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生產安全事故調查處理工作規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認真貫徹落實《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國務院第493號令)精神,規范本市生產安全事故調查處理工作,提高生產安全事故調查處理工作質量和效率,落實事故責任追究制度,預防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根據《安全生產法》、《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則。
第二條本規則適用于本市行政區域內的生產經營單位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事故(包括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火災事故中涉及生產經營單位責任的事故)。國家對鐵路、民用航空、煤礦事故以及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火災事故中不涉及生產經營單位責任的事故調查處理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條生產安全事故(以下簡稱事故)按照《條例》和《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GB6441-1986)的規定進行分級和分類,共四個級別20類。
第四條事故發生地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當立即啟動相應應急救援預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組織事故救援,督促事故發生單位開展事故搶救,防止事故擴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公安機關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當立即趕赴事故現場維持救援秩序,保護事故現場,對涉嫌犯罪的應當依法采取強制措施和偵查措施,對犯罪嫌疑人逃匿的應當迅速追捕歸案。
第二章事故報告與救援
第五條事故發生后,各級安監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必須嚴格按《條例》規定向上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報告事故情況。嚴格遵守《條例》規定的快報、補報時限。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火災事故中涉及生產經營單位的責任事故,各級公安交警、交通海事和公安消防部門在報告政府和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同時,必須報同級安監部門。市安監局負責對全市各類安全生產事故進行綜合統計,市公安交警、消防、交通、煤監等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必須向市安監局報告事故統計月報。
第六條安監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應當健全事故報告體系,確保事故報告及時、準確、完整;應當建立值班制度,并向社會公布值班電話,受理事故報告和舉報。
第三章事故現場勘察
第七條事故調查牽頭單位負責事故現場勘察,自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立即派人趕赴事故現場,組織開展事故現場勘察、勘驗工作。發現事故現場存在危及安全生產的緊急險情時,應當責令企業立即暫時停止作業或停止使用有關設備、設施和場所,并從危險區域撤出作業人員;對有根據認為不符合安全生產保障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的設施、設備、器材予以查封或者扣押;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后難以取得的情況下,應當采取先行登記保存措施,對證據進行登記保存。
第八條現場勘察必須堅持及時、全面、細致、客觀的原則,仔細查明事故現場人員、機械(設備)、物質在事發前的狀態和事故發生的過程以及造成的后果,依法搜集物證、訪問知情人、制作勘察筆錄、繪制現場示意圖、調取相關證據資料,及時提供事故現場勘察報告。對管轄權不清的,應邀請上一級業務主管部門提前介入,參與現場勘察。
