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學》讀書心得
《有效教學》讀書心得
李興曦
長期以來,一直以為憑良心,多教給學生一些知識,就是盡到了做教師的責任。在新課改中,才發(fā)現(xiàn)這一思想是錯誤的。四川省著名的教育專家肖成全教授認為,在符合時代和個體積極價值建構的前提下,在一定的時空內,其效率不低于平均水準的教學,就叫做有效教學。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進步或發(fā)展。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惟一指標。
現(xiàn)在,我們通常用“有效教師”、“有效教學”來替代“好教師”、“好教學”。我們在判斷一個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否有效時,要考慮到教師對學生的影響,要重視課堂里的師生的“互動關系”,并把“師生互動”作為有效教學的中心問題來考察。在進行課堂評估和標準化測驗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大約有五種教師行為與學生理想行為密切相關,我們稱之為關鍵行為。因為它們對有效教學至關重要。這五種關鍵行為是:
1.清晰授課
這一關鍵行為是指教師向全班呈現(xiàn)教學內容時清晰程度如何。
有效教師授課時具有以下特點:
(1)使要點易于理解;
(2)清晰地解釋概念,使學生能按邏輯的順序逐步理解;
(3)口齒清楚不含糊,沒有分散學生注意的特殊習慣。
研究顯示,并不是所有教師都能清晰而直接地與學生交流,他們常常跑題,他們的講話或者其講話的方式削弱了內容顯現(xiàn)的清晰度。如果能很清晰地教學,呈現(xiàn)材料就可以少花時間,而且學生第一次就可以正確地回答你的問題。你也就有更多時間用于教學。
2.多樣化教學
這一關鍵行為是指多樣地或靈活地呈現(xiàn)課時教學內容。一般表現(xiàn)在兩大方面。一方面是多樣化的提問,“提問”是最有效方法之一。教師要掌握提問的藝術,能夠區(qū)分出問題的類型,包括事實問題或過程問題,聚集性問題或發(fā)散性問題。另一方面,多樣化教學表現(xiàn)在對學習材料、設備、展示方式以及教室空間等的運用方面。研究表明,教室里物質的質地、多樣的視覺效果都能增強教學的多樣性。
3.任務導向
任務導向是指把多少課堂時間用于教授教學任務規(guī)定的學術性學科。教師用于教授特定課題的時間越多,學生的學習機會就越多。與任務相關的問題,教師必須予以回答的有:
(1)我講課、提問用了多少時間?鼓勵學生咨詢或獨立思考又用了多少時間?
(2)我組織教學并使學生做好學習準備用了多少時間?
(3)我評估學生行為用了多少時間?
所有教師都需要使學生做好學習準備,讓他們享受學習。如果教師把大多數(shù)時間用于教授切題的內容,而不是把時間用在那些只是有可能需要的過程材料上,然后才讓學生獲得教學內容,那么,相比之下,在他的課堂上學生就能取得更高的成就。如果接下來課堂上“師生互動”集中于思維內容,使學生獲得學習機會,那么,這個課堂上的學生的成功率就可能更高!
