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國學仁義禮智信廣播稿

國學仁義禮智信廣播稿

2024-08-03 閱讀 1415

節目策劃:國學經典――“五常”

A: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用文字記錄下來,就成了一本本的國學經典。國學經典底蘊豐厚,蘊藏豐富的為人處事的經驗和道理,其思想內涵的核心就是仁、義、禮、智、信。

B:是的,作為儒家所謂的“五常”,“仁、義、禮、智、信”的提出有一個歷史過程,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擴展為“仁、義、禮、智”,董仲舒完善為“仁、義、禮、智、信”。漢代以后,“五常”貫穿于整個中華倫理的發展過程,成為中華傳統價值體系中最核心的內容。

A:嗯嗯,沒錯,提起“五常”,我們很自然地就會想到古代的名人故事。唐太宗仁德布于四海,讓我們知道什么是“仁”;關云長“義薄云天”,讓我們知曉什么是“義”;花木蘭替父從軍,讓我們知道什么是“禮”;文與可“胸有成竹”,讓我們懂得什么是“智”;“千金難買季布一諾”,讓我們理解什么是“信”。

B:那么今天,我們將帶著大家重新認識“五常”,體會其新的時代內涵。

“仁”: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觀念,其核心是人與人相互親愛。《禮記?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是以親子之愛的心理根基,而又高于親子之愛的人性的自覺。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聚集在一體,形成了以“仁”為中心的倫理道德結構,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犧牲生命,即“殺身成仁”的觀點,對后世產生很大的影響。

儒家講的“仁”,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美好的情操。《禮記》說,“上下相親謂之仁。”有時候,用“仁”來指對萬物生育的事物有恩情。古代特別推崇仁政,認為行使仁義的人才可以叫做王。

從孔子倡導“仁”學以來,“仁”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的品德”。孔子把“仁”作為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把“愛人”作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歸仁”作為最高的社會道德理想。講“仁”,就是講人與人的關系,講人對人的愛,由對父母的愛、兄弟姐妹之間的愛,進而上升對他人的愛。仁,不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道德標準,而且是最普遍的道德標準。講“仁愛”,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理念。中國人至今仍然把品德高尚的人看作是“仁人”,沒有高尚品德的人是“不仁”。“仁愛”思想,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特殊品質。以“仁”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懷,經過現代改造,可以轉化為現代人文精神。正如《禮記》中的“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個家庭仁義,國家就會仁義;一個家庭謙讓,國家就會謙讓。

根據《說文解字》,義的繁體字是會意字,下面的“我”就是離不開我,用我身上的觀點去辨別是非,在他人需要時,及時出手相助;而下面的“羊”表祭牲,就是祭祀用的祭品,有自我犧牲的意思。所以“義”的本意是:符合道德的行為或道理。

“義”者,“宜”也。即做到合理、合法、合情,才是合宜的。另外,“義”者,“義務”也,也就是該做的一定做到,不做也是不義,這就是所謂的“義之所在,有所不惜”。

孔子最早提出了“義”。孟子則進一步闡釋了“義”。他認為“信”和“果”都必須以“義”為前提。他們把“義”作為儒家最高的道德標準之一。“義”與“仁”并用為道德的代表,“仁義”是封建道德的核心,就是“仁至義盡”。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而如今,“義”成為了一種人生觀、人生價值觀,如:親情和友情,發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義”的成分。義是人生的責任和奉獻,如義診、義演、義賣、義務等,至今仍是中國人崇高道德的表現。正如孟子所說的那樣,“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根據《說文解字》:“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所以,“禮”最初始的意思是舉行儀式,祭神求福,對神靈表達敬意和尊重。把“禮”引申到日常生活,那就是對別人的尊重,以及行為準則和規范。所以《左傳》說:“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春秋時的政治家子產最先把“禮”當作人們的行為規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禮,這“禮”既指周禮的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范。他對“禮”進行了全面的論述,提出了“克己復禮”的觀點,把“禮”當作調整統治集團內部關系的手段,當作治國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視禮,把禮看作是節制人欲的最好方法。戰國末期和漢初的儒家對禮做了系統的論述,主張用禮來調節人的情欲,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規范。