第四章事故調查
第九條事故調查實行分級負責。一般事故由各區、縣(市)政府負責組織調查;較大事故和中央、省屬在長企業以及市屬國有、國有控股企業(含市級及以上受監的建設項目)發生的一般事故,由市政府負責組織調查。
第十條工礦商貿企業事故,由市安監局負責牽頭組織事故調查工作;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火災事故中涉及生產經營單位責任的事故,分別由市公安交警、交通海事、公安消防部門負責牽頭組織事故調查工作。
第十一條事故調查牽頭單位要及時組織有關部門開展事故調查,及時、準確地完成事故調查工作;參與事故調查的成員單位應當明確專門的機構和人員,積極支持、配合牽頭單位開展事故調查工作。
第十二條事故調查要按《條例》規定成立事故調查組,并履行下列職責:
(一)查明事故發生的經過、原因、人員傷亡情況及直接經濟損失情況;
(二)認定事故的性質和事故責任;
(三)提出事故責任者的處理建議;
(四)總結事故教訓,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五)提交事故調查報告。
第十三條事故調查組的組建由事故調查牽頭單位依照《條例》規定函告相關成員單位。事故調查組組長由負責牽頭組織調查工作的單位負責人擔任,副組長由事故調查組組長根據調查工作需要指定。
第十四條事故調查組成立后,要及時召開第一次事故調查組成員會議。會議要通報事故現場勘察情況,組織討論事故調查工作方案、宣布調查紀律和要求,并對調查組成員進行分工(一般分為技術組、管理組和綜合組等),明確調查工作思路和任務。
第十五條事故調查中需要進行技術鑒定的,事故調查組應當委托具有國家規定資質的單位進行技術鑒定。技術鑒定要對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死亡人數和事故類別等進行實事求實是的分析、認定,找出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提出防范類似事故發生的技術措施,提供技術鑒定報告。
第十六條調查組要在仔細研究現場勘查資料的基礎上,圍繞事故原因、性質、類別、責任全面開展證據收集工作。調查取證要果斷、高效,一般事故5日內、較大事故10日內(不含技術鑒定時間)完成調查取證工作;證據收集完成后,牽頭調查單位要認真組織證據審查,對事故原因、性質和責任進行初步分析,撰寫事故調查報告草案,需要補充調查的要編寫補查提綱交由調查組補充調查;證據收集要做到程序合法,內容充分、確鑿,符合法定形式。
事故調查期限應當自事故發生之日起不得超過60日,特殊情況下,由事故調查牽頭單位向市政府報告,經市政府分管領導批準,事故調查的期限可以適當延長,但延長的期限最長不超過60日。
第十七條事故調查報告應由事故調查牽頭單位組織調查組成員進行集體會審,對調查報告中涉及的事故基本情況、原因、性質、類別、責任追究以及防范措施等事項進行討論和論證,調查組成員必須在調查報告上簽名。
第十八條調查報告由事故調查牽頭單位以書面請示(一式三份)呈報市政府批復結案,市政府收到書面請示及調查報告后由市政府主管領導組織召開事故調查結案審查會,事故調查組成員及相關單位主管領導參加。市安監局根據審查會的審查意見起草事故結案批復文件報市政府批復。
市政府自收到事故調查牽頭單位書面請示之日起15日內作出結案批復。
第十九條調查組成員必須自覺服從調查組組長領導,在事故調查工作中正確履行職責,誠信公正,恪盡職守,團結合作,遵守事故調查組的紀律,保守事故調查的秘密;調查組成員不得中途變更,確因特殊情況需要更換,應由成員單位向調查組組長提出,經同意后,方可調換;遵守保密制度,保管好有關資料、證據,不得向外透露事故調查情況。
第五章事故分析
第二十條事故調查應按照“四不放過”的原則,根據《企業職工傷亡事故調查分析規則》(GB6441-86)認真進行事故原因、性質、責任和防范措施分析。
第二十一條事故原因分析主要是尋找事故結果與相關因素的因果關系,事故調查組要在全面審查證據的基礎上分析事故發生的直接和間接原因。直接原因是導致事故發生的原因,它與事故結果存在非此即非彼的因果關系,包括了物的不安全狀態和人的不安全行為;間接原因是事故直接原因存在的原因,它與事故直接原因存在有此即有彼的因果關系,包括了技術和設計上的缺陷、安全教育培訓上的缺陷、安全管理缺陷以及身體和精神方面的缺陷。
第二十二條事故調查必須認定事故性質,確定事故屬于責任事故還是非責任事故。責任事故是由于人在生產活動中不執行有關規程、規章制度,安全管理存在失職、瀆職行為等問題而導致的事故;非責任事故是由于自然界的因素而造成的不可抗拒的事故和目前科學技術條件限制而發生的難以預料的事故,包括自然事故和技術事故。
第二十三條對責任事故應當進行事故責任分析。事故責任分析就是分析造成事故原因的責任,對照事故原因分別確定造成不安全狀態(事故隱患)的事故責任者、違章違規的責任者和失職、瀆職的管理責任者;劃定所有事故責任者的范圍之后,再按責任者與事故的關系確定直接責任者和領導責任者,在二者之中,對事故發生起主要作用的,為事故的主要責任者。
