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機立窯煅燒操作要領

機立窯煅燒操作要領

2024-07-23 閱讀 8411

?機立窯能否實現優質高產、安全生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窯內的煅燒情況。關于機立窯的煅燒操作,長期以來,各個工廠積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經驗,通過總結可把機立窯的正常煅燒操作要領歸納為:一穩定、二合理、三平衡、四勤快。現分別敘述如下。

一、穩定底火

底火是指在熟料煅燒過程中,高溫料球出現部分熔融液相而軟化變形,具有一定的附著力,將其他高溫軟化料球黏結為一個整體,構成一個具有一定塑性的黏結物料層。穩定底火是指機立窯在連續加料或卸料時,原底火層的深度、厚度、溫度及均勻完整性得到穩定。

底火層過深,則濕料層厚,通風阻力增加且高溫物料所受壓力加大,容易黏結成大塊,易粘窯壁及架窯;底火層過薄,會使高溫帶燃燒過快、熟料煅燒不足、難以燒結、底火層松散、塑性低,嚴重時底火垮落。底火層溫度過高則易結大塊、結圈架窯;溫度過低,則不能使熟料在要求的溫度下燒成。底火層斷裂則會產生嚴重偏火,再加上卸料不當與其他因素,會發生噴火這一惡性事故。

底火層的位置深淺、厚度大小、溫度高低等發生變化常稱底火不穩定,底火不穩定會引起窯情(或稱窯況)不穩定。底火不穩定的主要因素可分析如下:

1.底火深淺變動的原因

①風量大小。風大使料球升溫塊,預熱過程縮短,高溫帶提前形成,底火位置升高;反之,風小時底火變深。②卸料速度。卸料速度過快,使底火層下降;反之,卸料速度過慢,使底火層上升。③加料速度。加料速度快,料層厚、阻力大、底火深;反之,底火變淺。④料球水分。料球水分多,預熱時間長,底火位置下降變深;反之,底火變淺。⑤煤質。煤質好時,底火淺;反之,底火變深。

2.底火厚薄變動的原因

①煤料和煤質。煤粒粗,則燃燒時間長、底火厚;反之,底火薄而集中?;曳执蠖l熱量低的劣質煤,底火變薄;反之底火變厚。②風量。風量大,氧氣充足,底火溫度高;反之,底火溫度低。③風阻。料球粒徑合理、空隙率大、燃燒充分、底火溫度高;反之,底火溫度低。

二、合理用風、加料

要穩定底火,須合理用風和合理加料,應做到以下幾點:

1.突出全風率?!叭L”是指根據最佳窯況確定的最大鼓風量,一般lkg煤約需8m’空氣或每千克熟料約需lm??諝?若風小或風速低,燒燃減慢,窯內還原氣氛增加、易結大塊,煅燒帶拉長,溫度下降、熱耗增加,又因窯內風量與產量成正比,風量不足、產量下降,還會導致窯況惡化。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有些機立窯廠,產量達不到設計能力的60%,其中關鍵問題是不敢用大風、用全風。尤其是當碎球多、底火淺時,風若增大,碎球易被吹起產生齜火、風洞等不正常窯況,因而更不敢用全風,產量也就一直上不去。開足全風的前提是底火完整均勻,而努力開全風又能暴露底火的薄弱環節,可以及時處理窯面、穩定底火。

2.堅持在全風操作中處理窯面。當處理不正常窯況,如齜火、風洞、偏火等,許多廠往往用小風操作,小風吹,放風頻繁,從而掩蓋了窯內矛盾,也使窯風熱工制度不穩定。要堅持逐漸開大風、開全風,在全風中暴露窯內底火矛盾,從而采取相應措施,使許多問題迎刃而解。當然,提高全風率并非不顧窯情,盲目用風,而是根據窯內底火平衡程度,通風阻力大小,適當加大用風。盲目或突然開大風都會造成嚴重齜火或風洞,甚至擊穿底火層,使底火遭到破壞,導致嚴重的不平衡。所以全風并非一直不變,由于原料、燃料成分波動、機械因素、工藝因素,使底火不可能始終穩定,此時須適當加減風量,讓底火趨于正常。

3.合理用風應注意的問題。要善于分析不能全風的原因,采取相應措施。一般來說,風上不去,有設備方面的原因,如窯的進風管內有障礙物;有窯內物料方面的原因,如窯內粉狀物堵塞通風孔道,使窯內孔隙率減小,增加了通風阻力;或出現異常窯情,主要是底火不平衡,如煉邊、偏火、中間火深,甚至造成半邊火柱、半邊無底火的傾塌窯,因局部濕料層過多,或欠燒料過多,一上風就出現齜火、風洞等等。

4.合理加料。合理加料是適當的控制加料量,使窯面保持穩定在一個適當高度的加料操作,相對穩定的窯面高度是穩定底火的必要條件和重要措施。窯面過深或過滿,都會對煅燒產生不利影響,若窯面過滿,邊部上火慢、易煉邊、結圈、結瘤,甚至架窯;若窯面過深,則窯的有效高度不能利用,邊風大、易齜火、掉洞。窯面高度應以底火位置控制在擴大口下部略上為原則。許多廠的經驗認為,窯面穩定在窯口下lOOmm左右,底火穩定在擴大口以上,就容易實現全風。

三、風、料、煤要連續平衡

三平衡是指加料速度、卸料速度和底火生成速度相平衡,只有這樣,才能穩定底火。機立窯是實

現連續加卸料的水泥煅燒設備,決不允許采用間歇加料、間歇卸料、停料返火、停卸提火的煅燒方法。要堅持風、料、煤連續而平衡,如料供不上,可減慢卸料、減小用風;若煤供不上底火上不來,可減慢卸料、增加風量。加卸料均不應任意停止,要保持物料始終下移,使底火在動態中穩定在某一位置,且有利于不結皮、不煉邊,中火不拉深、邊火不吹滅。

