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化工生產安全技術措施

化工生產安全技術措施

2024-07-23 閱讀 1793

(1)化工安全生產的重要性

煉焦化工的生產一般包括氨苯的回收,煤焦油的加工和苯精制等組成,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生產是在易燃、易爆、易中毒的環境中進行。例如,生產中的煤氣、氨氣、粗苯、萘等與氧或空氣混合達到一定比例時,遇到火源或一定的溫度就可能燃燒和爆炸;而生產過程中的一氧化碳、硫化氫、氨、苯等能使人中毒,因此化工生產的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2)防火、防爆技術

1)化工生產火災、爆炸的危險性

在焦爐煤氣事故及其預防中已敘述焦爐煤氣是一種易燃易爆的氣體,而從焦爐煤氣中回收的氨、苯和焦油及其精制品都具有易燃、可燃的特性。而化工設備、管道在運行中因受到內部介質的腐蝕作用或結構、材料的缺陷等。經常有可能產生穿孔、泄漏等現象,因而需要進行檢修甚至動火處理,從而帶來火災、爆炸的危險性。

2)燃燒與燃燒條件

燃燒是可燃物質在達到其著火點溫度時與空氣中氧或其他氧化劑進行劇烈化合而發生的放熱、發光反應,所以燃燒的三個條件為:

①要有可燃物質。不論是固體、液體還是氣體,凡能與空氣中的氧和其它氧化劑起劇烈反應的物質,均稱可燃物質。

②要有助燃物質。凡能幫助燃燒的物質,如空氣(氧)氯氣、氯酸鉀等都叫助燃物質。

③要有著火源。凡能引起可燃物質在助燃物中燃燒的熱能源,如煙火、靜電火花、化學能、聚焦的日光等都叫火源。

時間和空間上失去控制的燃燒所造成的災害叫火災。

從消防觀點看,一切防火措施在于防止著火必要條件的產生和存在,而滅火措施也就是消除那些已產生的條件,因此學習并掌握燃燒知識和燃燒條件,對防止火災與正確滅火都有著現實的意義。

3)爆炸與爆炸種類

爆炸是物質發生變化的速度不斷急劇增加并在極短的時間內放出大量能量的現象。

爆炸分為:物理爆炸和化學爆炸兩種。

物理性爆炸:由物理變化引起的爆炸。設備內部介質的壓力超過設備所能承受的強度,致使容器破裂,內部受壓物質沖出而引起的爆炸。

化學爆炸:是由化學反應引起的爆炸,化學爆炸實質是高速度的燃燒,作用時間極短,隨著燃燒產生大量氣體和熱量,氣體驟然膨脹產生極大的壓力。

通常說的爆炸,多數是指化學爆炸。

4)化學爆炸的因素和條件

發生化學爆炸必須具備三個因素。即反應過程的放熱性;反應過程的高速度;反應過程生成氣態產物。

5)爆炸范圍與爆炸極限

可燃氣體、液體的蒸氣或可燃粉塵和空氣混合達到一定濃度時,遇火就會爆炸。這一濃度就是爆炸范圍,亦稱為爆炸極限。爆炸極限通常用百分數(%)表示,其中在空氣中能引起爆炸的最低濃度稱“爆炸下限”,最高濃度稱為“爆炸上限”。在濃度低于或高于這一范圍,都不會爆炸,低于下限既不會爆炸也不會燃燒,高于上限遇明火雖不爆炸,但可能發生燃燒,并有導致爆炸的可能。

掌握爆炸極限可以知其危險程度。爆炸范圍與爆炸危險性成正比,爆炸范圍越大的物質,其危險性也越大。爆炸下限越低的物質,越容易達到爆炸范圍,其危險性也越大。

6)防止可燃氣體與空氣混合成爆炸性物質的具體措施

由于易燃易爆物質只有與空氣混合成適當比例才能形成爆炸性的物質。因此,防爆技術措施就是防止這種條件的形成,主要的具體措施有:

①杜絕漏油、漏液,消滅跑、冒、滴、漏,保持設備密閉性,是防止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有效措施;

