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數字化校園建設工作方案

數字化校園建設工作方案

2024-10-16 閱讀 7276

數字化校園建設工作方案

一、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目標及需求分析

  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最終目標是建成“四網合一”的全數字校園網(即通過光纖與Internet連接的校園局域網、VOD校園視頻點播網、全數字多媒體互動教學網、通過地面接受站與遠程教育網連接的遠程教育資源網)。最終擁有多媒體互動教室、計算機網絡教室、多功能演播廳、電子備課室、信息中心等多媒體信息技術設備,并把校園網連接到所有校舍,將多個信息點分布在辦公室、教室、多功能廳以及師生宿舍,實現師生工作和學習的全方位信息化。

  校園網應具備的功能有:

  1.電子郵件服務通過E-mail與同行交往。

  2.文件傳輸FTP服務利用FTP服務實現校內各組室、班級或個人主頁的上傳以及從網上下載資料。

  3.WWW瀏覽服務學校可以建立自己的主頁,利用外部網頁向社會宣傳學校,提供各類咨詢信息等;利用內部網頁進行管理,例如發布通知、收集學生意見等。

  4.資源共享建立電子圖書館形式的教育資源庫,供師生檢索、查詢、利用。

  5.網上教學通過視頻會議系統或VOD視頻點播實現實時或非實時方式的遠程多媒體教學。

  “一卡通”應用系統應具備的功能有:

  1、門禁考勤管理系統

  2、圖書管理系統

  3、售餐系統

  4、機房計費和管理系統

  5、自助消費管理系統

二、數字化校園建設之“硬件建設”

  校園網數字化應用系統建設

  1、教學及校務管理系統

  采取購買與自行開發相結合的方式,在現有教務管理平臺基礎上,引進教學管理信息系統,實現教學數據統一管理,實現教學動態管理,教學管理信息數字化。建立完備的辦公自動化系統,對期中期未及平時成績考核,出勤考核都采取自動化辦公模式,并對學生的檔案進行電子永久保存。

  2、數字化圖書館建設

  加強電子圖書、文獻資源庫建設,全面升級圖書館現有硬件設備。完備電子閱覽室的使及管理;增加館藏電子圖書、電子期刊。舉辦各種文化藝術活動,形成校園電子圖書文化。

  3、公共資源服務平臺建設

  建立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建設重點專業優質核心課程教學資源庫,將中央財政重點支持專業的優質核心課程的教學資源在網上公開,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建成學生自主學習環境,實現網上授課、網上輔導、網上答疑、網上批改作業功能,為“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在學院實施提供技術保證。對FTP服務器進行硬件升級改造,增大教學資源庫容量,以便學生能更方便全面進行網上學習。形成了影視資源庫;通過地面衛星接受站接受、收存儲中國遠程教育網、中國廣播遠程教育信息網、中國教育衛星寬帶傳輸網等遠教資源信息,形成了衛星教育資源庫;通過光纖與Internet相連,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共享,形成了地面教育資源網;

  4、多媒體應用平臺建設

  購置高性能計算機,建立功能強大的視頻服務器、音頻服務器、文件服務器等。建立一個校園網外能夠訪問并配置詳實的信息資料介紹校園文化的網站,網站添加豐富的優秀教育教學資源,將電子圖書館融合進去。

  5、公共實訓平臺數字化建設

  按照“認知實習→技能仿真→實踐操作”的流程,規劃建設符合校園體系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的實訓設備設施和現代化信息手段構成的現代化實訓基地,充分利用現代數字化技術,培養學生認知實習和模擬操作能力,提高學生實踐技能應用水平。

  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技術支持

  學校將建成主干千兆、百兆到桌面技術先進、高速、穩定、安全的校園網絡。網絡核心采用萬兆路由核心交換機,設置多臺專業服務器,并安裝教務管理軟件、學生管理軟件、圖書管理等軟件等。

電子實驗室建設

  “一卡通”系統建設

  1、門禁考勤管理系統

  在兩個校門處安裝門禁控制器和讀卡器,學生刷卡進入,自動記錄考勤信息。如遇未授權的非法卡發出報警音。可在后臺軟件中規定多種考勤規則,對IC卡進行不同權限設置,多種條件的查詢等等。

  2、圖書管理系統

  配備激光掃描器識別條形碼,具有完善的采編、流通、典藏、期刊管理、公共查詢、資產清查、壓縮備份等功能。

  3、售餐系統

  學生和教職員工只需預先充值在其IC卡中,就餐買菜時,在售飯機感應區的有效距離內出示其卡,由售貨員在售飯機上預設或輸入消費額,確認后便可完成本此交易。有詳細的消費記錄,并可設定消費限額。

  4、機房計費和管理系統

  依靠軟件實現對學生機的監控和管理,學生持卡上機,學習上網,客戶端上的讀卡器按預先設定的卡型、費率、時段自動扣錢。

  5、自助消費管理系統

  該系統用于校內消費管理。在校園的某些指定地點配置IC卡自動售貨機,全天候二十四小時開放。可實現聯網消費,也可脫機消費。刷卡后從該卡內扣除消費額,后臺清分清算系統自動完成結算