第二十四條事故調查組應當根據事故原因,提出有針對性的可行、有效、可靠的事故防范措施,包括預防同類事故發生的安全技術整改措施、安全管理整改措施以及安全培訓與教育整改措施。
第六章事故調查報告
第二十五條事故調查報告由標題、正文、附件組成。要求文字精練、語句通順、用詞規范;層次清楚、描述準確、內容全面;原因清楚、定性準確、定責中肯;適應法律正確、追究責任建議明確、提出的防范措施得當。
第二十六條事故調查報告的標題由事故發生單位、事故發生時間(縮寫)、事故類別、文種組成。統一表述為:《××單位(法人)“×月×日”××(類別)事故調查報告》;
第二十七條調查報告的正文包括序言、事故概述、基本情況、事故發生經過和事故救援情況、事故發生的原因及性質、事故責任劃分及處理建議、事故防范措施等七個部分。
(一)序言要表述三個方面的情況。一是事故基本要素,事故發生時間、地點、企業名稱、事故類別、傷亡人數等;二是有關領導對事故的批示及趕赴事故現場指導搶險救災情況;三是事故調查組的組建情況。
(二)概述要簡要載明事故發生單位名稱、事故發生時間、事故發生地點、事故類別、事故傷亡情況、直接經濟損失。
(三)基本情況是事故調查中管理責任認定的事實依據。應當載明事故發生單位及相關責任單位的基本情況;企業及相關人員資質情況;事故點事發前的不安全狀況;企業安全管理情況;所在地政府及相關負有職責的部門的安全監管情況。
(四)事故發生經過及搶救過程應當客觀地描述事故發生、搶救直至救出最后一名遇難者(或傷者)為止的整個過程。重點描述事故演變過程中事故觸發、發展、擴大的狀態;場所、設施、設備、裝置的變化狀態;人的違章違規行為。必要時簡單介紹事故善后處理情況。
(五)事故原因及性質分三個層面表達。一是事故直接原因,主要從現場勘察和事故經過中概括出物的不安全狀態和人的不安全行為;二是事故間接原因,主要從報告的基本情況部分概括出企業安全管理及部門監管方面存在的缺陷;三是事故的性質,主要認定事故是責任事故還是非責任事故。
(六)責任認定及處理建議分四個層次來表述:一是建議移送公安、檢察機關處理的責任人員;二是建議給予黨紀和行政處分的責任人員;三是建議給予行政處罰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員;四是建議依企業內部規章制度處理的責任人員。責任人員的責任認定按下列模式表述:姓名、政治面貌、現任職務、分管業務、任職時間、違法違規事實(多條分號隔開)、負何種責任、根據何規定(條款)、建議給予何種處分(處罰);責任單位的責任認定按下列模式表述:單位、違法、違規事實、違反何規定(條款)、根據何規定由何執法單位給予行政處罰。
(七)防范措施要針對事故發生的原因,提出具有針對性、切實可行的防止類似事故發生的措施。應從管理、裝備和人員培訓等方面提出防范措施。
第二十八條調查報告附件包括下列五個方面內容。
(一)調查組的組建。包括兩項內容,一是調查組組建函;二是調查組人員名單(表格),表格名為“××事故調查組人員名單”。內容包括人員姓名、工作單位、職務、調查組內職務、簽名。
(二)現場勘察報告或事故技術鑒定報告。報告包括五個部分,一是事故的簡要經過;二是事故現場勘察情況,重點說明事故現場概貌,事故點相關物的結構、用途及與事故相關的情況,現場殘留物、痕跡的提取鑒定情況,現場作業人員的位置、職責、操作情況,傷亡人員的位置、受傷致害特征及處理情況;三是事故直接原因與性質分析;四是勘察初步結論,主要是對事故直接原因、性質和事故發生單位、時間、地點、類別、傷亡情況、直接經濟損失的初步認定;五是填寫勘察(鑒定)人員責任表。
(三)事故現場示意圖。圖形用A4紙按比例繪制(CAD制圖),具體比例根據實際情況掌握。圖中要反映事故現場設備、設施、裝置的布置、事故地點名稱、位置(注明距離尺寸)、傷亡人員位置及倒向、有關設備、設施事故前后位置等。同時須標明圖題、指向標、比例尺、圖例和落款等要素。
(四)事故直接經濟損失。按表格要求逐項填寫,并加蓋公章。
(五)事故傷亡人員名單(表格)。表名為“××事故傷亡人員名單”。內容包括傷亡人員姓名、籍貫、年齡、工種、培訓情況和傷害程度等,并加蓋公章。
第七章事故處理
第二十九條有關機關應當按照市政府的批復,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對事故發生單位和有關人員進行行政處罰;對負有事故責任的國家工作人員進行處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條例》規定的罰款的行政處罰由安監部門決定;其他行政處罰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對國家工作人員的處分按干部管理權限,由有權機關決定;對經依法選舉產生的人大代表、村委會主任、董事長等,應當建議依法罷免;建議追究刑事責任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第三十條事故發生單位及事故責任相關單位應當按照市政府的批復,對本單位負有事故責任的人員依照內部規章制度予以處理。