中華傳統文化認為,禮是人與動物區別的標志。“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儀也。”中國倫理文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禮儀文化”。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會交往之道。禮與仁互為表里,仁心愛人是禮的內在精神,恭敬辭讓是仁的外在表現。

重禮是“禮儀之邦”的重要傳統美德。“明禮”從廣義上說,就是講文明;從狹義上說,是“禮制”“禮節”“禮儀”;是“禮貌”“禮讓”。好禮、有禮、注重禮儀已經成為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表征和直觀展現。

“智”,即智慧、聰明,有才能,有智謀。孔子認為,有智慧的人才能認識到“仁”對他有利,才能去實行“仁”。只有統治者才是“智者”,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可都可成為“仁人”,而“小人”無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實現最高道德原則“仁”的重要條件之一。他們要實現“達德”,而要實現“達德”必須經過“知”的五個步驟,即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漢儒則把“智”列入“五常”之中。

中國古代思想家賦予“智”以豐富的道德和內涵。“智”在知道遵道。學而致知,不知不覺,智而不奸。“仁、義、禮、信”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而要將這一切聯系起來就需要“智”貫穿其中,否則即使有“仁、義、禮、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達無礙。新時期需要把中華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學智慧聚成一體,開啟新的智慧。這是我們今天仍要發揚的。

“信”的本意是真心誠意、專一不移。遠古時沒有紙,經驗技能均靠言傳身教。那時的人純真樸素,沒有那么多花花腸子,故而真實可靠。別人用生命或鮮血換來的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不信是要吃虧的。以此估計,信者,實為人類之言,是人類從普遍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東西,當然不會騙人。如果一個人言不由衷、說假話,肯定是不會有信譽。所以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真實的、不虛偽的。人無信不立。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口為禍福之門,一言興邦,一言喪邦。

“信”亦指誠信、信任。《說文》中講道:“人言為信”。“信”是立身之道、興業之道、治世之道。誠信求和。誠信是約定俗成的社會交往準則。孔子把“信”列為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規范”(恭、寬、信、敏、惠)之一,強調要“言而有信”,“信則人任焉。”“以誠待人”、“以信取人”、“一諾千金”、“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推崇并發揚光大。信,是做人的根本,是興業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講信義是中華民族共認的價值標準和基本美德。

篇2:國學仁義禮智信廣播稿

節目策劃:國學經典――“五常”

A: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用文字記錄下來,就成了一本本的國學經典。國學經典底蘊豐厚,蘊藏豐富的為人處事的經驗和道理,其思想內涵的核心就是仁、義、禮、智、信。

B:是的,作為儒家所謂的“五常”,“仁、義、禮、智、信”的提出有一個歷史過程,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擴展為“仁、義、禮、智”,董仲舒完善為“仁、義、禮、智、信”。漢代以后,“五常”貫穿于整個中華倫理的發展過程,成為中華傳統價值體系中最核心的內容。

A:嗯嗯,沒錯,提起“五常”,我們很自然地就會想到古代的名人故事。唐太宗仁德布于四海,讓我們知道什么是“仁”;關云長“義薄云天”,讓我們知曉什么是“義”;花木蘭替父從軍,讓我們知道什么是“禮”;文與可“胸有成竹”,讓我們懂得什么是“智”;“千金難買季布一諾”,讓我們理解什么是“信”。

B:那么今天,我們將帶著大家重新認識“五常”,體會其新的時代內涵。

“仁”: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觀念,其核心是人與人相互親愛。《禮記?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是以親子之愛的心理根基,而又高于親子之愛的人性的自覺。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聚集在一體,形成了以“仁”為中心的倫理道德結構,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犧牲生命,即“殺身成仁”的觀點,對后世產生很大的影響。

