尾梁側面的4個起吊孔。同時拉動手拉葫蘆,使4部手拉葫蘆均受力吃勁,通過4部3T手拉葫蘆將尾梁起吊至與掩護梁同樣高度。3)作業人員拉手拉葫蘆和調整掩護梁高度,使尾梁與掩護梁連接處的銷軸孔對應。4)當尾梁和掩護梁連接處的兩個銷軸孔對應后,將其銷軸穿入,上好擋圈和開口銷。5)將掩護梁和尾梁調整到1.5m左右合適高度,同時4部手拉葫蘆一直處于吃勁狀態。兩名作業人員將尾梁千斤一端抬起到與尾梁千斤孔對齊后,立即將尾梁千斤銷軸插入,上好擋圈和開口銷。6)將插板千斤管路接好。破網裝置管路接在后立柱備用的兩組閥片上,其中噴霧管路只接進液不接回液,破網千斤至雙向鎖換成400mm長管。7)人員離開尾梁下方,將尾梁千斤微微打出,后將尾梁上4部手拉葫蘆松勁拆卸。8)最后將掩護梁和尾梁升起。9)與以上程序相同,將其他架的尾梁組裝完善。10)回撤單體柱大板棚,清理好作業現場。四、安全技術措施:除嚴格執行《煤礦安全規程》、《技術操作規程》、《礦井運輸技術管理規定》、《1110低位放頂煤綜采工作面回采作業規程》、《1110工作面綜采設備安裝作業規程》及各工種崗位作業標準化外,特制定如下措施:(一)后溜運輸設備安全技術措施1、運輸前,要安排大溜司機對大溜進行空開一周,檢查其運轉是否正常。機組司機要檢查機組的運輸機閉鎖是否可靠,確認無誤后方可作業。2、運輸前,要指定1名大溜司機開溜,1名采煤機司機負責閉鎖大溜,其余人員在沿線每隔30m設一人進行看管,當設備在運輸中被卡住或有其它異常情況時,各看管人員要及時通過聲光信號和擴音電話發出停機信號。3、運輸前,不拉架,將所有支架的掩護梁、尾梁升緊,收回插板,確保支架不影響后溜運輸。4、運輸設備前,必須對工作面沿途的擴音電話進行檢查和試驗,確保其完好可靠。在運輸過程中不得對通訊系統進行檢修和維護。5、大溜倒轉運輸設備前,必須檢查機頭、尾小蓋板,護軸叉等,并進行試運轉,確認無誤后方可開機。6、往前溜內吊進吊出設備時,必須對前溜機頭、尾開關全部停電閉鎖,并設專人看護。7、作業人員在往后溜內吊進吊出設備前,必須首先對機頭、尾小窩煤墻頂板進行敲幫問頂,必要時用單體柱逼好幫,用道木或大板挑好頂,確認無片幫、冒頂和漏煤矸現象后方可作業。8、倒運設備時,要保證后溜內無浮煤、無雜物。9、設備在后溜中運輸時,必須再設備兩側墊上木板或鞋板等物件,并將其在溜內放穩并用雙股10#鐵絲與鏈條拴綁好,以防其在溜內運輸時滾動被碰壞。10、后溜運輸設備時,后溜開關處必須設一名專職電工并堅守崗位,隨時聽從指揮,并對停電開關進行監護。11、后溜運輸設備時,當運至距機頭10m處時,如果仍需運輸,則必須點動運輸,每次點動距離不得超過1.0m。12、后溜運輸設備過程中,除后溜司機外,后溜機頭處嚴禁有人,但后溜司機必須站在遠離后溜卸載點,前方有掩護且退路順暢的地方進行操作。13、后溜開關停電后,大溜司機必須再次按動開機按紐,確認真正停電后方可進入后溜作業。14、用后溜運輸設備時,每次點動距離不得超過15m。15、設備從支架間吊進吊出后溜時,當設備吊起高度超過溜槽高度時,方可斜拉,但其可能滑脫趨勢方向5.0m范圍內不得有人作業、停留。(二)起吊安全技術措施1、設備在起吊前,首先要對起吊位置選擇適當,起吊的懸掛點要有足夠的強度,要先進行兩次試吊,確認滿足起吊要求時,方可正式起吊。2、設備起吊時,要用Φ18mm×64mm型圓環鏈進行拴綁和吊掛,圓環鏈要用馬蹄環進行封閉連接,馬蹄環要穿絲戴帽并擰緊。