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采工作面回采防突安全技術措施

采工作面回采防突安全技術措施

2024-07-15 閱讀 7525

水平北二采區,界于11勘探線向南690m和11勘探線向南300m之間。上部為已回采的N2112與N2113工作面;對應的上覆K4煤層屬于小煤窯開采。南部是已開采的N21201工作面;北部及下部為未開采區域。對應地表在小徐巖一帶山地,地表出露巖層為長興組三至四段(P2c3+4)地層,屬山地及部分耕地。地表標高為+830~+930m,覆蓋層厚度為224~252m。(二)煤層情況:該工作面煤層為亮型煤,多呈塊狀,含黃鐵礦結核,為復合煤層。含夾矸一層,為黑色炭質頁巖,該面煤層賦存較穩定,煤層厚度為1.74m~2.15m,平均1.92m,含0~1層夾矸,厚0.08~0.2m,煤層傾角為33°~36°,平均35°,煤層走向N36°~54°,平均40°。(三)瓦斯、煤塵及煤層自燃發火情況該工作面K1煤層為突出危險煤層,煤塵具有爆炸危險性,煤塵爆炸指數為17~27%。該煤層具有自燃發火趨向,發火期4~6個月。(附圖1:南21203綜采工作面保護關系及瓦斯地質圖)(四)地質情況根據地質勘探資料及該工作面上段N2112與N2113工作面開采和南21203綜采工作面機、風巷掘進的情況表明,該工作面層位正常,不會遇到大、中型地質構造,回采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小斷層、小褶皺、煤層層間滑動等小型地質構造,對回采有一定影響。(五)突出危險性分析南21203綜采工作面其上覆K4保護層(厚為0.85m以上)屬于小煤窯開采,不能作為保護層開采依據,所以在回采南21203綜采工作面時將其定為未保護區域,同時要與小煤窯協調溝通,以免發生互相采動影響;該工作面覆蓋層厚度為224~252m,因此在該工作面采取穿層、本層多方位立體預抽防突措施,并對整個21203工作面區域進行殘余瓦斯測定,測得南21203工作面區域最大瓦斯殘余含量為7.3531m3/t,在8m3/t以下,但為了加強防突管理,該工作面回采過程中采取“四位一體”的綜合防突措施。二、采煤方法該工作面采用走向長壁后退式采煤法,由南向北推進,用MG200/468-WD型采煤機組落煤,ZQY3000-14/32型掩護式液壓支架支護頂板,該面循環進度0.6m。三、區域防突安全技術措施(一)區域防突措施1.穿層抽放防突措施+590mN1~N2運輸大巷鉆場于2007年8月開始施工上向穿層抽放孔,采取ZYG-150B型液壓鉆機配合Ф75mm鉆頭,每隔6.4m布置了一個鉆場,鉆孔采用水泥石膏漿機械封孔,封孔深度8m以上,共施工1~59號鉆場,共計鉆孔767個,控制范圍內的煤層傾斜長為72~89.5m,平均為80.5m,走向長為390m,控制范圍31395m2。2.本層抽放措施(1)21203南機巷于2008年9月采取ZYG-150B型液壓鉆機配合Φ86mm鉆頭施工順層鉆孔。每間隔3.2m(在21203南、北機巷貫穿點向南220m加密為1.6m)施工一個上向孔,采用A、B膠封孔,保證封孔嚴實、不漏氣,共施工鉆孔185個(1~110號、貫穿點1~15號以及加密50個鉆孔),孔深43~110m,平均87m,控制走向長390m。(2)21203南風巷于2009年8月采取ZYG-150B型液壓鉆機配合Φ86mm鉆頭施工下向順層鉆孔。每間隔3.2m施工一個下向孔,采用A、B膠封孔,保證封孔嚴實、不漏氣。截止2010年4月,共施工鉆孔122個,孔深23~57m,平均36m,走向長390m。