②采取通風排氣是防止爆炸性混合氣體或蒸汽在車間或容器內積累形成的一項有效措施;

③在停送煤氣等可燃氣體時,應用蒸汽或隋性氣體置換,是防止形成混合爆炸性氣體的可靠方法;

④進行濃度測定和含氧分析,是鑒別混合氣體有否達到爆炸危險程度的方法,便于根據測定結果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

⑤禁止使用苯類、汽油等洗手、洗衣服、擦地板,以免易燃液體揮發與空氣混合成爆炸性物質;

⑥控制壓力也是防爆的一項重要措施;

⑦采取正確的點火程序,先送煤氣后點火,防止形成爆炸混合氣體從而防止爆炸;

⑧不準用壓縮空氣吹送易燃液體或攪拌易燃產品,不準用廢煙囪作放散管使用,杜絕一切能使空氣與易燃物直接混合的錯誤做法;

⑨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和工藝操作指標,杜絕違章作業和超負荷生產是防止爆炸的可靠保證;

⑩嚴格執行化工設備的定期檢修制度,消除隱患,是實現安全運行、防止爆炸的有效措施。

7)火源種類與杜絕火源的具體措施

杜絕火源是防止火災爆炸的基本措施之一,而火源是多種多樣的,因而具體措施也復雜繁多。從理論和實踐上看,需要杜絕的火源有四大類10種:

①化學火源的預防

a、防明火,禁止吸煙,動火,生火爐;

b、防自燃,防止硫化鐵、帶油破布,棉紗頭自燃,采取隔離措施;

c、防強氧化劑反應著火,杜絕氧化劑進入禁火現場。

②物理火源的預防

a、防摩擦撞擊引起的火源。防止機器軸承摩擦發熱起火,防止工具敲擊磨擦起火,采用銅、鋁合金等不發火花的工具;禁止穿著帶釘鞋、靴進入禁火區;

b、防壓縮熱源和傳導熱,對熱表面要采取隔熱保溫措施。

③電氣火源的預防

a、防電氣設備、線路引起的火源。采用防爆電機,開關或采取隔離措施;防止超負荷運行,嚴禁亂拉臨時電源;

b、防靜電引起的火源。易燃設備管道要有良好的接地;輸送易燃液、氣體時流速不得超過25m/s;防止產生高速噴射現象;

c、防雷擊火花。設防雷保護裝置并定期測試電阻。

④日光火源的預防

a、防日光聚光形成高溫火源。防止凸透鏡,玻璃瓶底和有氣泡的門窗玻璃等日光聚焦作用引燃起火。

b、防日光直射使兩種物質激烈反應而產生的火源。

8)限制火災爆炸蔓延擴大的措施

限制火災爆炸蔓延擴大是防火防爆措施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

①易燃易爆建筑設計和設備布置應符合防火規范的要求;

②采用防爆泄壓裝置,包括安全閥、防爆片(膜)、防爆門、放空管、止逆閥、減壓閥、外泄閥等;

③采用阻火裝置,如安全液封、水封井,阻火器單向閥、防火閘門等。

9)滅火原理、方法與滅火措施

及時熄滅火源、火種是減少火災損失,防止事故擴大的重要方法。

由于燃燒有三個必要條件,因此,只要設法破壞其一個或兩個條件,便能使燃燒終止,達到滅火目的。因此,可把滅火歸納為四種方法:

①窒熄法——缺氧法。

采用石棉布,浸濕棉被,帆布等不燃、難燃材料覆蓋燃燒物,阻止空氣流入燃燒區,使燃燒缺氧而熄滅,也可采用蒸汽,隋性氣體(CO2、N2)滅火,此法對空間小的房屋和設備管道內滅火最為合適。

②冷卻滅火法——降溫法。

即用水直接噴灑到燃燒物上,使燃燒物體溫度降低到燃點以下而終止燃燒,這是最常用的滅火方法。在使用中要特別注意不能用于密度小于水的油類,也不能用于忌水怕水的電石、生石灰、金屬鈉等物質的火災,尤其是電氣著火千萬不可用水澆,以免事故擴大或觸電。