4.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
學生實際投入學習材料的時間,稱為投入率,與教師教授某個論題的時間不同。它是指用于學習的時間百分比,在這段時間里學生真的在學習,忙于教學材料并從教師提供的活動中受益。有時盡管教師可能在任務導向下教學,也可能為學生提供了最多的內容,但學生可能并沒有投入學習,這意味著他們并沒有積極地思考、操作或使用教師提供的內容。這種不投入可能涉及對或隱或顯的情感、精神上的漠然。學生們跑下座位、談話、看與課堂教學內容無關的書的時候,很顯然就沒有投入學習。學生們的不投入方式還可能更加隱蔽,比如看起來精神集中但實際上卻在走神。教學生活中令人不快的一個事實是:在上課的時候有可能有四分之一的學生在走神。在糾正這種類型的不投入可能很困難,它需要改變任務本身的結構以及對學習者的認知要求。這就要求運用一定的教學策略,來安排引發(fā)學生投入學習活動。
5.確保學生成功率
學生學習的成功率,是指學生理解和準確完成練習的比率。呈現(xiàn)材料的難度水平已經(jīng)成為任務導向和學生投入率相關研究的一個關鍵方面。難度水平由學生的成功率來衡量,也就是學生理解和準確完成練習的比率,有如下三種難度水平:
(1)高成功率:學生理解任務,只是偶爾因粗心而犯錯誤。
(2)中等成功率:學生不完全理解任務,犯一些實質性的錯誤。
(3)低成功率:學生壓根不理解任務。
研究表明:教師的任務導向(教學時間)和學生投入率與學生成功率密切相關。中高等水平成功率的教學能提高學生的成就,這是因為教師講到了較多的處于學生當前理解水平的內容。而且,產生較低錯誤率(高成功率)的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尊心,增強學生對學科內容和學校的積極態(tài)度。調查研究顯示,普通學生把大約一半時間花在那些能帶來高成功率的任務上,研究還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在高成功率的任務上所花的時間超出平均水平,結果他們的成就更高,記憶力更好,對學校的態(tài)度也更積極。這些調查結果暗示人們:學生應該把60%――70%的時間花在某些任務上,對所教材料他們幾乎能完全理解,只是偶爾犯錯。中高水平的成功率將使學生掌握課時教學內容,同時還提供了通過實踐來應用所學知識的基礎,因為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學生有時間和精力進行一些思考,比如批判性思考和獨立思考等。在策略方面,這對于自我導向學習和學會學習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很多教師這個學習階段花的時間不夠充分,而這個階段對于學生達到解決問題和批判思考的目標特別關鍵。有效教師的一個關鍵行為就是,組織和安排能產生中高水平成功率的教學,并向學生提出超越給定信息的挑戰(zhàn)。以上所述是促成有效教學的五個關鍵行為,也是有效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行為,只有具備了這樣五種關鍵行為,教師的教學才可能是有效教學。
在新課程背景下實施有效教學,教師首先要在以下方面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質:
1.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理念是靈魂,教學理念是指導教學行為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追求。對于教師來說,具有明確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應該是基本的素質要求。在推行新課程中,教師必須以新觀念來實施新課程。
2.豐富個人知識儲備。課堂上,如果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廣度,那么教學就會膚淺,學生學習就無法深入。可見,作為新課程直接實施者的教師,一定要不斷學習和探索,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內涵。知識的厚度增加了,課堂就能深入淺出,左右逢源。
3.做一個有反思力的教師。葉瀾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話: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可能成為名師。教師應在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實現(xiàn)專業(yè)成長。
總之,我們教師要力求用新課程理念指引我們的備課和授課,以學生為中心,用清晰授課思路和語言進行指導和組織;用多樣化教學形式進行呈現(xiàn);以任務進行導向;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并通過評價等手段的運用,確保學生成功率。
篇2:讀《什么是最有效教學》心得體會
讀《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學》心得體會
保亭縣思源實驗學校王大成
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之余,總是愛翻翻一些書,這成了我的生活習慣。本學期,我認真拜讀了宋運來先生的作品《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學》,特別是對于第二篇品課部分,我是頗多感觸。
很長時間以來,對于聽課我總認為是總結其他教師的經(jīng)驗和教訓而已,這樣的心態(tài)造就了平時聽課的隨意性,課后不去細細咀嚼,很難對自己教學路上的創(chuàng)新有所幫助。讀了這篇文章后,才真正明白,聽課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個人的一些經(jīng)驗,而是需要我們互相去做深層次的學習、交流和思考??醋肿R意,“品”就是要我們分三口食,方能得出個中真滋味,“品課”亦如此?!捌氛n”到底品什么?在此我談談對于我的心得體會。
