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設備事故典型調查程序

設備事故典型調查程序

2024-07-17 閱讀 3740

1.迅速進行事故現場調查工作

凡發生重大設備事故后應保護好現場。若有傷員則應組織搶救。上級主管部門到場前,任何人不得改變現場狀況。

機動科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立即派人前往事故現場,著手進行調查,不能拖延。因為事故現場是分析事故的客觀基礎,為了掌握事故原因的第一手材料,避免發生錯誤判斷,把本來屬于操作不當或工藝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事故誤認為設備自身出現了事故,所以機動科人員盡快趕到事故現場是非常必要的。這項工作開展越早,可得到的原始數據越多,分析事故的根據就越充足,防范措施就可以越準確。

2.拍照、繪圖、記錄現場情況

事故,特別是重大事故發生后,事故現場存在許多遺跡。為避免“時過境遷”或因搶修工作需要,現場很快要施工,所以立即將這些遺物、痕跡拍攝成照片,收集起來是很重要的;以便用這些照片較長時間進行細致的分析研究,以得到正確的結論。特別是在發生設備、壓力容器爆炸;吊車、建筑物倒塌等重大事故時,更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若有些情況難以拍攝,則要繪制示意圖,并做好化工工藝或設備工藝原始記錄的收集工作。例如:流量、壓力、流速等各項參數。還要注意各輔助設施,如冷卻水、潤滑油管路、風機管路等各項工藝狀況,供事故分析和建立各項檔案之用。

3.成立專門組織,分析調查

按事故嚴重程度由廠長或車間主任負責組織成立由安全、機動等有關部門參加的事故調查組。若發生設備事故的同時也發生了人身傷亡或使生產受到重大損失時要由上級局、公司及其他有關部門參加調查組指導事故調查組工作。壓力容器、鍋爐發生爆炸事故時應上報勞動局,并邀請其參加檢查組。

調查工作首先應請現場操作和其他現場人員如實介紹情況,廣泛地向他們了解情況,弄清事故發生前的操作內容、方法等,力求把事故全過程真相搞準確;尤其是設備爆炸,事前可能無特異征兆,當事者又可能已死亡或受傷,如發生這樣情況,更應反復詳細調查,不可倉促形成結論。

調查的筆錄,至少要有二人負責,要經當事人過目并簽名。要由主要當事人寫出事故發生情況,并存入檔案。向主要當事人了解情況時要問清操作方法,操作次序,當時外界條件等情況,同時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耐心、細致地做好當事人的思想工作,使當事人能反映出真實情況,給分析提供可靠材料。

4.模擬實驗、分析化驗

在調查中除了查閱有關技術檔案、運行日志外,為弄清事故原因,可以進一步做分析和化驗工作,以取得所要求的數據。如潤滑油是否變質,亦可分析氣體成分、材質強度等。對操作過程是否超溫、超壓則可作模擬試驗,按形成的后果來推算事故發生的情況。

若本企業沒有條件,則可委托有關單位做化驗分析,并要說明情況,以引起高度重視,認真地做好分析化驗工作。

5.討論分析、做出結論

在以上各項工作的基礎上,調查組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向企業領導人匯報,并以企業名義向上級機關報告。在分析討論過程中,如仍有部分人持異議,則在結論中應將這種不同意見詳加說明,并存檔備查。

6.建立事故檔案

每次事故發生后,經過調查處理上報,應將每次事故的原始記錄及各種調查材料立卷存檔,編號后妥善保存。對重大設備事故,更應強調保存一切資料,以備今后查閱。

7.采取對策、防止事故發生

事故的調查,目的不僅是為了調查出事故發生的原因,重要的是據以制定出防止事故發生的措施,限期實施。但是設備事故發生的原因可能不是一個,因此預防措施也可能不是一個,必須一一落實,而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必須嚴格實施。

8.設備事故的處理

設備事故發生后,對事故責任者,在查清原因的基礎上,要認真、嚴肅、實事求是地給予適當地處理,藉以教育事故責任者本人和其他職工。各級領導也應從中找出企業管理的不足之處,主動承擔領導應承擔的責任。

篇2:特種設備事故調查制度辦法

一、目的

為做好特種設備事故調查管理工作,明確公司特種設備事故調查工作管理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二、適用范圍

本制度適用于公司特種設備事故調查管理工作。

三、規定內容

1、本單位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機構負責配合質量技術監督部門事故調查組對特種設備事故進行調查處理。

2、事故調查處理過程中,本單位法人代表、安全管理負責人、安全管理機構負責人以及相關人員應嚴格按照事故調查組的要求到場并積極配合各項工作。

3、本單位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干擾、阻攔事故調查組依法開展的事故調查處理工作。

4、本單位所有人員應如實向事故調查組提供事故有關信息,不得刻意隱瞞或故意歪曲事實。

5、對事故負有責任的本單位人員,除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外,還應依據本單位有關安全管理制度追究其特種設備安全責任,給予相應的紀律處分,情節嚴重的予以開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