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教研集體備課制度
小學教學教研集體備課制度
1.集體備課時間:學校統一安排各備課組集體備課時間,每科每周一至兩次,每次至少一個小時,一般要先周進行。
2.集體備課要求:
(1)學期開始,備課組長要制訂集體備課計劃,安排好集體備課時間、內容、主備人。
(2)集體備課要“四備、四精”,做到“兩個發揮,四定五統一”。“四備”即備課標、備教材、備學情、備教法。“四精”即精心設計教案和預習案、導學案、練習案,精心創設情景,精心選擇例題和習題,精心選擇教法。要發揮骨干教師的作用,發揮集體智慧。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定主備人。統一導學案,統一進度,統一重難點,統一課末“堂堂清”練習題,統一單元檢測題。
(3)集體備課在同年級同學科組內進行。(在平行班少、一個年級單科少于二人的單位,要采取不同年級同科或相近學科組成大集體備課組的方式進行。)集體備課每周不少于一次,備課范圍不少于每科正課時數的1/2。集體備課內容包括:交流對教材、教法的分析情況,確定統一的單元目標要求、教學重點和難點,交流學會重點、突破難點的辦法及確定統一的單元測試題,提倡分工協作集體備課。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教師形成具有個性特色的教學案。
3.集體備課要分以下五個步驟進行:
第一步,分工。學期初由備課組長將課時備課分給每個備課教師,提出總體要求和重點內容,主備人開始備課,寫成集體備課說課卡。
第二步,討論。組織說課,由主備人介紹自己教(或學)案的設計思路,其他教師參與討論,認真研究,討論重點放在教學的重要環節(重難點突破措施、學法選擇等)上,達成共識。主備人做好記錄。
第三步,修改。將討論后的意見,以及與自己的不同見解由主備人用不同顏色的筆修改在備課說課卡上。備課組全體教師根據討論的結果形成個性化教案。
第四步,上課。根據共同研究的教案,組織課堂教學。也可以先由主備人上研究課,討論修改后,其他教師再修改教案,實施自己的上課。
第五步,改進。經過上課,將成功的地方和存在的問題寫在教案“教后感”處,作為以后改進的依據。對有所感、有所想的地方,深入整理寫成教學反思。
4.集體備課的評價和獎懲。
各學校在常規檢查時,把集體備課的說課案、教(學)案納入常規檢查的內容,并對它們定期進行總結、評比、展覽,將評價結果作為評選優秀備課組,優秀教師的依據之一,與獎懲掛鉤。
5.學校教導處負責對各學科集體備課進行督查,并通報督查結果。
篇2:小學教學教研常規檢查制度
小學教學教研常規檢查制度
1.對教學計劃規范的管理要求。
對教師制定的計劃實行教導處、級部或包科領導審批制,(要求審批領導簽名),對計劃制定中的不足提出修改建議和意見,修改批準后方可實施;開學二周內按照教學計劃規范的要求由學校組織專門人員進行檢查、打分,量化分數納入到教師的業績考核檔案中。
2.對備課規范的管理要求。
備課管理是學校對教師業務管理的重要內容,是“自主互助、合作探究”課堂建設的保障。堅決杜絕簡單備課、不備課上課現象的發生。各學校在學期初、期中、期末分別進行三次大規模的檢查,其他時間依據各單位的實際,各級部還要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和不足,及時總結、反饋,并指導教師修正,同時也要總結、推廣經驗,樹立典型,開展備課展評、優秀導學案評選、典型教師介紹經驗等活動,以活動促備課的規范和質量的提高。教研室對教師備課的管理,主要是在視導和督導中體現,按照《規范》要求采取抽查的方法進行檢查、量化,納入到對學校的教學質量評估中。
3.對上課規范的管理要求。
(1)學校要加強對課堂教學的管理。一要做到勤檢查。做到開全課程,上足課時,負責教學管理的學校領導要采取多種形式了解教學情況,通過開展聽評課活動,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二是結合“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和教師“自主互助、合作探究”課堂比武活動的開展,層層深入,不斷提高教師的上課水平。
(2)各鎮(街道)教管辦要充分發揮教科室的作用,根據“三個有效”的要求,在全鎮開展課堂教學專項督查及業務達標活動,通過各種活動的開展,將課堂教學改革推向深入。
(3)教研室要進一步加大教學視導的力度,通過看課、隨堂檢測、跟蹤檢測、召開學科教師座談會等策略對課堂進行評價指導,與各科教師一起研究、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推動教學改革的深入。
4.對作業布、批規范的管理要求。
(1)學校要加強對作業的管理。一是作業布置,做到少而精,注重效果,實行教研組長質量把關制;二是通過大型業務檢查,定期或不定期地抽查等方式對作業的布置、批改情況進行過程性檢查、指導;三是組織作業展評,優秀作業評選,及時進行表彰、鼓勵;四是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聯系,充分發揮家長的幫教作用。
(2)加強對雙休日指導性作業的檢查、指導,進行抽查和分層評價,劃定等級,按一定比例納入到期中、期末檢測的總體評價中。
(3)鎮(街道)教管辦要結合業務檢查,加強對作業的檢查和督促。教研室通過視導、督導等形式抽查部分學生的作業,納入學校的量化評價中。
篇3:小學教學教研教學辦公會制度
小學教學教研教學辦公會制度
1.學校要定期召開教學辦公會。教學辦公會要由校長主持。
(1)聽取教研組長的工作情況匯報。
(2)為學科教學提出建設性的改進意見。
(3)加強與學科教師的溝通,聽取學科教師對學校教學工作的建議和意見。
2.各學校要建立檢查、監督機制。
包科領導和負責教學的學校領導要在學期初對教研組計劃、備課組計劃、課題研究計劃和方案等進行檢查、批閱,批閱領導要簽名;在期中、期末檢測前對教研組、備課組的過程性材料進行檢查、督促和指導,提出意見和建議,及時反思總結,通報情況。學校要對教研組長、備課組長、組員按學期進行業績考核,特別是對在本校或在鎮以上舉行公開教學的教師,分為領導評議、群眾評議、學生評議和硬件四部分進行綜合打分,并將檢查、評議情況納入對教研組和個人的評價之中。
3.各鎮(街、區)教管辦要成立教科室,制定相應管理辦法,負責對各校教研活動的開展情況參與、管理、指導。還要對各校的教研活動開展情況,進行抽查、指導,納入對所查學校的綜合評價中。
4.教研室要加大檢查、督促的力度,隨機檢查、參與各校的教研活動。
教研室在教育督導和教學視導中要對各校教研活動進行相應的檢查,通過查材料、座談了解、觀摩專題研究課等形式,全面了解學校教研活動的真實狀況。教研員定期或不定期地參與包靠鎮(或街道、區)學校的教研活動,對教研活動提出意見和建議,總結成功的經驗與做法,不定時以簡報的方式下發,推介各單位的好做法。并將上述檢查結果納入到對學校的綜合評價。教研室將各單位教研活動的開展情況,作為評選先進教研組、備課組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