③隔離滅火法——移走,撤離可燃物。

即將燃燒體與可燃物質隔離或搬移開,斷絕可燃物而使燃燒停止。

④抑制滅火法——化學中斷法。

即滅火劑參與燃燒反應而形成穩定分子或低活性游離基,而使燃燒反應停止,干粉和1211滅火劑均屬此類型,適用于電氣、油類、化工產品、可燃氣體以及貴重儀器、設備等各種火災的撲救。

(3)焦化防毒安全措施

1)化工生產防毒安全的重要性

化工生產過程中存在著煤氣、苯、氨、硫化氫、氰化物等物質。由于這些物質具有一定的毒性,浸入人體,會引起中毒。輕則頭暈、惡心,重則神智昏迷甚至死亡。如×鋼焦化廠在85年8月就發生了一起急性苯中毒造成兩人死亡的重大事故教訓。因此,防毒工作在化工安全生產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工業中毒的類型

工業中毒主要分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兩種類型。凡短時間內有較大量的毒物侵入人體突然發生病變的現象,稱為急性中毒。多數是由于生產中發生意外事故而引起的。長時間接觸小劑量毒物致使毒物侵入人體內逐漸引起的病變現象,稱為慢性中毒,一般是由于毒物在人體內積蓄的結果。前者屬于安全技術范疇,后者則屬工業衛生管理。防止急性中毒引起的傷亡事故是化工生產中安全技術方面的重要任務。

3)化工主要毒物種類及其危害性

焦化生產主要毒物如下:苯、萘、硫磺、煤氣、硫化氫、氨氣、一氧化碳等。

4)預防中毒的主要措施

①保持設備嚴密性,消滅跑、冒、滴、漏,是防止中毒最重要的措施;

②加強室內通風排氣是降低有毒氣體濃度,預防中毒的又一重要措施;

③做好毒物濃度測定和分析,掌握毒物濃度變化情況,也是預防中毒的重要手段;

④在毒氣排放場所作業,應站在上風向側,進人有毒危險場所工作,不準單獨作業,要加強聯系,并設專人監護;

⑤禁止在有毒場所休息,更不準睡覺。禁止在有劇毒物存在的場所喝水、吃飯和吸煙;

⑥不準用有毒的苯、汽油等洗手,洗衣服或擦地板;

⑦凡進入煤氣、化工設備、容器內部或下水管道內作業,應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

⑧在有毒場所作業,發現有頭暈、惡心、嘔吐等輕微中毒跡象時,應迅速撤離到空氣新鮮地點休息,發現中毒較重時,應立即送醫院搶救。

(4)化工檢修動火安全技術

1)化工檢修、動火安全的重要性

化工生產系統經過長期運行,由于罐槽塔釜及管道等容器設備內硫化氫、氨等介質及大氣腐蝕,經常引起泄漏甚至穿孔,需要進行定期檢修或臨時搶修。由于化工生產系統具有易燃易爆危險大和易中毒的特性。因而在檢修特別是動火作業中更有發生火災爆炸或中毒事故的可能和危險,確保化工檢修動火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2)化工檢修動火事故案例

[例一]:1979年8月20日×焦化廠江邊粗苯貯罐進行焊接避雷針動火作業時。由于安全措施不力,引起爆炸。造成三人死亡。

[例二]:×鋼焦化廠回收車間氨水澄清槽進行檢修作業,用氧焊割切管道時,發生爆炸,造成兩人死亡三人負傷的重大傷亡事故。

3)檢修動火前的準備措施

為了給化工檢修特別是動火作業創造安全條件,制訂周密的檢修方案特別是安全準備措施,并付諸實施是十分必要的。這些準備措施一般包括:

①隔絕措施:包括有效地切斷煤氣、氨氣、苯蒸氣等物料來源,堵好盲板;

②放空措施:將所要檢修的槽、罐、塔、管道全部徹底放空排凈;

