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源管理制度范本
1目的
為滿足對本公司在生產活動過程中的職業健康、安全管理要求,強化危險源管理,明確辨識與評估危險源的職責、方法、范圍、流程、控制原則、回顧、持續改進,以及建檔監控,確保各類風險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特制定本制度。
2適用范圍
適用于公司在生產活動中所有危險源的管理。
3職責
3.1安環辦是公司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控制的主管部門,負責指導危險源的管理和控制;負責監督檢查危險源控制措施的落實、考核,并按照要求將重要危險源向安監部門和相關部門備案。
3.2質管部負責對水泥產品及輔材中的放射性物質每年進行一次檢測,確保符合放射性核素限量標準的要求。
3.3各部門是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控制的責任部門,負責實施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控制措施;負責對中高度危險源和危險源的管理和控制。危險源辨識、作業風險評估結果向安環辦報備。
3.4管理者代表負責組織領導風險評價、控制工作,任命評價小組人員。
3.5總經理批準“中高度風險清單”。
4工作內容及要求
4.1危險源的識別范圍
4.1.1針對活動及服務在過去、現在時態下的常規及非常規過程中的危險源進行識別,具體包括公司區域內、外所有單位和作業場所,涉及廠區地理位置、生產工藝過程、生產設備、輔助設施、建筑物、材料、員工、作業環境及相關方活動等。
4.1.2針對活動及服務,在將來時態下的常規及非常規過程的危險源進行識別,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a)新、擴、改建建設項目;
b)新工藝引進、原工藝改進,技改項目;
c)新設備引進、原設備改進,替代;
d)新生產線的建設施工、原生產線工藝技術改進;
e)設備長時間停用后復用;
f)操作步驟,程序修改;
g)作業環境的綜合治理;
h)防護裝置的設置或增補完善。
4.1.3在識別過程中,還應充分考慮正常、異常和緊急三種狀態。
4.2識別方法
4.2.1運用設施/活動經驗辨識分析法,進行危險源的識別。并結合現場觀察、人員座談等方式進行。
4.2.2具體步驟如下:確認設施——分析針對每一設施的活動——識別每一種活動中危險——分析每個危險可能的原因(從物的缺陷、作業環境的缺陷和人員的行為缺陷三方面考慮)。
4.3危害識別過程:
4.3.1安環辦將“危險源辨識清單”空白表分發到各部門,各部門應組成“辨識小組”,根據本部門的生產工藝流程、設備裝備、經營活動特點,全面識別本部門危險源,識別過程應充分考慮本部門工作性質和崗位(安全)作業指導書。
4.3.2危險類別包括:
a)物體打擊:是指物體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產生運行,打擊人體造成人身傷亡事故。
b)車輛傷害:是指公司機動車輛(運礦,接送員工上下班)在行駛中,突發車輛、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引起人員傷害事故。
c)機械傷害:是指機械設備生產過程中,設備運動(靜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與人體接觸引起的夾擊、碰撞、剪切、卷入、絞、碾、割、刺等傷害。
d)起重傷害:是指各種起重作業(包括起重機安裝、檢修、試機和生產作業活動)中發生的擠壓、墜落(吊具、吊重)物體打擊。
e)觸電:是指人體觸電事故。
f)灼燙:是指火焰燒傷、高溫物體燙傷、化學灼傷、酸、堿、鹽、有機物引起的體內、外灼傷)、物理灼傷(光、放射性物質引起的人體內、外灼傷)。
g)火災:是指重點消防部位,重點制造部位,在采購、儲存、使用易燃易爆物品,火工爆炸材料,組織動火施工作業中,突發火警、火險事故。
h)高處墜落:是指在高處作業中,發生墜落造成的傷亡事故。
i)坍塌:是指物體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過自身強度極限,或因結構穩定性破壞而造成的事故,如礦山坡面、土建工程施工項目、堆置物倒塌等。
j)化學性爆炸:是指可燃性氣體、粉塵與空氣混合形成爆炸混合物,接觸爆炸能源時發生的爆炸事故(包括氣體分解、噴霧爆炸等)。
