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非煤礦山事故災難應急預案宣恩縣

非煤礦山事故災難應急預案宣恩縣

2024-07-15 閱讀 3395

為及時有效地做好非煤礦山事故災難應急救援工作,控制事故災難蔓延擴大,降低事故危害后果,維護社會穩定,按照《安全生產法》、《礦山安全法》、國務院和省人民政府關于重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規定等法律法規要求,結合本縣實際,制定本預案。

一、事故災難辨識

井下開采冒頂及坍塌、透水,露天違規掏采,邊坡浮石的排險達不到安全要求,山體滑坡、坍塌,爆炸物品管理疏漏,違章破爆作業,運礦車輛違章載人、嚴重超載都有引發重特大事故的潛在危險。

二、應急救援范圍

本預案應急救援范圍為:發生在本縣境內,一次死傷亡3人及以上,雖無人員傷亡但其直接經濟損失在30萬及以上;其他性質嚴重、危險及影響重大等各類非煤礦山生產安全事故。

三、應急處理原則

重特大事故應急處理遵循的原則有:預防為主、區域防范、分級管理、緊急處置原則;政府統一領導指揮,部門各自分工負責,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原則;緊急搶救、安全搶救,以及單位自救和社會救援相結合的原則。

四、應急反應及預案啟動程序

(一)報告報警程序

重特大事故發生單位在啟動礦山應急預案實施救援的同時,向就近醫院、120急救中心、鄉鎮人民政府、縣應急指揮中心和主管部門報告情況。報告內容:事故發生時間、地點、企業名稱、事故類型(坍塌、墜落、打擊、冒頂、爆炸等)、周邊情況、需要支援的人員、設備、器材、交通線路、聯絡電話、聯系人姓名等。鄉鎮政府接到報告迅速啟動應急預案,及時趕赴事故現場察明情況、實施救援,核實情況并向縣指揮中心報告。縣指揮中心接到報告速向總指揮、縣委辦公室、縣政府辦公室報告,總指揮下達應急救援指令后,由縣政府辦公室立即通知有關部門,有關部門接到通知立即采取應急行動。縣指揮中心(或縣政府辦公室)、相關部門按照程序及時報告州指揮中心和州政府相關部門。

(二)救援程序

1、應急指揮中心辦公室接到報告或報警后,迅速向應急救援總指揮報告,總指揮、副總指揮研究決定啟動《預案》,并指派應急救援現場總指揮,調集車輛和各專業隊伍、設施迅速趕赴事故現場。

2、事故發生初期,事故單位或現場人員應積極采取自救措施,防止事故擴大,并指派專人負責引導指揮人員及各專業隊伍進入事故救援現場。

3、指揮人員到達現場后,立即了解現場情況及事故性質,確定警戒區域和事故控制具體實施方案,布置各專業隊伍救援任務。

4、專業技術人員到達現場后,迅速對事故情況作出判斷,提出處置實施辦法和防范措施,事故得到控制后,參與事故調查及提出防范措施。

5、各專業救援隊伍到達現場后,服從現場指揮人員的指揮,采取必要的個人防護,按各自的分工開展處置和救援工作。

6、事故發生地有關單位必須嚴格保護事故現場,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搶救人員和財產。因搶救傷員、防止事故擴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動現場時,必須做出標志、拍照,詳細記錄和繪制事故現場圖,妥善保護現場重要痕跡、物證等。預防和制止各種破壞活動,維護社會治安。

7、交通、供水、供電、通訊等公用設施管理部門盡快恢復被損壞的道路、水電、通訊有關設施,確保搶險救災工作順利開展。

8、衛生部門立即組織急救隊伍,及時搶救傷員,保障救護所需藥品和器材的供應。

9、物資供應組應當保證搶險救災物資供應、運輸和提供特種裝備,在搶險救災過程中緊急調用的物資、設備、人員和場地,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服從應急救援的大局,不得阻攔或拒絕。