③清掃措施:在插堵盲板、切斷各種可燃物來源并放空后,對各容器設備通入蒸汽進行置換和清掃。同時打開塔、槽、罐、管的頂部放散管排氣,并隨時排出殘渣和冷凝液。清掃置換時間一般在48小時左右,并經檢查確認清掃合格;

④注水措施:由于可燃物與空氣混合是動火作業最危險的因素,凡要動火并可灌水的設備容器都可采取注滿水的辦法,不僅杜絕可燃物與空氣混合,而且將油渣封在水底,還起著直接冷卻降溫的作用,為動火安全提供了可靠條件;

⑤可燃物清除措施:檢修動火周圍的油垢、油渣等可燃物應盡量清除,沒有條件清除的可鋪上砂子覆蓋,槽罐底部清出的油渣要及時運出,以減少著火的危險性;

⑥消防滅火措施:充分準備好包括水管、蒸汽管、砂子(或石棉被),滅火器以及消防車等五道消防滅火防線。

4)檢修動火作業中的安全技術措施

檢修動火前各項準備措施的落實,為安全作業創造了必要的條件,而要確保動火施工作業安全,還必須采取有效的安全技術措施,檢修動火作業的防火防爆安全措施有:

①堅持貫徹動火管理的幾項原則:就是能不動火的不動火;能在下面動火的不在上面動火;能在禁火區外動火的不在禁火區內動火;能在設備容器外動火的不在設備容器內動火;凡可預制的部件事先預制。以縮小動火的范圍。

②實行嚴格的動火管理,凡必須動火作業的,必須按有關規定辦理動火許可證。

③動火設備必須保持敞開,打開人孔,手孔和放散管,嚴禁在密閉的設備管道、容器上動火。

④充分利用蒸汽的滅火防爆性能。凡易燃易爆設備、輸油管道,煤氣管道及設備容器要堅持帶蒸汽動火。蒸汽在空氣中的含量達到35%以上時,能使燃著的火焰熄滅。同時根據蒸汽能將混合氣體沖淡并降低或消失其爆炸極限的原理,對塔、罐、槽和管道動火,要堅持通入蒸汽并在放散管冒出蒸汽的正壓情況下才能動火,以提高動火作業的安全可靠性。

⑤為了防止在電焊過程中被焊設備管道帶電、竄電引起意外事故。接地回路線必須牢固地接在焊接點附近,禁止用其它設備管道作接線回路,以防跳火引起非動火設備著火爆炸。

⑥非動火設備,禁止用鐵器敲打、撞擊。

⑦氧氣瓶、乙炔瓶、電焊機的放置要符合安全規定,下班前,關閉各開關,切斷焊機電源,并采取防雨措施。

⑧對動火或動火場所派專人進行現場監護。

5)檢修和進入容器作業的預防中毒措施

①凡進入槽罐塔等容器內部作業,必須進行危險工作申請,并得到批準。

②必須采取有效的安全隔絕措施,杜絕由于閥門關閉不嚴或誤操作而使有毒介質竄入造成的中毒傷亡事故。

③要切實做好置換和通風。

④按要求進行有毒氣體含量的分析,并達到相關規定。

⑤必須配戴好規定的防護用具,對確有危險的要帶好防毒面具。

⑥進入容器作業人員必須帶安全帶,器外必須設專人監護。監護人必須堅守崗位。

⑦嚴格做到定時(30—40分鐘)輪換作業,一旦出現頭暈、惡心、不適等輕微中毒跡象,必須及時撤離,以防事故擴大。

⑧必須有搶救后備措施。以便及時、迅速、正確地對中毒者進行急救和對事故現場妥善處理,挽救中毒者的生命,減少損失。

篇2:化工生產安全檢修管理制度

化工生產檢修過程中,主要安全事故類型為機器工具傷害、物體打擊、高處墜落、刺割、纏繞、擠壓、電弧光灼傷、中暑、灼燙、中毒、爆炸、著火等,下面介紹化工機械安裝維護檢修中的安全檢修管理制度。

