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居民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規范居民管理活動,提高居民素養,規范居民行為,建設文明、平安、和諧社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等有關規定,結合**社區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社區是單位型社區,是依法設立的居民自治組織,依法開展自治活動,是準社團法人。
第三條、社區設居民委員會與專門委員會,下設離退職工辦公室、民政民調辦公室、計劃生育辦公室、勞動保障工作站、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工作站與居民小組等部門,對所轄居民、相關事務進行具體管理、服務活動,并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接受地方政府與公司的管理、指導;社區法律顧問負責社區法制宣傳、法制管理與監督以及居民的法律咨詢服務等工作。
第四條、凡居住在**社區的常住、流動人員,均接受**居委會的統一管理。
第五條、**社區居委會負責對轄區內常住、流動人口的信息采集與登記、備案等工作。
第六條、公司機動、物業、公安、信訪協助社區委對居民的有關管理工作,并根據社區的要求制定相關管理制度;社區民調室接受公司民調委管理與指導,專事矛盾糾紛的調處工作。
第二章居民權利、義務
第七條、社區居民享有廣泛的政治權利,有權參與社會、社區的政治活動。
第八條、社區居民享有私產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禁止任何組織、個人侵犯其財產權。
第九條、社區居民根據需要,有權自發組織民間組織并開展活動,但必須合于法律與地方政府、社區管理規定,接受國家、地方、社區管理。
第十條、社區居民有權參與社區民主管理活動以及社區、民間組織組織的各項合法有益活動。
第十一條、社區居民有參加社區組織的各項評選、評比并接受獎勵的權利。
第十二條、社區居民有權對社區管理工作實施監督、批評、舉報、控告、建議。
第十三條、社區居民必須服從社區的統一管理,模范遵守居民公約與社區的各項規章制度。
第十四條、公司有關社區發展規劃、建設等決議、決定、實施方案,作為社區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居民必須遵守。
第十五條、社區居民應正確處理相鄰關系,確保和諧相處,不得以任何方式方法影響他人正常生活;不得從事違法犯罪、有害社會公德與社會風化、有害社區管理與建設等活動,不得組織或參與**組織。
第十六條、社區居民不得在社區內從事各種違法經營活動,不得將住宅改經營性用房干擾他人正常生活。
第十七條、社區居民不得侮辱、謾罵、毆打社區工作人員,不得借酒滋事,干擾、破壞社區和公司各項管理活動,不得哄鬧、沖擊、打砸辦公場所與設施,不得影響、破壞公司一切正常生產經營活動與其他合法經營業活動。
第十八條、社區居民不得拉幫結伙、聚眾或煽動鬧事、非法聚會、越級*、破壞社區環境與建設,不得破壞社區管理工作秩序與社區公共設施,不得阻撓、妨害社區管理工作。
第十九條、社區居民有維護社區設施完好確保一切社區建設活動的順利開展、保護社區環境、保障各項制度貫徹實施的義務。
第二十條、社區居民有義務實施計劃生育,確保計劃生育政策的貫徹實施。
第二十一條、社區居民在行使各種權利時不得構成對他人的妨害,對民、商事等爭議接受調委會調解并自愿達成協議的必須自覺履行。
第三章罰則
第二十二條、凡違法、犯罪被治安處罰、刑事處分的,一律不得參與社區組織的各種評選、評比活動,并由社區核查批準,報公司取消公司給予的一切福利待遇以及其他相關待遇。,不予辦理低保申請、困難補助、慰問等,并不出具任何對其有利的有關證明手續。
第二十三條、凡嚴重違反社區管理制度,借酒滋事,辱罵并毆打各級管理人員,阻礙和影響社區建設活動與正常管理工作秩序與公司有關經營秩序、社區工作秩序以及居民正常生活秩序的,由社區核查批準,報公司取消公司給予的一切福利待遇以及其他相關待遇,并取消各種評選、評比資格,構成治安、刑事犯罪的移交公安、司法機關處理。
第二十四條、凡違反社區管理制度,情節輕微但造成一定影響或發生一定后果,由社區核查批準,報公司取消公司給予的一切福利待遇以及其他相關待遇,并取消各種評選、評比資格。不予辦理低保申請、困難補助、慰問等,并不出具任何對其有利的有關證明手續。
