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針刺傷職業暴露的處理

針刺傷職業暴露的處理

2024-07-16 閱讀 3293

針刺傷職業暴露的處理

一、傷口處理

  被污染的銳器刺傷后需立即擠出污血,并用大量流水沖洗傷口,然后進行消毒處理和包扎。

二、報告與預防性治療

  第一時間將職業暴露事件報告醫療機構中分管職業防護的部門,對刺傷進行危害評估,必要時進行暴露后預防性治療。

三、感染性指標監測

  立刻對職業暴露者及污染源標本進行血行傳播病原體感染性指標的檢測,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梅毒螺旋體等。由醫療機構中分管職業防護的部門對結果進行分析評估,并做相應處理和記錄。按照GBZ/T 213要求進行隨訪追蹤。

篇2:醫院醫務人員職業暴露損傷處理報告制度

醫院醫務人員職業暴露損傷處理及報告制度

一、預防感染的緊急處理措施

1、醫護人員在手術、注射等治療過程中接觸到表面抗原陽性患者血清后應立即采取抗感染措施:

①局部消毒處理: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洗污染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粘膜;如有傷口,應當在傷口旁端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進行清洗,禁止進行傷口處止血擠壓;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后,應當用消毒液,如75%的乙醇或者濃度為5%/L(0.5)碘伏進行消毒,并包扎傷口,被暴露的粘膜,應當反復用生理鹽水沖干凈。

②24小時內注射乙肝高效免疫蛋白1支(400U),3─4周后在加強注射1支(400U)。

③未接種過乙肝疫苗者由科室報醫院感染管理科,經批準后在6小時內接種乙肝疫苗。

2、醫院員工在工作中不慎外傷,應立即轉相關科室進行傷口處理,并注射破傷風抗毒素1支(1500U)。

3、醫院員工如在醫院公共食堂就餐后發生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應立即轉腸道門診診治;如群體發生消化道癥狀,應查明原因,切斷傳播途徑。

4、醫院員工如出現發熱(T38℃以上)、疼痛、咳嗽、咳痰、胸痛等呼吸道癥狀,應檢查血常規、胸片或透視,如不能確診,需轉呼吸科或感染性疾病科進一步明確診斷。

如群體發病應采取消毒、隔離措施、切斷傳播途徑,及時分離病原體以明確診斷,有利治療。

5、診斷為傳染病者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管理、上報。

二、醫務人員職業損傷的報告和登記

1、報告:

醫務人員一旦發生銳器損傷的情況,應于2小時內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同時填寫《醫療銳器傷報告記錄單》

2、登記內容:

醫務人員職業損傷發生的時間、地點及經過;損傷方式;損傷的具體部位及損傷程度;損傷源種類和患者的姓名、年齡、診斷、詳細通信地址,包括親屬的姓名及詳細通信地址;損傷處理方法及處理經過,是否實施預防性用藥,首次用藥時間、藥物毒副作用及用藥的依從性情況;定期監測及隨訪情況。

3、醫院感染管理科除對刺傷職工進行血樣監測外,并追蹤隨訪3個月。

篇3:檢驗科職業暴露應急處理方法

  檢驗科職業暴露應急處理方法

01化學污染

  立即用流動清水沖洗被污染部位。

  立即到急診室就診,根據造成污染的化學物質的不同性質用藥。

02針刺傷

  在發生事件后的48小時內向有關部門匯報(醫生報告醫務處,護士報告護理部),并報告感染管理科。

  被血液、體液污染的針頭或其他銳器刺傷后,應立即用力捏住受傷部位,向離心方向擠出傷口的血液,不可來回擠壓,同時用流動水沖洗傷口;

  用75%酒精或安爾碘消毒傷口,并用防水敷料覆蓋;

  意外受傷后必須在48小時內報告有關部門(醫生報告醫務處,護士報告護理部),并報告感染管理科、領取并填寫《醫療銳器傷登記表》,必須在72小時內作HIV、HBV等的基礎水平檢查;

  可疑被HBV感染的銳器刺傷時,應盡快注射抗乙肝病毒高效價抗體和乙肝疫苗;

  可疑被HCV感染的銳器刺傷時,應盡快于被刺傷后做HCV抗體檢查,并于4~6周后檢測HCV的RNA;

預防性疫苗

  可疑被HIV感染的銳器刺傷時,應及時找相關專家就診,根據專家意見預防性用藥,并盡快檢測HIV抗體,然后根據專科醫生建議行周期性復查(如6周、12周、6個月等)。在跟蹤期間,特別是在最初的6~12周,絕大部分感染者會出現癥狀,因此在此期間必須注意不要獻血、捐贈器官及母乳喂養,性生活時要用避孕套。

  醫務人員因工作的特殊性,經常暴露于高致病、致死性傳染性疾病的環境中,常因注射器針頭刺入皮膚、吸入具有感染性的氣溶膠或直接接觸了傳染性物質而暴露于某種傳染源。因此應該注射疫苗更好地防護自己、患者以及家人。

  強烈建議所有醫務人員預防接種的疫苗:乙型肝炎、麻疹、風疹、 腮腺炎、水痘、流感疫苗等。

03皮膚、粘膜、角膜污染

  某些特殊條件或環境下要求進行的預防接種:如接觸傷寒沙門菌的微生物實驗室工作人員應接種傷寒疫苗、腦膜炎暴發時接種腦膜炎疫苗等。

  1. 皮膚若意外接觸到血液或體液或其他化學物質時,應立即用肥皂和流動水沖洗;

  2. 若患者的血液、體液意外進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

04灼傷

  3. 及時到急診室就診,請專科醫生診治;48小時內向有關部門報告(醫生報告醫務處,護士報告護理部),并報告感染管理科領取并填寫相關登記表。

  堿類灼傷:

  皮膚:應立即用大量水沖洗至堿性物質基本消失為止,再用1%~2%醋酸或3%硼酸溶液進一步沖洗。

  眼睛:被堿灼傷時應先用大量流水沖洗,再選擇適當的中和藥物如2%~3%硼酸溶液大量沖洗,特別要注意穹窿部要沖洗徹底。

  酸類灼傷:

  一般酸灼傷:被一般酸灼傷后立即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徹底沖洗后可用2%~5%的碳酸氫鈉溶液、淡石灰水或肥皂水進行中和,切忌未經大量流水徹底沖洗就用堿性藥物在皮膚上直接中和,這樣會加重皮膚的損傷。

  濃硫酸灼傷:皮膚被濃硫酸沾污時切忌先用水沖洗,以免硫酸水合時強烈放熱而加重傷勢,應先用干抹布吸去濃硫酸,然后再用清水沖洗。

05標本污染

  強酸灼傷:強酸濺入眼內,用眼噴淋器沖洗時應,沖洗時應拉開上下眼瞼,使酸不至于留存眼內和下穹窿中,立即送醫院眼科治療。

  1. 棉質工作服、衣物有明顯污染時,可隨時用有效氯500 mg/l的消毒液,浸泡30~60分鐘,然后沖洗干凈。

  2. 各種表面若被明顯污染,用1000~2000 mg/l有效氯溶液撒于污染表面,并使消毒液浸過污染表面,保持30~60分鐘,再擦除,拖把或抹布用后浸于上述消毒液內1小時。

  3. 儀器污染應考慮消毒方法對儀器的損傷,和對檢測項目的影響,選用適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