一、一般的安全管理制度

1.安全教育和崗位技術考核不合格者,嚴禁獨立頂崗操作。

2.進入生產區的人員嚴禁吸煙。

3.易燃、易爆場所禁止穿著能產生靜電火花的化纖織物工作服和帶鐵釘的鞋。

4.檢修人員應熟悉工作中碰到的酸、堿和易燃、易爆、有毒物質的性質,避免發生灼傷、燃燒、爆炸和中毒事故。

5.檢修人員應知道沙箱、防毒面具、防火栓、滅火器的位置,并能正確的用它們去滅火。

6.待檢修的設備在檢修以前應由值班主任負責切斷電源,然后接上地線,切斷機器的傳動部分,取下保險開關并掛上警告牌。如設備內附有攪拌器也要卸下。

7.檢修受壓容器、機器、設備和管路之前應將其壓力降低到等于大氣壓。

8、待檢修的機器設備、如果不斷電或未降低壓力,或未將酸、堿和易燃、易爆、有毒介質放凈時,絕對禁止進行修理。

9.嚴禁使用汽油等易燃液體擦洗機動車輛、設備、地坪和衣服等。

10.安全裝置不準隨意拆除、挪用或棄置不用,因檢修拆除的,檢修完畢后必須立即復原。

11.在檢修時不要觸及電動機有電的部分,以及電纜和照明線。

12.使用手電鉆時,工人必須戴上橡膠手套,電鉆外殼應接地。

13.在起重或其他危險工作區域都應掛警告標志,不許外人進入工作區域。

14.檢修時拆開的地板,下班前應復原,如一時不便裝上,要在四周圍上欄桿,防止行人陷落。

15.當機器設備檢修完后,應將所有在檢修時拿開的安全裝置恢復原狀,并根據有關規定進行試壓、試漏、試安全閥、試儀表和聯鎖的靈敏度,然后單體試車和聯動試車。

16.檢修完后應拆除腳手架、臨時電氣線路、警告牌和標志,搬走檢修用的機具,清理設備、屋頂上、地面上的雜物垃圾,達到工完料凈場地清。

二、施工與檢修的安全管理制度

1.企業新建、改建、擴建、技措、大修等工程施工,必須加強組織管理,按審核批準的施工圖紙,編制施工方案(施工組織設計),報請主管廠長或總工程師批準。

凡在廠區及已建工程區域內動土施工,必須向有關部門辦理《動土安全作業證》,弄清擬建區內的地下管網、電纜和水文地質情況。

2.每項工程施工前,施工部門的負責人、工程技術人員、施工員、工長等,在逐級布置生產任務和技術交底的同時,必須逐級進行安全指令和安全措施的交底,不經安全措施交底的工程項目不得施工,工人有權拒絕施工。

3.施工現場,按施工總平面和分部、分項工程施工平面布置,應符合安全要求,安排施工臨建設施及機具、材料和水、電、氣(汽)管網等,都要符合安全、防火和工業衛生要求。

4.施工現場內的坑、井、孔洞、陡坡、懸崖、高壓電氣設備、易燃、易爆場所等,必須設置圍欄、蓋板、危險標志,夜間要設信號燈,必要時指定專人負責,各種防護設施,安全標志,未經施工負責人批準,不得移動或拆除。

5.一切檢修項目均應在檢修前辦理檢修任務書,明確檢修項目負責人,并履行審批手續。

6.檢修項目負責人必須按檢修任務書的要求,親自或組織有關技術人員到現場向檢修人員交底,落實檢修安全措施。

7.檢修項目負責人對檢修工作實行統一指揮、調度,確保檢修過程的安全。

8.根據檢修任務書的要求,生產單位要為檢修單位創造安全檢修條件,沒有辦完交接手續的檢修單位,不得任意拆卸設備、管道。

9.對檢修使用的工具、設備應進行詳細檢查,保證安全可靠。

10.檢修傳動設備、傳動設備上的電氣設備,必須切斷電源(拔掉電源熔斷器),并經兩次起動復查證明無誤后,在電源開關處掛上禁止啟動牌或上安全鎖卡。

11.檢修單位應檢查檢修中需要的防護器具、消防器材的準備情況。

12.檢修單位要檢查《動火安全作業證》、《盲板抽堵安全作業證》、《設備內安全作業證》、《高處安全作業證》、《吊裝安全作業證》、《設備檢修安全作業證》和電氣工作票的審批內容與落實情況。