10、事故得到控制后,由專家組成員和環保部門指導搶險救援組進行現場清理整治工作。

11、事故得到控制后,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決定應妥善保護的區域,參與或組織相關機構和人員對事故開展調查和救援工作。

(三)要求

1、現場指揮和各專業救援隊伍之間應保持良好的通訊聯系;

2、車輛服從當地公安部門或事故單位人員的安排行駛和停放。

五、組織機構及職責

縣政府成立非煤礦山重特大事故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名單附后,以下簡稱指揮中心),指揮中心下設辦公室于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辦公地點在糧食局三樓),電話:0718—5824219,縣安監局局長任辦公室主任。

指揮中心職責

負責統一安排、組織重特大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制定和修訂;落實應急領導及組織系統;設立現場救援指揮部,指定現場救援總指揮。指揮應急救援專業隊伍開展搶險救援工作;組織應急預案演練;檢查督促重大事故預防措施和應急救援的各項準備工作的落實。特大事故接受上級指揮。

指揮中心辦公室職責

制定修訂全縣非煤礦山重特大事故應急預案,對非煤礦山從業單位應急救援預案進行指導、檢查和督促,并評價其有效性;檢查配備的安全、消防、電氣設施是否符合相關規定;組織學習和檢查落實重特大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培訓及模擬演習工作。

成員由辦公室人員、相關部門領導及抽調人員等組成。主要職責:1、組織專家及技術人員討論、研究和制定應急救援措施方案,報經指揮中心審定后立即送達搶險救援小組實施。2、掌握事故應急救援情況,搜集整理事故信息材料,報經總指揮審定后報告和發布。3、預測事故發展變化趨勢,研究制定對策措施。4、綜合協調、安排和處理各組之間、上下之間、部門之間或區域之間的有關工作事項。5、實施指揮中心交辦的其他工作。6、負責通信聯絡和指令傳達。

現場救援指揮部下設專業小組:

(一)搶險救護組:由公安、消防、武警、專業救護隊,事故單位應急隊、關鍵工人、衛生、醫療機構等人員組成,由一名副總指揮或公安局局長或副局長任組長。主要職責:實施指揮中心制定的搶險救災方案和安全技術措施,查找、分析和處理危險目標,清查、搜尋和搶救傷害失蹤人員,控制和穩定事故現場。

(二)技術專家組:由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和專家組成,指定一名專家負責。主要職責:調查、分析和確定設備、設施、物品及工藝技術主面的原因,預測事態趨向,制定搶險救援應急處理對策。

(三)警戒保衛組(或秩序維護組):由巡警、交警和事故單位內保人員組成,由公安局確定負責人。主要職責:負責現場警戒,維護現場及周邊交通、治安秩序,疏散轉移群眾,保護事故現場、設備、物資,提取采集證據樣本,監控有關責任人。

(四)后勤保障組:由公安、交警、交通、通信、氣象、電力、經貿、財政、民政、事故發生地鄉鎮人民政府、事故單位組成,由一名副總指揮任組長。主要職責:及時組織、調度和供應救災設備和物資,保證水電、通信、交通暢通,組織救災資金,安排食宿接待及所需生活必需品,提供氣象服務資料。

(五)善后處理組:由民政、工會、公安、保險、勞動和社會保障、安監、事故單位所在地鄉鎮政府組成,由鄉鎮政府領導牽頭負責。主要職責:協調處理死者安葬、傷員救治,負責傷亡人員家屬及相關人員安撫、補償等方面的事宜,掌握思想動態,穩定思想情緒。

(六)事故調查組:按照事故調查處理權限規定,由其調查處理資格主體牽頭負責,安監、工會、監察、檢察、公安、相關部門、工程技術人員和有關專家參與配合。主要職責:負責事故調查取證工作,查明事故原因、性質及責任,提交調查報告。事故調查組還可細分技術鑒定組、管理調查組和綜合分析組。鑒定組由3—5人組成,負責了解事故概況、經過和直接原因調查分析,提交技術鑒定報告。管理調查組4—6人組成,負責對責任對象在安全生產領導組織、部署安排、檢查督辦、規章建設等方面履職情況進行調查,查明間接原因。綜合分析組由3—5人組成,綜合審核、整理和分析調查材料,寫出調查報告按照程序報送審批。

