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氯氣危險性分析安全對策

氯氣危險性分析安全對策

2024-07-23 閱讀 6797

1氯氣生產、儲存過程主要危險因素分析

1.1氯氣(液氯)中毒

在液氯工段如果發生爆炸泄漏,則可造成氯氣外逸導致現場人員中毒事故的發生。導致這一事故發生的原因主要有:氯氣含水分過高導致設備及管道腐蝕;三氯化氮的富集;液氯蒸發器內溫度、壓力過高等生產系統失控;尾氣處理系統發生事故;設備結構材質選擇不當;機械設備密封不嚴;監控系統失控;操作失誤;維修不及時等等。中毒是整個生產裝置中最大的危險有害因素。

1.2火災和爆炸

(1)電解槽的爆炸危險。在電解裝置中,飽和食鹽水通過直流電電解,產生氫氣和氯氣。如果出現異常情況,空氣或氧氣與氫氣相混合達到爆炸極限,電解槽可能發生火災爆炸。同時又由于裝置中存在劇毒的氯氣一旦發生火災爆炸則可能會連帶發生有毒氣體的泄漏,后果將更加嚴重。

(2)管道輸送系統爆炸危險。氯氣總管含氫量大于0.5%,氯氣液化后尾氣含氫量大于4%,都有發生爆炸事故的可能。氫氣管道出現負壓,空氣漏入,形成爆炸性混合氣體。此外在液氯工段,由于三氯化氮的富集,也存在發生爆炸的危險。

(3)氯氣液化和灌裝的爆炸危險。氯氣在液化時,由于氫氣在氯氣液化時的壓力和溫度下仍為氣態,隨著氯氣液化量的增加,氫氣在剩余中的含量隨氯氣液化量就相對增加,極易構成爆炸性混合物。

(4)氯氣儲存的爆炸危險。氯氣儲存設備在氯氣干燥的條件下不會發生腐蝕,但是在含水量超過50ppm后,氯氣就能夠與水作用生成酸,對鋼瓶或容器進行腐蝕,使儲存設備穿孔,導致泄漏爆炸事故;同時產生氫氣,使氯氣的濃度進入爆炸極限范圍;酸性條件下,三氯化氮極為活潑,易發生爆炸。

(5)三氯化氮爆炸危險。NCl3是一種比氯有更強氧化性的氧化劑,在空氣中易揮發,不穩定,純的三氯化氮和橡膠、油類等有機物相遇,可發生強烈反應。如果在日光照射或碰撞“能”的影響下,更易爆炸。

(6)工藝中存在的引爆源。電解工藝過程使用大電流,如果電氣線路接觸不良,絕緣達不到要求,極易產生電火花成為引火源。例如,電解槽槽體接地處產生的電火花;排放堿液管道的對地絕緣不良產生的放電火花;斷電器因結鹽、結堿漏電產生的電火花及氫氣管道系統漏電產生電位差而發生的電火花;電解槽內部構件間由于較大電位差或兩極之間的距離縮小而發生放電火花。此外,存在雷擊放空管引起氫氣燃燒等其它引火源等。

2安全對策措施

2.1防毒措施

重點應集中在現場氯跑、冒、滴、漏以及事故(含未遂事故)氯處理系統。(1)培訓職工學會氯中毒的自我保護及互救知識。(2)不符合設計規范要求和有質量缺陷的設備(含管件閥門)嚴禁用于生產。(3)應在電解、氯氣干燥、液化、充裝崗位合理布點安裝氯氣監測報警儀,現場要通風良好,備有氯吸收池(10%液堿池)、眼和皮膚水噴淋設施、送風式或自給式呼吸器以及急救箱,配置規定數量的過濾式防毒面具或空氣呼吸器。(4)大型氯堿企業最好增設事故氯處理系統,將氯總管、液氯貯罐及其安全閥通過緩沖罐與可以吸收氯的液堿噴淋塔相連,緊急狀況下可自動啟動,平時可以起到平衡氯總管壓力等安全生產控制作用。該系統可以實現遠程計算機管理和控制。