第二十五條、多次違反社區管理制度,雖未造成一定影響、后果,經批評教育或屢教不改的,由社區核查批準,報公司取消公司給予的一切福利待遇以及其他相關待遇,并取消各種評選、評比資格。不予辦理低保申請、困難補助、慰問等,并不出具任何對其有利的有關證明手續。
第二十六條、違反社區管理制度、不正確履行上述權利與義務,未造成一定影響、后果的,由社區通報批評,取消當年各種評選、評比資格;因不履行上述權利、義務造成一定影響與后果按嚴重違反社區管理制度論處。,不予辦理低保申請、困難補助、慰問等,并不出具任何對其有利的有關證明手續。
第二十七條、對接受調委會調解達成調解協議既不訴訟也不自覺履行的依違反社區管理制度論處,社區積極支持受害方的訴訟。第二十八條、對不享受公司福利待遇的居民的處罰,由社區提出處理意見,機動、物業、公安協助采取相應的制裁措施如停水、停電等,在取消各種評選、評比資格以及其他制裁措施的同時,不予辦理低保申請、困難補助、慰問等,并不出具任何對其有利的有關證明手續。
第二十九條、是公司員工的,由社區提出意見,報公司決定取消公司給予的一切福利待遇,并取消各種評選、評比資格,視情節確定轉崗培訓、解除勞動合同。不予辦理低保申請、困難補助、慰問等,并不出具任何對其有利的有關證明手續。
第三十條、上列各種制裁措施,視違反者悔改情況,由社區確定取消制裁期日。
第四章附則
第三十一條、本辦法由**社區委負責解釋。
第三十二條、本辦法于下發之日起開始實施。
本制度為法律顧問黃永翔首創不得翻錄、引用。
篇2:社區居民會議制度(2篇)
社區居民會議制度篇一
社區居民會議由18周歲以上的居民組成。社區居民會議可以由全體18周歲以上的居民或者每戶派代表參加,也可由居民小組選舉代表2至3人參加。
社區居民會議是實行城市居民自治的決策機構,社區居民會議的職權主要是:審議社區居民委員會工作報告;選舉社區居民委員會;討論涉及社區全體居民利益的重大問題以及必須提請社區居民會議討論并作出決定的其他事宜;制定社區居民公約。社區居民會議有權撤換和補選社區居民委員會成員。
社區居民會議必須有全體18周歲以上的居民、戶的代表或者居民小組選舉的代表的過半數出席,才能舉行。會議的決定,由出席人的過半數通過。
社區居民委員會向社區居民會議負責并報告工作。
社區居民會議由社區居民委員會召集和主持,有1/5以上的18周歲以上的居民、1/5以上的戶或者1/3以上的居民小組提議,應當召集居民會議。涉及全體居民利益的重要問題,社區居民委員會必須提請居民會議討論決定。
社區居民會議制度篇二:
第一條(目的、依據)
為了進一步發揮居民會議的作用,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的有關規定,結合本區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居民會議的性質)
居民會議是居民群眾發揚民主的組織制度和進行民主決策的組織形式。
第三條(居民會議的議事規則)
居民會議議事,應當遵循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規章,體現居民意志和利益的原則。
第四條(居民會議的職責)
居民會議的職責:
1、選舉、撤換或補選社區居民委員會成員;
2、制定修改居民公約、居民自治章程,監督居民公約與居民自治章程的執行;
3、討論并決定涉及全體居民利益的重要問題;
4、聽取并審議居民委員會的工作報告和社區經費收支情況報告;
5、討論并決定社區建設規劃、居民委員會年度工作計劃及實事項目;
6、反映居民的意見和要求;
7、評議居民委員會成員;
8、糾正居民委員會在日常工作中作出的錯誤決定。
第五條(居民會議的組成形式)
下列形式可以組成居民會議:
1、由18周歲以上的全體居民組成;
2、由每戶派1名代表組成;
3、由每個居民小組民主推選1――2名代表組成。
本居住區的社區黨(總)支部成員、社區居民委員會成員和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為當然代表,享有戶代表或居民代表同等的權利和義務。
第六條(居民代表的選舉與結構)
居民委員會應指導各居民小組民主推選居民代表。民主推選的居民代表應具有代表性,在職職工和在職黨員、婦女應占一定比例。
第七條(居民代表應具備的條件)
居民代表的條件:
1、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2、依法具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3、遵紀守法,以身作則;
4、關心、支持居民委員會工作;
5、善于聽取和反映居民群眾的要求和建議。
6、有一定的參事議事能力;
第八條(居民代表的權利和義務)
居民代表的權利:
1、對居民委員會的工作提出意見、建議和批評;
2、在居民會議上,有充分發揚民主的權利和表決權。