(七)宣傳報道組:由宣傳部和縣政府辦公室負責,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單位參加,按照審定程序,統一口徑如實宣傳報道事故救援及相關情況。

應急救援總指揮職責

指揮協調應急救援的組織和人員按預案規定的職責、任務和方案展開工作;需要社會支援時,迅速組織具有救援和消除事故危害能力的組織和單位進行處理;迅速確定應急救援實施方案、警戒區域,并組織隊伍實施。

應急救援成員單位職責

(一)公安部門:負責組織事故現場的安全警戒、人員疏散、交通管制、受害人員營救、危險控制、現場及周圍地區治安秩序維護。

(二)安全生產監管部門:組織重特大危險源普查,為應急救援提供詳細情況;組織供應必要的個人防護用品、用具,協助提供必要救援搶險的物資、材料,調集有關設備、器材、人員等;組織專家為應急救援的具體實施制定方案;組織事故后現場的保護;參與配合或組織事故調查處理工作。

(三)財政部門:負責應急救援經費保障。

(四)衛生部門:負責組織醫務人員和藥品,搶救受傷人員。保障藥品供應和醫療設備的使用,提供傷害診斷情況,指導現場救護工作。

(五)交通部門:負責組織運輸隊伍,運送撤離人員和救援設備、器材及物資。

(六)經貿部門:負責組織搶險物資供應,組織恢復生產。

(七)民政部門:負責傷亡人員的撫恤、救濟發放,迅速啟動突發災害應急救援機制。

(八)宣傳部門:負責報道、采訪、新聞發布等相關事務,如實報道事故情況。

(九)電力部門:負責保障應急救援供水供電。

(十)縣檢察院:按照規定和上級安排參與生產安全責任事故的調查,依法開展偵察取證,對相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瀆職行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參與發布追究安全事故責任的公告、新聞發布和通報。

(十一)縣監察局:按照規定和上級安排,參與配合責任事故調查處理工作,負責相關責任人紀律處分工作,通報責任事故處理情況。

(十二)縣總工會:參與配合事故調查,監督安全監管工作,參與事故善后處理及調查工作。

(十三)保險部門:負責保險宣傳動員,投保理賠及事故處理相關工作。

(十四)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負責組織實施工傷事故認定、職業病及傷殘等級鑒定,監督檢查工傷事故處理、社會保險情況,參與事故善后處理和事故調查。

(十五)國土資源部門:負責地質勘察、地質災害及非煤礦山事故救援工作,提供相應技術、設備、資料支持,負責組成專家小組并承擔其職責。

事故單位職責

積極快速全力組織自救,配合事故應急救援工作,提供事故現場情況和周邊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及事故可能產生的后果等,同時提供必要的救援設備、工具。

六、應急救援培訓演練

非煤礦山從業單位(可以片區為單位),非煤礦山重特大事故應急指揮中心及成員單位每年定期組織1—2次培訓,針對危險目標及可能發生的重特大事故進行模擬演習。主要演習專業救援隊伍防護器材的使用,受傷人員的搜救和現場應急救援,人員疏散、撤離及安全警戒區的設立等。

七、應急救援經費保障

搶險應急救援所需費用由事故單位承擔,不足部分由所在地政府財政、民政、保險等有關部門籌集墊支,事故結束后按有關規定辦理。應急救援服務機構的費用按照事故單位與其簽定的《救護協議》的約定條款辦理。

八、其它事項

(一)本預案是非煤礦山重特大事故發生后,縣政府及有關部門實施救援工作,協助配合上級部門進行事故調查處理的指導性意見。本預案自公布之日起實施,每年對本預案進行一次修訂。

(二)本預案的啟用和救援工作的結束,由指揮中心決定。

(三)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參加重特大安全事故搶險救災的義務。縣武警中隊是重特大安全事故搶險和保衛的重要力量。

