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災害事故現場處置方案
1水害事故風險分析
1.1事故類型
水害事故
1.2區域和地點
多發生在采掘工作面。
1.3事故可能發生的季節和造成的危害程度及影響范圍
1.3.1水害多發生在雨季。其它時間只要導通地表水、地下水都可能發生水害事故。
1.3.2巷道和采掘工作面出現淋水時,使空氣溫度增大,惡化了勞動條件,影響勞動生產率和職工身體健康。
1.3.3礦井水對各種金屬設備、支架等,均有腐蝕作用,會縮短其使用壽命。
1.3.4礦井水的存在,生產過程中必須安設專門的管路、水泵等設備進行排水,增加了原煤成本和工作量。
1.3.5當發生突然涌水或其水量超過排水能力時,輕則造成局部停產,重則可能造成淹井,使財產受到損失并危及井下作業人員的生命安全。
1.3.6影響煤炭資源的回收和煤炭質量。由于礦井受到水的威脅,有時就需要留設保安防水煤柱,這必然會影響煤炭資源的充分利用,有的甚至難以開采。
1.3.7事故可能影響到一個工作面或一個盤區,甚至是整個礦井。
1.4水害事故前預兆
1.4.1作業地點掛紅、掛汗、空氣變冷、出現霧氣、水叫、頂板淋水加大、頂板來壓、底板鼓起或產生裂隙出現滲水、有臭味等。
1.4.2探放水鉆進時,發現煤巖松軟、片幫、來壓或鉆孔中的水壓、水量突然增大,以及有頂鉆等異狀。
1.5可能引發的次生、衍生事故
水害事故可能引發冒頂片幫、中毒窒息、停電事故。
2應急工作職責
2.1成立事故應急自救小組
組長:基層單位負責人
副組長:基層單位副職、技術主管、班長
成員:基層單位全體作業人員
2.2應急自救小組職責
2.2.1專業教育、日常培訓。
2.2.2組織指揮實施自救行動。
2.2.3向上級匯報事故情況,發出救援請求。
2.3人員職責
2.3.1區隊長:根據事故現場的實際情況制定應急救援方案,積極組織區隊人員開展自救工作;及時向礦調度室匯報事故現場的基本情況及現場救援工作等信息;協調救援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2.3.2區隊技術人員:是區隊長組織開展自救工作的助手,在區隊長領導下組織參與制訂應急救援方案;準備與事故救援相關的技術資料。
2.3.3副隊長:根據區隊制定應急救援方案,負責組織好處理事故所需的人員、材料、設備等,帶領人員進行救援工作;負責完成區長安排的某一方面的搶救工作;及時向礦調度室匯報事故現場的基本情況以及正在進行的救援工作等事故信息。
2.3.4區隊值班人員:事故發生后及時了解事故經過、人員傷亡以及現場基本情況等詳細的事故信息,并立即將情況報告區隊長、礦調度室,通知區隊管理人員以及區隊應急自救組織的職工到值班室集合,及時向礦指揮部匯報事故信息,協調事故救援工作中的其他事項。
2.3.5班長:采取措施控制災情;及時匯報現場事故及救援信息;積極組織現場救援或者引導避災。
2.3.6職工:按照事故應急救援方案以及措施的要求,在事故救援指揮部指揮下積極開展救援工作。
3應急處置
3.1事故應急處置程序
3.1.1發生事故,現場跟班隊長、班組長、瓦檢員及現場其它人員要通過各種通訊方式向礦調度室匯報,同時組織現場人員立即按照避災路線撤離;設置危險警示標識;為救護人員做好向導。
3.1.2礦調度室立即指導現場人員安全撤離,停止災區供電(掘進工作面不得停電),同時向礦長,迅速通知礦山救護隊進行救援;通知醫療組趕赴現場待命。
3.1.3立即啟動礦級預案,搶險救災指揮部所有人員迅速到位,研究決定采取的現場應急處置措施。相關部門要做好搶險救災的設備物資、圖紙的準備工作。