第三十一條有關機關、事故責任單位應將批復意見的落實情況在事故結案批復之日起30日內報市政府備案,同時抄送市安監局。有關部門故意拖延或者拒絕落實市政府批復的,監察機關應當依法對責任人給予處分;有關事故責任單位故意拖延或者拒絕落實經市政府批復的由安監部門依法予以行政處罰。
第三十二條事故發生單位應當認真吸取事故教訓,落實防范和整改措施,防止類似事故再次發生。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實情況應當接受工會和職工的監督。
安監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應當對事故發生單位落實防范和整改措施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三十三條事故處理的情況由負責事故調查的政府或者其授權的有關部門、機構向社會公布,依法應當保密的除外。
第八章附則
第三十四條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是社會影響惡劣的事故(包括未遂事故),需要調查處理的,依照本規則的有關規定實行。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發生的事故的報告和調查處理,參照本規則的規定執行。
第三十五條未造成人員傷亡的一般事故、三人以下的重傷事故、輕傷事故由事故發生單位組織調查。事故發生單位應當在事故發生之日起60日內結案并報所在地縣級安監部門備案。
第三十六條事故責任單位必須為事故調查提供一切便利條件,保證事故善后處理和事故調查所需的經費,事故責任單位無能力履行責任的由事故發生地政府負責處理。
第三十七條本規則自2008年2月1日起施行。
篇2:鐵路交通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追究辦法
第一條為加強公司運輸安全管理,落實安全管理職責,嚴肅事故責任追究,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依據《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條例》和《鐵路運輸企業領導人員鐵路交通事故和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追究辦法》等法規和文件的規定,結合公司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公司各部門及所屬各分、子公司各級管理人員。
第三條依照國家法律法規、鐵道部和公司有關規定,對鐵路交通事故和生產安全事故的防范、發生和處理負有全部責任、主要責任、重要責任、次要責任和同等責任的,按照本辦法進行責任追究。
第四條責任追究的主要方式:
(一)書面檢查;
(二)通報批評;
(三)誡勉談話;
(四)組織處理(包括終止試用期、停職、責令辭職、免職等);
(五)行政處分(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
(六)黨紀處分(包括警告、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留黨察看、開除黨籍);
各種責任追究方式可單獨適用,也可合并適用,責任追究程序依照有關規定執行。
第五條事故責任以鐵路交通事故調查處理權限部門下達的《鐵路交通事故認定書》或地方人民政府對生產安全事故調查報告的批復認定。
第六條發生旅客列車鐵路交通事故,對負有全部或主要責任單位的各級管理人員,區分情況,給予相應的責任追究。
(一)發生旅客列車沖突、脫軌、火災、爆炸鐵路交通事故造成旅客死亡的,依照如下方式處理:
1.分、子公司黨政正職、分管副職
行政處分:撤銷行政職務;
黨紀處分:撤銷黨內職務。
2.分、子公司主管業務部門正職、分管副職
行政處分:撤銷行政職務;
黨紀處分:撤銷黨內職務。
3.營業部經理、書記、分管副職
行政處分:撤銷行政職務;
黨紀處分:撤銷黨內職務。
4.公司有關部門正職、分管副職
行政處分:記大過、降級、撤銷行政職務;
黨紀處分: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
(二)發生旅客列車一般A類及以上鐵路交通事故,視情節輕重,依照如下方式給予相應處理:
1.分、子公司黨政正職、分管副職
組織處理:終止試用期、責令辭職、免職;
行政處分:記大過、降級、撤銷行政職務;
黨紀處分: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