(四)非煤礦山重特大事故應急救援領導小組及成員單位領導及相關人員,應按時限、地點、穿戴及準備要求及時趕赴現場,聽從指揮、服從安排、參與救援。

(五)對救援組織不力,造成事故損失擴大的,按有關規定追究責任。應急救援人員必須忠于職守,高度負責,未經同意,不得離崗,否則追究紀律及法律責任。

(六)承擔應急救援任務的有關部門、單位、專業組應及時向指揮中心報告救援工作進展情況。

(七)鄉鎮人民政府、縣政府有關部門應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制定本地區本部門非煤礦山重特大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報縣政府辦公室,同時抄報縣安監局備案。

(八)應急救援所需車輛、設備、物資及人員,相關單位必須無條件服從指揮中心統一調配,不得阻攔拒絕、設卡刁難、抬高價格、各行其是。專業救援隊伍及其他社會救援組織必須服從指揮中心和現場救援指揮部的統一指揮。

篇2:非煤礦山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為保證在非煤礦山企業發生安全事故后,能夠迅速、有效和有序地實施應急救援,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依據《安全生產法》、《礦山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我鄉實際,制定本預案。

一、應急救援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新生鄉行政區域內非煤礦山企業發生一次死亡1人以上(含1人)或不足3人但影響重大的生產安全事故。

二、應急救援組織機構及職責

(一)鄉政府成立新生鄉非煤礦山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以下簡稱指揮部),統一領導應急救援工作。指揮部總指揮由鄉政府鄉長擔任,副總指揮由有關領導和負責人擔任,成員由鄉財政所、鄉衛生院、鄉民政辦、鄉國土所、供電組等部門負責人組成。指揮部主要職責是:1、組織領導全鄉應急救援工作,發布應急救援命令;2、根據事故發生情況統一部署有關應急救援預案的實施工作,并對應急救援工作發生的情況采取緊急處理措施;3、在全鄉范圍內緊急調用各類救援物資、設備、人員;4、根據事故災害情況,有危及周邊單位和人員的險情時,組織人員疏散工作;5、做好穩定社會秩序和傷亡人員的善后及安撫工作。

(二)指揮部下設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鄉分管負責人擔任,工作人員由指揮部成員單位和事故單位的有關負責人員組成。主要負責傳達指揮部領導指示,協調有關部門做好應急救援工作;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制定應急救援預案;事故發生時,迅速了解、收集和匯總有關情況,及時向指揮部提供各種相關信息和資料。

(三)指揮部下設5個工作組

1、警戒保衛組。由綜治辦牽頭,具體負責交通管制和維持現場秩序。

2、醫療救護組。由鄉衛生院牽頭,具體負責組織醫療隊伍,對受傷人員進行緊急救護和現場防疫工作。

3、事故搶險組。由鄉指揮部牽頭,具體負責事故現場施救等搶險工作。

4、物資供應組。由鄉財政所牽頭,主要負責搶險救災物資和設備的及時調度和供應,事故調查組的接待服務、搶險人員的食宿、車輛調度等工作。

5、善后處理組。由指揮部牽頭,鄉民政辦、財政所、綜治辦配合,具體負責傷亡人員家屬安撫、撫恤、理賠等善后處理和社會穩定工作。

三、危險性評估

非煤礦山事故可能發生的區域:肖家溝碎石廠、青丫口兩處條石廠、高興村條石廠、高興村卷石廠。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為坍塌、火藥、放炮等。

四、應急救援物資和設備

(一)非煤礦山應急救援物資和設備儲備,以各企業自備為主。

(二)救援物資和設備的調運。根據救援的需要,由應急救援指揮部隨時調集全鄉各礦山企業儲備的應急救援物資。

五、事故報告和現場保護

(一)事故報告

1、非煤礦山事故發生后,事故發生單位應立即報告鄉政府,鄉政府在1個小時內報縣政府,并按程序上報。

2、事故發生單位應在事故發生后12小時內寫出事故書面報告,上報鄉政府。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

