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候室水溝鋪底施工安全技術措施
一、工程概況
寺河礦三水溝井底等候室、等候室通路、調度室及醫務室位于三水溝井底車場與南北碼頭門之間,全長128.355m;現該巷道的掘進、支護工作已施工完畢,為保證等候室、等候室通路、調度室及醫務室及時運行,需對等候室、等候室通路、調度室及醫務室水溝、砼鋪底進行施工。
由于等候室、調度室及醫務室無水溝,所以只需砼鋪底,其鋪底厚度為100mm,等候室通路內有三段反水溝,反水溝分為兩種規格(附圖),三段反水溝需澆筑水溝以及鋪底。
現對其進行鋪底、水溝澆注;鋪底、水溝采用c30混凝土進行澆筑;鋪底厚度為100mm,水溝蓋板采用鑄鐵蓋板,大水溝蓋板尺寸為長*寬=350mm*960mm;小水溝蓋板尺寸為長*寬=750mm*350mm;為保證在施工過程中的安全、快捷、準確特編制本措施。
二、施工準備
1、施工前,測量組對等候室、等候室通路、調度室及醫務室中、腰線進行復核。
2、供應部門根據工程科針對施工隊針對水溝、砼鋪底所需的工器具、材料購置回工地。購置回工地的材料、工器具必須提供合格證,并現場抽檢、取樣。對不合格、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工器具嚴禁使用。
3、將施工所用的風、水管、工器具、材料等運至施工現場(嚴格執行運輸管理制度),
4、將施工所用的風、水管從西區輔助運輸大巷內已安設的風、水管便頭上接好(采取就近接入的原則)。
5、水溝、砼鋪底材料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和《砌體結構設計規范》gb50003—2005之規定,采用c30砼對進行澆筑。
三、施工方法及技術要求
1、施工方法
施工隊將施工地點根據中、腰線按施工圖紙要求,將巷道底板浮矸進行清理至設計深度。浮矸清理后,將清理的浮矸通過人工裝至1t礦車運輸至地面(運矸路線:工作地點→人車場→西區輔助運輸大巷(罐籠)→西區膠帶運輸大巷→西副斜井→地面)。按設計尺寸將水溝、砼鋪底模板安設好后,將已攪拌好的水溝、砼鋪底材料進行澆筑。
2、技術要求
1)、清理浮矸時將雜物清理干凈,澆筑前必須掏到實底,并保證水溝、鋪底厚度(詳見水溝、鋪底斷面圖)。
2)、施工隊按設計尺寸將水溝、鋪底立好模板后,通知項目部工程部門按中腰線進行檢查所立模板合格后,方可按規定進行澆筑。
3)、水溝、鋪底材料的質量要求
水泥:采用pc42.5復合型硅酸鹽水泥,必須符合國標《復合硅酸鹽水泥》(gb12598—1999)之規定,所用水泥必須符合水泥出廠有效期三個月內,且存儲在干燥地方之規定,對于不同品種、標號、批次的水泥嚴禁混雜使用,嚴禁使用過期受潮的水泥。
細骨料:包括中粗砂,粒徑控制在0.5~3mm左右,其含泥量不超過3%。
粗骨料:即碎石、粒徑為20~40mm。
a、石粉使用前,篩選完里面的雜物。
b、水質要求潔凈,不含有影響水泥正常凝結與混凝土強度的有害雜質。
c、水溝、鋪底材料必須均勻攪拌,要求干三遍,濕三遍。
d、水溝、鋪底砼強度均為c30。
e、c30配合比,水泥:砂:石=1:2.01:3.91
f、水溝、鋪底澆筑后要求找平,并無蜂窩麻面,接茬平整,其規格必須滿足質量要求。