2.分、子公司主管業務部門正職、分管副職
組織處理:終止試用期、免職;
行政處分:撤銷行政職務;
黨紀處分:撤銷黨內職務。
3.營業部經理、書記、分管副職
組織處理:終止試用期、免職;
行政處分:撤銷行政職務;
黨紀處分:撤銷黨內職務。
4.公司有關部門正職、分管副職
組織處理:終止試用期、責令辭職、免職;
行政處分:記大過、降級、撤銷行政職務;
黨紀處分: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
(三)發生旅客列車一般B類鐵路交通事故,視情節輕重,依照如下方式給予相應處理:
1.分、子公司黨政正職、分管副職
組織處理:終止試用期、責令辭職、免職;
行政處分:記大過、降級、撤銷行政職務;
黨紀處分: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
2.分、子公司主管業務部門正職、分管副職
組織處理:終止試用期、責令辭職、免職;
行政處分:記大過、降級、撤銷行政職務;
黨紀處分: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
3.營業部經理、書記、分管副職
組織處理:終止試用期、責令辭職、免職;
行政處分:記大過、降級、撤銷行政職務;
黨紀處分: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
4.公司有關部門正職、分管副職
行政處分:記過、記大過、降級、撤銷行政職務;
黨紀處分:警告、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
(四)在短期內發生2件及以上旅客列車一般C類鐵路交通事故的,視情節輕重,依照如下方式給予相應處理:
1.分、子公司黨政正職、分管副職
組織處理:終止試用期、停職、責令辭職、免職;
行政處分:記過、記大過、降級、撤銷行政職務;
黨紀處分:警告、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
2.分、子公司主管業務部門正職、分管副職
組織處理:終止試用期、停職、責令辭職、免職;
行政處分:記過、記大過、降級、撤銷行政職務;
黨紀處分:警告、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
3.營業部經理、書記、分管副職
組織處理:終止試用期、停職、責令辭職、免職;
行政處分:記過、記大過、降級、撤銷行政職務;
黨紀處分:警告、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
4.公司有關部門正職、分管副職
書面檢查、通報批評、誡免談話;
行政處分: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銷行政職務;
黨紀處分:警告、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
(五)發生旅客列車一般C類鐵路交通事故,視情節輕重,依照如下方式給予相應處理:
1.分、子公司黨政正職、分管副職
組織處理:終止試用期、停職、責令辭職、免職;
行政處分:警告、記過、記大過;
黨紀處分:警告、嚴重警告。
2.分、子公司主管業務部門正職、分管副職
組織處理:終止試用期、停職、責令辭職、免職;
行政處分:記過、記大過、降級、撤銷行政職務;
黨紀處分:警告、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
3.營業部經理、書記、分管副職
組織處理:終止試用期、停職、責令辭職、免職;
行政處分:記過、記大過、降級、撤銷行政職務;
黨紀處分:警告、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
4.公司有關部門正職、分管副職
書面檢查、通報批評、誡免談話。
(六)在短期內發生2件及以上旅客列車一般D類鐵路交通事故的,視情節輕重,依照如下方式給予相應處理:
1.分、子公司黨政正職、分管副職
書面檢查、通報批評、誡免談話;
行政處分:警告、記過、記大過;
黨紀處分:警告、嚴重警告。
2.分、子公司主管業務部門正職、分管副職
組織處理:終止試用期、停職、責令辭職、免職;
行政處分:記過、記大過、降級、撤銷行政職務;
黨紀處分:警告、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
3.營業部經理、書記、分管副職
組織處理:終止試用期、停職、責令辭職、免職;
行政處分:記過、記大過、降級、撤銷行政職務;
黨紀處分:警告、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
4.公司有關部門正職、分管副職
書面檢查、通報批評、誡免談話。