(3)抽放評估:南21203綜采工作面走向長390m,傾斜長140m,煤厚1.92m,容重1.45t/m3,圍巖瓦斯涌出系數1.15,原始瓦斯含量以南一區域12.46m3/t計算,穿、本層控制面積54600m2,該區域原始瓦斯儲量為217.8萬m3,從2007年8月至2010年5月,穿層鉆孔累計抽放瓦斯74萬m3;從2008年9月至2010年5月,21203南機巷順層鉆孔累計抽放瓦斯7.3萬m3;從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21203南風巷順層鉆孔累計抽放瓦斯13.9萬m3,合計抽放瓦斯總量95.2萬m3,抽放率44%,評估殘余瓦斯含量為6.97m3/t,評估已達標。(附圖2:南21203綜采工作面抽放竣工圖)。(二)區域檢驗防突措施1.采用ZYG-150B型液壓鉆機施工,鉆孔孔徑為Φ86mm。2.該設計根據《防治煤與瓦斯突出規定》第五十五條要求:“對預抽回采區域煤層瓦斯區域防突措施進行檢驗時若采煤工作面長度超過120m,則沿采煤工作面推進方向每間隔30~50m至少布置2個檢驗測試點”,整個21203工作面平均長度為140m,所以在每個順層檢驗鉆孔布置兩個檢驗測試點,每個檢驗鉆孔間隔50m,在沿煤層傾斜方向向上30m和70m處進行取樣,進行預抽后殘余瓦斯含量測定。3.鉆孔布置:在21203工作面機巷C2′點向北4m處施工1號檢驗鉆孔,從C4-1點向北1.3m施工2號檢驗孔,從C6點向北10.6m施工3號檢驗孔,從C6向北61m施工4號檢驗孔,從C8-1向南8.2m施工5號檢驗孔,從C8-1向北43m施工6號檢驗孔,從C12-1向南25m施工7號檢驗孔,從C14-1向南15m施工8號檢驗孔,從C17點向南9.7m施工9號檢驗孔,從C15點向南5.2m施工10號檢驗孔,從C11-1點向南14.3m施工11號檢驗孔,從C9點向南25.8m施工12號檢驗孔,從C9點向北22.2m施工13號檢驗孔,從C5點向南2m施工14號檢驗孔,從CT3點向南35.3m施工15號檢驗孔;設計檢驗孔間距為50m每個鉆孔設計兩個檢驗測試點,分別控制南21203綜采工作面機巷上方沿煤層傾斜30m與70m位置,共設計鉆孔15個,測試點30個,每個檢驗孔布置兩個取樣點。4.整個21203工作面截止2010年6月,共施工順層檢驗鉆孔15個,共計30個檢驗測試點。控制機巷輪廓線外上方30~70m,其瓦斯實驗室測試結果該區域最大殘余瓦斯含量為7.6339m3/t,南21203綜采工作面最大殘余瓦斯含量為7.3531m3/t,區域防突措施有效。(附圖3:南21203綜采工作面回采區域檢驗孔竣工圖)四、局部防突安全技術措施該工作面回采前首先采取了區域防突安全技術措施,且區域防突措施檢驗合格,但為了加強該面防突管理,該工作面回采前直接采取局部超前排放防突措施,再進行局部超前排放防突措施效果檢驗。在局部防突措施效果檢驗合格后,方可按總工程師審批推進進尺作業。(一)超前排放瓦斯防突措施1.超前排放孔沿工作面斜長布置,采用乳化液鉆機配合Φ86mm的鉆孔施工,孔間距為2m;排放孔必須保證孔深為16m,保留6m的水平投影超前距。排放孔布置在煤層中部(有軟分層時布置在軟分層中),平行于工作面推進方向施工。2.工作面施工排放孔時,只能有一臺鉆機施工,且回風巷不得有人進入。3.采取排放瓦斯防突措施后,必須進行防突效果檢驗,其孔間距為6m,孔深10m,保留5m的水平投影超前距,效果檢驗達到要求后,經審批后方可進行回采作業。(附圖4:南21203綜采工作面排放(效檢)孔布置圖)(二)局部防突措施效果檢驗1.檢驗方法采取鉆屑指標法,臨界指標取:K1為0.5ml/g.min1/2;鉆屑量Sma*為6kg/m。2.