2.2防火防爆措施

(1)設置安全設施和安全裝置。

在設計和建設時,應該嚴格按照有關規范標準設置安全消防防護措施。對處理易燃、易爆危險性物料的設備應有壓力釋放設施,包括安全閥、釋放閥、壓力控制閥等,一旦超壓,可把危險物料泄放到安全的地方;對盛裝氯氣、氫氣、氨氣及氯化氫的設備和輸送管道系統設計在線自動監測儀表;對可能逸出氯氣、氫氣、氮氧化物、氨氣及氯化氫等作業場所設計氣體監測、報警和連鎖系統;設計集中正壓通風控制室,必須保證通風空氣不受污染,空氣吸氣口設計以活性炭或其他吸附劑為過濾介質的過濾器等等防護措施。①設置報警連鎖裝置。通過報警連鎖裝置的設置,將系統各處氯氣壓力、氫氣壓力、槽電壓、人槽鹽水總管壓力、氯氣透平壓縮機的氯氣流量、突然停止交流或直流供電以及重要機械的停機信息輸入自動報警連鎖系統,一旦上述指標(或狀態)失控,連鎖動作,使裝置各部機器、設備、各控制閥門都處于安全狀態。②電解系統的氯氣總管應設置壓力密封槽(正壓安全水封),以便在非常狀態下,氯氣直接排入事故氯氣處理裝置。③在采用氯氣透平壓縮機現場,電解系統氯氣總管應設置氯氣壓密封槽(負壓安全水封),在非正常狀態下,可自動吸入空氣,防止產生大的負壓。④電解系統設置的事故氯氣處理系統,必須配置兩路獨立的動力電源互相切換使用。⑤在氯氣干燥塔出口安裝水分在線分析儀,控制水分超標時的氯氣不得進入壓縮機房。⑥氯氣透平壓縮機工藝配管必須設置防喘振回路,防喘振工況指標(壓力、流量)必須輸入連鎖信號。

(2)建筑防爆要求。

電解工段建筑應符合防爆要求。廠房應為一、二級耐火等級建筑,泄壓面積應超過0.2m2;廠房必須有良好的通風;不得采取折板式屋蓋和槽形屋蓋,以免積聚氫氣。氫氣處理間、壓縮間、氯氣處理間與電解間宜用防火墻分隔,墻上開洞應采取封堵措施。有些工藝設備如氫氣冷卻、鹽水精制、氯氣液化、液氯貯槽等,可采取半露天布置,以減小火災爆炸的危險性。①防止泄漏引起爆炸。設備和管道應保持嚴密。由于氯氣有腐蝕性,管道、設備要經常維修,發現故障及時修理或調換。出現泄漏情況時,要有堵漏和切斷氣源的措施。②防止電解槽爆炸。鹽水中鐵、鈣、鎂和硫酸根離子等有害雜質要進行脫除。生產中應盡可能采用鹽水純度自動分析裝置,觀察鹽水成分變化。陰極網上的隔膜應定期檢修。隔膜應無脫落和附著不均勻的現象,電解槽中鹽水液位應高出隔膜頂端。液位的觀察和控制可用轉子流量計或液位計。電解槽和解汞室的溫度需加以控制。電解槽的溫度宜控制在85℃-95℃,減少氯氣在陽極液的溶解度,減少副反應。解汞室的水溫應保持接近95℃,解汞后汞的含量鈉量宜低于0.01%,一般每班應對含鈉量作一次分析。如果發現單槽中氯內含氫量升高到1%以上,可采取加高鹽水液面或拆開氫氣斷電器,使氫氣從斷電器處排空等措施。為防止氯、氫氣在電解槽中混合,應安裝氯、氫總管的壓力自動調節裝置,當壓力升高時,可自動關閉氫氣回流閥門,加氯氣和氫氣的抽力;安裝氯、氫壓縮機的電動機與整流室的連鎖裝置,以便在電解槽直流電突然斷電時,能自動切斷壓縮機的電動機,并在電動機停轉時能自動切斷電解槽的直流電源,同時向電解廠房、壓縮機房、電解生產的中央控制臺以及整流室發出信號;安裝與氯、氫總管相連的水封系統,將氯氣由水封排入事故處理裝置,而將氫氣放空;在氫氣冷卻和壓送工段安裝水封,以便當氫氣壓縮機的電動機停止運轉而電解槽仍繼續工作時將氫氣放空;氫氣放空管道應裝有阻火器,并通入蒸汽或氮氣。管道輸送系統的防爆要求:電解初期,氫氣系統的氫氣應排空,當氫氣系統的氫氣濃度達98%以上時,才能輸入后續系統。氫氣輸送管道要防止出現負壓,進入空氣,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定期分析氯氣中含氫量和氫氣中含氧量。要求氯氣總管中氫含量在0.5%以下,若含量過高,應及時采取措施,如用惰性氣體沖淡、停車檢修等。轉貼于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3)氯氣液化和灌裝的防爆要求。