k)物理性爆炸:包括壓力容器、管道超壓爆炸、輪胎爆炸等。
l)中毒和窒息:包括CO中毒、化學品中毒、缺氧窒息、中毒性窒息。
m)生產性粉塵和不良氣味吸入傷害
n)噪聲傷害:設備運轉發出的強音聲響而造成的人體生理系統的傷害。
o)高溫傷害:指在高溫作業環境中進行作業而造成的傷害。
p)低溫傷害:指冬季露天作業造成的傷害。
q)輻射傷害:如電腦輻射、電焊作業時的弧光輻射。
r)其他傷害:除以上危險因素,如摔傷、扭傷、挫傷、擦傷、刺傷、割傷等傷害和非機動車輛碰撞、軋傷等。
4.3.3各部門將所識別的危險源填寫在“危險源辨識清單”上,經部門員工代表確認并經部門領導審核后將該表交回安環辦。
4.4風險評價
4.4.1風險評價小組組成:風險評價前,由安環辦牽頭組成風險評價小組,負責風險評價工作,小組成員由機械、電氣、工藝、安全、消防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以及公司工會負責人組成,不得少于8人,并報管理者代表審批。
4.4.2各類風險按其嚴重程度分為:各類風險按其嚴重程度分為:高度風險、一般風險二種。
高度危險源是指根據事故發生的可能性、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發生事故產生危害程度等因素進行風險評價后,D值大于70分的危險源以及定性評價中確定的風險較大的危險源。D值大于70分的,做事故隱患處理,需立即整改。
4.4.3風險評價方法:
4.4.3.1借鑒“LEC”專家判定法:由評價小組成員根據本人的理論知識及實際經驗并結合作業(活動)現場狀況(必要時與崗位作業人員溝通交流,以了解相關情況),進行單項風險度評價,根據風險度綜合判定準則進行綜合評價。
4.4風險控制策劃:
4.4.1原則:進行策劃時首先要考慮消除風險,如無法消除時要考慮降低或有效控制風險,難以降低或有效控制時則必須考慮采取個人防護措施。
4.4.2對一般風險采用加強職工培訓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識及作業能力的方式予以控制。
4.4.3對高度風險,必須采用目標和管理方案進行控制,明確控制要求。
4.4.4高度風險危險源的評價和相應的控制策劃結果,由責任部門在“中高度風險危險源及控制措施清單”上予以記錄,同時要經公司員工代表確認,由安環辦報管理者代表審核,總經理批準。
4.5危險源的回顧與持續改進
4.5.1安環辦對危險源的評價方法進行必要的修訂,并及時傳達到各部門。
4.5.2各部門應根據生產工藝的調整或變更情況,每年管理評審前,進行一次危險源的重新識別與風險評價和控制策劃,對已不存在的危險源剔除,對新產生的危險源進行補充。
4.5.3當職業健康安全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發生變化,以及由于業務發展、工藝更新、原材料替代、相關方的要求等方面的影響,造成危險源出現較要變化時,各部門應及時重新識別、評審、評價與之相關的危險源。
4.5.4安環辦負責公司重要危險源的更新。
5危險源的登記建檔與備案
5.1各部門對所識別的危險源及時登記建檔。
5.2各部門識別的危險源必須在安環辦備案。
5.3各部門重新回顧、識別的危險源,要及時報安環辦備案。
5.4公司確定的重要危險源由安環辦向安監部門和相關部門備案。
6危險源的監控與管理
6.1危險源管理責任分工:
6.1.1高度危險源由各部門上報控制措施,安環辦審核。一般危險源由各部門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控制措施。
6.1.2各部門對所轄范圍內的危險源負有直接管理責任。
6.1.3各部門要對危險源的控制納入日常安全檢查和系統檢查當中去,按要求落實責任班組或責任人。檢查頻次每月不少于一次。
6.1.4安環辦對危險源的控制管理情況實施監督檢查。
6.2危險源的管理
6.2.1高度危險源的所在單位,對中高度危險源都要有完善的安全技術控制防范措施和組織措施(包括對人員的培訓與指導,提供安全的設備,對工作人員的水平、工作時間、職責的確定,以及對外部合同工的管理)。
6.2.2在高度危險源現場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和危險源點警示牌,警示標志要明顯,沒有污損,其內容包括名稱、地點、責任人員、潛在事故類型、控制措施等。
6.2.3部門對危險源要定期檢查,對查出的隱患,要按照職責分工,立即落實整改并及時將整改結果記錄存檔。對查出的隱患或暫時無法整改的項目,要以書面形式,對口上報公司主管職能部門,各主管職能部門接到報告后,要立即組織進行危險評估并將落實整改意見報公司主管領導,同時報安環辦。