(七)發生旅客列車一般D類鐵路交通事故,視情節輕重,依照如下方式給予相應處理:
1.分、子公司黨政正職、分管副職
書面檢查、通報批評、誡免談話。
2.分、子公司主管業務部門正職、分管副職
書面檢查、通報批評、誡免談話;
行政處分: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銷行政職務;
黨紀處分:警告、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
3.營業部經理、書記、分管副職
書面檢查、通報批評、誡免談話;
行政處分: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銷行政職務;
黨紀處分:警告、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
4.公司有關部門正職、分管副職
書面檢查、通報批評、誡免談話。
第七條?發生其它鐵路交通事故或生產安全事故,根據確定的事故等級、責任大小,比照旅客列車鐵路交通事故進行責任追究。
第八條?對嚴重危害行車安全,尤其是旅客列車安全的下列情形,比照旅客列車一般D類鐵路交通事故進行責任追究:
(一)易燃、易爆、劇毒等危害嚴重物品上車的;
(二)行李車在運行途中漏鎖導致車門開放的;
(三)押運人員在行李車內吸煙的;
(四)經確認行李車存在嚴重超偏載問題的;
(五)牽引車、拖車掉落站臺的;
(六)行包(行郵)專列在運行過程中,經確認為嚴重超偏載并被甩車處理的;
(七)嚴重危害運輸生產安全的其他情形。
第九條涉嫌違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同時給予開除的行政處分(并解除勞動合同)和留黨察看或開除黨籍的黨紀處分。
第十條?同一事故,對負同等責任的各級管理人員,按照同一處理檔次進行責任追究;對負重要責任的,比照負主要責任的降一個檔次進行責任追究;負次要責任的,比照負主要責任的降二個檔次進行責任追究。
第十一條?發生重大及以上鐵路交通事故,負有全部或主要責任的公司所屬分、子公司或部門主要領導人員,終身不得擔任本專業基層單位或部門主要領導人員。
第十二條?事故責任追究由公司事故調查組或安全監察部門根據事故責任判定、責任大小,按照本辦法會同有關部門提出意見后,報公司黨政聯席會議研究批準,按照干部管理權限及責任追究方式,由相應組織機構按照職權及有關程序審議決定。
第十三條?對鐵路交通事故和生產安全事故的防范、發生和處理的責任追究,國家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十四條?對事故的責任追究,除按照本辦法處理外,遇特殊情況由公司黨政聯席會研究決定。
第十五條?本辦法由中鐵快運股份有限公司負責解釋。
第十六條?各單位要根據本辦法制定本單位事故責任追究實施細則。
第十七條?本辦法自2012年1月18日起施行。公司前發《中鐵快運股份有限公司鐵路交通事故和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追究辦法》(快運安〔2011〕24號)同時廢止。
篇3:生產安全事故報告統計調查處理制度
一、安全生產事故的報告:
1、工作中發生事故,應積極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事態的擴大,并保護好現場,立即向站領導報告。
2、站領導接到事故報告后,應及時趕到事故現場進行處理,對發生或有可能發生危急情況的,迅速進入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程序。
3、對各類事故要按照“四不放過”即:原因沒有查清不放過;責任者沒有嚴肅處理不放過;廣大職工沒有受到教育不放過;防范措施沒有落實不放過的原則進行處理。并根據事故的性質和造成的損失危害程度,對有關責任人進行處罰。
4、工作人員不準以任何理由,隱瞞事故,若隱瞞事故,一經發現,按相關規定從重處罰。
5、對需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的事故,按規定時效以單位名義及時報告上級有關部門。
二、生產安全事故的調查處理
1、單位發生安全生產事故及時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告后,應認真接受并配合有關人員的事故調查,事故的調查處理應當堅持實事求事的原則,應積極配合有關人員及時、準確地查清事故的經過、原因、損失,查明事故性質,認定事故責任,總結事故教訓,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2、安全生產事故調查結束后,應認真配合有關部門做好事后的處理工作,有關資料歸檔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