3、起吊時,嚴禁人員的任一部位靠近起吊設備及其運行趨勢方向,更不得探入其下方;如起吊處有坡度,則拉手拉葫蘆人員要站在上坡側,下坡側嚴禁有人。4、起吊作業中,作業人員必須在安全可靠的地點進行作業,操作中,要隨時注意觀察錨索、手拉葫蘆與小鏈的連接情況,要隨時注意其受力情況,要避開設備的運行趨勢方向,要穩拉穩放,嚴禁硬拉硬拽。在起吊物下方和下落趨勢方向嚴禁有人。?5、起吊時,手拉葫蘆的鉤頭要用雙股10#鐵絲封口。6、設備起吊時,應盡量垂直起吊,嚴禁大幅度拖拽擺動。如必須拖拽擺動時,要用多部手拉葫蘆有松有緊協調操作,確保將設備吊掛牢靠,作業人員要看準其運行趨勢,并保證有足夠的躲避空間,不得靠近拖拽擺動的設備,以防起吊連接部位滑脫,設備在起吊中應盡量保持平衡。7、設備起吊離地(車)后,應對所受力部件進行全面檢查,確認其牢固可靠后,方可繼續起吊。8、在設備起吊過程中,如發現起吊不動或有卡阻現象時,不得強行起吊,要仔細觀察情況,排除隱患后方可繼續作業。9、設備起吊時,要設專人(班組長或跟班隊干)進行監護。觀察設備動作和頂板支護情況,發現問題立即停止作業處理,且觀察者應站在安全隱身地點。10、拴系設備,要保持設備平衡,使手拉葫蘆鉤的著力點同設備中心在同一條垂線上。11、設備起吊時,嚴禁將手拉葫蘆掛在鋼帶上進行起吊。12、起吊作業時,所用手拉葫蘆的噸位應大于設備的噸位,并保證留有1.5倍以上的安全系數。如不能滿足上述要求,可采用多部手拉葫蘆同時作業。13、起吊作業時,采用專用起吊錨索起吊。采用巷道支護錨索起吊時,起吊物件噸位不得大于5T;采用專用起吊錨桿起吊時,用錨桿扭具固定到巷道錨桿上,在單錨桿上起吊,噸位不得大于3T。(三)設備拖運安全技術措施1、拖運前應先清除沿途雜物,保證運輸暢通。2、拖運區段內的支護,班組長必須認真檢查,若發現問題先處理后作業。3、絞車繩與被拖運設備可用完好鋼絲繩套、Φ18mm×64mm型小鏈等連,鋼絲繩套與絞車繩頭用匹配卸口連接,小鏈必須用馬蹄環穿絲戴帽封閉。4、拖動作業中,要設專人觀察物件動作和沿途支護情況,發現問題立即停止作業進行處理,且觀察者要站在被拖動設備的上坡側10m以外的位置。5、拖運作業中,要用信號指揮生產,確保信號系統完好靈敏。若絞車離被拖運物件小于30m,指揮人員可以通過喊話方式,發出開停車信號。6、設備被拖運過程中要注意保護,嚴禁強拉硬拖,有問題處理后再作業。對易損壞的部位應避免直接受力,對精度要求較高的設備,應在連接部位加蓋皮子,避免拖拉損傷。7、設備拖運過程中,絞車牽引區間以及設備兩側嚴禁有人。8、拖運過程中,要注意鋼絲繩運行情況,避免鋼絲繩直接摩擦設備,造成設備損傷。9、對于絞車鋼絲繩與車輛之間的連接,必須用標準車輛連接銷和繩頭大環進行連接。(四)扛抬安全技術措施1、人工扛運物料,必須對沿途經過的路線及巷道支護情況,進行全面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確保經過路線巷道暢通、支護完好。2、普通設備、材料(剎桿、連接管、銷軸、倒鏈等)采用單人扛運。3、兩人抬運較長設備(單體柱和大板)時執行下述規定:1)上肩時,一人先上,另一人后上;下肩時,一人先把一端放下,另一人將另一端從肩上扔下。禁止兩人同時從肩上扔下。2)抬運過程中,兩人要同肩,步調一致。3)抬運過程中,兩人雙手要離開物件兩頭至少200mm。4、運送較大設備,采用多人抬運的方式進行時。