效檢孔在距風巷3m處向下每隔6m各布置一個,至機巷小于5m處為止(下循環效檢孔在距風巷5m處向下每隔6m各布置一個,至機巷小于3m處為止;再下循環效檢孔在距風巷3m處向下每隔6m各布置一個,如此交替以防檢驗失真),孔深為10m,孔徑Φ42mm,效檢孔布于煤層中部且平行于工作面推進方向,有軟分層時必須布于軟分層中,每循環至少保留5m水平投影超前距。(附圖5:南21203綜采工作面效檢孔布置圖)3.當煤層變薄至1.5m及1.5m以下、變厚至3.0m及3.0m以上時,變化段兩側各12m范圍,效檢孔間距縮小至3m,且不少于3個,孔深仍為10m,孔徑Φ42mm,為防止各循環效檢孔過于靠近或重合,造成效檢指標失真,必須嚴格按布置示意圖所示的距離和位置進行布孔,鉆孔間距誤差值不得超過0.5m。4.當工作面遇到小于1.0m斷層時,斷層兩側各12m范圍必須增補效檢孔,間距縮小到3m,且不少于3個,孔深仍為10m,孔徑Φ42mm。5.效檢孔由施工隊人員在防突工的指導下施工,防突工負責參數測試,做好原始記錄,出班后及時報送效檢報告單。經通風科審查原始記錄無誤并在效檢報告單上簽字后,報礦總工程師或具備相應職稱的礦領導審批。若效檢指標低于臨界值,即可按批示進度回采;若效檢指標超標(大于或等于臨界值),則必須增補超前排放孔消突措施且效檢證實措施有效后方能進行回采工作。6.當工作面出現斷距1.0m及以上斷層、煤層厚度突然變化值達0.5m以上時,現場人員必須停止作業,及時向礦總工程師匯報請示,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處理。7.施工效檢孔時有噴孔、卡鉆、效檢超標等異常現象時,視為有突出危險,證實局部防突措施無效,必須在工作面出現異常地段上、下12m范圍內加密排放孔,排放孔間距由2m加密為1m,孔深仍為16m,排放后,再次施工效檢孔,只有在二次效檢沒超標或施工鉆孔過程中無噴孔、卡鉆等異常現象的情況下,方可按審批進尺進行回采作業。(附圖6:南21203綜采工作面排放孔及排放后效果檢驗孔布置示意圖)8.施工隊及調度室加強防突跟蹤管理,每循環推進到位時,施工隊及時向調度室匯報,由調度室安排進行突出危險性效檢。五、通風瓦斯管理(一)采煤隊必須隨時維護好機巷、工作面、回風巷、工作面上、下出口,確保足夠的通風斷面,并滿足人員順利安全通行要求。(二)該工作面必須配備專職瓦檢員,嚴格按要求檢查,嚴禁瓦斯超限作業;該面電氣設備必須實行“三專兩閉鎖”,當工作面任一處瓦斯濃度超過規定濃度或風量不足時,所有供該面的動力電源必須能自動切斷電源,立即撤出人員,查明原因并向礦調匯報。(三)監測系統主機:①安設在+674mN2改造石門風門外的大巷新鮮風流中。②安設在+590mN3石門外大巷的新鮮風流中。1.瓦斯傳感器安設位置:編號安裝地點報警濃度(%)斷電濃度(%)復電濃度(%)T0工作面上隅角處≥0.9%≥0.9%<0.9%T121203南風巷距上窗口≤10m處≥0.9%≥0.9%<0.9%T2+674mN2石門與回風聯絡巷10-15m處≥0.9%≥0.9%<0.9%T3南21203機巷距下窗口≤10m處≥0.4%≥0.4%<0.4%T7674m北一石門內尾排出口處≥2.4%≥2.4%<2.4%2.CO傳感器安設位置:編號安裝地點報警濃度PPM斷電濃度PPM復電濃度PPMTco1工作面上隅角處≥24≥24<24Tco2南21203尾排出口距北一回風聯絡巷口15m≥24≥24<243.風速傳感器安設位置:編號安裝地點最高風速m/s最低風速m/sT風+674mN2石門與回風聯絡巷10-15m處4m/s0.25m/s六、安全防護措施(一)通風系統1.