三、數字化校園建設之“軟件建設”

探索適應信息化教育的教學模式

  一是講授式教學模式。網絡環境下講授式教學模式的特點是以教師為中心,進行統一授課。這種教學模式是傳統教學中的班級授課在網絡教學中的新發現。它是基于局域網的講授式教學模式而言,教師利用多媒體電子教室的硬件和軟件的功能,進行屏幕廣播、電子舉手、屏幕監視等功能實現的一種非常類似于傳統講授課教學的教學形式。這種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新模式,對于軟件環境的要求不是很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單機版演示型CAI課件、視頻、音頻資料在局域網中進行廣播演示教學。

  二是討論式教學模式。網絡環境下討論式教學模式的特點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交流,教學采取啟發式,注重對問題的討論。在教學過程中,利用BBS(一般要學生學習Telnet登錄到服務器上,或者利用瀏覽器游覽基于WEB的BBS系統),登錄進入相關的問題欄目。在這些欄目中有大量的問題,學生可以瀏覽別人關于問題的解答或發表自己的觀點。相當于聊天室的功能作用,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交流。

  三是發現式教學模式。網絡環境下發現式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歸納總結與概括能力。這種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提出所要探究的內容,再由學生自主上網搜索關于主題的相關資料,進行歸納總結和概括。這種教學模式徹底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的狀態,而使學生處于積極主動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性。

培養適應信息化教育的師資隊伍

  隨著“四網”的開通,遠程教育資源和網絡資源豐富多彩,信息傳遞速度快,教師之間的交流與討論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給教師的教學和教研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和豐富的資源。我校校園網上建有教師備課系統和教研論壇,教師可以高度共享信息資源,利用便利的備課系統和教研論壇開展教學教研工作。教育信息化開闊了教師的視野,豐富了教師的知識,方便了教學教研工作,提高了教師教學教研效率和水平。

  采取“集中培訓,過關檢測”、“自主培訓,崗位練兵”、“制度引導,任務驅動”等措施在教師中開展“以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為主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通過推薦和介紹運用信息技術的優秀教學范例,展示信息技術的魅力,激發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濃厚興趣。有計劃地安排學習內容,按照由易到難、由點到面的程序進行有重點、有層次的培訓,每個階段結束時都進行了相應的認知水平和操作技能檢測,活學活用,務實求新,保證了培訓效果。建立了與普及推廣信息技術相適應的教學常規管理制度,鼓勵教師學以致用,把應用信息技術的過程同時作為信息技術學習提高的過程,在實踐中提高自己。同時把信息技術的學習與新教育理念的學習結合起來,通過技術手段的更新來帶動教育觀念的更新,促進教學方法的更新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更新。

打造具有高品質信息素養的優秀畢業

  學校安排充足的信息技術課程,保證每周2節信息技術課,且上機操作時間保證在80%以上,以此使學生對信息技術有深刻的認識,樹立信息意識,提高計算機、網絡操作能力。課后通過bbs、博客等網絡虛擬社區進行學習探討,增強對網絡文化的認識能力和利用能力,讓每一位學生在網絡上“安家”,通過網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傳遞、交流自己的思想,體會做為一個社會人在網絡上享有的權利和義務,最終達到提高信息素養的目的。

篇2:學校信息化建設數字化校園教育資源建設實踐與思考

學校信息化建設數字化校園教育資源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摘要:

隨著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教育資源的數字化建設是構建教育資源庫的重要過程。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發展歷史上最為深刻的變革之一。教育資源建設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礎,大力推進優質資源的共建、共享和應用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內容。特別是隨著網絡的發展和新課程理念下的教育改革,對資源的需求可以說是教育信息化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的具有轉折意義的象征。

關鍵詞:數字化校園學校信息化建設教育信息化網絡應用教學管理資源共享

學校資源共建、共享與應用的問題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學校內部的資源建設與共享問題。為了提高校內現有資源的組織性和利用率,實現分散在各部門或個人手中的教育教學資源的廣泛共享,方便教師和學生免費使用教育資源,促進自身特色資源的積累,需要構建基于校園網的網絡教育資源中心和管理機制。學校內部的資源建設與共享是更大范圍資源共享的基礎。另一個是行業、地區或國家范圍的資源建設與共享問題。通過建立行業、地區或國家級資源網,推行統一的教育資源標準,引領資源建設的方向,規范、整合和共享分散在各地教育機構和個人中間的教育資源,鼓勵多個單位和個人共同參與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建設。

通過認真研究,我們認為數字化校園建設與應用效益的提升可通過以下以下途徑來進行。

一、搭建辦公平臺,實現學校管理的自動化、無紙化

實行聯體辦學后,學校規模擴大,教育教學管理任務比以前更重,更加紛繁復雜。實現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自動化、無紙化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徑。因此,我校在認真分析和研究聯體辦學特點、學生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的水平、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需要等的基礎上,自主開發了學校辦公管理平臺,以適應學校運作的新形勢,實現學校公文網上流轉、各項日常教育教學管理工作規范化、自動化以及無紙化,從而拓展與完善了教育教學服務,提高了辦學效益。