3.1.4調度室要立即通知作業區隊、相關科室負責人及其他人員在調度室集合待命。
3.1.5搶險救災指揮部責令相關單位清查傷亡人數。派遣救護隊員災區偵查,根據災區地點及波及范圍制定和完善救援方案。
3.1.6搶險救災指揮部責令救護隊救援按方案進行有計劃的人員救治、搶險救災救災工作。
3.2現場應急處置措施
3.2.1井下發生透水事故后,事故現場區隊長、班組長、安全員在搶險救災人員未到位之前,必須采取現場應急措施,盡可能縮小事故范圍,減少損失,為搶險創造有利條件,應急措施包括下列內容:
3.2.1.1現場災害發生初期,區隊長、班組長、安全員要穩定遇難人員情緒,清點災區人數,把握一切機會協助受傷受驚人員脫離險區和搶救遇險者,最大限度的減小傷亡。
3.2.1.2做好自身的安全防護,透水事故初期,組織在場人員抗災,要根據水害情況和現有條件盡可能的進行堵水或避水,緩延時間組織人員正確進行搶救。
3.2.1.3必須及時將災情向礦調度室匯報,以最有效、最迅速的方式向可能受到威脅的地區人員發出警報。協助礦山救護隊盡快趕到災區營救遇難人員。
3.2.2井下發生水害后,事故現場不具備搶險條件,或可能危及人員安全時,應立即清點人員,并用最快的方法通知附近地區的人員一起在班組長指揮下,按照《礦井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中所規定的路線撤離。
3.2.3在撤離時應采取如用濕毛巾掩住口鼻等措施,防止有害氣體中毒或窒息。
3.2.4受災區域的人員應撤退到涌水地點上部水平,而不能進入涌水附近的獨頭巷道。但是當獨頭上山下部唯一出口被淹沒無法撤離時,打開壓風管,在獨頭工作面暫避,禁止潛泳。
3.2.5位于透水點下方工作人員撤離遇到水勢很猛很高的水頭時,要盡力屏住呼吸,用手拽住管路等物體用力闖過。水頭過后,水勢減弱,可借助巷道壁或其它物體、攀扶著往外撤離,直到安全地點。
3.2.6發現并把溺水者撈救出水后,如果溺水者發生窒息,救護者應盡快清除口、鼻、咽喉內的泥土及痰、血等,把溺水者灌入胃里的水控出來,然后及時進行人工呼吸;對昏迷的傷員,應將其平臥,頭后仰,將舌頭牽出,盡量保持呼吸道的暢通,如有外傷應采取止血、包扎、固定等方法處理。
3.2.7當井下工作人員發現撤離路線已被水隔斷或被涌水圍困無法退出時應采取下列措施:
3.2.7.1應迅速進入避難硐室中避災或選擇合適地點快速建筑臨時避難硐室避災,須在避難硐室處建臨時擋墻或吊掛風簾,防止被涌出的有毒有害氣體傷害,并在硐室外留設明顯標志;不能進入避難硐室或不能建筑臨時避難硐室避災,迫不得已時要迅速撤至位置最高的地點暫時躲避,等待救援。
3.2.7.2被困人員應由當班班長(或有經驗的老工人)統一指揮,用現場電話與外界聯絡、匯報情況。如果現場無電話或電話損壞不通,要不斷敲打管路、頂板、巷幫、巖石等,不斷發出呼救信號,等待救援。
3.2.7.3在避災期間,遇險人員要有良好的精神情理狀態,情緒安定、自信樂觀、意志堅強。要做好長時間避災的準備,除輪流擔任崗哨觀察水情的人員外,其余人員均應關閉礦燈、靜臥,以減少體力和空氣消耗。
3.2.7.4被困期間斷*物后,即使在饑餓難忍的情況下,也應努力克制自己,決不嚼食雜物充饑。需要飲用井下水時,應選擇適宜的水源,并用紗布或衣服過濾。
3.2.7.5長時間被困在井下,發覺救護人員到來營救時,避災人員不可過度興奮和慌亂,以防發生意外。
3.3事故報告聯系方式、匯報內容