①氯氣液化應按氯氣中含氫量來決定,防止殘存的氯氣中的氫含量增加而發生危險。液氯廢氣在正常情況下應控制在3.5%以下,若含氫量過高,應用氮氣或其他惰性氣體沖淡,或用干燥的壓縮空氣稀釋,降低到安全允許范圍。②液氯鋼瓶在充裝環節要嚴格按照《氣瓶安全監察規程》規定充裝;嚴格掌握液氯鋼瓶的充裝系數≤1.25kg/L,灌裝液氯前,應對氣瓶認真檢查,瓶內不得混有有機物,不得有鐵銹等金屬粉末。瓶內必須留有0.05MPa的余壓,以避免有水或液態化學物品吸入瓶內造成腐蝕或反應爆炸。液氯鋼瓶充裝時,瓶內要留出一定的氣相空間,不得超量充裝。為了防止充裝過量,充裝后應認真填寫充裝記錄。充裝后嚴格執行復驗制度,發現超量充裝要立即處理。

(4)氯氣儲存的防爆要求。

儲存液氯鋼瓶的倉庫應符合《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J16—2006中有關規定,庫房結構能使逸出氣體不滯留在室內,通風效果良好,室溫不超過40℃,嚴禁露天堆放;液氯鋼瓶入庫前要檢查是否漏氣,安全附件是否齊全,確認無泄漏和附件完整后才可入庫。液氯鋼瓶不得接觸高溫、明火,防止陽光直射。液氯應與可燃物、有機物或其他易氧化物質隔離,與乙炔、氨、氫氣、烴類、乙醚、松節油、金屬粉末等隔離。搬運時要帶好鋼瓶的安全帽及防震橡膠圈,避免滾動和撞擊,防止容器受損。嚴禁用火、熱水或蒸汽加熱汽化使用。儲存容器中液氯的含水量應該控制在500ppm內,防止生成酸,造成危害。

(5)預防三氯化氮爆炸。

為防止三氯化氮大量形成和積蓄,必須嚴格控制精鹽水總銨量低于4mg/L,氯氣干燥工序所用冷卻水不含銨,液氯中三氯化氮含量低于50×10-6,與液氯有關的設備應定時排污且排污液內三氯化氮含量必須低于60g/L,否則應采取緊急處理措施,有條件的企業最好增設三氯化氮破壞裝置。

(6)控制和消除引爆源。

生產中應盡量消除電氣火花引燃源,避免進行可能產生火花的作業。電解槽食鹽水入口處和堿液出槽處、氫氣系統與電解槽的陰極箱之間也應有可靠電氣絕緣,整個氫氣系統應有良好接地。氯、氫輸送設備和管線保持良好的接地,接地電阻應小于100Ω,防止靜電積蓄引爆。廠房應有防雷設施,氫氣放空管的避雷針保護應高出管頂3m以上。

篇2:突發性大面積氯氣泄漏事故的應急救援

作為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氯氣廣泛用于制造各種含氯化合物、造紙、印染及自來水消毒等工業。為便于大量貯存、運輸,氯氣通常是以液態、帶壓充裝在鋼瓶、槽罐等容器中。在氯氣灌注、貯運和使用過程中,若鋼瓶、槽車等容器密封不良或操作不當,則極有可能導致大量氯氣泄漏。氯氣是黃綠色、具有刺激性的劇毒氣體,空氣中最高允許濃度為1mg/m3,當達到12.5g/m3,吸入會立即死亡,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德軍曾把氯氣作為軍事毒氣用于戰場。因此氯氣一旦泄漏極易造成重災。2004年4月15日發生于重慶天原化工總廠的氯氣泄漏事故一度使舉國震驚,談“氯”色變。

