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生產應急排液防火防爆安全措施
針對石油化工生產中,事故情況下緊急排放可燃液體可能帶來的火災爆炸危險,闡述了在工藝上和設計上應急安全排液應采取的防火防暴技術措施。
在石油化工生產中,可燃液體的應急安全排放,是防止火災、爆炸蔓延擴展的重要措施。甲、乙、丙類的設備均應有事故應急排放設施。為了確保排放安全,防止火災爆炸事故發生,必須從排放設施的設計上、排放工藝上和操作上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
1可燃液體排放設施的功能
可燃液體的應急排放設施主要是用于事故情況下的排放,當生產裝置發生故障,反應物料發生劇烈反應,采取加強冷卻,減少投料等措施難以奏效,不能防止反應設備超壓、超溫、暴聚、分解爆炸事故,應將設備內物料及時排放。尤其是在火災狀態下,為了減少物料損失或防止火災蔓延擴大,并協助滅火,需將裝置內的液態物料泄壓排放。
2可燃液體的排放設施
可燃液體物料的排放系統可以利用專門的設施,或利用通常的工藝管線和容器進行排放。
可燃液體的排放設施有抽送系統和壓力自流系統兩種類型。抽送系統由緊急冷卻器、緊急排液管線、事故儲槽或排放罐等組成。壓力自流系統由緊急排液管線、緊急放空塔、緊急排放池及隔油、轉油和排污系統組成。緊急放空塔、池設施也可以用于抽送系統。
緊急冷卻器是用于冷卻排放的所有料液,使之降溫而消除火災與爆炸危險的安全設備。一般為蛇管式,可以專用,也可以設計成兩用的,即在正常操作時作為冷卻器組的一部分。事故儲槽是專門用于接受冷卻后緊急排泄物料的安全設備,一般為立式鋼罐。容積較大的直接火加熱器、危險性較大的反應器,如氧化、硝化、氯化反應器等,均需裝設事故儲槽。大型石油化工裝置油品的排放,需通過緊急放空塔、池進行。緊急放空塔下段有5~6層擋板,下部進油,上部噴淋冷卻水,緊急放空塔下段的上部還應接入消防蒸汽。緊急放空塔可放在池內,塔池相通,但緊急放空池內應經常保持1/3以上的水,塔底應浸在水面以下。
3可燃液體應急排放的安全技術措施
3.1事故排放設備設置在安全位置
設在廠房里的生產設備或容器,在緊急情況下,其內液體應放流到設在廠房外的地下或半地下專用事故貯槽或排放罐中。廠房到事故儲槽或排放罐的距離應與到設在廠房外的工藝設備相同。從露天裝置或工藝臺架到事故儲槽或排放罐的距離應布置在裝置或臺架范圍以外,不應當將其設在廠房和與這些廠房有聯系的露天裝置或臺架之間。
緊急排液時,緊急放空塔、池都有著火的危險。因此,緊急放空塔、池應設置在安全地帶,通常應與其他裝置或設施的安全距離為30m。用動力輸送緊急排放物料的轉油泵,距緊急排液池的距離應為15m以上。緊急放空塔或緊急排放池應設置在污水處理廠附近,盡量縮短排污管線的距離。
3.2及時啟動排放設施
發生時故事,應能及時啟動安全排放設施。事故閥門通常設在廠房外或第一層靠近出口的位置。如果閥門有遠距離傳動裝置,則事故閥門應安在需放空的設備或裝置附近,起動按鈕要設在廠房外出口旁。事故放空最好是自動打開閥門,并與設備或裝置停止運轉的設施相聯動。起動閥門的自動系統傳感器,要安裝在可能發生火災的區域。
緊急排放的管道要向事故儲槽或排放罐一側傾斜,并且盡可能取直線減少彎曲。除設備閘閥外,所有事故放空管道上不準安裝閘閥。
緊急排放管線要經常檢查,如有可能,應經常用300℃、0.3MPa(表壓)的過熱蒸汽吹掃,以確保其暢通。
3.3事故排放設備應有足夠容積
主要緊急排液安全處理設備的規格,需依據最大緊急排液量來確定。最大緊急排液量一般按在同一時間內只有一個裝置發生事故來考慮。如果幾個裝置或全廠共用一個緊急放空設施,則按一次緊急排液量最大的裝置考慮緊急排液安全處理設施。在煉油廠,一般最大緊急排液量按管式爐或分餾塔底油考慮,如60萬t/a或120萬t/a的催化裂化裝置,一次最大緊急排液量為300m3,50~60萬t/a的熱裂化和延遲焦化裝置為200m3。一個事故儲槽可以同若干個容器相連,其容量不應小于其中最大一個容器的容積。
在車間里,一些容量不大的設備,如計量槽、分配器、壓力箱、燃料柜、淬火池等,不必設置專門的事故儲槽。它們可利用設在室外或設在毗連的廠房內,但需用實體墻分隔開的生產容器作為緊急放空排放儲罐。此時,液體的放空只能采取自流式。
3.4控制排放液體流速
處理事故要求的時間較短,小于10~15min,最好采用抽送和壓放的方式排放,如石油煉制企業的催化裂化裝置,就是采用此法排放其中物料的。利用惰性氣體壓放,既可加快排放速度,又可消除在設備中發生爆炸的可能性。
通常在操作中出現異常事故,或在設備運行中發生故障,或在火災情況下須進行緊急排放的易燃易爆液態物料,都是處于沸點的溫度條件下,通過管線進入緊急放空塔等設備中,若流速過快,易引起閃蒸。另外,排液速率過快時,生產裝置內可造成瞬間真空,吸入空氣或火焰,帶來更大的爆炸危險。因此,應適當控制排放速率。對于密度較大而泄放壓力較小的液態物料,一般閃蒸量較少,緊急排液時間也可較長,一般按30min考慮,如石油煉制企業的常減壓蒸餾、延遲焦化、熱裂化等裝置,主要應采用自流排液方式,經緊急排液管線、緊急冷卻器轉送緊急放空塔、緊急事故罐等儲存處理系統。