進風路線:+920m地面→+920m管、矸井→+590m大巷→+590m北三石門→21203機巷→南21203綜采工作面。2.回風路線(1)南21203綜采工作面→21203南風巷→+674m北二回風聯絡巷→+674m北二回風上山→+770m水平回風大巷→+770m北翼回風斜井→地面。(2)南21203工作面→南21203尾排水泥圓筒→+674m北一回風聯絡巷→+674m北一回風上山→+770m水平回風大巷→+770m北翼回風斜井→地面。(二)進入工作面作業的所有人員必須隨身佩帶隔離式自救器。(三)工作面進、回風石門(斷面積7.8m2,應安設1560升的隔爆水量)各安裝一組40升的隔爆水袋39個,并實行掛牌管理(由通風區安裝好移交給施工隊日常管理)。(四)在工作面上、下窗口25m~40m處各安一組壓風自救器,不得少于8個;之后回風巷、進風巷每隔50m安設一組壓風自救器,每組壓風自救器不少于5個頭;每個頭供風量不少于0.1m3/min。總閥保持常開,嚴禁關閉。(五)為該面服務的電氣設備必須有專人負責檢查維護,機電部門每周必須進行一次防爆性能檢查,嚴禁使用防爆性能不合格的電氣設備。(六)發現突出預兆,人員應盡快使用壓氧自救器或化學氧自救器沿避災路線撤離,若來不及撤離,應立即利用就近的壓風自救器避災,避災路線如下1.瓦斯、火災事故:(1)南21203綜采工作面中上部人員→21203南風巷→+674mN2改造石門→+674m大巷→+674m~+590m~+290m吊掛上山→290主平硐→地面。(2)南21203綜采工作面中下部人員→21203機巷→+590mN3石門→+590m大巷→+590m~+290m吊掛上山→290主平硐→地面。2.水災事故:南21203綜采工作面區域所有人員→21203南風巷→+674m北二改造石門→+674m大巷→+674mS1矸井車場→+674m~+920m矸石斜井→+920地面。(附圖7:南21203綜采工作面通風、避災、監測系統示意圖)七、南21203綜采工作面回采防突組織保障措施(一)管理人員組織保障措施1.礦長對該面回采防突工作負全面責任,應定期檢查、平衡防突工作,解決防突所需的人力、物力,保證防突工作的順利實施。2.礦總工程師對防突工作負技術責任,及時組織研究解決工作面防突技術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負責組織防突措施的編制、會審、月復審等工作。3.生產礦長負責按防突措施要求組織防突工作實施,并確保防突措施質量。另負責安排供應部門及時提供防突所需材料、設施、設備及儀器儀表等,保證防突工作的順利進行。4.安全礦長負責監督執行防突措施,定期組織檢查防突措施的執行情況,對查出的隱患要出具書面整改單,落實相關人員限期解決。5.機電礦長全面負責該工作面的停送電督促工作,負責組織相關職能部門對工作面的機電設備定期檢修和安排供應科對工作面需要機電設備的按時供應。5.通風科負責組織防突人員學習防突措施,監督、指導防突鉆孔施工、并負責防突參數測定和收集。6.礦調度室負責對施工進度、措施孔施工、效檢數據全面收集,填繪好防突動態跟蹤圖表,掌握好推進進度,按措施規定組織安排并協調好防突工作。7.地測科人員加強地質預測、預報和現場地質資料收集工作,施工進度測繪和匯報,為防突工作提供可靠資料。8.安全科負責監督檢查本措施執行情況,并每周不少于一次安全防護設施的檢查,發現問題及時向安全礦長或其他有關領導匯報。9.通風區必須加強通風設施、監測系統和電動設備運行狀態監控。監測中心站值班人員24小時值班監控,發現瓦斯異常時及時通知礦調處理,通過監測終端監控該區域防突管理動態情況。10.