儒家講的“仁”,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美好的情操。《禮記》說,“上下相親謂之仁。”有時候,用“仁”來指對萬物生育的事物有恩情。古代特別推崇仁政,認為行使仁義的人才可以叫做王。

從孔子倡導“仁”學以來,“仁”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的品德”。孔子把“仁”作為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把“愛人”作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歸仁”作為最高的社會道德理想。講“仁”,就是講人與人的關系,講人對人的愛,由對父母的愛、兄弟姐妹之間的愛,進而上升對他人的愛。仁,不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道德標準,而且是最普遍的道德標準。講“仁愛”,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理念。中國人至今仍然把品德高尚的人看作是“仁人”,沒有高尚品德的人是“不仁”。“仁愛”思想,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特殊品質。以“仁”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懷,經過現代改造,可以轉化為現代人文精神。正如《禮記》中的“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個家庭仁義,國家就會仁義;一個家庭謙讓,國家就會謙讓。

根據《說文解字》,義的繁體字是會意字,下面的“我”就是離不開我,用我身上的觀點去辨別是非,在他人需要時,及時出手相助;而下面的“羊”表祭牲,就是祭祀用的祭品,有自我犧牲的意思。所以“義”的本意是:符合道德的行為或道理。

“義”者,“宜”也。即做到合理、合法、合情,才是合宜的。另外,“義”者,“義務”也,也就是該做的一定做到,不做也是不義,這就是所謂的“義之所在,有所不惜”。

孔子最早提出了“義”。孟子則進一步闡釋了“義”。他認為“信”和“果”都必須以“義”為前提。他們把“義”作為儒家最高的道德標準之一。“義”與“仁”并用為道德的代表,“仁義”是封建道德的核心,就是“仁至義盡”。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而如今,“義”成為了一種人生觀、人生價值觀,如:親情和友情,發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義”的成分。義是人生的責任和奉獻,如義診、義演、義賣、義務等,至今仍是中國人崇高道德的表現。正如孟子所說的那樣,“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根據《說文解字》:“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所以,“禮”最初始的意思是舉行儀式,祭神求福,對神靈表達敬意和尊重。把“禮”引申到日常生活,那就是對別人的尊重,以及行為準則和規范。所以《左傳》說:“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春秋時的政治家子產最先把“禮”當作人們的行為規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禮,這“禮”既指周禮的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范。他對“禮”進行了全面的論述,提出了“克己復禮”的觀點,把“禮”當作調整統治集團內部關系的手段,當作治國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視禮,把禮看作是節制人欲的最好方法。戰國末期和漢初的儒家對禮做了系統的論述,主張用禮來調節人的情欲,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規范。

中華傳統文化認為,禮是人與動物區別的標志。“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儀也。”中國倫理文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禮儀文化”。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會交往之道。禮與仁互為表里,仁心愛人是禮的內在精神,恭敬辭讓是仁的外在表現。

重禮是“禮儀之邦”的重要傳統美德。“明禮”從廣義上說,就是講文明;從狹義上說,是“禮制”“禮節”“禮儀”;是“禮貌”“禮讓”。好禮、有禮、注重禮儀已經成為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表征和直觀展現。

“智”,即智慧、聰明,有才能,有智謀。孔子認為,有智慧的人才能認識到“仁”對他有利,才能去實行“仁”。只有統治者才是“智者”,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可都可成為“仁人”,而“小人”無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實現最高道德原則“仁”的重要條件之一。他們要實現“達德”,而要實現“達德”必須經過“知”的五個步驟,即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漢儒則把“智”列入“五常”之中。

中國古代思想家賦予“智”以豐富的道德和內涵。“智”在知道遵道。學而致知,不知不覺,智而不奸。“仁、義、禮、信”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而要將這一切聯系起來就需要“智”貫穿其中,否則即使有“仁、義、禮、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達無礙。新時期需要把中華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學智慧聚成一體,開啟新的智慧。這是我們今天仍要發揚的。

