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機械安全技術措施

機械安全技術措施

2024-07-18 閱讀 2099

1.采用本質安全技術

(1)避免銳邊、尖角和凸出部分。在不影響預定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機械設備及其零部件應盡量避免設計成會引起損傷的銳邊、尖角以及粗糙的、凸凹不平的表面和較突出的部分。金屬薄片的棱邊應倒鈍、折邊或修圓,可能引起刮傷的開口端應包覆。

(2)安全距離的原則。利用安全距離防止人體觸及危險部位或進入危險區,是減小或消除機械風險的一種方法。在規定安全距離時。必須考慮使用機器時可能出現的各種狀態、有關人體的測量數據、技術和應用等因素。

(3)限制有關因素的物理量。在不影響使用功能的情況下,根據各類機械的不同特點,限制某些可能引起危險的物理量值來減小危險。例如,將操縱力限制到最低值,使操作件不會因破壞而產生機械危險;限制運動件的質量或速度,以減小運動件的動能;限制噪聲和振動等。

4)使用本質安全工藝過程和動力源。對預定在爆炸環境中使用的機器,應采用全氣動或全液壓控制系統和操縱機構,或“本質安全”電氣裝置,也可采用電壓低于“功能特低電壓”的電源,以及在機器的液壓裝置中使用阻燃和無毒液體。

2.限制機械應力

機械選用材料的性能數據、設計規程、計算方法和試驗規則,都應該符合機械設計與制造的專業標準或規范的要求,使零件的機械應力不超過許用值。保證安全系數,以防止由于零件應力過大而被破壞或失效,避免故障或事故的發生;同時,通過控制連接、受力和運動狀態來限制應力。

3.材科和物質的安全性

用以制造機器的材料、燃料和加工材料在使用期間不得危及操作人員的安全或健康。

4.遵循安全人機工程學原則

在機械設計中,通過合理分配人機功能、適應人體特性、人機界面設計、作業空間的布置等方面履行安全人機工程學原則,提高機器的操作性能和可靠性,使操作者的體力消耗和心理壓力盡量降到最低,從而減小操作差錯。

5.設計控制系統的安全原則

機械在使用過程中典型的危險工況有意外啟動、速度變化失控、運動不能停止、運動機器零件或工件飛出、安全裝置的功能受阻等。控制系統的設計應考慮各種作業的操作模式或采用故障顯示裝置,使操作者可以安全進行干預的措施。并遵循以下原則和方法:

(1)機構啟動及變速的實現方式。機構的啟動或加速運動應通過施加或增大電壓或流體壓力去實現,若采用二進制邏輯元件,應通過由“0”狀態到“1”狀態去實現;相反,停機或降速應通過去除或降低電壓或流體壓力去實現,若采用二進制邏輯元件,應通過“1”狀態到“0”狀態去實現。

(2)重新啟動的原則。動力中斷后重新接通時,如果機器自發啟動會產生危險。應采取措施,使動力重新接通時機器不會自行啟動,只有再次操作啟動裝置機器才能運轉。

(3)零部件的可靠性。這應作為安全功能完備性的基礎,使用的零部件應能承受在預定使用條件下的各種干擾和應力,不會因失效而使機器產生危險的誤動作。

(4)定向失效模式。這是指部件或系統主要失效模式是預先已知的,而且只要失效總是這些部件或系統,就可以事先針對其失效模式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5)關鍵件的加倍(或冗余)。控制系統的關鍵零部件可以通過備份的方法。即當一個零部件萬一失效,用備份件接替以實現預定功能。當與自動監控相結合時,自動監控應采用不同的設計工藝,以避免共因失效。

(6)自動監控。自動監控的功能是保證當部件或元件執行其功能的能力減弱或加工條件變化而產生危險時,以下安全措施開始起作用:停止危險過程,防止故障停機后自行再啟動,觸發報警器。

(7)可重編程序控制系統中安全功能的保護。在關鍵的安全控制系統中,應注意采取可靠措施,防止儲存程序被有意或無意改變。可能的話,應采用故障檢驗系統來檢查由于改變程序而引起的差錯。