g、為保證能達到其強度,采用計量器具(地磅稱稱其重量)進行配比。澆筑過程中,必須采用風動震動棒進行搗實。
四、勞動力及材料配備
1、施工人員組織采用“三、八”制作業方式,三個生產班組進行施工。
2、勞動力配備表
勞動力配備表
序號工種小班人數(人)合計人數(人)備注1班長132拌灰工394澆筑工265運輸工266雜工26合計1030
3、開工前將由工程科指定計劃購買生產所用材料、工器具。
五、通風方式
全風壓通風方式。
六、安全技術措施
1、施工時必須要有專職瓦檢工檢測施工地段20m范圍內的瓦斯濃度,只有瓦斯濃度在低于1%,方能進行作業。若瓦斯超限必須立即停止作業,撤出人員。
2、水溝、砼鋪底后未過養護期,嚴禁人員在砼鋪底上行走及人為破壞,要求在養護區域掛設警戒牌,警戒牌標上“水溝、砼鋪底養護階段,嚴禁進入”字樣。
3、水溝、砼鋪底要保證平整,確保凹凸面不超過10mm。
4、用鏟傳送物料時,要眼隨鏟動,防止鏟亂舞傷人。
5、施工地點范圍內若有積水,必須采用風泵排出后,方可進行施工,以保證砼的強度。
6、在使用磚刀和抹子時,要小心揮動,以防傷人。
7、施工地段完畢后,要及時將施工地段10m范圍內的雜物清理干凈,物料堆碼整齊,多余的材料全部運送出井。
8、使用模板時必須按設計尺寸進行安設。
9、當班水溝、鋪底完畢后,必須使用水平管對已澆筑后的巷道永久底板進行找平。
10、做水溝、鋪底澆筑前必須采用水管將施工地點內巷道底板澆濕,保證其銜接。
11、進班時,班組長和安全員必須對施工地點的安全情況進行全面檢查,確認無危險方可進入工作面作業。
12、遇瓦斯、水、火避災路線:
施工地點→人車場→西區輔助運輸大巷→西區膠帶運輸大巷→西副斜井→地面
13、施工人員必須佩帶防塵口罩。
14、未盡事宜,嚴格執行《煤礦安全規程》中相關規定。
篇2:等候室水溝鋪底施工安全技術措施
一、工程概況寺河礦三水溝井底等候室、等候室通路、調度室及醫務室位于三水溝井底車場與南北碼頭門之間,全長128.355m;現該巷道的掘進、支護工作已施工完畢,為保證等候室、等候室通路、調度室及醫務室及時運行,需對等候室、等候室通路、調度室及醫務室水溝、砼鋪底進行施工。由于等候室、調度室及醫務室無水溝,所以只需砼鋪底,其鋪底厚度為100mm,等候室通路內有三段反水溝,反水溝分為兩種規格(附圖),三段反水溝需澆筑水溝以及鋪底。現對其進行鋪底、水溝澆注;鋪底、水溝采用C30混凝土進行澆筑;鋪底厚度為100mm,水溝蓋板采用鑄鐵蓋板,大水溝蓋板尺寸為長*寬=350mm*960mm;小水溝蓋板尺寸為長*寬=750mm*350mm;為保證在施工過程中的安全、快捷、準確特編制本措施。二、施工準備1、施工前,測量組對等候室、等候室通路、調度室及醫務室中、腰線進行復核。2、供應部門根據工程科針對施工隊針對水溝、砼鋪底所需的工器具、材料購置回工地。購置回工地的材料、工器具必須提供合格證,并現場抽檢、取樣。對不合格、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工器具嚴禁使用。3、將施工所用的風、水管、工器具、材料等運至施工現場(嚴格執行運輸管理制度),4、將施工所用的風、水管從西區輔助運輸大巷內已安設的風、水管便頭上接好(采取就近接入的原則)。5、水溝、砼鋪底材料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和《砌體結構設計規范》GB50003—2005之規定,采用C30砼對進行澆筑。