“信”的本意是真心誠意、專一不移。遠古時沒有紙,經驗技能均靠言傳身教。那時的人純真樸素,沒有那么多花花腸子,故而真實可靠。別人用生命或鮮血換來的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不信是要吃虧的。以此估計,信者,實為人類之言,是人類從普遍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東西,當然不會騙人。如果一個人言不由衷、說假話,肯定是不會有信譽。所以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真實的、不虛偽的。人無信不立。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口為禍福之門,一言興邦,一言喪邦。

“信”亦指誠信、信任。《說文》中講道:“人言為信”。“信”是立身之道、興業之道、治世之道。誠信求和。誠信是約定俗成的社會交往準則。孔子把“信”列為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規范”(恭、寬、信、敏、惠)之一,強調要“言而有信”,“信則人任焉。”“以誠待人”、“以信取人”、“一諾千金”、“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推崇并發揚光大。信,是做人的根本,是興業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講信義是中華民族共認的價值標準和基本美德。

篇3:誦國學經典主題班會活動方案

活動目的:培養學生學習國學經典的興趣;弘揚傳統文化,學習文明禮貌,進一步推動學校的優良學風建設。

活動形式:表演,誦讀,讀書交流會

活動流程:

一、主持人(班長)講話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我們班會的主題是“誦國學經典,做文明學生”。我們的華夏民族是禮儀之邦,我們祖輩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文明禮儀是我們的驕傲和財富。“講文明懂禮貌”是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

......但環顧我們的身邊,一些不文明的現象仍然頻繁地出現:課間,一些同學大聲喧鬧,不時還夾帶著難聽的臟話甚至做著不雅觀的動作;下課后有的同學在走廊上、教室里追逐打鬧;教室內同學間不是輕聲地交流,而是聲嘶力竭地叫喊;地面上經常可以看到隨手丟棄的垃圾和垃圾的污跡;課堂上,老師講課或同學發言時,有的同學卻低著頭竊竊私語……

......這些現象的存在與文明校園極不協調,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更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從我做起,來改變這一現狀。那么,現在,讓我們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改掉那些不文明的言行舉止,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一個儒雅、文明的學生吧!讓我們共同營造一個幽雅、舒適的學習環境吧!讓云浮市第一小學成為文明之花遍地盛開的花園吧!

二、同學展示――誦讀、表演國學經典

……我們啟動的“國學經典誦讀工程”,正是要從現在開始,讓文化經典進入我們的視野,滋潤我們的心田。

現在,請同學們來誦讀競賽,請盧老師當我們的評委。

1、張玉婷領讀:《三字經》

同學:表演誦讀。

2、鄧百成領讀:《弟子規》

同學:表演誦讀。

3、林嘉濤領讀:《千字文》

同學:表演誦讀。

4、全班同學《千字文》誦讀接龍

三、同學談收獲

主持人:“誦國學經典,做文明學生”的活動讓我們受益匪淺!《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瑯瑯上口,是指導我們行為的好書。我們每個同學不僅應該熟讀能誦,更應該處處按照書上的要求去做。

現在,我們就來分享同學們的收獲吧!

(同學談收獲……)

四、老師總結、頒獎

同學們,看到你們誦讀國學經典后有這么大的收獲,并且有了實際行動,老師真的感到很欣慰。老師希望你們繼續學習,多誦讀國學經典,做文明學生。做守信誠實的人,做愛學習的人,做講禮貌的人,遠離污言穢語,做有良好衛生習慣的人,做愛護公私財物的人,做遵守紀律的人,做有愛心和責任感的人,懂得尊敬師長,友愛同學,關愛身邊的人和事……

頒獎……

五、活動結束,老師推薦國學經典

國學經典的書籍有很多:《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孝經》是我國古代少年兒童的普及讀物,也是我國古代少年兒童的百科全書。是中國古代蒙學系列著作的代表。老師特別向同學們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