抬運作業所使用的繩套均為雙股10#鉛絲;所用抬桿為3m長2寸半連接管或規格不小于1000mm×100mm×50mm的優質剎桿。1)多人抬運設備,現場由專人統一指揮,抬運人員要做好自保和互保。2)抬運設備時,作業人員要相互配合,抬運工具要足夠結實,捆綁牢固。3)運送較大機電設備,可以采用在底板上推拉拖運的方式,由專人負責,統一指揮,前后左右人員協調配合好。4)多人抬運設備要隨口號同起同落。5)多人用扛抬運設備,同一根杠上作業人員身高應大致相同,體力大致相當。6)多人抬運設備,作業人員腳部要離開設備正下方,隨時注意設備落下后傷腳。7)多人抬運設備經過風門時所有作業人員要相互協調配合好,防止擠傷人員。8)身體素質較差人員不得進行多人抬運作業。9)對于需要由人員進行抬運的物體,人員站位必須相互錯開,防止在抬運過程中,相互絆倒傷人,在75~100kg之間的物體必須由兩人進行抬運,在100~150kg之間的物體必須由四人進行抬運,對于在200kg以上的物體嚴禁由人工進行抬運。(五)其他安全技術措施1、作業人員應備齊作業所需的扳手、銼刀、手拉葫蘆等工具。2、作業人員必須對所攜工具進行詳細檢查,確保工器具完好方可作業。3、起吊安裝作業前必須安排專職電工將后溜閉鎖,電工嚴格執行“停送電”管理制度。作業完成后方可通知送電。4、起吊安裝作業前必須嚴格執行敲幫問頂制度,并對支架尾梁上方加強支護,確保頂板完好后方可進行作業。5、運輸作業前,首先對運輸區段所有的絞車穩固、信號、鋼絲繩、繩頭(繩皮、繩卡)、擋車器、剎車裝置,軌道道岔等運輸設施進行完好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或更換。每班運輸作業前,由當班班長負責安排專人對各設施進行檢查。6、運輸前必須先檢查車輛完好,裝載及剎車情況,有問題先處理后運輸。7、設備裝車后,對破網裝置管路進行包頭防護,防止在運輸過程中被碰壞撞壞。8、運輸車輛到達指定地點后,及時發出停車信號,在確保車輛停穩、可靠支車后,方可進行卸車。9、尾梁更換好后,必須及時將支架升起,支撐好頂板和煤墻。10、拆接液管等作業過程中,嚴禁有人亂動所檢修液壓系統的操作手把,該手把必須設專人看護,拆開的管接頭要用堵頭堵住。11、管路快速接頭所使用的U型銷的規格,質量必須合格,嚴禁單孔使用或用其他物件代替。管路安裝好后,標明破網裝置千斤伸縮標志。12、更換完畢后,各液壓支架的手把都必須打到“零位”。13、整個作業過程由跟班隊干統一指揮,安全員現場監督,確保作業順利進行。五、避災(一)避災嚴格執行《1110低位放頂煤綜采工作面回采作業規程》第十二章工作面避災?相關內容。(二)事故案例案例1:曹村煤礦“5·1”支架傷人事故案例分析2012年5月1日10:35時,霍州煤電曹村礦綜采一隊11-1107工作面在更換94#端頭支架立柱時,發生一起支架傷人事故。事故發生后,山西焦煤安監局、機電部、霍州煤電安監局、總調度室、生產部、機電部、勞資部等部室及公司有關領導對事故進行了調查,基本情況如下:一、事故工作面概況11-1107工作面于4月15日安裝完成,走向長度400m,工作面長度110m,采高1.8—2.2米,共74個支架,4月25日早班推至二切巷,并于25日四點班對工作面進行延長,26日0點班完成與二切巷對接,工作面延長至140米,增加21個支架,共95個支架,其中:機頭機尾端頭架各3個,型號為ZY3200--16/32型,中間架89個,型號為ZY3300--11/26型。