所謂品課,就是教師以品德角度去聽別人的課、去觀別人的課、去評別人的課、去議別人的課,教師在聽、觀、評、議課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能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品課是初為人師的起點,品課讓新教師虛心品味老教師的諄諄教誨,做到評好每一節(jié)課、講好每一節(jié)課,努力完善、充實自己。品課是教師進步的基石,品課讓教師在品味他人課堂的同時,更關注自己的成長,并有更多的教學收獲。品課是教師成長的階梯,品課讓教師能聯(lián)系自己的教學,看看自己的教學有沒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并及時改進,正是這一次次的完善與改進,使自己的教學漸入佳境。
“品課”,是聽課、觀課、評課、議課的更高一層次的追求,是一種境界,是“關愛他人,善待自己”的人生哲理。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最重要的渠道。為了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我們注重教學研究,而教學研究最被注重的是聽課、評課、議課。我認為在此基礎上就聽課參與者來說,應該還有一個意義上的深加工
篇3:226+1有效教學模式實驗心得
“226+1”有效教學模式實驗心得
這學期我參加了學校的“226+1”實驗課題,回顧走過的一段教改之路,談幾點心得:
一、認識上由懵懂到逐漸明朗
學期開始,學校布置這個實驗課題,覺得這個名字很新奇,當鼓勵老師們參加這個課題的時候,覺得這似乎應該是年輕老師的事,就沒放在心上。后來學校要求每個年級一班和三班老師參加,也只好硬著頭皮接受了。雖然新課標理念的風早已吹了好幾年,但如何具體在課堂教學中更有效地實施,一直是在自己的認知領域中摸索前行?!?26+1”的教學模式之前沒聽說過,這樣的課堂更沒見過,自己能不能勝任這個實驗課題,心中沒有一點數(shù),倍感壓力。隨后在校領導的培訓講解下才有點頭緒,原來自己在以前的教學中已經(jīng)有這種模式的影子,只是沒有明確化、規(guī)范化和系統(tǒng)化,了解到這些信息后,緊張的心情才得以平復,壓力才稍有緩解。后不久有幸聽了九小的兩節(jié)這種教學模式觀摩課,才有撥開云霧之感,并趕緊著手開展。
二、深入學習理念,掌握教學模式實驗操作
“226”模式是在新課標理念引領下,進行有效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具體模式框架:雙主體、兩轉變、六要素,外加“一頁紙”反饋,宗旨是以發(fā)展學生為最終目的。它是深入踐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是以“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當堂訓練”為主要教學手段和方法的教學模式,是重視發(fā)展學生思維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教學模式,是有別于傳統(tǒng)教學的模式。它一改往日僅僅是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而是確立雙主體的平等地位,只是在當前的教學目的下教師和學生主體地位要發(fā)生轉換,而這種模式中“小組合作”和“展學交流”環(huán)節(jié)是重點,它體現(xiàn)著三維目標中的“過程和方法”,是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教學有沒有實效不是看老師上課認不認真,教學任務完沒完成,而是看學生學到了什么或學得好不好能力不沒有提高。有了理念上的明確認識,才能有目的地操作實施。
三、學習小組的建立和完善
這種教學模式的最大特點是要有小組合作學習環(huán)節(jié),以便達到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目的。小組學習學生在小組內暢所欲言,互為補充,思維得以碰撞,智慧火花得以閃現(xiàn),以達到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目的。為此,將本班學生分為九大組,每組六個成員,按性別、學習能力高中低的原則搭配,學習能力和組織能力強的學生選為組長,主要負責本組布置任務,組織討論、及時做好學分記錄和帶領本組與其它組競爭。一周一小結,兩周一大結,得分高的小組和個人會得到物質獎勵,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剛開始組長在工作中難免有畏難情緒,但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跟蹤指導,逐漸適應到熟練操作。
四、“226+1”課堂要重視課前預習
傳統(tǒng)教學忽視課前預習,造成課堂教學眉毛胡子一把抓,課堂教學效率低下,教師和學生負擔過重的現(xiàn)象。而新實驗課題教學模式重視課前預習,否則將無法實施。學生課前對自己會和不會的知識點做到心中有數(shù),課堂上才能直奔重點難點,提高教學有效性。然而課前預習程度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尤其是對中高年級的學生,老師應該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一是“不動筆墨不讀書”、查閱工具書、收集與學習內容有關的資料等;二是有針對性地提出某些預習題,比如熟讀課文,學會生字詞,不懂的做上記號、圍繞課后題預習等;三是進一步重視預習的課堂檢查,教學即可以從預習入手,找到學生質疑的共同點,以學定教。這樣學生提前進入學習新知的狀態(tài),預習也有了目的性,那么老師的定教才有明確性,實效性,相應地而也可通過課堂反饋提高今后預習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