二、拓展資源利用,實現教學資源的數字化、網絡化

如果說開發學校辦公平臺提高辦學效益具有顯性特點的話,那么建立學校教學資源管理平臺則更具有其隱性特點。為了進一步拓展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我們發動學校教師根據自身學科優勢和教育教學實際需要,依托資源平臺的上傳、下載的功能,構建起具有本校鮮明特色的教育教學資源庫。通過努力,一方面減少了教師機械性重復動動,降低了勞動強度,同時也為新課標的順利實施提供了信息資源保障。學校在教學資源庫建設與使用的同時,還著重完善資源庫建設的評價與激勵機制,提高教師提供及使用教育資源的積極性,促進教育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共享。

三、創新培訓模式,實現教師發展的持續性、自主性

為了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必須在教師培訓上進行創新。聯體辦學后,學校教師規模較大,教師之間專業水平的發展更加參差不齊。因此,我們在分析學校教師的特點及課堂教學需要的基礎上,對教師培訓的內容、方式等方面進行了科學規劃與組織,其中最主要的特點是對教師進行分類培訓,培訓的內容以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為主。按培訓內容進行分類,教師培訓可分成基本素養及專業素養培訓。其中基本素質培訓可包括WORD、POWERPOINT、EXCEL、網絡瀏覽與電子郵件、電教平臺的使用。專業素養培訓可包括:語文教師腳本編寫能力、數學教師使用《幾何畫板》能力、美術教師使用PHOTOSHOP圖形處理能力等。另外,專業素養培訓還包括骨干教師的FLASH動畫制作、課題實驗主持人和骨干教師的網頁設計等。

按培訓方式進行分類,教師培訓可分為面授培訓與網上培訓。在培訓過程中我們采取兩種方式互相結合。同時,也可結合校本教研的開展,進行針對性較強的、緊扣活動主題的實踐性培訓,如在我們以學校網站為平臺,開展了組建專題學科網站、班級網頁網站等專業化培訓,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極大地提高了教師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能力。

篇3:校園特色數字化建設使學校綜合效益全面提升

校園特色數字化建設使學校的綜合效益全面提升

四川省三臺縣蘆溪中學楊敏

【摘要】現代化的教育環境離不開數字化校園環境建設,在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大環境的影響下,我校結合學校的特點建設具有農村高中特色的數字化校園。在數字化環境下的教育終會改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理念,他們也會利用數字化綜合環境資源為自身的發展和成長服務,從而使學校的綜合效益全面提升。

【關鍵詞】數字化校園;服務;農村高中;資源均衡配置

一、數字化校園建設背景

在以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與普及的今天,信息化的浪潮正沖擊著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在社會的許多領域中引發深刻的變革。教育信息化也是擺在教育領域面前的一個迫切解決的問題,信息技術與教育相結合成為當今世界教育現代化改革和發展的方向,“數字化校園”已成為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建設任務。《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也從未來10年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高度,確定了教育信息化的戰略地位,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戰略目標、任務和工作要求。面臨整體教育環境的現代化,根據我校實際情況,也相應提出我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具體方案,全面打造新形勢下的農村高中學校“校園特色數字化”。

二、數字化校園的概念

“數字化校園”是用層次化、整體的觀點來實施校園信息化建設,將校園網上的信息進行系統的組織和分類,讓用戶在網上快速發現自己需求的信息。為師生提供網上信息交流環境,讓管理人員科學地、規范地管理自己的數據信息,并將這些信息方便地發布出去。它是在傳統校園的基礎上,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實現從環境、資源到活動的全部數字化。在傳統校園的基礎上構建一個既對應又有本質不同的數字空間,拓展現實校園的時間和空間維度,從而提升傳統校園的管理效率和教學效率,最終實現教育資源、電子校務、網絡服務與網絡安全為一體的數字化教育環境。我認為數字化校園由網絡基礎設施層、網絡基本服務層、應用支撐系統層、信息門戶網站層四大系統構成(如圖1)。

圖1:我校數字化環境建設系統結構

信息門戶網站統一了訪問接口、各種信息的發布(主要包含學校各個部門負責的各項工作,及時地將自身的工作情況發布出來,便于落實工作監督。如:新聞選摘、學校介紹、教學教研、安全工作、服務家長、德育工作、招生考試、黨建工作、學校團委、工會工作、后勤工作、新課程培訓等內容)、個性化用戶界面等。

支撐系統包括辦公自動化、數字圖書系統、管理信息系統、網絡教學系統等,校園網應用支撐系統是數字校園構成中的核心內容。

網絡基礎服務包括文件傳輸、用戶認證、目錄服務、公共數據庫、虛擬主機、VOD網絡電視、網絡安全等服務。

網絡基礎設施包括數字傳輸載體、交換設備、服務器群、存儲設備、計算機終端等。

三、數字化校園硬件環境建設

硬件環境建設是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基礎。包括網絡、服務器群、數字化教室、網絡化教室、電子閱覽室等基礎硬件和操作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