采煤機型號為MG150/345-WDK,刮板輸送機型號SGZ-630/400型,轉載機型號為SZB--730/75。二、事故經過2012年5月1日8點班,綜采一隊當班出勤35人,班前由隊長劉月明安排,分五組分別在五個地點作業,主要任務是檢修機組、更換94#支架等,其中:張峰、劉云峰、蘆光武3人更換機尾94#支架立柱,11人檢修采煤機,3人一部皮帶機頭更換龍門架,7人副巷整掛電纜,泵站司機1人,二采區清理巷道5人,送干糧工2人、下料工3人。7:50時交接班以后,按照班前會安排,由張峰負責帶領劉云峰、蘆光武更換94#支架立柱,94#支架后立柱拆除后,三人用導鏈循環作業運送立柱,10:35時漏液立柱運到機尾,新立柱也運到94#支架位置,張峰和劉云峰卸95#支架上的導鏈時,94#支架頂梁突然下落,將坐在機尾減速器上的蘆光武壓住,張峰立即喊人進行搶救,并用單體支柱頂起支架頂梁救出蘆光武,運送出井。與此同時,帶班長張永紅將事故情況匯報礦調度室、安全科、隊部。礦調度室接到匯報后立即啟動救援預案,通知礦領導和科室到調度室,同時通知曹村礦分院做好救護準備,11:30時,傷者蘆光武被抬出井,在井口搶救,于12:00時送往霍州煤電總醫院。礦安全處長王晉敏、機電礦長郝建成、安全科科長王竹亮、事故調查室副主任解宏偉、生產科科長柴俊虎、調度室副主任王偉濤下井到事故現場進行勘查,同時向集團公司做了匯報。霍州煤電12:35接到匯報后,副總經理張金耀、趙耀東、副總工程師安監局副局長王海明、副總工程師生產部長楊增越、副總工程師總調度室主任李長春、機電部部長仇慧林及相關業務部室人員到曹村礦進行現場勘查和事故調查。當班帶班礦領導生產礦長馬旭華、科室跟班人員調度室主任邰銀記、當班現場跟班隊干采一隊隊長劉月明,事故發生時在二采區11-211工作面安裝辦公,接到調度室通知后,趕往事故現場。三、事故性質:責任事故四、事故類別:機電事故五、事故原因初步分析:1、直接原因:更換支架立柱時,未采取安全措施,支架頂梁突然下落壓傷坐在減速器的蘆光武,致使蘆光武死亡,是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2、主要原因:職工安全意識淡薄,存在嚴重習慣性違章作業。3、重要原因:(1)勞動組織不合理,生產班和檢修班人員混用。(2)班前會安排質量差,安排工作針對性不強。(3)職工安全培訓教育效果差,職工自保、互保意識不強,對作業現場危險因素辨識能力低。(4)干部上講臺、培訓到現場針對性不強,流于形式。(5)現場安全監管力度不夠,主要作業地點無干部跟班指揮。(6)規程、措施貫徹、落實、執行不力,更換大型設備班前沒有重新貫徹學習措施。六、采取措施1、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生產第二”的安全理念,確實轉變干部作風,加強基層、基礎工作,加大基層隊干、班組長管理力度,營造濃厚的安全氛圍。2、曹村礦立即開展事故反思活動,立即停產整頓兩天,全員進行深刻反思,使每名職工都能做到一人一事一崗,在本崗位切實汲取事故教訓,其它各礦(包括資源整合礦井)進行針對性檢查,一是非正常作業檢查,主要檢查:計劃安排、措施制定、貫徹落實、干部跟班、勞動組織、員工操作等情況;二是規程措施貫徹學習落實情況檢查,主要檢查:規程措施編制是否具有針對性,是否做到每項工作開始前均進行學習,是否針對規程、措施貫徹的有效性由礦科干部下井下現場進行重點抽查;三是以支架為重點的設備完好狀況的檢查,主要檢查:各結構部件有無開焊、嚴重變形,各油缸、閥組、管路是否漏液、缺損,各壓力在線檢測、儀器儀表是否正常使用,支架是否執行定檢、消缺制度等。