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機用轉盤軸承早期失效應對措施
造成挖掘機用轉盤軸承早期失效的主要原因有二條:一是斷齒;二是滾道破壞。其中,斷齒是主要原因,占90%以上,且絕大多數發生在挖掘機出廠后六個月以內。這不但嚴重困擾著軸承制造廠產品質量信譽,同時也對主機廠產品市場造成不利影響,因此認真解決好這一問題是軸承制造廠和主機廠的共同的目標和責任,也是雙方進一步合作共同發展的根本保證。因斷齒而使轉盤軸承軸承早期失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設計問題;制造問題,材質問題;裝配問題還是使用問題。透過下列現象不難發現問題的本質之所在:
①在過去的十二年里,除挖掘機行業外,僅有一起軸承斷齒記錄,而且是發生在晚期。當然,挖掘機的工況較塔吊、汽車吊等其它大部分使用軸承的行業的主機工況要惡劣,回轉速度較快,沖擊負荷也較大,斷齒的可能性相應地也大些,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挖掘機用軸承的模數較同一滾道直徑的其它行業主機用軸承要大一檔,而且是硬齒面(一般在47HRC~58HRC之間選取不同的硬度段),基本滿足了挖掘機對軸承齒輪的要求。雖然統計資料表明挖掘機用轉盤軸承早期斷齒的概率大于其它主機,但也僅限于極少的二、三種挖掘機上,大部分機種極少有軸承早期斷齒事故發生。
③通過對多起早期斷齒實物的分析研究發現,大部分斷齒發生在沿齒寬方向的上半部,一半以上的斷裂面與輪齒的上端面相交,并成45°~60°左右的夾角,即使全齒脫落其裂紋也是自上而下擴張所致。齒輪受擠壓而產生的塑性變形也相當明顯,且上部較下部嚴重得多,整圈齒槽寬都有不同程度變化,從下至上、從根至頂齒槽寬遞增。我們是否可以認為:造成挖掘機軸承早期斷齒的作用力并非是周向回轉驅動力,而是與之嚙合的小齒輪對其施加的徑向擠壓力,且擠壓時小齒輪的軸線與轉盤軸承齒輪軸線不平行。該力產生于挖掘過程中地面對斗的反作用力,由于軸承有間隙的原故,與軸承內外圈分別聯接的上下兩部分在傾覆力矩的作用下,將發生在軸承通過大臂的軸向剖面上的相對傾斜,同時產生沿軸承徑向與大臂反方向的相對位移,位移量與軸承徑向間隙相當。因與軸承嚙合的小齒輪安裝在大臂的相反方向,當兩者齒側間隙過小時,位移尚未完成,小齒輪便壓上大齒輪,這種情況下本應由轉盤軸承滾道承擔的負荷卻由齒輪擔當了,由于小齒輪是懸臂安裝原本傾斜的軸線在擠壓力的反作用下進一步加劇,致使作用在大齒輪上的擠壓力集中在齒寬的上部。開始齒輪由塑性變形來補償齒側間隙的不足,隨著軸承滾道的進一步磨合,其徑向間隙漸漸加大,而變形量卻是有限的。通過受力分析可以看到:小齒輪對大齒輪的擠壓力是地面對斗的反作用力的幾倍甚至十幾倍,并且作用在齒廓上的力將被再一次放大,壓力角越小放大系數越大。這一經過兩次放大的力足以造成大小齒輪斷齒。以上分析的結論與第③條現象是吻合的。因此,筆者認為:軸承早期斷齒的根本原因是與小齒輪的配合側隙過小。建議側隙值不小于軸承徑向間隙的1.25倍。值得參改的是,我廠近期為加拿大制造的四種型號的挖掘機用轉盤軸承的齒輪壓力角分別為25°和27°,國內合資廠也有采用。這對提高齒輪抗徑向擠壓能力是有效的。
當然,諸如軸承材質缺陷;齒淬后殘余內應力較大、內部有裂紋;因軸承滾道失效回轉卡滯;挖掘機違章操作等也可導致軸承齒輪早期失效,但應該分布面較廣且離。
檔案管理制度
篇2:轉盤鉆孔機:安全操作規程技術交底
交底內容:
1.鉆孔機作業區內應無高壓線路。作業區應有明顯標志或圍欄,非工作人員不得進入。
2.安裝鉆孔機前,應掌握勘探資料、并確認地質條件符合該鉆機的要求,地下無埋設物,作業范圍內無障礙物,施工現場與架空輸電線路的安全距離符合規定。
3.安裝鉆孔機時,鉆機鉆架基礎應夯實、整平。輪胎式鉆機的鉆架下應鋪設枕木,墊起輪胎,鉆機墊起后應保持整機處于水平位置。
4.鉆機的安裝和鉆頭的組裝應按照說明書規定進行,豎立或放到鉆架時,應有熟練的專業人員進行。
5.鉆架的吊重中心、鉆機的卡孔和護進管中心應在同一垂直線上,鉆桿中心允許偏差工業區20mm。
6.鉆頭和鉆桿連接螺紋應良好,滑扣時不得使用。鉆頭焊接應牢固,不得有裂紋。鉆桿連接處應加便于拆卸的厚墊圈。
7.作業前重點檢查項目應符合下列要求:
1)各部件安裝緊固,轉動部位和傳動帶有防護罩,鋼絲繩完好,離合器、制動帶功能良好;
2)潤滑油符合規定,各管路接頭密封良好,無漏油、漏氣、漏水現象;
3)電氣設備齊全、電路配置齊全;
4)鉆機作業范圍內無障礙物。
8.作業前,應將各部操縱手柄先置于空檔位置,用人力盤動無卡阻,再啟動電動機空載運轉,確認一切正常后,方可作業。
