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手術患者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手術患者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2024-07-18 閱讀 7931

一、加強手術負責制1、三級醫師負責制科主任應根據本科現已開展的手術,制定各級醫師的手術權限并報醫政科備案,所有醫師必須在本人責任權限內開展手術。2、報告當遇到緊急手術超出當班醫師的手術權限或技術水平時,在采取急救措施的同時立即報告上級醫師,必要時向醫政科匯報。3、教學手術管理在醫院開展的各類手術中,實習生、進修醫師只能在本院醫師的指導下進行觀摩學習或擔任助手從事輔助工作,不得獨立上臺操作二、加強手術操作規范化、1、制定常規手術規范科主任負責制定本科范圍內的常規手術操作規范,內容要詳細、具體。2、圍手術期檢查(1)、術前全面檢查:在術前應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臨床檢查,各學科專業的手術如有必要的項目檢查不全者,手術室可拒絕安排手術。(2)、術中異常情況會診:在術中如出現異常情況須向其他科室或醫師會診時,該科室或醫師必須以會診為當前第一選擇,迅速及時應診,不得拖延,更不得決絕。(3)、術后監護:危重患者術后先送入ICU,經24-48h監護后再轉入相應病區;一般患者術后回所在病區,但醫護人員必須注意加強患者監護,如有問題,須盡可能保證隨叫隨到,以免貽誤病情,造成不良后果。三、加強術前討論1、常規手術專業組討論對于常規開展的手術,須在本專業組內進行術前討論,形成手術操作意見,并作記錄。2、新手術方式、疑難患者全科討論對于新開展的手術方式或患者屬疑難患者時,須在全科范圍進行充分的討論,對手術方式選擇,術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術后可能發生的情況要有一個較為準確地預測,形成手術操作意見,并作記錄。四、重大手術審批報告對于截肢等重大手術,負責醫師須填寫手術審批表并報醫政科批準后,方可進行手術。五、加強圍手術期患者溝通及簽署同意書1、術前談話及簽字在手術前,負責醫師應對患者及家屬履行告知義務,應具體、詳細地告訴患者及家屬手術及麻醉的方式,術中和術后可能發生的危險及注意事項,在患者或家屬同意的并簽字后方可開展手術。2、術中談話在手術進行中如出現病情變化或需要改變手術方式、麻醉方式時,出其下一級醫師(第一助手)替代其完成手術。七、手術患者術后管理制度1、根據病情、病種進行監護、觀察、治療。落實“外科手術患者護理常規”及“外科常見疾病診治常規”。2、麻醉醫師術后應去病區看手術患者,并向責任護士交代有關注意事項,防止麻醉并發癥的發生。3、各級醫師認真查房,注意病情變化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及時做好病程記錄。發現問題逐級匯報,及時處理。4、預防術后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5、及時查看病理結果,避免延誤患者治療。提高術前、術后、病理診斷符合率。

篇2:外請醫師會診手術規定

關于外請醫師會診及手術的若干規定

外請醫師會診及手術是解決醫學疑難問題、提高醫療質量的重要途徑,是“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具體表現形式。為了加強外請醫師會診及手術管理工作,依法保障醫患雙方合法權益,現就有關規定及要求如下:

一、根據病情需要,有關科室可向本院醫務科提出外請醫師會診或手術申請。任何臨床業務科室或個人不得擅自外請醫師會診或手術。

二、當接到要求外請醫師會診申請后,醫務科應及時與有關臨床業務科室聯系,了解病情,并根據病人目前情況,向有關醫院醫務科提出會診或急會診的書面或電話請求。

三、當病情需要且臨床業務科室提出外請醫師手術申請時,醫務科在了解病情的同時應責成科室充分征求病人及家屬意見,在病人及家屬完全同意情況下(應簽訂有關協議書),醫務科在外請醫師手術申請書中簽署審核意見后報分管院長審批。同時,向有關醫院醫務科提出書面或電話請求(應有較為詳細的病情介紹和對手術及手術者有關要求的說明)。

四、外請醫師應邀來院會診或手術時,應當復習病史,檢查病人,和有關醫務人員一起,共同向病人及家屬解釋病情,交待有關注意事項,同時,共同完成會診記錄及手術記錄的書寫工作。

五、外請醫師應邀來院會診或手術后,醫院應按照有關會診意見,做好病人的診斷和治療工作:對手術后病人,應加強觀察和護理,有關科室或醫院應隨時和外請手術醫師溝通情況,防止手術后意外情況發生。