機電區負責對工作面所有動力電氣設備設置“瓦斯電閉鎖”,每天派專人檢查選擇性檢漏裝置完好情況;機電科每周定期檢查電氣設備防爆性能,并將檢查情況書面向機電科匯報,有隱患及時整改,確保該面施工的供電安全。11.供應科負責及時提供防突所需材料、設施、設備及儀器儀表等,保證防突工作的順利進行。12.施工隊負責組織職工學習防突措施,在領導職工完成生產任務的同時,還必須負責教育并帶領職工嚴格遵守措施的各項規定,嚴禁違章指揮、違章作業。13.通風區瓦檢員必須隨時檢查瓦斯情況,以及安全設施的完好。發現異常,及時向礦調度匯報情況,若發現瓦斯超限必須立即停止作業撤出人員。(二)施工人員組織保障措施1.檢驗孔由施工隊在防突人員指導下施工,必須嚴格按防突鉆孔設計要求進行操作,如實際施工孔深無法達到、角度誤差太大等視為報廢孔,必須在距該孔0.5m范圍內重新施工鉆孔。2.防突參數的測試由防突工負責,并向礦調作施工情況匯報,負責在現場作好防突標記(含防突管理牌),在報審防突審批單時必須附有WTC儀打印單、施工效檢孔過程中的瓦斯監測曲線、檢驗孔施工大樣圖(素描圖)、原始記錄單。工作面的素描及終孔報告單上必須有每一個鉆孔的施工參數和測定指標。每個防突孔的最后1m必須測定指標。3.打鉆工必須保證按設計參數施工防突措施鉆孔,確保消突效果。(三)安全裝備保障措施1.該面通風安全設施由通風區保證配齊、完善,并與施工隊共同負責維護、正常使用,嚴禁任何人為損壞和破壞,否則按“三違”處罰。2.該面必備的防突安全裝備如下表,設備在使用后必須在規定的地方堆放整齊,壞的設施、設備必須及時檢修或更換。裝備名稱單位數量裝備名稱單位數量鉆機⊥65⊥監測分站⊥65⊥壓風自救器8各類鉆桿m按需配置瓦斯傳感器⊥65⊥WTC防突儀⊥65⊥風速傳感器⊥65⊥CO傳感器⊥65⊥3.供應科必須按通風科、通風區、施工隊等單位安全裝備計劃保質保量及時供應到位,并建立好臺帳管理,保證安全生產。(四)安全技術保障措施1.本防突措施各職能部門、施工隊必須認真組織學習并簽字,施工隊職工必須全部進行考試合格后才能上崗,學習簽字和考試試卷必須交安全科備案。2.本防突措施由各相關單位和部門相互配合貫徹執行。3.驗孔小組必須對本措施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發現問題立即提出整改意見并督促整改。4.本措施每月由礦總工程師組織復審一次,每兩月由公司通風部組織復審一次,重點對防突措施的現場執行情況作出總結和分析,并形成書面復審意見下發各相關單位和部門遵照執行。附件:1.南21203綜采工作面防突安全技術措施測試題2.南21203綜采工作面防突措施相關圖件?附件1:南21203綜采工作面防突安全技術措施測試題1.效檢孔在距風巷?m處向下每隔?m各布置一個,至機巷小于?m處為止(下循環效檢孔在距風巷?m處向下每隔6m各布置一個,至機巷小于?m處為止;再下循環效檢孔在距風巷3m處向下每隔6m各布置一個,如此交替以防檢驗失真)2.超前排放孔沿工作面斜長布置,Φ86mm的鉆孔,孔間距為?m;排放孔必須保證孔深為?m,至少保留?m的水平折算超前距。3.工作面施工排放孔時,只能有?臺鉆機施工。4.檢驗方法采取鉆屑指標法,臨界指標取:K1為?ml/g.min1/2;鉆屑量S為kg/m。5.在工作面上、下窗口?處各安一組壓風自救器,不得少于個;之后回風巷、進風巷每隔m安設一組壓風自救器,每組壓風自救器不少于?個頭;每個頭供風量不少于m3/min。總閥保持常開,嚴禁關閉。6.當工作面出現斷距?m及以上斷層、煤層厚度突然變化值達m以上時,現場人員必須,及時向礦?匯報請示,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處理。7.敘述南21203工作面防突避災線路。