針對氯氣泄漏事故的應急救援,各地消防部隊通過近兩年的崗位練兵活動,對其基本程序和技戰術都已有所認識。但突發性重特大氯氣泄漏事故,尤其是造成大面積擴散污染的,又呈現出工作區域廣、作業時間長等一些新的特點。因此,應急救援中除加強必要的防護外,以下幾個方面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一、疏散和搶救人員工作。疏散和搶救人員是救援工作中最緊要、最迫切的任務,也是開展救援工作、減少災害損失的關鍵所在。發生突發性大面積氯氣泄漏事故時,往往涉及范圍廣,被困人員多,如1979年浙江溫州電化廠氯氣泄漏事故中疏散近8萬人,2004年重慶天原化工廠氯氣泄漏事故中疏散近15人。疏散和搶救大量人員時要做到:一是明確疏散方向。救援人員在進入污染區域之前,應根據當時的氣象、地形地貌等情況,確定安全方位。冒失進入污染區,常常會因煙霧彌漫而迷失方向。在化學救援中,有過將被困人員引向下風方向而再遭危害的慘痛教訓。二是采取防護措施。污染區域大,行走路線長,撤離前應先指導被困人員做好個人防護,尤其是對嬰幼兒要加強防護(嬰兒防護袋)。缺乏防護器材時,可就地取材,采取簡易防護措施,如將衣服、毛巾等織物浸濕后捂住口鼻,快速轉移至安全區域。在重慶氯氣泄漏事故中,正是這一措施才使絕大多數人免受毒害。此外,還應攜帶小紅旗等標志物,以便于對大量人員的引導。

二、現場偵檢工作。在氯氣泄漏事故現場,利用儀器進行偵檢,并將偵檢結果作為行動依據,這是眾所周知的。在大面積氯氣泄漏事故應急處置過程中這一點同樣重要。由于面廣點多,監測時可采取固定點和巡回監測相結合的方法,居民密集區和交通要道應作為監測重點。此外,為提高救援效能,避免潛在危害,偵檢工作中應克服兩種錯誤傾向:一是注重前期監測而忽視持續監測。監測工作應貫穿救援工作全過程,監測結果應及時報告現場指揮部。2004年重慶氯氣泄漏事故中,正是根據持續監測結果,及時縮小警戒區,使疏散出的居民及時返家,減輕了壓力,緩解了矛盾。二是注重氣相監測而忽視液相監測。氯氣在空氣中有較大毒害性,而溶入水中,易與水作用生成鹽酸和次氯酸,有很強的腐蝕性。因此必須要加強液監測相,防止廢液外流造成污染,更應防止水源污染而造成危害。

三、污染洗消工作。液氯泄漏到空氣中,很快就氣化轉變為氣態,擴散性強,尤其是泄漏量大時,在一定的空間有明顯壓力。因此,洗消時必須做到:一是在事故現場要設置多道水幕,并用水槍壓制,阻止氯氣云團外擴。二是洗消劑應有所選擇,越在內圈,堿性應越強,外圍用水即可。三是對流淌廢液要進行洗消。應盡早組織人員用沙袋或水泥袋筑堤堵截或導流,或在適當地點挖坑以容納廢液,再集中洗消。四是要對部分參戰人員和被污染的器材裝備實施洗消,并對深入重危區的作業人員進行必要的健康檢查。

四、防火防爆工作。氯氣本身不能燃燒,但與氧氣一樣有強烈的氧化性,與氫氣、甲烷等形成的混合氣體極易爆炸,并能使一些在通常情況下難燃的物質迅速燃燒。這一性質在這起事故中也充分表現出來。在事故現場我們看到,氯氣云團所擴散到的地方,綠色的油菜、麥苗都變成“金黃”一片,這就是其強氧化作用的結果。因此,氯氣泄漏現場也應清除火源,隔離可燃物。在這起事故中,貨車上所載的氣瓶若有可燃氣體泄漏,那后果將不堪設想。