三、施工方法及技術要求1、施工方法施工隊將施工地點根據中、腰線按施工圖紙要求,將巷道底板浮矸進行清理至設計深度。浮矸清理后,將清理的浮矸通過人工裝至1T礦車運輸至地面(運矸路線:工作地點→人車場→西區輔助運輸大巷(罐籠)→西區膠帶運輸大巷→西副斜井→地面)。按設計尺寸將水溝、砼鋪底模板安設好后,將已攪拌好的水溝、砼鋪底材料進行澆筑。2、技術要求1)、清理浮矸時將雜物清理干凈,澆筑前必須掏到實底,并保證水溝、鋪底厚度(詳見水溝、鋪底斷面圖)。2)、施工隊按設計尺寸將水溝、鋪底立好模板后,通知項目部工程部門按中腰線進行檢查所立模板合格后,方可按規定進行澆筑。3)、水溝、鋪底材料的質量要求水泥:采用PC42.5復合型硅酸鹽水泥,必須符合國標《復合硅酸鹽水泥》(GB12598—1999)之規定,所用水泥必須符合水泥出廠有效期三個月內,且存儲在干燥地方之規定,對于不同品種、標號、批次的水泥嚴禁混雜使用,嚴禁使用過期受潮的水泥。細骨料:包括中粗砂,粒徑控制在0.5~3mm左右,其含泥量不超過3%。粗骨料:即碎石、粒徑為20~40mm。a、石粉使用前,篩選完里面的雜物。b、水質要求潔凈,不含有影響水泥正常凝結與混凝土強度的有害雜質。c、水溝、鋪底材料必須均勻攪拌,要求干三遍,濕三遍。d、水溝、鋪底砼強度均為C30。e、C30配合比,水泥:砂:石=1:2.01:3.91f、水溝、鋪底澆筑后要求找平,并無蜂窩麻面,接茬平整,其規格必須滿足質量要求。g、為保證能達到其強度,采用計量器具(地磅稱稱其重量)進行配比。澆筑過程中,必須采用風動震動棒進行搗實。四、勞動力及材料配備1、施工人員組織采用“三、八”制作業方式,三個生產班組進行施工。2、勞動力配備表勞動力配備表序號工種小班人數(人)合計人數(人)備?注1班長132拌灰工394澆筑工265運輸工266雜工26合計10303、開工前將由工程科指定計劃購買生產所用材料、工器具。五、通風方式全風壓通風方式。六、安全技術措施?1、施工時必須要有專職瓦檢工檢測施工地段20m范圍內的瓦斯濃度,只有瓦斯濃度在低于1%,方能進行作業。若瓦斯超限必須立即停止作業,撤出人員。2、水溝、砼鋪底后未過養護期,嚴禁人員在砼鋪底上行走及人為破壞,要求在養護區域掛設警戒牌,警戒牌標上“水溝、砼鋪底養護階段,嚴禁進入”字樣。3、水溝、砼鋪底要保證平整,確保凹凸面不超過10mm。4、用鏟傳送物料時,要眼隨鏟動,防止鏟亂舞傷人。5、施工地點范圍內若有積水,必須采用風泵排出后,方可進行施工,以保證砼的強度。6、在使用磚刀和抹子時,要小心揮動,以防傷人。7、施工地段完畢后,要及時將施工地段10m范圍內的雜物清理干凈,物料堆碼整齊,多余的材料全部運送出井。8、使用模板時必須按設計尺寸進行安設。9、當班水溝、鋪底完畢后,必須使用水平管對已澆筑后的巷道永久底板進行找平。10、做水溝、鋪底澆筑前必須采用水管將施工地點內巷道底板澆濕,保證其銜接。11、進班時,班組長和安全員必須對施工地點的安全情況進行全面檢查,確認無危險方可進入工作面作業。12、遇瓦斯、水、火避災路線:施工地點→人車場→西區輔助運輸大巷→西區膠帶運輸大巷→西副斜井→地面13、施工人員必須佩帶防塵口罩。14、未盡事宜,嚴格執行《煤礦安全規程》中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