6.3重要危險源的管理
6.3.1有公司重要危險源的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監控,包括技術措施和組織措施。
6.3.2凡被列入公司重要危險源的部門,實行三級安全管理控制,即:
6.3.2.1工段班組對高度風險源安全檢查每班1次。
6.3.2.2部門對高度風險源安全檢查每周1次。
6.3.2.3公司對高度風險源安全檢查每月1次。
6.3.3被列入公司重要危險源的部門主要領導組織制定現場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經相關人員評審后報公司領導批準。
7考核
7.1危險源的管理實行分級把關,員工把關保班組,班組把關保部門,部門把關保公司。
7.2凡查出管理責任分解不到位,檢查不認真,隱患整改不落實,或未建立管理檔案,不按時反饋檢查結果的要納入公司月度考核。
8相關記錄
8.1危險源辨識和風險控制
8.2危險源檔案
8.3重要危險源監控記錄
8.4重要風險危險源及相應的控制措施清單
篇2:某地鐵BT項目重大危險源管理細則
一、總則
為了規范成都重大危險源管理工作,加強重大危險源動態管理,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安全管理辦法》、《成都軌道交通建設工程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特制定本辦法。
二、重大危險源管理組織機構
1.督導協調領導小組
組?長:
常務副組長:
副組長:
薛軍
組?員:
2.各標段重大危險源管理與實施小組
組長:各標段項目經理
組員:項目總工、各工區長
設計、施工監測單位
組長:項目負責人
組員:項目技術負責人、各專員負責人
三、職責
1、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地鐵軌道交通工程指揮部(以下簡稱“指揮部”)安質環保部對全線范圍內的重大危險源實施督導管理。負責督促各標段項目經理部進行危險源的辨識、評價及控制和預防。
2、成都地鐵BT項目各標段項目經理部、設計、施工監測單位負責本標段范圍內重大危險源實施管理,包括應急處理和對外協調等工作。負責本標段危險源的辨識、評價及控制和預防,并將結果(附表1、2須經各局集團公司批準)報指揮部安質環保部核備。
3、各等級重大危險源的管理責任劃分:
a)5A級:責任單位是各標段局集團公司;
b)4A級以下(含4A級):責任單位是各標段項目經理部;
重大危險源的分類與確定
(一)危險源辨識、評價與確認
1、危險源辨識的要求
危險源辨識應全面、系統、多角度、不漏項,重點放在能量主體、危險物質及其控制和影響因素上。危險源辨識應考慮覆蓋過去、現在、將來三種時態和正常、異常、緊急三種狀態。
2、危險源辨識的方法
⑴詢問與交流
⑵利用專家經驗分析現場觀察
⑶查閱有關記錄
⑷獲取外部信息
⑸工作任務分析
⑹安全檢查表
⑺作業條件的危險性評價法
3、危險源辨識
3.1評價流程
分析調查危險、危害因素→評定危險、危害影響的程度和規模→依據危害因素風險級別確定中、高度風險危害因素。
3.2風險評價
⑴專家直接判斷法
利用專家經驗,討論評價確定危險源的風險級別。
⑵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
對經驗分析法無法判定的其他危險源,主要采用本方法進行風險評價,本方法是以與系統危險性有關的三個因素指標來評價系統人員傷亡危險的大小,其計算公式如下:D=L×E×C
式中:D——風險性分值;
L——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體暴露于風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
C——一旦發生事故會產生的損失后果。
①L—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事故或風險事件的可能性大小,當用概率來表示時,絕對不可能的事件發生的概率為0,而必然發生的事件的概率為1,但在作系統安全考慮時,絕對不發生的是不可能的,所以人為地將“發生事故可能性極小”的分數定位0.1,而必然要發生的事件的分數定為10,介于這兩種情況之間的情況指定了若干個中間值,如表1所示。
表1?事故發生的可能性(L)
分數值
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可以預料
