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化學災害事故處置程序方法

化學災害事故處置程序方法

2024-07-23 閱讀 1816

化學災害事故情況復雜,波及范圍廣,極易造成環境污染。

掌握其處置程序及方法,對于減少災害損失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次生災害至關重要。

一、偵檢

偵檢是化學災害事故處置的首要環節,不論是已知還是未知的化危品,這都是必不可少的,偵檢的方法通常有三種:儀器檢測、試管檢測、儀器試管同時檢測。

(一)儀器檢測

儀器檢測是一種最便捷最常用的方法,但由于儀器本身攜帶的傳感器僅限于幾種化學物質并多次重復使用,故其檢測精確度受到一定的限制。常用的檢測儀器設備有:M*ZI偵檢儀、紅外線傳感器、光化學遙感儀等器材。

(二)試管檢測

試管檢測是一種較為復雜但檢測效果最為精確的方法。試管檢測主要是通過不同檢測試管PH值對不同化學物質的感應來鑒定某種化學物質的品名、濃度,試管檢測由于是一次性的,所以其價格相對儀器而言又是比較昂貴的。

(三)儀器試管同時檢測

這種檢測方法主要是針對較為復雜的大型化學災害事故,通過儀器對事故現場進行初步檢測,以盡快確定警戒范圍及作業人員必要的個人防護;通過試管檢測,以進一步明確化學品的品名,理化性質,為指揮員確定處置對策提供依據。

在此需要說明的一點,人通過儀器和試管不是對任何化危品都能進行偵檢的,如β射線的偵檢工作只能由機械人來完成。

二、警戒

警戒是根據化危品波及的范圍,為減少人員傷亡或其它次生災害而劃定的一個區域。這個區域的設置,即要考慮化危品的性質、數量,還要考慮事故現場的地理、氣象情況。對于易燃易爆化危品,其警戒半徑一般定為500-100米;對于核放射性物品,

警戒半徑一般定為300米。

警戒區設置要根據化危品的不同種類,設置不同的警戒標志,在警戒區外圍適當位置(上風、側風便于觀察事故現場)設置進出口,停放車輛,存放器材裝備,洗消檢測區、著裝登記處。

三、處置

針對不同化學災害事故,其處置的手段主要有:關閥斷料,堵漏、稀釋、回收、取樣等,在有人員被困或需要進行人員疏散時,應在處置的同時,堅持先救人的思想。

擔負處置任務的人員(化學救援小分隊、化學救援小組),通常在其它人員進行偵檢、警戒的同時,著裝個人防護裝備待命。進入警戒區作業人員要盡量減少,在出入口處設人員看守,指揮員在進口處的記錄板上登記處置人員的姓名、進出時間、空氣呼吸器壓力等。

(一)關閥斷料。主要是關閉物料進入口的閥門,以減少化危品的輸入和泄漏量,這僅限于設有閥門且閥門未被破壞的。

(二)堵漏。主要是利用堵漏槍、堵漏袋、木楔、堵漏膠對設備、容器、管道、閥門破損部位實施密封,以減少化危品的泄漏量及所引起的化危品擴散范圍。對于易燃易爆氣體、液體在著火情況下的堵漏,則必須考慮冷卻供給強度和在滅火任務完成后實施。對于大開口并處于穩定燃燒的泄漏,實施滅火堵漏是不可能的。

(三)稀釋。主要是利用開花噴霧水槍、水力排煙機對危險區域內泄漏出的氣體和揮發性液體等進行驅散,以降低空氣中化危品的濃度,避免可能產生的爆炸、燃燒和毒害。

(四)回收。主要是對泄漏到陸地和水里的化危品進行收集,以減少環境污染和次生災害。回收的方法是:陸地可用收集袋回收桶;水里可用圍堤、浮艇泵進行抽吸。回收應根據化危品的性質和貯罐的材質,選用相應材質的回收桶。

(五)取樣。主要是對因爆炸或長期因風吹雨淋的化危品,在其標簽模糊不清,或不知其品名的情況下,進行現場取樣,為確定處置對策和分析災害事故原因提供依據。取樣的方法,可通過長、短不一的吸液管提取,盛裝在密閉的玻璃瓶內,置于樣品箱內,一份現場檢測,一份送化工實驗室檢測,一份備用。

四、洗消

洗消主要是對警戒區作業人員、器材裝備進行清洗,消除化危品對人體和器材裝備的侵害。洗消必須在出口處設置的洗消間或洗消帳篷內進行。洗消殘液要集中回收,避免二次污染。洗消過程是重復進行的,直到檢測確認無污染為止。

五、輸轉

主要是對回收的化危品通過輸轉車送到環保部門進行無害處理。

篇2:化學災害事故處置中個人防護規范

近年來,隨著泄漏、爆炸、火災等化學災害事故的不斷發生,消防官兵所承擔的處置任務越來越重,難度越來越大。部分消防官兵在處置這類事故中,由于缺乏自身保護意識和安全防范措施,發生中毒、燒傷、甚至死亡等事故,嚴重影響了部隊官兵的士氣和戰斗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滅火救援的正常進行