篇2:回采工作面頂板管理制度范例

1、堅持工作面支護質量和頂板動態監測,開展安全隱患整改情況的班評估工作。

2、所有支護材料的規格質量,供貨渠道,合格證必須符合設計要求。

3、工作面最大控頂距四排,最小控頂距三排,采用見四放一的正規循環作業方式,初次放頂前的控頂范圍,必須在作業規程中規定。

4、工作面頂板不出現臺階下沉,控頂范圍內,頂底板移近量按采高≤100㎜/m。

5、新下井和修好后的單體,必須經過試壓合格后,方可下井使用,損壞和不能使用的單體及時升井檢修,所有入井的單體使用8個月后,都要升井試壓,合格后,方可繼續使用。

6、單體初撐力必須≥90KN,達不到要求的要進行二次加壓,泵站壓力必須≥18mpa,乳化液濃度不低于2~3%,系統完好,不漏液。

7、支柱全部編號管理,不缺梁少柱,工作面單體必須全支撐,嚴禁使用不合格支柱,支柱不漏液,不自動卸載,無外觀缺損。

8、根據工作面頂板不同,礦、工區組織必要的礦壓觀測、地質預報,認真掌握頂板初次來壓和周期來壓規律,在來壓前,加強工作面的支護。

9、工作面初次放頂和放收尾頂及過地質構造帶時,必須編制專門措施,報總工程師批準。必要時做到有工區干部、安監員現場跟班指揮。

10、切實搞好工程質量,工作面支柱要打成直線,柱距排距偏差不超過設計值的±100㎜。=5nR(A=

11、不隨意留煤頂開采,必須留煤頂,托偽頂開采時,必須有專門措施。頂板和煤邦必須插嚴、背實。

12、炮后及時掛梁,懸壁梁到位,端面距≤300㎜,煤壁平直垂直頂底板,傘檐最大不超過250㎜,嚴禁敞棚作業。

13、工作面上、下安全出口兩道超前支護,距煤壁10m范圍內打雙排柱,10~20m范圍打單排柱,其初撐力≥50KN。

14、工作面放頂前要做好修理,打好切斷線,壓力大時要用雙排密集切頂,退路必須暢通。

15、放頂要放齊、放透,嚴禁提前摘柱,無空載和失效支柱,擋矸有效,放頂時出現壓力增大時,應停止作業,進行修理,待壓力穩定后,再進行作業。

16、工作面內頂梁水平楔數量齊全,并用小鏈與梁聯接,支柱鉆底≤100㎜。

17、工作面必須備用一定數量的單體和不少于1m3的扁木,以備急用。18、礦組織不定期的安全質量動態檢查,每月進行一次安全質量驗收,局每季組織一次安全質量驗收,對檢查驗收情況進行對等獎罰。

篇3:炮采工作面支護回采工藝管理規定

頂板管理健康有序發展,便于采面安全生產管理和質量達標工作,特制定炮采工作面支護與回采工藝管理規定如下:

一、工作面支護

1、工作面切巷支護

使用2.4m或2.2mπ型鋼梁配合DW22-30/100型單體液壓支柱兩梁五柱對棚支護,支架排距1.0m或0.9m,棚距為0.6m,采用椽子、荊笆護頂蔽幫。

淘汰使用2.0m以下的π型鋼梁。使用2.0m以下π型鋼梁的礦井,在工作面復產后必須制定替換措施替換成2.4mπ型鋼梁后方可生產。

新投產工作面必須使用2.4mπ型鋼梁配合DW22型單體液壓支柱支護。

單體液壓支柱的使用按《鄭新煤業公司單體液壓支柱、三用閥使用管理規定(試行)》執行。

2、工作面安全出口支護

工作面切巷鋪設40T以上運輸機的,機頭、機尾安全出口采用不少于四對八根3.5m至4.0mπ型鋼梁配合DW22型單體液壓支柱一梁三柱成對使用,交替邁步前移,每對棚距不超過0.6m,工作面機頭、機尾與順槽搭接處應架設一對抬口棚。

工作面切巷鋪設30T以下運輸機的,機頭、機尾安全出口采用不少于四對八根3.0m至3.5mπ型鋼梁配合DW22型單體液壓支柱一梁三柱成對使用,交替邁步前移,每對棚距不超過0.6m,工作面機頭、機尾與順槽搭接處應架設一對抬口棚。

有條件的礦井,采煤工作面上下安全出口抬口棚可采用自移式端頭步移支架支護。

3、工作面兩巷超前支護

工作面上、下出口兩巷20m范圍內必須進行超前支護,使用金屬鉸接頂梁或長鋼梁配DW25-25(30)/100型合單體液壓支柱支護。

①、U型鋼支護巷道斷面滿足通風、運輸要求,行人道寬度達到0.7m以上時,超前替棚長度為5~10m,兩巷替棚段必須打雙抬棚支護,替棚段外打單抬棚或點柱支護,超前支護長度不少于20m;巷道斷面達不到要求的,替棚長度不少于20m,兩巷距煤壁10m范圍以內打雙抬棚支護,10~20m范圍內靠煤壁側打單抬棚支護。