6
相當可能
3
可能,但不經常
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0.5
很不可能,可以設想
0.2
極不可能
0.1
實際不可能
②E—人體暴露于風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
人員或設備出現在風險環境中的時間越多,則風險性越大。規定連續暴露在此風險環境的情況定為10,而非常罕見地出現在風險環境中定為0.5。同樣,將介于兩者之間的各種去規定若干個中間值,如表2所示。
表2?暴露于風險環境的頻繁程度(E)
分數值
頻繁程度
10
連續暴露
6
每天工作時間內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
每月一次暴露
1
每年幾次暴露
0.5
非常罕見地暴露
③C—發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事故造成的人身傷害變化范圍很大,對傷亡事故來說,可從極小的輕傷直到多人死亡的嚴重后果。由于范圍很大,所以規定分數值為1~100,輕傷規定分數為1,把造成10人以上死亡的可能性分數值規定為100,其他情況的數值均在1~100之間,如表3所示。
表3?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C)
分數值
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
100
10人以上死亡
40
2~9人死亡
15
非常嚴重,1人死亡
7
重大,傷殘
3
嚴重,重傷
1
輕傷(引人注目,需要救護)
④D—風險性分值
根據公式計算作業的風險程度。但關鍵是如何確定各分值和總分的評價。根據經驗,可參照表4方法進行風險等級的劃分,但應注意風險等級的劃分是憑經驗判斷,難免帶有局限性,不能認為是普遍適用的,應用時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予以修正。
表4?風險等級劃分(D)
D值
危險程度
風險等級
>320
極其危險,不能繼續作業
5A
160~320
高度危險,需立即整改
4A
70~160
顯著危險,需要整改
3A
20~70
一般危險,需要注意
2A
<20
稍有危險,可以接受
1A
⑶確定重大危險源
根據作業條件危險評價的結果,D值大于160以上的確定為重大危險源。并且,對下列10種危險源存在的情況,可直接定為重大危險源,而不必進行定量計算:
①跨江河湖海的工程;
②鄰近或穿越既有軌道線路(含鐵路)的工程;
③鄰近或穿越既有建(構)筑物、道路、重要市政管線的工程;
④鄰近或穿越有重要保護性的建(構)筑物或水利設施等的工程;
⑤重大明挖或暗挖工程;
⑥需特殊設計或采用新工藝、新設備或新材料的工程;
⑦不符合法律法規及其他標準要求的;
⑧相關方有合理抱怨及要求的;
⑨曾經發生過事故,至今未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的;
⑩直接觀察到可能導致事故的風險,且無可靠有效控制措施的;
4、危險源更新
4.1當遇到下述情況時,應及時更新:
⑴經營范圍發生變化;
⑵法律、法規、標準及其它相關要求發生變化;
⑶出現事故、事件、不符合事實的評價結果;
⑷設備、設施發生較大變化;
⑸施工工藝發生變化;
⑹相關方抱怨和合理要求;
⑺其他情況需要時。
4.2危險源更新后,各標段項目經理部及時組織進行重新辨識、評價和確認,并匯總傳達到相關的單位和崗位。
(二)重大危險源專項施工方案的編制和審批。
各標段項目經理部對各自管段的重大危險源進行識別,并編制詳細的專項施工方案。專項施工方案內容涵蓋實現目標所必須的職能、方法、時間表和資源。必須明確重大危險源所需材料、機具數量和規格,人員、水電的準備,信息聯絡等。
專項施工方案應在臨近重大危險源項目施工前一個月,由各標段項目經理部組織編制、本標段項目總工審查→報上級單位(局)技術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及監理單位專業監理工程師審核→審核合格,由上級單位(局)法定技術負責人簽字并加蓋單位公章、監理單位總監理工程師簽字并加蓋職業資格章后,方可實施。應當組織專家組進行論證的安全專項施工方案按相關規定執行。審批后的專項施工方案報指揮部安質環保部核備。
(三)動態上報程序
1、重大危險源管理報表上報流程圖
重大危險源管理報表上報流程圖
各標段項目部填寫
《危險源識別、評價表》
《重大危險源清單》
?