三、設備內檢修的安全管理制度

1.設備(槽罐、塔、釜、槽車、地下貯池、爐膛、溝道、煙道、排風道等)內作業,必須辦理《設備內安全作業證》。該設備必須與其它設備隔絕(加盲板或拆除一段管道,不允許采用水封或閥門等方法代替),并清洗、置換。

2.要選用符合安全要求的盲板,建立盲板檔案卡片、并進行編號。盲板由各生產車間及設備動力車間分別保管、使用。要指定專人負責抽加盲板工作,指定專人負責監護。

抽加盲板必須確認部位,并掛牌做記號,對較大系統抽加盲板的工作,應繪制盲板分布圖,防止因誤抽加盲板造成事故。在易燃、易爆系統抽加盲板,應在系統卸壓后保持正壓,以防空氣吸入造成事故。

3.進入設備內作業前30min內,要取樣分析有毒、有害物質濃度、氧含量,經檢驗合格辦理了《設備內安全作業證》后方可入內作業。在作業過程中如發現異常,立即停止作業,迅速撤出人員。

4.進入有腐蝕性、窒息、易燃、易爆、有毒物料的設備內作業時,必須穿戴適應的個人勞動防護用品,防毒器具。

5.設備內作業必須設作業監護人,監護人應由有經驗的人員擔任,監護人必須認真負責,堅守崗位,并與作業人員保持有效的聯絡。

6.設備內作業應根據設備具體情況搭設安全梯及架臺,并配備救護繩索,確保應急撤離需要。設備內應有足夠的照明,照明電源必須是安全電壓,燈具必須符合防潮、防爆等安全要求。

7.嚴禁在作業設備內外投擲工具及器材,禁止用氧氣吹風。

8.作業完工后,經檢修人、監護人與使用部門負責人共同檢查,確認無誤,并由檢修負責人與使用部門負責人在進入設備內作業證上簽字后,檢修人員方可封閉設備孔。

檢修完畢后必須做到:一切安全設施恢復正常狀態。根據生產要求抽加盲板、檢查設備管道內有無異物及封閉情況,按規定進行水壓或氣密試驗,并做好記錄備查。檢修任務書歸檔保存。清理現場。

9.檢修后的設備,必須按規程進行試運行,合格后,生產和檢修雙方辦理交接手續。

四、高處作業的安全管理制度

1.凡距墜落高度基準面(從作業位置到最低墜落著落點的水平面)2m及其以上,有可能墜落的高處進行作業,稱為高處作業。

2.高處作業的分級和分類,按《廠區高處作業安全規程》(HG23014)執行。

3.高處作業前,必須辦理《高處安全作業證》,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指定專人負責,專人監護,并嚴格履行審批手續,高處作業許可證的審批手續及審批權限按《化工企業高處作業安全規定》執行。

4.高處作業人員必須經體檢合格,凡不適于高處作業的人員不得從事高處作業。

5.高處作業用的腳手架、吊藍、吊架、手拉葫蘆(鏈式起重機)等,必須按有關規定架設,吊裝升降機嚴禁載人。

6.高處作業人員必須系好安全帶,戴好安全帽,隨身攜帶的工具、零件、材料等必須裝入工具袋,嚴禁上下投擲。

7.高處作業一般不應交叉進行,因工序原因必須在同一垂直線下方工作時,必須采取可靠的隔離防范措施,否則不準作業。在石棉瓦、玻璃鋼瓦上作業,必須采取鋪設踏腳板等安全措施。