機立窯加料的要領是壓快口(即通風好、上火快的地方),讓開慢口(與快口相反),風料應相適應。機立窯煅燒時的缺口最易發生在窯的二肋,故通常采用“壓二肋、蓋邊部、提中間”的重點加料法。為進一步增加中部物料空隙率,改變立窯煅燒中較易發生、較難解決的中風不足、底火拉深、中間火深的不正常窯況,有些水泥廠采用了“蓋邊部、松二肋、空中間”的加料方法,逐漸得到了人們的重視和利用。

四、消除懶字,堅持四勤

四勘是指勘觀察窯面,勤觀察熱工儀表,勘撬動煉邊,勘聯系。這是適應機立窯操作中波動因素較多,而多數機立窯自動化程度不高的對策。實踐證明,一些窯上的質量事故,特別是大的噴窯事故,除了技術問題外,幾乎都來自一個“懶”字。因為不觀察就不知道底火變化、窯況的正常與否;不勘用釬子處理窯面,一些小的煉邊、結圈、偏火就可能發展為大的結瘤、結塊、架窯;又因不觀察窯面,發現不了加料和卸料的失衡,因而不能及時處理窯面,以至噴窯發生。所以努力做到四勘,就能正確判斷窯內物料煅燒情況、分析原因、找出問題,及時處理以保證立窯正常煅燒。

目前,我國還有相當一部分機立窯水泥企業的煅燒操作,還基本上是采用人工監視、人工調整的方法,其產品的質量、產量、能耗等重要技術經濟指標,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看火工的操作經驗,由于操作者的操作水平和責任心不同,在生產中會出現波動和故障,影響產品的產量、質量與能耗;同時在消除不正?,F象時,操作復雜、勞動強度大、粉塵大。所以,應切實做好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工作,實現機立窯向儀表自動化方向發展,將熱工儀表與計算機控制相結合。自動監控和調整窯內煅燒情況。使企業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有一個大的提高。

篇2:機立窯安全技術操作規程

一、技術性能:

1、塔式機立窯:

規格型號:φ2.5×10M塔式機立窯;生產能力7-9噸/小時;卸料裝置:塔式卸料蓖子;轉速:4-13轉/小時;封閉裝置:料封;出料粒度:<100mm。

2、盤塔式機立窯:

規格型號:φ2.5×10M盤塔式氣室機立窯;生產能力7-9噸/小時;卸料裝置:盤塔式蓖子;轉速:3.8-11.6轉/小時;封閉裝置:料封;出料粒度:<100mm。

3、塔式機立窯:

規格型號:φ3.0×10M塔式機立窯;生產能力10-13噸/小時;卸料裝置:塔式卸料蓖子;轉速:1.19-11.9轉/小時;封閉裝置:料封;出料粒度:<100mm。

二、操作方法:

1、穩定入窯料球水份12-14%。

2、1#、2#窯穩定入窯生料量14.5-16噸/小時,3#窯為19.0-24.5噸/小時。其中二肋波動范最好1#、2#窯小于3噸/小時,3#窯小于4噸/小時。

3、堅持淺暗火操作,做到壓二肋,提中火,保邊部的加料方法,整個窯面的上火情況應保持淺中間、暗邊部。

4、穩定蓖塔轉速,保持卸料調速電機轉速為800-1200轉/分;在穩定低火位置的前提下,進行連續卸料,同時靈活掌握卸料速度;使窯內煅燒動態平衡,做到一穩定、二固定、三平衡(即:在穩定底火的前提下,固定料面與窯口的距離,卸料量與加料量、用風量保持平衡。

5、嚴格交接班制度,隨時掌握窯內變化情況,采取相應措施,三班保二窯,不違章作業,出現嚴重中間火深和偏火,要按照“輕重緩急,壓淺引深”的原則,科學細致的操作。

收銀制度

篇3:機立窯看火工崗位安全操作規程

1、作業前必須穿戴好勞動防護用品,進入工作區域確認周圍作業環境安全后方可作業。

2、進入工作區域必須佩帶便攜式CO報警儀,嚴格遵守《空氣中CO含量及允許工作時間》的要求進行作業【工作區域中CO含量不超過30mg/m3(40PPm),可較長時間工作;CO含量不超過50mg/m3(40PPm),連續工作時間不得超過1小時;CO含量不超過100mg/m3(80PPm),連續工作時間不得超過30分鐘;CO含量不超過200mg/m3(160PPm),連續工作時間不得超過15-20分鐘;每次時間間隔至少2小時以上】,并確保兩人同時在崗作業,形成相互安全監護。

3設備運行中嚴禁觸摸轉動部件和檢修設備,嚴禁鉆跨皮帶。

4停電或長時間休風期間,嚴禁人員進入窯內或窯面作業,嚴禁在窯面停留,打開窯頂放散閥后,撤離到安全區域。

5布料作業嚴禁正對窯門觀察,防止料面突然下落,熱粉塵反撲傷人。注意在側面觀察,做到及時躲避。

6進入窯內或清理煙道,必須在引風機正常工作情況下進行,禁開鼓風機,經煤氣檢測確認達到安全要求,制定好可靠措施,有專人監護,報由車間主任批準后實施。

7雷雨/大風/大雪天氣及晚上,嚴禁上窯頂,確實需要報車間主任批準,并采取可靠措施后方可進行,嚴禁單人作業。

8上下樓梯,要確保身體良好,抓牢,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