各標段項目部填寫
《重大危險源動態管理表》
報各項目部的局集團公司審批
報監理單位審批
報中國中鐵成都軌道交通工程建設指揮部
2、報表的上報要求
⑴危險源清單的上報
為保證持續、有效地實施危險源辯識、識別、評價及風險控制。各施工標段要將危險源辯識、識別、評價及控制的結果形成文件,填寫《危險源識別、評價表》(見附表1)和《重大危險源清單》(見附表2),報各自局集團公司批準后再報指揮部安質環保部,并采取適當措施進行控制和預防。
⑵動態管理報表的上報
為了加強對重大危險源的適時監控,施工單位應統計和全面整理重大危險源的基本情況,積極作好各方面的準備工作,并按規定的期限進行信息反饋。此項工作的載體為動態管理報表(見附表3)。此報表由各標段項目部負責填寫,由總監理工程師審批。
5A級重大危險源實施前7天,施工單位應做好預案啟動的準備工作,將動態管理報表上報駐地監理和指揮部駐地代表(各一份原件),同時上報指揮部備案(兩份原件)。
4A級風險點實施前5天,施工單位應做好預案啟動的準備工作,將動態管理報表上報駐地監理和指揮部駐地代表(各一份原件),同時上報指揮部備案(兩份原件)。
(四)建立重大危險源動態管理的培訓和交底機制
根據已識別的重大危險源和專項施工方案,施工單位必須由總工程師負責組織本單位工班長及以上管理人員進行風險管理程序和專項方案的教育培訓和技術交底,工班長組織對施工人員的應知應會培訓,要求培訓有記錄、書面交底明確。
針對重大危險源的技術交底,內容需包括:
(1)即將通過的重大危險源的級別;
(2)主要的施工技術參數;
(3)重大危險源的主要特點(包括使用狀況、結構形式、重要性等);
(4)施工工藝;
(5)安全操作規程和注意事項等。
(五)控制要求
1、在確定風險控制方案時,應考慮到:對于不可容許風險(重大危險源),需采取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以降低風險,使其達到可容許程度;對于可容許風險,需保持相應的控制措施并進行監視,防止風險變大超出可容許范圍;若找不到降低某不可接受風險的控制措施,則應停止對應的施工生產活動。
2、重大危險源,應通過對生產經營過程的運行控制;編制應急預案和加強人員技能、知識培訓;制定控制目標、指標;編制管理方案進行控制。
3、一般危險源,應通過運行控制,各項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規程等規章制度進行控制。
4、針對重大危險源的內容,要提前15天作好相關產權單位和交通、市政部門的聯系和協調,征得對方的支持和理解,充分搞好必須的準備和配合工作。
5、建立過程監控和信息反饋
⑴建立重大危險源實施過程監控預警機制
重大危險源的施工過程中,要針對工程特點及時調整方案措施,按照標準制定相應的預警值和警戒值,通過監控量測數據嚴格指導施工。達到警戒值時監控量測單位、施工單位必須按程序逐級上報,并立即準備應急預案的啟動。
⑵嚴格執行控制方案
在重大危險源(如地下穿越橋樁、管線、建筑基礎、掌子面滲水、局部坍塌嚴重等)實施過程中,嚴格執行既定的專項方案和措施。
⑶確保應急預案切實可行
應急預案應在臨近重大危險源項目施工前一個月,由各標段項目經理部組織編制、并進行演練。應急預案應具有可實施性,人、機、料及社會相關搶險方聯系暢通無阻,確保能及時到位,保證預案啟動后的可操作和有效性。