緊急排液管直徑應根據排液量和緊急排液的限制時間及安全性來確定。石油煉制企業,60萬t/a或120萬t/a的催化裂化裝置要求緊急排液時間較短,排放管徑應較大,其余裝置的排放管徑一般與加熱爐入口管徑相同。
3.5防止排放設備發生火災爆炸
為了預防排放的液體物料發生閃蒸,蒸出的可燃蒸氣與空氣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緊急冷卻的冷卻面積要足夠大,保證其冷卻效果。緊急放空塔的冷卻水量,應根據最大緊急放空量和泄放物料的溫度確定。
事故儲槽要制成密閉式的。但它在使用過程中可能積存凝結水。此時,若放進高溫液體,可能使水急劇汽化,槽內壓力急劇上升而發生蒸汽物理性爆炸。因此,積存的水要定期放掉。事故儲槽的底要做成有坡度的,以便將水排干凈。
為了防止高溫液體流入封閉式事故儲槽和空氣接觸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而發生爆炸,排放高溫液體之前,要用水蒸氣或惰性氣體吹洗事故儲槽及其管道。
3.6排放設施的安裝符合要求
緊急排放的物料溫度往往較高,因此,緊急排液管線要認真考慮熱補償問題,防止管線受高溫作用,破裂失效。事故放空管道應用水封保護,以防火焰沿管發生蔓延。
事故儲罐上面要安裝呼吸管以控制罐內壓力,呼吸管應對著安全方向,并且阻火器加以保護。如果排放的油品較重,事故儲罐應具有保溫或加熱設施。蒸汽加熱盤管的面積應按48h升溫30℃設計。
幾個裝置共用一個放空塔、池設施排液時,冷卻器就布置在裝置內,由各裝置自行管理。幾個裝置共用一條緊急排液管線時,其連接處必須各加單向閥,防止物料竄流。
緊急放空池應設簡易的隔油設施和可將污油抽送至污油罐或燃料油罐的蒸汽泵或電力油泵。污油泵的輸送能力以8h內送完一次最大排放量選定。池內污水應靠自流流入污水處理廠進行安全和凈化處理,并且宜設置用蒸汽吹掃污水管的接管。
3.7加強消防安全管理
應急排放可燃液體物料屬于火災危險性操作,必須加強消防安全管理。應制訂完善的安全操作規程,并且嚴格執行,確保操作安全。在緊急排液的狀態下應實施消防現場監護,及時處理意外情況。緊急排液后,必須用蒸汽吹掃整個排放管線和冷卻器。
篇2:化工生產帶電作業安全規定安全防護措施
低壓帶電作業的相關規定
(1)低壓帶電作業應設專人監護,使用絕緣柄的工具。工作時,站在干燥的絕緣物上進行,并戴絕緣手套和安全帽。必須穿長袖衣工作,嚴禁使用銼刀、金屬尺和帶有金屬物的毛刷、毛撣等工具;
(2)高低壓同桿架設,在低壓帶電線路上工作時,應先檢查與高壓線的距離,采取誤碰帶電高壓設備的措施。在低壓帶電導線未采取絕緣措施時,工作人員不得穿越。在帶電的低壓配電裝置上工作時,應采取防止相間短路和單相接地的絕緣隔離措施;
(3)帶電作業前,應先分清火、地線,選好工作位置。斷開導線時,應先斷開火線,后斷開地線。搭接導線時,順序應相反。
低壓帶電作業應注意的事項
(1)帶電工作應由經過培訓、考試合格的人員擔任,作業現場至少要有兩人;兩人同桿工作時,只許一人接觸帶電部分。
(2)要有專人監護,在帶電工作過程中監護人不得離開工作現場或委托他人監護;若發現作業人膽怯或有其他不正常身心狀態,應令其停止工作。
(3)要戴絕緣手套和安全帽.穿長袖緊口工作服;嚴禁穿背心、短褲工作。
(4)應使用有完好絕緣手柄的工具;嚴禁用銼刀、金屬尺和帶有金屬物的工具。
帶電作業的安全防護措施
安全防護措施是配電室及現場帶電作業中保證電工作業人員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安全防護的重要措施如下:
(1)帶電作業人員在作業中利用良好的絕緣工具隔離或遮蔽帶電體和接地體。
(2)帶電作業人員必須按規定穿戴合格的絕緣防護用具。
(3)必須檢查使用絕緣合格的檢測電筆、防護器材、作業工具、測量表計和檢修機具等。
篇3:某化工生產設施安全管理制度
1目的和范圍
通過對生產設施安全管理,提高生產設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證安全生產正常運行。
本制度適用于生產設施的建設、生產設施的管理、關鍵裝置及重點部位的管理、檢維修管理、拆除和報廢的管理等。
2編制依據
依據《安全生產法》、《化學危險物品安全管理條例》、《危險化學品從業單位安全標準化規范(試行)》
3職責
3.1生產部負責安全生產設施的設計、建設、調試,組織有關部門
進行驗收。
3.2管理部負責制定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的《應急預案》。