3、各礦立即開展勞動組織大整頓,特別是要對檢修班人員專業知識、操作能力進行逐一檢查,不合格人員立即調整崗位,多工種平行交叉作業時必須有礦、科、隊領導現場協調指揮,嚴禁違反作業規程、操作規程組織安全生產。4、對隊組、車間班前會議質量進行整頓,整頓隊組、車間班前會安排工作不細致、不認真現象;整頓班前會貫徹學習規程、措施不到位現象;整頓工作安排沒有針對性等現象。5、強化“干部上講臺、培訓到現場”工作落實,要落實培訓到現場的重點是對職工安全意識和操作技能培訓的基本任務,要結合每一個工種作業環境、作業崗位進行基本安全技能培訓,進一步完善“干部上講臺、培訓到現場”各項案例2:陽泉礦務局新元公司“2.19”綜采移架事故案例分析一、事故經過:2008年2月19日早班,新元公司綜采一隊310101工作面,當班工長蘇某帶領姜某等人對55—60架構頂時,在沒有采取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蘇某、姜某、王某和朱某進入支架頂梁上方構頂,55—58架煤幫空頂處發生塌頂,碎矸將姜某全身掩埋,經搶救無效死亡。二、事故原因:1、空頂下違章作業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2、未能有效處理現場隱患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3、自保互保意識薄弱,監護頂板不力是造成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三、防范措施:1、進入煤幫作業前,必須敲幫問頂,閉鎖工作面刮板輸送機,停止采煤機運行,采取護頂、護幫措施,確保退路暢通,專人監護頂板。2、采煤工作面處理冒頂時,人員必須在有支護的地點作業,由兩端向中部逐步鎖口控制頂板,嚴禁人員進入液壓支架頂梁上方構頂。3、提高自保互保意識,杜絕“三違”。

篇3:工作面交接班入井人員檢身制度

入井人員檢身制度

1.每一入井人員必須服從檢身工的檢查,經檢身合格后方準下井。

2.檢身工負責對每一個下井人員進行檢身,發現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有權制止其下井:

(1)下井不帶自救器者。

(2)下井不戴安全帽者。

(3)下井不帶礦燈者。

(4)下井攜帶易燃、易爆的或點火物品者。

(5)下井穿化纖衣服者。

(6)下井前喝酒者。

(7)小型鋒利物品,未捆綁好放入工具包內者。

(8)其他不宜下井者。

工作面交接班制度

1、采掘工作面工人、瓦檢員、絞車司機及其他輔助工要執行交接班制度。

2、交接內容:

本班生產情況;機電設備情況;下一班應注意的問題特別是安全情況要詳細交給下一班。

3、交接班地點要在工作面或現場進行。采掘工作面交班,由當班班長或小隊長進行。

4、重大問題要填寫交接班記錄。

5、違反本制度者,視情況給予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