篇3:氯氣應急處理指南

?氯氣屬劇毒品,室溫下為黃綠色不燃氣體,有刺激性,加壓液化或冷凍液化后,為黃綠色油狀液體。氯氣易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等有機溶劑,微溶于水。溶于水后,生成次氯酸(HClO)和鹽酸,不穩定的次氯酸迅速分解生成活性氧自由基,因此水會加強氯的氧化作用和腐蝕作用。氯氣能和堿液(如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鉀溶液)發生反應,生成氯化物和次氯酸鹽。氯氣在高溫下與一氧化碳作用,生成毒性更大的光氣。氯氣能與可燃氣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液氯與許多有機物如烴、醇、醚、氫氣等發生爆炸性反應。氯作為強氧化劑,是一種基本有機化工原料,用途極為廣泛,一般用于紡織、造紙、醫藥、農藥、冶金、自來水殺菌劑和漂白劑等。

?一、理化性質(見表1)

表1

分子量:70.9

熔點(℃):-101

沸點(℃):-34.5

相對密度(水=1):1.47(液氯)

飽和蒸氣壓(kPa):506.62(10.3℃)

相對密度(空氣=1):2.48

臨界溫度(℃):144

臨界壓力(MPa):7.71

溶解性:易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等有機溶劑,微溶于水

二、中毒急救

1.毒理學

急性毒性:LC50:293ppm/m3,1小時(大鼠吸入)

氯是一種強烈的刺激性氣體,經呼吸道吸入時,與呼吸道粘膜表面水分接觸,產生鹽酸、次氯酸,次氯酸再分解為鹽酸和新生態氧,產生局部刺激和腐蝕作用。新生態氧的氧化作用較鹽酸強,是有活力的原漿毒。次氯酸也具有明顯的生物學活性,它可破壞細胞膜的完整性和通透性,進入細胞,直接與細胞漿蛋白質反應,引起組織炎性水腫、充血甚至壞死。由于肺泡壁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漿液滲透到肺間質與肺泡,形成肺水腫。此外,氯也能直接吸收而引起毒作用,如高濃度氯吸入后引起迷走神經反射性心跳停止或喉頭痙攣而出現猝死。氯氣主要作用于支氣管和細支氣管,也可作用于肺泡引起肺水腫。

氯中毒死亡的病理改變。數分鐘內猝死的病例可見氣管、支氣管粘膜干枯,呈白色毛玻璃狀,肺臟縮小、干枯或呈黃褐色。顯微鏡下檢查見凝固性壞死、肺泡出血、肺水腫,心臟擴大。數小時至3天死亡的病例可見支氣管粘膜壞死脫落,小支氣管可被壞死脫落的粘膜堵塞。粘膜下組織水腫、充血、點片狀充血。肺臟擴大、重量增加,可見肺水腫伴肺不張、肺氣腫、肺出血,并有嗜酸性透明膜形成,毛細血管充血或血栓形成。這種變化最終導致通氣障礙及肺彌散功能障礙。由于肺泡血流不能充分氧合,肺靜、動脈分流,產生低氧血癥,致使心腦、肝、腎等多臟器功能障礙。

氯氣對人的急性毒性與空氣中氯濃度有關,其劑量和效應的關系見表2。

表2?氯氣的劑量-效應關系

氯氣濃度

效應

0.2~3.5ppm

聞到氣味(可產生一定的耐受性)

1~3ppm

輕微的粘膜刺激,可忍受1小時

5~15ppm

中度上呼吸道刺激

30ppm

立即產生胸痛、呼吸困難、咳嗽、惡心嘔吐

40~60ppm

中毒性肺炎和肺水腫

430ppm

30分鐘以上死亡

1000ppm

數分鐘內死亡

?2.中毒癥狀

皮膚損傷:接觸高濃度氯氣或液氯,可引起急性皮炎及灼傷,長期接觸低濃度氯氣可引起暴露部位皮膚燒灼、發癢,發生痤瘡樣皮疹或皰疹。

眼部損傷:氯氣可引起眼痛、畏光、流淚、結膜充血、水腫等急性結膜炎,高濃度時,造成角膜損傷。

急性中毒主要是根據呼吸系統損害的嚴重程度劃分,一般分為刺激反應、輕度、中度和重度中毒。

(1)刺激反應:出現一過性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癥狀,肺部無陽性體征或偶有少量干性羅音,一般于24小時內消退。

(2)輕度中毒:主要表現為支氣管炎和支氣管周圍炎,有咳嗽、咳少量痰、胸悶等。兩肺有干什羅音或哮鳴音,可有少量濕性羅音。肺部*線表現為肺紋理增多、增粗、邊緣不清,一般以下肺葉較明顯。經休息和治療,癥狀可于1~2天內消失。