3.3廠級管理人員負責對關鍵裝置和重點部位進行定點承包管理。
4工作程序
4.1生產設施的建設管理
4.1.1新建、改建、擴建項目由管理者代表批準、管理部組織并協調國家認定資質的安全評價機構對該項目進行安全預評價和安全驗收評價。
4.1.2管理部應確保生產設施建設中的安全設施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相關技術標準,并與建設項目的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三同時”)。
4.1.3生產設施中的變更應嚴格執行《變更管理制度》,履行變更程序,并對變更過程進行風險管理。
4.1.4對生產設施的建設應積極采用先進的、安全性能可靠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組織安全生產技術研究開發,不斷改善安全生產
條件,努力提高安全生產技術水平。
4.2生產設施的正常運行管理
各相關部門應建立生產設施安全機制,明確生產安全設施的職責,落實到責任人,建立生產設施臺帳、生產設施技術檔案;對設備出現的故障和檢維修情況及時記錄進“生產設施技術檔案”中。要做到:
實行專人負責安全設施的管理機制,定期對安全設施進行檢查和維護保養,確保安全設施有效運行。安全設施應與設備設施的檢修管理相同,制定安全設施檢維修計劃,并組織實施。安全設施不得隨意拆除、挪用或棄置不用,因檢修拆除的,檢修完畢后應立即復原;
建立特種設備臺帳和檔案,包括原始資料和檢維修資料、檢測資料,要按照國家規定定期進行檢測,確保所使用的特種設備在許可的情況下有效運行,證件齊全。特種設備的操作人員應有有效的操作資格證書;
按照《計量檢測管理體系》有關制度的要求,負責對公司所有安全設施中監控、檢測裝置的安裝和建立設備檔案,負責定期檢查、維護、保養及定期檢驗,保存校準和維護活動的記錄。
4.3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的管理
4.3.1廠級對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的管理
4.3.1.1管理部按照總經理的要求,負責制定廠級管理人員定點承包的安全管理機制,承包點設置“廠級管理人員安全承包責任牌”,承包人對所負責的關鍵裝置、重點部位負有安全監督與指導責任,具體內容如下:
a)指導安全承包點實現安全生產;
b)監督安全生產方針、政策、法規、制度的執行和落實;
c)定期檢查安全生產中存在的問題與隱患;
d)督促隱患整改;
e)監督事故“四不放過”原則的落實;
f)解決影響安全生產的突出問題。
4.3.1.2承包人至少每月到承包點進行一次安全活動,其活動形式包括參加基層班組安全活動、安全檢查、督促整改事故隱患、安全工作指示等,保留活動記錄。
4.3.1.3管理部按照《安全生產獎懲管理制度》對承包人進行考核和公布。
4.3.2職能部門和使用部門對關鍵裝置和重點部位的管理
4.3.2.1管理部建立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的檔案和管理臺帳,注明廠級承包人,并建立安全檢查記錄。
4.3.2.2各歸口職能部門對分管的關鍵裝置、重點部位建立檔案,落實責任到人,定期、定點、定線進行監督或巡檢。
4.3.3車間對關鍵裝置和重點部位的管理
4.3.3.1確認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的危險點,繪制出危險點分布圖,明確安全責任人。
4.3.3.2每月進行一次安全檢查,對查出的隱患和問題及時整改或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4.3.3.3關鍵裝置、重點部位設置專職人員。
4.3.3.4操作人員應經培訓合格并持證上崗。
4.3.4班組對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的管理
4.3.4.1嚴格執行巡回檢查制度。
4.3.4.2嚴格遵守工藝操作、勞動紀律和操作規程。
4.3.4.3按巡回檢查制度定期對安全設施、危險點進行安全檢查。
4.3.4.4及時報告險情和處理存在的問題。
4.3.5應急預案及演練
管理部組織制定、完善關鍵裝置、重點部位應急預案,每半年進行一次演練,確保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的操作、檢修、儀表、電氣等工作人員能夠識別和及時處理各種不正常現象及事故。
5相關制度
《應急預案》、《變更管理制度》、《安全生產獎懲管理制度》、《安全事故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