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檢驗科職業暴露應急處理方法

檢驗科職業暴露應急處理方法

2024-07-16 閱讀 8106

  檢驗科職業暴露應急處理方法

01化學污染

  立即用流動清水沖洗被污染部位。

  立即到急診室就診,根據造成污染的化學物質的不同性質用藥。

02針刺傷

  在發生事件后的48小時內向有關部門匯報(醫生報告醫務處,護士報告護理部),并報告感染管理科。

  被血液、體液污染的針頭或其他銳器刺傷后,應立即用力捏住受傷部位,向離心方向擠出傷口的血液,不可來回擠壓,同時用流動水沖洗傷口;

  用75%酒精或安爾碘消毒傷口,并用防水敷料覆蓋;

  意外受傷后必須在48小時內報告有關部門(醫生報告醫務處,護士報告護理部),并報告感染管理科、領取并填寫《醫療銳器傷登記表》,必須在72小時內作HIV、HBV等的基礎水平檢查;

  可疑被HBV感染的銳器刺傷時,應盡快注射抗乙肝病毒高效價抗體和乙肝疫苗;

  可疑被HCV感染的銳器刺傷時,應盡快于被刺傷后做HCV抗體檢查,并于4~6周后檢測HCV的RNA;

預防性疫苗

  可疑被HIV感染的銳器刺傷時,應及時找相關專家就診,根據專家意見預防性用藥,并盡快檢測HIV抗體,然后根據專科醫生建議行周期性復查(如6周、12周、6個月等)。在跟蹤期間,特別是在最初的6~12周,絕大部分感染者會出現癥狀,因此在此期間必須注意不要獻血、捐贈器官及母乳喂養,性生活時要用避孕套。

  醫務人員因工作的特殊性,經常暴露于高致病、致死性傳染性疾病的環境中,常因注射器針頭刺入皮膚、吸入具有感染性的氣溶膠或直接接觸了傳染性物質而暴露于某種傳染源。因此應該注射疫苗更好地防護自己、患者以及家人。

  強烈建議所有醫務人員預防接種的疫苗:乙型肝炎、麻疹、風疹、 腮腺炎、水痘、流感疫苗等。

03皮膚、粘膜、角膜污染

  某些特殊條件或環境下要求進行的預防接種:如接觸傷寒沙門菌的微生物實驗室工作人員應接種傷寒疫苗、腦膜炎暴發時接種腦膜炎疫苗等。

  1. 皮膚若意外接觸到血液或體液或其他化學物質時,應立即用肥皂和流動水沖洗;

  2. 若患者的血液、體液意外進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

04灼傷

  3. 及時到急診室就診,請專科醫生診治;48小時內向有關部門報告(醫生報告醫務處,護士報告護理部),并報告感染管理科領取并填寫相關登記表。

  堿類灼傷:

  皮膚:應立即用大量水沖洗至堿性物質基本消失為止,再用1%~2%醋酸或3%硼酸溶液進一步沖洗。

  眼睛:被堿灼傷時應先用大量流水沖洗,再選擇適當的中和藥物如2%~3%硼酸溶液大量沖洗,特別要注意穹窿部要沖洗徹底。

  酸類灼傷:

  一般酸灼傷:被一般酸灼傷后立即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徹底沖洗后可用2%~5%的碳酸氫鈉溶液、淡石灰水或肥皂水進行中和,切忌未經大量流水徹底沖洗就用堿性藥物在皮膚上直接中和,這樣會加重皮膚的損傷。

  濃硫酸灼傷:皮膚被濃硫酸沾污時切忌先用水沖洗,以免硫酸水合時強烈放熱而加重傷勢,應先用干抹布吸去濃硫酸,然后再用清水沖洗。

05標本污染

  強酸灼傷:強酸濺入眼內,用眼噴淋器沖洗時應,沖洗時應拉開上下眼瞼,使酸不至于留存眼內和下穹窿中,立即送醫院眼科治療。

  1. 棉質工作服、衣物有明顯污染時,可隨時用有效氯500 mg/l的消毒液,浸泡30~60分鐘,然后沖洗干凈。

  2. 各種表面若被明顯污染,用1000~2000 mg/l有效氯溶液撒于污染表面,并使消毒液浸過污染表面,保持30~60分鐘,再擦除,拖把或抹布用后浸于上述消毒液內1小時。