6.安全防護措施

安全防護是通過采用安全裝置、防護裝置或其他手段,對一些機械危險進行預防的安全技術措施,其目的是防止機器在運行時產生各種對人員的接觸傷害。防護裝置和安全裝置有時也統稱為安全防護裝置。安全防護的重點是機械的傳動部分、操作區、高處作業區、機械的其他運動部分、移動機械的移動區域,以及某些機器由于特殊危險形式需要采取的特殊防護等。采用何種手段防護,應根據對具體機器進行風險評價的結果未決定。

安全防護裝置必須滿足與其保護功能相適應的安全技術要求,其基本安全要求如下:

(1)結構的形式和布局設計合理,具有切實的保護功能,以確保人體不受到傷害。

(2)結構要堅固耐用,不易損壞;安裝可靠,不易拆卸。

(3)裝置表面應光滑、無尖棱刺角,不增加任何附加危險,不應成為新的危險源。

(4)裝置不容易被繞過或避開,不應出現漏保護區。

(5)滿足安全距離的要求,使人體各部位(特別是手或腳)無法接觸危險。

(6)不影響正常操作,不得與機械的任何可動零部件接觸;對人的視線障礙最小。

(7)便于檢查和修理。

篇2:庫車段機械車輛設備安全管理制度

隨著公路建設事業的發展,公路施工機械設備大量增加,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機械設備使用保養和修理等環節的技術安全工作非常重要,只有遵守操作規程,操作方法按規定保養,才能延長機械使用壽命,提高工作率,利用率,取得交好的經濟效益,因此特制定本制度。

1、全體機械車輛操作人員必須認真學習《道路交通管理法規》、安全法規及操作規程,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2、設置安全檢查員,經常對機械車輛操作人員進行檢查,及時糾正違規違章等不良現象。

3、要求操作人員在機車設備運行前,必須對各自駕駛的設備制動,轉向等重要部位進行全面認真的檢查,保證正常運行。

4、按照機車設備的保養規程,定期進行例保和一、二、三級保養、保持機車設備清潔,防腐除垢,堅固、潤滑、調整等工作,充分提高完好率。

5、嚴禁無證開車、酒后開車、開疲勞車、開故障車、駕駛室超員等不良現象,發現后,嚴格處罰,調換工作,以上行為若發生交通事故或其他事故,一切費用及后果由操作人員負責。

篇3:某某機械部車輛運輸安全規定措施

一、嚴禁駕駛員帶病、車輛“帶病”運輸作業。駕駛員長途運輸每天不得超過6小時,兩個司機不得超過12小時,確保運輸安全。

二、駕駛員在行車前、行車中禁止飲酒,杜絕疲勞駕駛,在行駛中要自覺遵守交通法規。

三、對拌合站的分解部件,超高、超長、超寬、超重部分裝運時要求再次分解,對確實無法分解的要辦理有關手續,否則,駕駛員有權拒絕裝運。

四、在裝運現場及運輸途中要及時瞭望、規避空中的障礙物,如:電線、通訊電纜、繩索、橋涵、門樓及廣告牌等。

五、在行駛中對不明路段、路況(如:鄉村路段、山區彎道路段、河床臨時路段、塌方后臨時修建的路段及進出現場臨時修建的路段)駕駛員要下車觀察,必要時要有一人在前引導通過。

六、在行駛途中要對車輛及所拉貨物的捆綁及時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對自己不能處理的問題應及時上報部門負責人,如發生意外事故時應及時報警求助。

七、對違反交通法規造成的事故視情節對駕駛員處以100-2000元的罰款。

八、誰讓駕駛員違規拉運,如造成事故誰承擔責任并處以100-5000元的罰款。

九、為了確保設備及所有車輛轉場的安全,增強駕駛員的安全意識和工作積極性,年終進行安全評比,未發生大小事故者,板車司機獎勵3000元,卡車司機獎勵2000元,其他車輛司機獎勵1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