②、采用礦工字鋼支護時,超前替棚長度不得少于20m,兩巷距煤壁10m范圍以內打雙抬棚支護,10~20m范圍內靠煤壁側打單抬棚支護。

③、兩巷超前支護必須連續架設,使用長鋼梁的長度不小于2.4m,必須一梁三柱對接支護,使用金屬鉸接頂梁支護的必須一梁一柱一平銷鉸接支護,超前支架與原巷道頂梁接實,不實處用木楔背實。超前支護范圍內巷道高度不低于1.6m,行人道寬度不小于0.7m。

④、超前支護單體液壓支柱必須采取防倒措施且支柱初撐力不低于50KN,底板松軟初撐力難以保證時,必須柱下站鞋,替棚頂空時,必須采取措施將頂背實,確保支柱初撐力達到規定要求。

⑤、安全出口和與之相連接的巷道替棚、維護必須制定專項措施,設專人維護,發生斷梁折柱、巷道底鼓變形時,必須及時更換、清挖,巷道斷面、寬、高、行人間距必須符合作業規程。

采煤工作面必須經常存有一定數量的備用支護材料,使用單體液壓支柱的工作面,必須備有坑木,其數量、規格、存放地點和管理方法必須在作業規程中規定。

采煤工作面嚴禁使用折損的坑木、損壞的金屬頂梁、失效的單體液壓支柱。

同一采煤工作面不得使用不同類型和不同性能的支柱,在地質條件復雜的采煤工作面中必須使用不不同類型的支柱時,必須制定安全措施。

采煤工作面必須及時回柱放頂或充填,控頂距離超過作業規程規定時,禁止采煤。用垮落法控制頂板回柱后頂板垮落不及時的,要采取增打切頂柱、抬棚或支設木垛等措施加強支護,懸頂距離超過作業規程規定時,必須停止采煤,采取人工強制放頂或其他措施進行處理。

二、回采工藝

1、工藝過程

工藝:破煤、裝煤、運煤、支護、采空區處理、放頂煤。

流程:注水→打眼、裝藥、放炮(風鎬或手鎬落煤)→移主梁→攉煤認柱→移副梁→放頂煤→清煤移溜。

2、注水、落煤、裝煤、運煤、移梁、放頂煤、移溜

⑴、注水

采煤工作面回采前必須進行煤層注水,做到逢采必注,不注不采。

①、注水流程為:泵站、高壓管、截止閥、壓力表、水表、卸載閥、封孔器、注水孔。

②、工作面煤厚在6m以上時,注水孔呈三花眼布置,沿煤壁距頂梁0.2m處打間距為6m,上仰角為15~35度、深5m的一排注水孔,另沿煤壁距頂梁0.5m處打間距為6m、深5m的一排水平注水孔;工作面煤厚3m

③、打眼時要保證鉆孔的質量,防止擴孔造成封孔不嚴。

④、注水壓力應控制在3~5Mpa之間。

⑤、注水時封孔器應全部插入孔內,防止脹壞封孔器。

⑥、采面煤層潮濕(手握后煤層成團狀)煤墻穩定時,不再進行煤墻淺孔注水工作,但回采期間必須加強頂板管理。

⑵、落煤

采用風鎬落煤或手鎬落煤,或人工打眼、爆破落煤。

⑶、裝煤

采用爆破落煤的除爆破自裝一部分外,主要是人工裝煤;采用風鎬、手鎬落煤的主要是人工裝煤。

⑷、運煤

工作面切巷采用刮板運輸機運煤。工作面運輸巷采用能滿足生產需要的刮板運輸機、膠帶運輸機運煤。

⑸、移梁(2.4mπ型鋼梁)