  3. 儀器污染應考慮消毒方法對儀器的損傷,和對檢測項目的影響,選用適當的方法。

篇2:N醫院艾滋病職業暴露應急預案

第二醫院艾滋病職業暴露應急預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為維護醫務人員的職業安全,有效預防醫務人員在工作中發生職業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避免或降低醫源性感染的發生,醫院特制定本預案。

一、加強領導、健全組織

(一)醫院艾滋病職業暴露應急預案領導小組:

組長:院長

副組長:分管副院長

成員:醫務科、院感科、質控科、保健科、設備科、總務科、藥劑科科長,護理部、門診部、大內科、大外科、臨床各科室、檢驗科主任

職責:

1、負責醫院艾滋病職業暴露應急工作的領導和統一指揮;

2、負責與上級主管部門的聯系。

(二)醫院艾滋病職業暴露應急處置小組:

組長:院感科科長

成員:各科室主任

職責:

1、負責艾滋病職業暴露應急處理的技術指導和現場應急處理,包括現場消毒、廢物處理;

2、負責艾滋病的報卡管理,責任報告人:預防保健科

醫務科組織醫務人員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加強對醫務人員艾滋病職業暴露防護知識的培訓,提高醫務人員對艾滋病職業暴露的防護意識。

二、艾滋病職業暴露后的處理措施:

(一)局部處理措施:

1、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洗污染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粘膜。

2、如有傷口,應當在傷口旁端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進行沖洗;禁止進行傷口的局部擠壓。

3、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后,應當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進行消毒,并包扎傷口。被暴露的粘膜,應當反復用生理鹽水沖洗至干凈。

(二)報告要求:

1、報告時限:艾滋病病人或HIV感染確定診斷后,應嚴格按照乙類傳染病報告時限24小時內報卡;

2、責任報告人:醫院執行職務的醫務人員。責任報告人:預防保健科

3、報告程序:

三、預防措施:

醫務人員在從事診療工作中應當遵守標準預防原則,對所有病人的血液、體液及被血液、體液污染的物品均視為具有傳染性的病源物質,醫務人員接觸這些物質時、必須采取防護措施,防護流程見下圖:

四、報告隨診制度:醫務人員發生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后,醫院及時上報縣疾病控制中心并通過組織評估處理及隨訪和咨詢。

隨訪和咨詢的內容包括:在暴露后的第四周、第八周、第十二周及6個月時對艾滋病病毒進行檢測,對服用藥物的毒性進行監控和處理,觀察和記錄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癥狀等。

五、HIV職業暴露分級評估:

(一)分級評估:

(二)暴露源分型:

六、預防用藥

醫務人員發生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后,醫院立即報告縣疾病控制中心,由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其暴露的級別和暴露的病毒載量水平進行評估和確定。應當根據暴露級別和暴露病毒載量水平確定是否對發生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的醫務人員實施預防性用藥方案。

七、登記制度

發生職業暴露的部門和科室,應填寫醫務人員血液體液(艾滋病)職業暴露登記表(見附件1),記錄整個過程,上報院感科,并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強化預防措施。登記的內容包括: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發生的時間、地點及經過;暴露的具體部位及損傷程度;暴露源種類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況;處理方法及處理經過,是否實施預防性用藥、首次用藥時間、藥物毒副作用及用藥的依從性情況;定期檢測及隨訪情況等。

院感科每半年將所發生的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情況進行匯總,上報相關疾控部門。

八、其他注意事項

各部門在處理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事件中,均應注意做好保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