一、處置化學災害事故中引發傷亡事故的原因

1、自身防護意識差。由于客觀條件和裝備的制約,沒有認真開展化學災害事故處置方法的業務訓練,即使開展也往往是走過場,缺乏針對性,有些基層中隊往往偏重技術、戰術的訓練,忽視安全防護知識的教育與學習,片面強調不怕苦、不怕死、勇于獻身的精神,忽視科學指揮,謹慎操作,細致踏實的作風,在進行總結時,只重視成功的經驗,忽視錯誤的、失敗的教訓,即使談教訓也是輕描談寫,敷衍了事,部分消防官兵自然而然談化了自身防護意識,在不熟悉、不了解、不掌握化學危險品的理化性質和安全防護知識的情況下,一味沖鋒在前,有的消防官兵在處置化學危險品泄漏、火災、爆炸中,不佩戴個人防護裝備,有的不善于利用地形地貌等有利條件保護自己,甚至極少數人盲目蠻干,結果引起中毒、傷亡。

2、處置方案不明,措施不當。處置化學災害事故,必須要有正確的處置方案和戰術應用、保障、補救措施,這是處置行動能否成功的關鍵。當遇到化學災害事故時,由于缺乏處置方案,處置程序不清,導致一些消防官兵驚慌失措,處置行動缺乏章法,缺乏戰法,處置環節把握不準,程序混亂錯誤,安全防護措施不落實,該警戒的不警戒,該冷卻的時候不冷卻,該掩護的時候不掩護,該疏散的時候不疏散,該撤退時候不撤退,僅僅憑借“不怕死”的大無畏精神,不依靠科學客觀的理論依據和現場情況,盲目蠻干,從而導致消防官兵的中毒、傷亡。

3、指揮員判斷失誤。消防隊官兵流動性大,人員交流變換頻繁,部分指揮員調任新崗位后,對化學危險品泄漏處置和火災撲救的對象、場所和處置預案不熟悉、不了解,特別是對即將發生或可能發生的險情認識不足,意識不強,準備不充分,缺乏防范,措施不力,有的潛意識中存有“不會有大問題”的僥幸思想,有的沒有經驗而缺乏思想準備,有的甚至作出錯誤決策而導致人員中毒、傷亡。

二、加強化學災害事故處置中個人防護的措施

1、調查研究、摸清情況、制定預案。一是要經常深入生產、儲存、運輸、使用化學危險品的單位,了解各類化學危險品的存量、危險特性、處置方法,對重點單位要普遍制定處置預案,特別是對發生泄漏、火災爆炸事故后涉及面廣、危害大、會引起群死群傷的重點要害單位,要詳細制定政府聯動預案,并適時開展演練,而且還應統計責任區或作戰區域化學危險品生產、儲存物種和數量底數。同時,必須熟知該轄區或作戰區域重點單位的地形地貌、周圍環境、道路水源,熟知化學危險品的處置程序和處置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打有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

2、加強理論學習、夯實業務基礎。“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只有未雨綢繆,才能真正將防護安全工作落到實處。消防中隊要十分重視防護安全知識的教育,把它真正列入日常教育訓練的重要議事日程和重要環節,切忌流于形式,防護安全知識教育重點要學習有關化學知識,學習化學危險品的分類及危險特性,了解并掌握常見化學危險品泄漏及其火災爆炸時的處置方法,尤其是各級指揮員更要熟知化學事故搶險救援的組織指揮程序和方法。防護安全教育要有針對性,要針對訓練項目講安全,針對防護用品和器材裝備講安全,針對處置對象和處置方法講安全,針對行動步驟和處置要點講安全,針對經驗教訓和身邊案例講安全。

篇3:化學災害事故處置規程

1、到場救援車輛堅持停靠上風或側上風方向,選擇上風或側上風方向水源,堅持在上風或側上風方向部署陣地,從上風或側上風方向實施戰斗展開。

2、成立現場救援指揮部,實施統一指揮,公安、醫療救護等相關單位各司其責,做好救援協助工作。

3、做好個人防護,特勤隊員進入危險區域要佩戴空氣呼吸器,著防毒衣或防化服。

4、詢問知情人,了解被困人數,泄漏的物質、時間、部位、周邊單位、居民、地形、供電、火源等情況。

5、使用檢測儀器測定泄漏物質、濃度、擴散范圍,確認設施、建(構)筑物險情,確定攻防路線、陣地、工藝處置措施等。

6、根據詢問情況、檢測結果設置警戒區域,警戒區域劃分為重危區、輕危區和安全區,在安全區外視情設立隔離帶,嚴格控制各區域進入人員、車輛,并逐一登記。

7、成立救生小組,攜帶救生器材迅速進入危險區域;搜尋遇險人員,采取正確救助方式,將所有得救的人員轉移至安全區域,對救出人員進行登記和標識,將需要就醫的人員交由醫療急救部門搶救。

8、占領水源、鋪設干線、設置陣地、有序展開;鋪設水幕水帶,設置水幕。稀釋、降解泄漏物的濃度,采用噴霧水槍形成水幕墻,防止泄漏物向重要目標或危險源擴散。

9、采取關閥斷料等工藝措施和覆蓋、切封等滅火方法,有效撲滅火災。

10、根據泄漏情況,嚴密制定堵漏方案,可采取吸附、中和、密封、轉移等方法予以控制。

11、處置大型化工裝置、設施、油罐火災,應及時要求案發單位的技術人員到場協助,控制或時,遏制爆炸。

12、設置洗消站。對所有參戰人員、器材裝備進行全面洗消,洗消污水的排放必須經過環保部門的檢測,以防造成次生災害。

13、清理現場,撤除警戒,做好移交,安全撤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