發生事故后,事故現場跟班隊長、班組長、瓦檢員、安檢員等人員及時向礦調度室【電話:4850818、(4850)396、(4850)397、(4850)398、(4850)399】匯報。
匯報內容:發生事故的單位及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事故的簡要經過、遇險人數;事故搶救處理的情況和采取的措施;需要有礦關部門單位協助事故搶救和處理的有關事宜等。
匯報要求:匯報人員不得慌張,匯報時吐字清晰,匯報內容簡明扼要。
4注意事項
4.1所有下井人員必須按規定佩帶齊全安全防護器具。
4.2采掘工作面必須有工作、備用排水(砂)泵與水管。
4.3安裝鉆機探水前必須遵守《煤礦安全規程》第二百八十八條規定;鉆探作業人員必須學習相關措施,持證上崗。
4.4探放水鉆孔的布設必須符合規定要求。
4.5探水鉆孔除兼作堵水或疏水用鉆孔外,終孔孔徑一般不得大于58mm。
4.6探水鉆孔超前距離和止水套管長度應符合要求規定。
4.7鉆放老空水以及搶險中,必須配有專職瓦斯檢查員。
4.8探查后,需封閉鉆孔應及時封閉。對現場排水巷道注意做好加固,保證安全;想盡辦法與受困人員取得聯系。
4.9受困人員必須穩定情緒,盡量減少體力和空氣消耗,節約照明。在饑餓難忍的情況下,決不咀嚼雜物充饑;引水時應選擇適宜水源,并注意用紗布或衣服過濾。對傷員應注意保護與照顧。長時間被困在井下,發現救護人員到來營救時,避災人員不可過度興奮。
4.10長時間被困在井下人員上井應避開強烈的光線,不可吃硬質和過量的食物。
4.11任何受困遇險人員禁止潛泳。
篇2:化學災害事故處置中個人防護規范
近年來,隨著泄漏、爆炸、火災等化學災害事故的不斷發生,消防官兵所承擔的處置任務越來越重,難度越來越大。部分消防官兵在處置這類事故中,由于缺乏自身保護意識和安全防范措施,發生中毒、燒傷、甚至死亡等事故,嚴重影響了部隊官兵的士氣和戰斗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滅火救援的正常進行
一、處置化學災害事故中引發傷亡事故的原因
1、自身防護意識差。由于客觀條件和裝備的制約,沒有認真開展化學災害事故處置方法的業務訓練,即使開展也往往是走過場,缺乏針對性,有些基層中隊往往偏重技術、戰術的訓練,忽視安全防護知識的教育與學習,片面強調不怕苦、不怕死、勇于獻身的精神,忽視科學指揮,謹慎操作,細致踏實的作風,在進行總結時,只重視成功的經驗,忽視錯誤的、失敗的教訓,即使談教訓也是輕描談寫,敷衍了事,部分消防官兵自然而然談化了自身防護意識,在不熟悉、不了解、不掌握化學危險品的理化性質和安全防護知識的情況下,一味沖鋒在前,有的消防官兵在處置化學危險品泄漏、火災、爆炸中,不佩戴個人防護裝備,有的不善于利用地形地貌等有利條件保護自己,甚至極少數人盲目蠻干,結果引起中毒、傷亡。
2、處置方案不明,措施不當。處置化學災害事故,必須要有正確的處置方案和戰術應用、保障、補救措施,這是處置行動能否成功的關鍵。當遇到化學災害事故時,由于缺乏處置方案,處置程序不清,導致一些消防官兵驚慌失措,處置行動缺乏章法,缺乏戰法,處置環節把握不準,程序混亂錯誤,安全防護措施不落實,該警戒的不警戒,該冷卻的時候不冷卻,該掩護的時候不掩護,該疏散的時候不疏散,該撤退時候不撤退,僅僅憑借“不怕死”的大無畏精神,不依靠科學客觀的理論依據和現場情況,盲目蠻干,從而導致消防官兵的中毒、傷亡。
3、指揮員判斷失誤。消防隊官兵流動性大,人員交流變換頻繁,部分指揮員調任新崗位后,對化學危險品泄漏處置和火災撲救的對象、場所和處置預案不熟悉、不了解,特別是對即將發生或可能發生的險情認識不足,意識不強,準備不充分,缺乏防范,措施不力,有的潛意識中存有“不會有大問題”的僥幸思想,有的沒有經驗而缺乏思想準備,有的甚至作出錯誤決策而導致人員中毒、傷亡。