六、外請醫師應邀來院會診或手術時,醫院不得要求病人或家屬設酒宴款待,當病人或家屬要求款待時,醫院應予謝絕。

七、醫院應根據本院實際,積極主動同有關醫院建立協作關系,建立外請會診及手術人員專家庫,復印并保存好有關醫師資格證書等資料。

八、外請會診及手術人員費用按有關規定處理。

篇3:Y手術室消毒隔離制度

手術室消毒隔離制度的詳細內容:

1.入室人員的管理

(1)凡進入手術室的工作人員必須更換衣、帽、褲、鞋,不準帶私人用物進入工作區。

(2)入室人員進入限制區必須戴圓頂帽、戴口罩。

(3)工作人員每年一次體檢,按規定注射乙肝疫苗,患有傳染病者不得入室工作。

(4)手術病人入室前,必須更換清潔衣、褲、戴帽及穿腳套。

(5)進入手術室的推車輪須經消毒后進入半限制區。

(6)工作人員外出必須更換工作衣、帽、褲、鞋。

2.參觀制度

(1)非本室人員及非手術人員未經許可不得入內。

(2)進修、實習人員必須遵照上述規定執行,實習人員須由帶教老師帶領,不得單獨進入手術室。

(3)參觀人員須經醫教科或護理部同意后,更換衣、帽褲、鞋、戴口罩,并在指定區域活動,不得任意穿行。

(4)除每日必須做好清潔衛生外,每周固定一日為衛生日,徹底清潔消毒手術室。

(5)專用拖鞋每日用消毒液浸泡后,清洗晾干備用,鞋柜用消毒液擦試,每日一次。

手術室的消毒隔離制度

1.嚴格劃分限制區(無菌區)、半限制區(清潔區)、非限制區(污染區),區間有明顯標志,嚴格遵守三通道原則,手術間按無菌、非無菌、污染手術分室。

2.認真洗手,嚴格按照洗手的消毒方法與步驟進行,每月對手術醫生、洗手護士手指培養一次,要有據可查。

3.浸泡液及酒精,每日測比重,每周更換容器及消毒液1~2次,要有記錄。

4.手術醫生和器械護士戴上無菌手套后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

5.巡回護士應做好充分準備,盡量減少外出和走動,手術間的門不要隨便打開。

6.接臺手術人員在兩臺手術之間要洗手、消毒手臂及更換無菌手術衣、手套,并用消毒液擦拭物體表面及地面。

7.做好各類物品的終末消毒。

8.

手術間紫外線要求:功率≥30W/m3,燈距地面70uw/cm2。

9.凡需手術病人術前一律查肝功能、乙肝全套抗原抗體,陽性者按傳染病隔離技術要求對待。

(四)一般感染手術

1.器械、敷料、針筒、手套、引流瓶等均應浸泡消毒后按常規處理。

2.手術間開窗通風,用消毒液擦拭手術床、推車、物體表面、拖地,用紫外線消毒空氣。

(五)特殊感染手術、隔離手術

1.就地手術為原則,采用一次性敷料、器械、針筒為好,門口掛隔離牌。

2.術中的紗布、敷料及其他能燃燒的物品應全部焚燒。

3.器械、針筒、搪瓷盤應浸泡于0.5%過氧乙酸中30分鐘,經2次高壓蒸氣滅菌后再處理,包上應貼有紅色傳染病標志。

4.未使用過物品集中打包,貼上紅色傳染病標志,高壓滅菌后作常規處理。

5.一切接觸患者的用物包括推車、被褥,放置手術間內(布類要松散,帶蓋的盒要打開),用甲醛加熱法熏蒸消毒,12.5ml/m3封閉24小時。

(六)無菌物品的管理

1.無菌物品應放在無菌室集中管理,室內通風、干燥、環境清潔、無雜物無蠅無塵,應有紗門紗窗。

2.

無菌物品柜清潔通風應有專人檢查,無菌包按順序排列,標記清楚,無過期物品,無菌物品有效期7天,霉季5天。

3.無菌包體積不應超過30×30×40cm,包布大小合適,容器無破損,大、中型包中間及包布的反折處各放規定的化學試劑一枚。

4.浸泡器械消毒液量足夠,關節打開,每周更換一次,標記清楚,細菌培養每月一次,要有據可查。

5.敷料灌、泡手酒精桶,碘酒、酒精瓶要消毒,每周1~2次。

6.

酒精浸泡液測試每日一次,比重保持在0.70~0.75之間,并有記錄、簽名。

7.肥皂水、指刷、消毒毛巾等用物每24小時消毒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