(1)發生事故的單位及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

(2)事故單位的經濟類型、企業規模;

(3)事故的簡要經過、遇險人數、直接經濟損失的初步估計;

(4)事故原因、性質的初步判斷;

(5)事故搶救處理的情況及采取的措施,并附示意圖;

(6)需要有關部門、單位協助事故救援和處理的有關事宜;

(7)事故報告單位、簽發人和報告時間。

(二)事故單位必須嚴格保護事故現場

事故發生后,所在地村、組和事故發生單位要保護好現場,配合綜治辦做好警戒保衛和維護治安秩序。

(三)通訊聯絡

鄉政府值班室電話:0818—6542054。

六、事故的應急救援

(一)鄉辦公室接到報告后,應立即向指揮部總指揮報告,由總指揮確定是否啟動本預案。確需啟動本預案的,立即報告鄉政府主要領導,同時立即通知指揮部成員趕赴現場,并組織專業救助力量趕赴現場實施救護。

(二)應急救援措施

現場搶救工作應在現場搶險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進行。現場搶救應根據坍塌范圍、爆炸情況、人員傷亡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搶險方案和應急救援措施,并認真組織實施。事故發生后,應及時調運搶險救援物資和設備(吊車、起重機、挖掘機等),及時、有效地搶救遇險人員,減少傷亡,把事故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三)搶險救災原則

1、統一指揮原則。搶險救災工作必須在指揮部的統一領導和現場搶險指揮部的具體指揮下開展。

2、自救互救原則。事故發生初期,迅速搶救遇險的人員,防止事故擴大。

3、安全搶救原則。在事故搶救進程中,應采取措施,確保救護人員的安全,嚴防搶救過程中發生新的事故。

篇3:非煤礦山應急救援預案和應急體系管理制度

為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安全生產方針,規范公司應急管理工作,提高應對風險和防范事故的能力,保障職工的安全健康和生命安全,最大限度的減少財產損失、環境損害和社會影響。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制度。

1.應急管理工作堅持“以人為本,減少危害,居安思危,預防為主,統一領導,分級負責,職責明確,快速反應”的原則,

2.應急管理分“預防、準備、響應和恢復”四個過程。主要內容包括:應急管理組織體系,應急救援預案管理、應急培訓、應急演練、應急物資保障等。

3.成立以本單位主要負責人為組長,主管安全生產負責人為副組長,安監科長、各采區負責人為成員的應急管理領導小組。應急管理辦公室設在安監科,并負責日常管理。

4.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編寫與修訂。。

5.應急管理培訓,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全員應急管理培訓。培訓內容應當包括:事故預防、危險辯識、事故報告、應急響應、各類事故處置方案、基本救護常識、避災避險、逃生自救等。

6.應急演練。根據年度應急演練計劃,每年至少分別安排一次桌面演練和綜合演練,強化職工應急意識,提高應急隊伍的反應速度和實戰能力。安監科負責做好演練記錄和總結。

7.應急通訊設備保障。公司要對電話、對講機、手機等通訊器材進行經常性維護或更新,確保通訊暢通。

8.應急救援物資保障。根據公司預案做好應急救援設備、器材、防護用品、工具、材料、藥品等保障工作。確保經費、物資供應,切實加強應急保障能力,并對應急救援設備、設施要定期進行檢測、維護、更新,確保性能完好。

9.應急處置。事故發生后,立即啟動應急預案,以營救遇險人員為重點,開展應急救援工作;要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發生次生、衍生事故,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環境污染;要及時組織受威脅群眾疏散、轉移,做好安置工作。

10.成立兼職救護隊,人員由各科室、采區主要負責人及業務骨干組成,并進行經常性訓練,熟練掌握基本的救護常識和救援能力。

11.應急救援協議。充分利用社會應急資源,與地方政府預案、上級主管單位及相關部門的預案和應急組織相銜接。

13.應急管理費用由本單位主要負責人審批,財務部門予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