8.遇有六級以上的風力或其它惡劣氣候時,應停止高處作業。

9.在易散發有毒氣體的廠房上部及塔罐頂部作業時,應進行現場環境監測,并設專人監護。

10.高處作業人員在鄰近有帶電導線的場所作業時,必須按《電業安全工作規程》中的有關規定,與帶電導線保持安全距離(距離普通電線1m以上,距離高壓電線2.5m以上)。

五、防火安全管理制度

1.根據火災危險程度及生產、維修、建設等工作的需要,經使用單位提出申請,廠安全、防火部門登門審批,劃定“固定動火區”。固定動火區以外一律為禁火區。

2.在禁火區內,除生產工藝用火外,其它可產生火焰、火花和表面熾熱的長期作業(如:化驗室用的電爐、電熱器、酒精燈、茶爐等),均須辦“用火證”,用火證的有效期最多不許超過一年。生產區內禁止用電爐、煤氣爐取暖和熱飯等。用火證上應明確負責人、有效期、用火區域及安全防火措施。用火證一律由安全(防火)部門審批,用火時要將用火證掛在用火點附近備查。

3.在禁火區進行焊接與切割作業及在易燃易爆場所使用噴燈、電鉆、砂輪等可能產生火焰、火花和赤熱表面的臨時性作業,均為動火作業,必須申請“動火安全作業證”。

4.動火作業分三級管理

特殊危險動火作業:在生產運行狀態下的易燃易爆物品生產裝置、輸送管道、儲罐、容器等部位上及其他特殊危險場所的動火作業。

一級動火作業:在易燃易爆場所(即:甲、乙類火災危險區域)的動火作業。

二級動火作業:指除一級動火作業和特殊危險動火作業以外的動火作業。

遇節日、假日或其它特殊情況時,動火作業應升級管理。

5.凡盛有或盛過化學危險品的容器、設備、管道等生產、儲存裝置,必須在動火作業前進行清洗置換,經分析合格后方可動火作業。如進入設備內動火,同時要辦“設備內作業證”。

6.動火作業應有專人監火。動火作業前應清除動火現場及周圍的易燃物品,或采取其它有效的安全措施,配備足夠適用的消防器材或滅火設施。

7.特殊危險動火作業必須制定施工安全方案,落實安全防火措施。動火作業時,車間主管領導、動火作業與被動火作業單位的安全員、廠主管安全防火部門人員、主管廠長或總工程師必須到現場,必要時可請專職消防隊到現場監護。

8.《動火安全作業證》的審批

(1)特殊危險動火作業的《動火安全作業證》由動火地點所在單位主管領導初審簽字,經主管安全防火部門復檢簽字后,報主管廠長或總工程師終審批準。

(2)一級動火作業的《動火安全作業證》由動火地點所在單位主管領導初審簽字后,報主管安全防火部門終審批準。

(3)二級動火作業的《動火安全作業證》由動火地點所在單位的主管領導終審批準。滅火措施

(1)當油類(汽油、煤油、潤滑油等)開始燃燒時,可用砂子撲滅或用氮氣或蒸汽把火焰與空氣隔絕。

(2)當電氣設備(電機、線路等)著火時,應將電源切斷,并用干式滅火機或用氮氣將火熄滅,禁止用水和泡沫滅火器滅火,以免觸電。

(3)撲救有毒、有害物質的火災時,應站在上風向,必要時佩帶防護用具。

(4)車間內發生火警時,應立即通知值班主任及消防隊(火警電話“119”),及時采取滅火措施。

篇3:化工生產設施安全管理制度

1目的和范圍

通過對生產設施安全管理,提高生產設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證安全生產正常運行。

本制度適用于生產設施的建設、生產設施的管理、關鍵裝置及重點部位的管理、檢維修管理、拆除和報廢的管理等。

2編制依據

依據《安全生產法》、《化學危險物品安全管理條例》、《危險化學品從業單位安全標準化規范(試行)》

3職責

3.1生產部負責安全生產設施的設計、建設、調試,組織有關部門

進行驗收。

3.2管理部負責制定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的《應急預案》。

3.3廠級管理人員負責對關鍵裝置和重點部位進行定點承包管理。

4工作程序

4.1生產設施的建設管理

4.1.1新建、改建、擴建項目由管理者代表批準、管理部組織并協調國家認定資質的安全評價機構對該項目進行安全預評價和安全驗收評價。

4.1.2管理部應確保生產設施建設中的安全設施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相關技術標準,并與建設項目的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三同時”)。