五、建立重大危險源動態管理檔案
重大危險源動態管理檔案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重大危險源預防控制方案和應急預案的編制情況:包括不同施工階段重大危險源識別、專項方案、應急預案,執行程序,組織機構,物資設備情況,相關方聯系方式等。
2、重大危險源方案的審批記錄。
3、實施前的準備情況記錄。(查施工單位資料)
4、重大危險源實施過程記錄表。
5、所有重大危險源規避結束后的經驗教訓總結,主要包括:重大危險源周圍環境情況、主要施工方法(詳細總結所采用的主要技術參數、主要材料)、規避所用時間、監控量測數據及有關數據統計等。
六、管理活動的節點行為管理
各管理活動節點統計表
序號
節點
節點要求
備注
1
2012年5月30日
各施工標段將危險源辯識、識別、評價及控制的結果形成文件,填寫《危險源識別、評價表》和《重大危險源清單》,報各自局集團公司批準后再報指揮部安質部
2
重大危險源項目施工前一個月
各標段項目經理部組織編制專項施工方案,并按程序審批后報指揮部安質環保部核備
3
重大危險源項目施工前15天
針對重大危險源的內容,要提前15天作好相關產權單位和交通、市政部門的聯系和協調,征得對方的支持和理解,充分搞好必須的準備和配合工作
4
5A級重大危險源實施前7天
各施工標段將動態管理報表上報駐地監理和指揮部駐地代表,同時上報指揮部
5
4A級風險點實施前5天
各施工標段將動態管理報表上報駐地監理和指揮部駐地代表,同時上報指揮部
6
危險源更新
當遇到4.1條所述的情況時應及時更新,重新辨識、評價和確認,并匯總傳達到相關單位和崗位
八、處罰
指揮部將對各標段項目部的重大危險源的管理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將檢查結果納入“季度安全質量文明施工評比”,并視具體情況按“安全質量管理辦法”進行全線通報或處罰。
九、附則
(1)此辦法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2)此辦法由指揮部安質環保部負責解釋。
(3)附表1《危險源識別、評價表》
篇3:危險源管理制度范文
為了加強對易燃、易爆、放射性物質以及劇度的化學危險物品使用、貯存、運輸的安全管理,確保職工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一、化學危險品的種類:
1.爆炸品:易于燃燒和爆炸的物品、受到高溫、摩擦、沖擊或其它物質接觸發生作用后劇烈反應而引起爆炸,如雷管、炸藥等。
2.氧化劑:有強烈的氧化性能,本身雖不燃燒,但在空氣中遇酸類或潮濕,強熱或易燃物、可燃物接觸,即能分解引起燃燒和爆炸,如孝銨、過氧化鈉。
3.壓縮氣體和液化氣體:經過壓縮后的氣體具有因受熱、撞擊或氣體膨脹而發生爆炸的危險,如氧氣、氫氣、液氨、液化氣。
4.自燃物:未與明火接觸,但在適當溫度的空氣中能發生氧化作用,放出熱量而引起燃燒、如黃磷、硫化鐵等。
5.遇水燃燒物品:遇水能發生劇烈反應,產生氫氣或其他易燃氣體而引起燃燒的物品,如電石、家屬鈉等。
6.易燃液體:易欲燃燒和揮發,其閃點(引火點)在攝氏四十五以下,或稍高于攝氏四十五度的液體物質,如汽油、乙醚等。
7.易燃固體:引火點較低、受熱、沖擊、摩擦或氧化劑接觸,能引起急劇及連續性的燃燒或爆炸,如赤磷、硫磺等。