9.開機時,應先送漿后開鉆;停機時,應先停鉆后停漿。泥漿泵應有專人看管,對泥漿質量和漿面高度應隨時測量和調整,保證濃度合適。停鉆時,出現漏漿應及時補充。并應隨時清除沉淀池中雜物,保持泥漿純凈和循環不中斷,防止塌孔和埋鉆。
10.開鉆時,鉆壓應輕,轉速應慢。在鉆進過程中,應根據地質情況和鉆進深度,選擇合適的鉆壓
和鉆速,均勻給井。
11.變速箱換檔時,應先停機,掛上檔后再開機。
12.加接鉆桿時,應使用特制的連接螺栓均勻緊固,保證連接處的密封性,并做好連接處的清潔工作。
13.鉆進中,應隨時觀察鉆機的運轉情況,當發生異響、吊索具破損、漏氣、漏渣以及其他不正常情況時,應立即停機檢查,排除故障后,方可繼續開鉆。
14.提鉆、下鉆時,應輕提輕放。鉆機下和井孔周圍2m以內及高壓膠管下,不得站人。嚴禁鉆桿在旋轉時提升。
15.發生提鉆受阻時,應先設法使鉆具活動后再慢慢提升,不得強行提升。如鉆進受阻時,應采用緩沖擊法解除,并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后,方可鉆進。
16.鉆架、鉆臺平車、封口平車等的承載部位不得超載。
17.使用空氣反循環時,其噴漿口應遮攔,并應固定管端。
18.鉆進進尺達到要求時,應根據鉆桿長度換算孔底標高,確認無誤后,再把鉆頭略微提起,降低轉速,空轉5~20min后再停鉆。停鉆時,應先停鉆后停風。
19.鉆機的移位和拆卸,應按照說明書規定進行,在轉移和拆運過程中,應防止碰撞機架。
20.作業后,應對鉆機進行清洗和潤滑,并應將主要部位遮蓋妥當。
21.遇有雷雨、大霧和六級及以上大風等惡劣氣候時,應停止一切作業。
篇3:轉盤鉆孔機:安全操作技術交底
1.鉆孔機作業區內應無高壓線路。作業區應有明顯標志或圍欄,非工作人員不得進入。
2.安裝鉆孔機前,應掌握勘探資料、并確認地質條件符合該鉆機的要求,地下無埋設物,作業范圍內無障礙物,施工現場與架空輸電線路的安全距離符合規定。
3.安裝鉆孔機時,鉆機鉆架基礎應夯實、整平。輪胎式鉆機的鉆架下應鋪設枕木,墊起輪胎,鉆機墊起后應保持整機處于水平位置。
4.鉆機的安裝和鉆頭的組裝應按照說明書規定進行,豎立或放倒鉆架時,應有熟練的專業人員進行。
5.鉆架的吊重中心、鉆機的卡孔和護進管中心應在同一垂直線上,鉆桿中心允許偏差為20mm。
6.鉆頭和鉆桿連接螺紋應良好,滑扣時不得使用。鉆頭焊接應牢固,不得有裂紋。鉆桿連接處應加便于拆卸的厚墊圈。
7.作業前重點檢查項目應符合下列要求:
1)各部件安裝緊固,轉動部位和傳動帶有防護罩,鋼絲繩完好,離合器、制動帶功能良好;
2)潤滑油符合規定,各管路接頭密封良好,無漏油、漏氣;漏水現象;
3)電氣設備齊全、電路配置完好;
4)鉆機作業范圍內無障礙物。
8.作業前,應將各部操縱手柄先置于空擋位置,用人力盤動無卡阻,再啟動電動機空載運轉,確認一切正常后,方可作業。
9.開機時,應先送漿后開鉆;停機時,應先停鉆后停漿。泥漿泵應有專人看管,對泥漿質量和漿面高度應隨時測量和調整,保證濃度合適。停鉆時,出現漏漿應及時補充。并應隨時清除沉淀池中雜物,保持泥漿純凈和循環不中斷,防止塌孔和埋鉆。
10.開鉆時,鉆壓應輕,轉速應慢。在鉆進過程中,應根據地質情況和鉆進深度,選擇合適的鉆壓和鉆速,均勻給進。
11.變速箱換擋時,應先停機,掛上擋后再開機。
12.加接鉆桿時,應使用特制的連接螺栓均勻緊固,保證連接處的密封性,并做好連接處的清潔工作。
13.鉆進中,應隨時觀察鉆機的運轉情況,當發生異響、吊索具破損、漏氣、漏渣以及其他不正常情況時,應立即停機檢查,排除故障后,方可繼續開鉆。
14.提鉆、下鉆時,應輕提輕放。鉆機下和井孔周圍2m以內及高壓膠管下,不得站人。嚴禁鉆桿在旋轉時提升。
15.發生提鉆受阻時,應先設法使鉆具活動后再慢慢提升,不得強行提升。如鉆進受阻時,應采用緩沖擊法解除,并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后,方可鉆進。
16.鉆架、鉆臺平車、封口平車等的承載部位不得超載。
17.使用空氣反循環時,其噴漿口應遮攔,并應固定管端。
18.鉆進進尺達到要求時,應根據鉆桿長度換算孔底標高,確認無誤后,再把鉆頭略微提起,降低轉速,空轉5~20min后再停鉆。停鉆時,應先停鉆后停風。
19.鉆機的移位和拆卸,應按照說明書規定進行,在轉移和拆運過程中,應防止碰撞機架。
20.作業后,應對鉆機進行清洗和潤滑,并應將主要部位遮蓋妥當。
21.遇有雷雨、大霧和六級以上大風等惡劣氣候時,應停止一切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