(3)中度中毒:主要表現為支氣管性肺炎、間質性肺水腫或肺泡性肺水腫。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癥狀加重,胸悶、呼吸困難、陣發性嗆咳、咳痰,有時咳粉紅色泡沫痰或痰巾帶血,伴有頭痛、乏力及惡心、食欲不振、腹痛、腹脹等胃腸道反應。輕度紫紺,兩肺有干性或濕性羅音,或兩肺彌漫性哮鳴音。上述癥狀經休息和治療2~10天后會逐漸減輕而消退。

(4)重度中毒:在臨床表現或胸部*線表現中具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即屬重度中毒:

①臨床表現:吸入高濃度氯氣數分鐘至數小時出現肺水腫,可咳大量白色或粉紅色泡沫痰,呼吸困難、胸部緊束感,明顯發紺,兩肺有彌漫性濕性羅音;喉頭、支氣管痙攣或水腫造成嚴重窒息;休克及中度、深度昏迷;反射性呼吸中樞抑制或心跳驟停所致猝死;出現嚴重并發癥如氣胸、縱隔氣腫等。

②胸部*線表現:主要早廣泛、彌漫性肺炎或肺泡性肺水腫。有大片狀均勻密度增高陰影,或大小與密度不一,邊緣模糊的片狀陰影,廣泛分布于兩肺野,少數呈蝴蝶翼狀。重度氯中毒后,可發生支氣管哮喘或喘息性支氣管炎。后者是由于鹽酸腐蝕形成瘢痕所致,難以恢復,并可發展為肺氣腫。

3.急救措施

(1)皮膚接觸時,按酸灼傷進行處理。應立即脫去污染的衣著,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氯痤瘡可用地塞米松軟膏涂患處。

(2)眼睛接觸時,提起眼瞼,用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徹底沖洗,滴眼藥水。

(3)若吸入,則應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如果呼吸心跳停止,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術。

(4)解毒治療

①合理氧療:使動脈氧分壓維持在8~10kPa,O2sat>90%。發生嚴重肺水腫或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時,給予鼻面罩持續正壓通氣(CPAP)或呼氣末正壓通氣(PEEP)療法。呼氣末壓力不宜超過0.49kPa(5cmH2O),還須注意對心肺的不利影響,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②糖皮質激素:應用原則是早期(吸入后即用)、足量(每天用地塞米松10~80mg)和短程,以防治肺水腫。

③維持呼吸道通暢:可給予支氣管解痙劑和藥物霧化吸入,如沙丁胺醇、丙酸倍氯米松等氣霧劑,β2*如特布他林等。必要時可以進行氣管切開術。

④去泡沫劑:肺水腫時可用二甲基硅油氣霧劑0.5~1瓶,咳泡沫痰者用1~3瓶。酒精作為去泡沫劑雖有一定療效,但可能會加重粘膜刺激。

⑤控制液體入量:早期應適當擰制進液量,慎用利尿劑,一般不用脫水劑。

三、泄漏處置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處,并立即進行隔離,根據現場的檢測結果和可能產生的危害,確定隔離區的范圍,嚴格限制出入。一般地,小量泄漏的初始隔離半徑為150m,大量泄漏的初始隔離半徑為450m。應急處理人員應佩戴正壓自給式空氣呼吸器,穿防毒服。盡可能切斷泄漏源。泄漏現場應去除或消除所有可燃和易燃物質,所使用的工具嚴禁粘有油污,防止發生爆炸事故。防止泄漏的液氯進入下水道。合理通風,加速擴散。噴霧狀堿液吸收已經揮發到空氣中的氯氣,防止其大面積擴散,導致隔離區外人員中毒。嚴禁在泄漏的液氯鋼瓶上噴水。構筑圍堤或挖坑收容所產生的大量廢水。如有可能,用銅管將泄漏的氯氣導至堿液池,徹底消除氯氣造成的潛在危害。可以將泄漏的液氯鋼瓶投入堿液池,堿液池應足夠大,堿量一般為理論消耗量的1.5倍。實時檢測空氣巾的氯氣含量,當氯氣含量超標時,可用噴霧狀堿液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