8.劇毒品:具有強烈的殺害性,少量侵入人、畜體內或接觸皮膚即可造成中毒或死亡,如三氧化砷、氰化物等。
9.腐蝕物品:具有強烈腐蝕性,對人身和其它物品能因腐蝕作用而發生破壞現象,甚至引起燃燒和死亡,如硫酸、燒堿等。
10.放射性物品:能放射出一種或多種穿透力很強,人們感覺不能察覺到的放射線,如鈷60、硝酸釷等。
二、化學危險物品的管理:
1.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
(1)易燃易爆物品應儲存在符合安全防火條件好的地點,使用時應在無任何火種的排風良好處進行。
(2)使用汽油、苯及醚類等易燃液體時,禁止明火,嚴禁在灼熱物上放置。
(3)禁止將易燃物質用明火蒸餾和加熱,其沸點低于100℃者(如苯、汽油、乙醚、二硫化碳、乙醇、甲醇)在水浴或蒸汽浴上加熱,其沸點高于100℃者可用油浴或沙浴等加熱蒸餾,水浴、油浴也不準采用明火。
(4)絕對禁止在杯皿中沸和蒸發可燃物質,蒸發可燃物質之液體必須利用能避免其蒸汽逸入空氣中的裝置,其加熱器安排及方法必須遵守實驗室安全規則。
(5)飽和蒸汽壓力較大的液體、醋酸、醚類、二硫化碳以及丙酮,不允許放在燒瓶中,應放在堅固的容器中。
(6)在有易燃、易爆氣體、粉塵的室內,所有電氣設備和照明都應采用防爆型的設備和裝置。
(7)化學易燃品的容器,包裝應該牢固、密封、材質適應化學易燃易爆品的性能,容器包裝外部須印貼明顯的警告標志,說明物質名稱、化學性能和注意事項。
(8)儲存室內溫度保持在10~25℃范圍之內。
三、化學危險物品的儲存包管的安全要求:
1.性質相抵觸,滅火方法不同的化學危險物品,應該隔離貯存,更不準與食物、醫藥等同庫貯存。
2.化學危險物品應該分類、分堆貯存,堆剁不得過高過密,堆碼之間應該留出一定的間距、通道和通風口。
3.性質不穩定,容易分解和變質以及混有雜質而引起燃燒爆炸的化學物品,應該經常進行檢查、測溫、化驗,防止自燃爆炸。
4.在貯存化學危險品的庫房內或露天堆垛附近不準進行試驗、分裝、打包、焊接和其它可能引起火災的操作。
5.化學危險品倉庫的安全間距,應根據性質、規模和貯存物質危害性質,按照國務院頒發的規定執行。
6.化學危險品倉庫應有良好的通風和必要的避雷裝置,配備相應的放火、防爆、防毒的安全設施。
7.為了確保化學危險品庫的安全,應加強門衛,嚴格出入制度,容器包裝要密閉、完整,對破損滲漏要立即進行妥善處理,倉庫區域內嚴禁煙灰火。
四、化學危險物品的裝卸搬運規定:
1.必須輕拿輕放,嚴防振動、撞擊、摩擦、重壓和傾倒。
2.嚴禁性質相抵觸容易引起燃燒、爆炸物品混合裝載。
3.對怕熱、怕潮的化學危險物品,要采取隔熱和防潮措施。
4.裝卸搬運毒害、腐蝕性、放射化學危險品時,應備有相應的防護用品和工具,工作結實后應清洗消毒。
5.裝卸和搬運的職工應經常進行安全生產知識教育,并且有一定的業務知識和固定的人員擔任。
五、關于保管化學危險品的人員要求:
1.各單位必須選拔具有一定化學知識、身體健康和責任心強的同志擔任保管工作。
2.保管人員必須經過安全教育,考試合格的人員擔任,因工作需要調動必須把工作交接清楚。
3.保管人員要熟知化學危險品的性質、中毒的急救方法,消防器材的使用等,并不斷提高業務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