4.1.3生產設施中的變更應嚴格執行《變更管理制度》,履行變更程序,并對變更過程進行風險管理。

4.1.4對生產設施的建設應積極采用先進的、安全性能可靠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組織安全生產技術研究開發,不斷改善安全生產

條件,努力提高安全生產技術水平。

4.2生產設施的正常運行管理

各相關部門應建立生產設施安全機制,明確生產安全設施的職責,落實到責任人,建立生產設施臺帳、生產設施技術檔案;對設備出現的故障和檢維修情況及時記錄進“生產設施技術檔案”中。要做到:

實行專人負責安全設施的管理機制,定期對安全設施進行檢查和維護保養,確保安全設施有效運行。安全設施應與設備設施的檢修管理相同,制定安全設施檢維修計劃,并組織實施。安全設施不得隨意拆除、挪用或棄置不用,因檢修拆除的,檢修完畢后應立即復原;

建立特種設備臺帳和檔案,包括原始資料和檢維修資料、檢測資料,要按照國家規定定期進行檢測,確保所使用的特種設備在許可的情況下有效運行,證件齊全。特種設備的操作人員應有有效的操作資格證書;

按照《計量檢測管理體系》有關制度的要求,負責對公司所有安全設施中監控、檢測裝置的安裝和建立設備檔案,負責定期檢查、維護、保養及定期檢驗,保存校準和維護活動的記錄。

4.3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的管理

4.3.1廠級對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的管理

4.3.1.1管理部按照總經理的要求,負責制定廠級管理人員定點承包的安全管理機制,承包點設置“廠級管理人員安全承包責任牌”,承包人對所負責的關鍵裝置、重點部位負有安全監督與指導責任,具體內容如下:

a)指導安全承包點實現安全生產;

b)監督安全生產方針、政策、法規、制度的執行和落實;

c)定期檢查安全生產中存在的問題與隱患;

d)督促隱患整改;

e)監督事故“四不放過”原則的落實;

f)解決影響安全生產的突出問題。

4.3.1.2承包人至少每月到承包點進行一次安全活動,其活動形式包括參加基層班組安全活動、安全檢查、督促整改事故隱患、安全工作指示等,保留活動記錄。

4.3.1.3管理部按照《安全生產獎懲管理制度》對承包人進行考核和公布。

4.3.2職能部門和使用部門對關鍵裝置和重點部位的管理

4.3.2.1管理部建立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的檔案和管理臺帳,注明廠級承包人,并建立安全檢查記錄。

4.3.2.2各歸口職能部門對分管的關鍵裝置、重點部位建立檔案,落實責任到人,定期、定點、定線進行監督或巡檢。

4.3.3車間對關鍵裝置和重點部位的管理

4.3.3.1確認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的危險點,繪制出危險點分布圖,明確安全責任人。

4.3.3.2每月進行一次安全檢查,對查出的隱患和問題及時整改或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4.3.3.3關鍵裝置、重點部位設置專職人員。

4.3.3.4操作人員應經培訓合格并持證上崗。

4.3.4班組對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的管理

4.3.4.1嚴格執行巡回檢查制度。

4.3.4.2嚴格遵守工藝操作、勞動紀律和操作規程。

4.3.4.3按巡回檢查制度定期對安全設施、危險點進行安全檢查。

4.3.4.4及時報告險情和處理存在的問題。

4.3.5應急預案及演練

管理部組織制定、完善關鍵裝置、重點部位應急預案,每半年進行一次演練,確保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的操作、檢修、儀表、電氣等工作人員能夠識別和及時處理各種不正常現象及事故。

5相關制度

《應急預案》、《變更管理制度》、《安全生產獎懲管理制度》、《安全事故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