居民代表的義務:
1、傾聽并及時向居民委員會反映小組居民的意見和要求;
2、在居民小組中宣傳居民會議的決定,協助居民委員會在居民中開展工作。
第九條(居民代表的任期、換屆)
居民代表任期三年,與居民委員會同時換屆,可以連選連任。
第十條(居民代表的撤換和補選)
居民代表不能履行職責時,由居民委員會提請所在居民小組召集小組居民討論撤換。居民代表因故出缺時,由所在居民小組進行補選。
第十一條(居民委員會與居民會議的關系)
居民委員會向居民會議負責并報告工作。根據居民會議的決定開展工作。涉及全體居民利益的重要事項,居民委員會必須提請居民會議討論決定。
第十二條(居民會議的召開)
居民會議每半年至少召開一次。有下列情形之一時,應當召集居民會議:
1、決定的事項是屬于居民會議的職權;
2、居民委員會需向居民會議報告工作;
3、有五分之一以上的18周歲的居民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戶代表或者三分一以上的居民代表和當然代表提議,應當及時召開相應的居民會議。
除召開選舉居民委員會的居民會議外,居民會議一般由居民委員會召集并主持。居民委員會應當在居民會議召開前三天通知知會對象,并告之議題。召開居民代表會議,居民代表應當認真征求小組居民的意見。
第十三條(居民會議的決定)
居民會議必須有全體18周歲以上的居民、戶的代表、居民代表的過半數出席,才能舉行。會議的決定,必須由出席人的過半數通過。
居民會議的決定不得與國家的法律、法規和規章相違背。
第十四條(居民會議決定的實施和改變)
居民會議的決定由居民委員會負責組織實施,居民委員會在組織實施過程中需要改變居民會議決定時,應提交下一次居民會議重新討論,未經相應的居民會議通過,不得改變居民會議的決定。
篇3:某社區居民代表會議制度
為了保障社區居民依法行使主權利,完善社區居民代表會議制度,推進社區民主政治建設,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結合社區實際制定社區居民代表會議制度。
⑴社區居民代表會議是社區居民會議的一種形式,依法行使社區居民會議的職權,是所在社區的最高權力機構。
⑵社區居民代表會議由社區居民推進的居民代表組成。居民代表可以是每戶派出的代表,也可以是居民小組選舉產生的代表。居民小組選舉代表的辦法是:以居民小組為單位,組織有選舉權的居民或每戶參加1名代表進行民主推選或無記名投票選舉。居民代表與社區居民委員會任期相同,可連選連任。
⑶社區居民代表應具備以下條件:依照國家法律的規定,享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的本社區的居民;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熱心為社區單位和居民服務,作風正派,辦事公道;身體健康,有一定的議事能力和群眾威信。
社區居民代表享有下列權利:代表社區成員的意愿參與社區議事,行使表決權;有了解社區居民委員會財務收支、計劃生育、民事調解、社會治安等有關社區事務管理情況的權利。
社區居民代表應履行下列義務:經常向所聯系的社區單位和社區成員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以及社區居民代表會議的精神;協助社區居民委員會和居民小組做好本社區有關的各項工作;密切聯系社區成員,傾聽群眾的意見、建議和要求,反映社區成員的共同意愿,帶頭完成黨和政府交給的各項任務和社區自治事務。
⑷社區居民代表會議的主要職權是:選舉社區居民委員會,依法撤換和補選社區居民委員會成員;審議本社區的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審議和修改《社區自治章程》、《社區文明公約》;審議決定涉及全體居民和社區單位公共利益的重大問題;聽取和審議社區居民委員會工作報告,對社區居民委員會和社區工作者的工作進行民主評議和民主監督。
⑸區居民代表會議的議事規則是:社區居民代表會議由社區居民委員會召集和主持,每半年召開一次;社區居民委員會認為必要或有1/5以上的戶或者1/3以上的居民小組建議,應當隨時召開;過半數以上的居民代表參加的社區居民代表會議有效,過半數以上的與會代表通過的決議、決定有效。
⑹社區居民代表會議議事程序是:由社區居民委員會將會議時間、地點、議題,提前以上面形式通知全體會議成員;居民代表就有關議題深入調查研究,征求社區單位和居民意見;社區居民委員會召集和主持會議;由提出議案者說明議案,與會代表充分醞釀、協商,集中正確的意見進行表決,形成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