二、加強化學災害事故處置中個人防護的措施
1、調查研究、摸清情況、制定預案。一是要經常深入生產、儲存、運輸、使用化學危險品的單位,了解各類化學危險品的存量、危險特性、處置方法,對重點單位要普遍制定處置預案,特別是對發生泄漏、火災爆炸事故后涉及面廣、危害大、會引起群死群傷的重點要害單位,要詳細制定政府聯動預案,并適時開展演練,而且還應統計責任區或作戰區域化學危險品生產、儲存物種和數量底數。同時,必須熟知該轄區或作戰區域重點單位的地形地貌、周圍環境、道路水源,熟知化學危險品的處置程序和處置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打有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
2、加強理論學習、夯實業務基礎。“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只有未雨綢繆,才能真正將防護安全工作落到實處。消防中隊要十分重視防護安全知識的教育,把它真正列入日常教育訓練的重要議事日程和重要環節,切忌流于形式,防護安全知識教育重點要學習有關化學知識,學習化學危險品的分類及危險特性,了解并掌握常見化學危險品泄漏及其火災爆炸時的處置方法,尤其是各級指揮員更要熟知化學事故搶險救援的組織指揮程序和方法。防護安全教育要有針對性,要針對訓練項目講安全,針對防護用品和器材裝備講安全,針對處置對象和處置方法講安全,針對行動步驟和處置要點講安全,針對經驗教訓和身邊案例講安全。
篇3:化學災害事故處置規程
1、到場救援車輛堅持停靠上風或側上風方向,選擇上風或側上風方向水源,堅持在上風或側上風方向部署陣地,從上風或側上風方向實施戰斗展開。
2、成立現場救援指揮部,實施統一指揮,公安、醫療救護等相關單位各司其責,做好救援協助工作。
3、做好個人防護,特勤隊員進入危險區域要佩戴空氣呼吸器,著防毒衣或防化服。
4、詢問知情人,了解被困人數,泄漏的物質、時間、部位、周邊單位、居民、地形、供電、火源等情況。
5、使用檢測儀器測定泄漏物質、濃度、擴散范圍,確認設施、建(構)筑物險情,確定攻防路線、陣地、工藝處置措施等。
6、根據詢問情況、檢測結果設置警戒區域,警戒區域劃分為重危區、輕危區和安全區,在安全區外視情設立隔離帶,嚴格控制各區域進入人員、車輛,并逐一登記。
7、成立救生小組,攜帶救生器材迅速進入危險區域;搜尋遇險人員,采取正確救助方式,將所有得救的人員轉移至安全區域,對救出人員進行登記和標識,將需要就醫的人員交由醫療急救部門搶救。
8、占領水源、鋪設干線、設置陣地、有序展開;鋪設水幕水帶,設置水幕。稀釋、降解泄漏物的濃度,采用噴霧水槍形成水幕墻,防止泄漏物向重要目標或危險源擴散。
9、采取關閥斷料等工藝措施和覆蓋、切封等滅火方法,有效撲滅火災。
10、根據泄漏情況,嚴密制定堵漏方案,可采取吸附、中和、密封、轉移等方法予以控制。
11、處置大型化工裝置、設施、油罐火災,應及時要求案發單位的技術人員到場協助,控制或時,遏制爆炸。
12、設置洗消站。對所有參戰人員、器材裝備進行全面洗消,洗消污水的排放必須經過環保部門的檢測,以防造成次生災害。
13、清理現場,撤除警戒,做好移交,安全撤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