準備好作業工具和足夠的支護材料,對作業地點進行檢查,及時處理不安全因素,對作業地點支柱進行二次注液,加固支架,回主梁老塘柱并站于副梁中間,此時主梁變為一梁兩柱倒懸棚,副梁變為一梁三柱。回柱前要清理好退路,擋好舍幫門,站在安全地點操作。工作面(放炮)落煤后,要及時移主梁護頂,移主梁前,提前準備好注液槍,采煤工落主梁煤墻支柱至適當位置(200mm左右),攉煤工落主梁中排巷支柱至適當位置(200mm左右),落支柱時,兩人要相互配合,扶穩支柱和主梁,然后采煤工、攉煤工一起托起頂梁迅速將主梁墊步移設1.0m,主梁移到位后,及時用荊笆、椽子護頂,頂護好后迅速升緊煤墻及中排巷支柱,然后摘副梁舍幫柱站在主梁煤墻下,此時采面最大控頂距3.4m;如果頂板冒落要及時用坑木背頂,嚴禁空頂架棚,端頭采煤工移主梁時,要從抬口棚向里逐棚進行,至少兩人操作,必要時及時停機,保證作業安全。要根據棚距大小、支架歪旋等情況,進行適當調整,保證棚距0.6m,誤差±100mm,主梁垂直煤壁。遇到長時間停電,停水,泵壞等不能升柱支護時,要及時用坑木進行支護,嚴禁長時間空頂。工程驗收員及班組長要巡回到現場協調指揮,保證主梁移平。工作面分段采通或全部采通后,要及時移設副梁,移副梁前,用荊笆椽子把舍幫擋嚴,準備好注液槍。移副梁時,兩人相互配合將副梁兩根支柱下縮200mm左右,使副梁脫離頂板并扶穩支柱和頂梁,以兩根支柱為支撐點向前移副梁,副梁到位后,將副梁中間柱和舍幫柱升緊,摘下主梁中排柱站到副梁煤壁側梁下,升緊支柱。此時主梁一梁二柱,副梁一梁三柱,工作面保持最小控頂距2.4m。移副梁時,要按照由下向上的順序逐棚進行。主副梁移齊成對架設,梁頭抓幫,主副梁間隙不得超過50㎜。采面支架移好后要保證對棚五柱,柱距、排距、頂底板移近量、支柱迎山及直線性符合作業規程規定,棚與棚之間坡度要一致,不出現臺階。

⑹、放頂煤

工作面副梁移設后,進行放頂煤。放煤前瓦檢工必須檢查放煤地點附近的瓦斯濃度,瓦斯超限時嚴禁放煤作業。放煤前放煤工要清理好退路,準備作業。放煤工作要在班組長或帶班隊長的指導下進行,放煤時至少兩人操作,保證一人放煤,一人觀山。放煤時采用分段間隔多輪次進行,放煤步距1.0m,放煤口的位置在溜子沿以上0.3m處,規格為0.3×0.3m。放煤口間距1.2m,每班同時可開2~4個放煤口,且在不同作業段內,每輪放出煤量的三分之一,三輪將頂煤放完,直至頂板均?垮落。放煤時,嚴禁摘老塘側支柱放煤,嚴禁在支架頂部或高位放煤。

⑹、清煤移溜

采面頂煤放完后,將浮煤清凈,采高保持在1.8~2.0m之間,然后進行移溜,移溜前必須拉線,移溜后溜子要平直,運轉正常,與煤壁保持一定間距。

①、推溜工作必須在支架牢固安全的情況進行,移溜前要清凈浮煤,煤壁側不準站人。

②、推溜工作必須在班長或驗收員指揮下統一進行。

③、推移時只準從機頭往機尾或從機尾往機頭進行,不準從兩頭往中間推,溜子要推直,偏差不大于±150mm。

④、移溜時要按順序進行,采取邊去柱邊移溜,移溜摘中排巷柱長度不超過20m,壓力大或支架不穩固的地段要打上戧棚,移溜后要及時站柱,防止因空頂時間過長而發生冒頂。

⑤、留有順接頭時,溜子彎道長度不大于15m,并且每棚打上臨時支柱,工作面嚴禁出現兩個順接頭。

⑥、對壓力大,支架歪旋地點必須先加固支架,必要時打上臨時支護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方進行可移溜工作。

⑦、溜子每推20~30m時要對溜子進行試運轉,防止推死溜子,溜子運轉前要發出信號并且保證機頭機尾壓戧柱牢固。

⑧、推移過程中要及時把高壓管路回出并鋪設好,推溜結束后,將注液槍帶入人行道內懸掛好。

⑨、推移溜子機頭、機尾必須在支架齊全牢固、頂板完好的情況下進行。

⑩、溜子推移后要及時在機頭機尾打上壓戧柱(150型除外)并對運輸機進行試運轉。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