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滑俱樂部文化宣傳活動策劃書
一.活動主題
che之家輪滑俱樂部“切格瓦拉文化”宣傳活動
二.活動背景
che(古巴英雄切格瓦拉英文名),切,是一種文化,一種年輕人的文化,一種彰顯自我,完善人格的文化。che之家輪滑俱樂部―最新潮運動的代表。輪滑運動近年來在中國發展迅速,但是比起歐美發達國家還是相差甚遠,所以che之家輪滑俱樂部始終以英雄切格瓦拉為榜樣,并不懈的努力著。
三.活動目的及意義
通過本次活動讓隊員在緬懷英雄的同時感受切格瓦拉文化的豐富內涵,激發他們用自己的努力發揚傳播輪滑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切格瓦拉,希望能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到輪滑這項運動中來。并組織俱樂部成員通過表演節目以期以此為契機宣傳切格瓦拉文化的無窮魅力,進一步豐富蘭州工專校園輪滑文化,并借此活動帶動同學們學習切格瓦拉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開拓精神。
四.活動安排
活動的宣傳工作――宣傳部
活動攝像工作――影像部
活動結束后經費預算工作――辦公室
五.活動內容
(1)前期宣傳工作
在學校以宣傳板和張貼海報的形式進行宣傳,讓同學們認識切格瓦拉,了解切格瓦拉文化內涵以及che之家輪滑俱樂部的相關信息。
(2)活動的開展
輪滑隊隊員自己編排節目,進行輪滑表演。
拓展訓練營進行一次野外拓展訓練。
六.活動的注意事項及流程
1.表演開始前教練需向隊員說明有關安全問題的注意事項。
2.表演開始前有相關人員檢查場地,避免雜物引起安全問題。
3.表演開始前隊員需好好檢查自己的裝備,確保裝備齊全。
4.表演結束后場地清理工作。
七.活動對象
校內輪滑愛好者、俱樂部輪滑隊隊員
八.活動地點
南校區籃球場
九.活動時間
*年10月9日
十.經費預算
宣傳資料30元彩筆4元
紙、墨10元
合計:44元
大學生社團聯合會
篇2:創業文化宣傳教育活動方案
創業理念是創業實踐的先導,創業精神是創業文化的核心。全民創業實踐來源于創業理念的更新和創業精神的培育。中央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創業文化建設,以創業文化促進全民創業,通過創業實踐發展創業文化。但是,我省創業氛圍不濃、創業理念不新、創業群體不多、創業發展內生機制不活的問題仍然存在。為進一步弘揚創業文化,促進全民創業,制定宣傳教育活動方案如下:
一、總體要求
高舉***主義偉大旗幟,以*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牢牢把握“解放思想、改革創新、轉變方式、科學發展”這個主題,緊緊圍繞科學發展、加快振興、富民強省,以推動全民創業、富裕百姓為目的,在全社會樹立鼓勵奮斗、自強不息、敢為人先的創新意識,倡導追求財富、崇尚創造、寬容失敗的文化理念,營造善待他人、和衷共濟、發展共贏的和諧環境,把先進的創業文化轉化為創業富民的持久動力,通過創業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讓群眾生活更加美好,日子更加富裕,為完成我省“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目標,推動我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而奮斗。
二、主要內容
1、開展創業文化研討活動。利用“創業大講堂”、組織宣講團等形式,向廣大群眾面對面地宣講省委、省政府弘揚創業文化方面的重大舉措和工作部署。邀請專家學者、主管創業就業工作的領導,就我省《關于促進全民創業的若干政策》、《關于實施富民工程的若干意見》進行重點解讀。結合全民創業實踐,有針對性地開展調研活動,總結提煉實施振興吉林老工業基地戰略以來創業文化的成功實踐,圍繞“十二五”確定的目標,推動吉林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探索創業文化建設規律,完善創業文化建設舉措,著力建立與時代要求相適應、與市場經濟相融合的系統完整、特色鮮明、指導性強的創業創新創優文化理念。
2、打造創業文化輿論宣傳品牌。各級各類新聞媒體要圍繞宣傳教育活動主題,制定宣傳報道計劃,整合媒體資源,在重要時段、重點版面、重要欄目和節目中深入宣傳報道,形成宣傳合力,形成輿論強勢。省級新聞媒體要推出“創業進行時”、“創業在吉林”、“與創業同行”、“創業政策解讀”、“創業先鋒”、“以創業促就業”、“全民創業文化吉林行”、“鄉村四季12316”、“全景三農”等重點欄目,豐富12316新農村熱線平臺。繼續辦好“創富吉林”、“跨越”等宣傳創業的欄目,密集持久、高規格、大規模地宣傳各地、各部門創業文化建設方面的典型事跡和經驗。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開設服務性的創業信息網站,加大重點新聞網站創業宣傳力度,宣傳創業政策和創業典型,組織“創業先鋒”代表與網民進行互動交流,使互聯網成為弘揚創業文化的重要平臺。
3、深化“爭當創業先鋒”活動。開展第五屆“創業先鋒”評選表彰活動,重點培樹和宣傳大膽投資創業,勇于開拓市場,取得可觀經濟效益的個體私營企業經營者;在鄉或回鄉創辦工商企業,發展現代農業的農民致富帶頭人;刻苦鉆研科技,銳意改革創新,領辦創辦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人員;轉變就業觀念,自主創業的畢業大學生;退伍不褪色,回鄉自主創業,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退伍轉業軍人;自愿轉變身份“下?!苯浬?,創辦領辦企業的機關和事業單位干部;獻身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取得一定經濟社會效益或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文化企業帶頭人。開展文化產業感動吉林十大創業人物評選活動,通過創業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引領更多的人走自主創業之路,形成“以一帶十,以十帶百”的群體倍增效應,推動創業文化向實踐層面轉化。
4、突出創業文化創建活動。開展創業文化進鄉村、進社區、進企業、進校園、進機關活動,讓創業文化根植基層,惠及百姓。開展“創業文化進鄉村”活動。利用鄉鎮綜合文化站和農村文化大院定期開設“農民創業課堂”,加強創業技能培訓、信息咨詢和服務,發展創業文化專業村。開展“創業文化進社區”活動。依托居委會和創業指導服務機構,為社區失業人員以及有創業意向人員提供就業、創業服務,發展創業文化示范社區。開展“創業文化進企業”活動。面向各級各類創業型企業,通過企業文化建設交流會、研討會、媒體巡禮、成果展示等形式,讓創業文化成為企業文化的核心精髓。開展“創業文化進校園”活動。開展“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活動”,激勵大學生發揮聰明才智,在創業道路上成長成才。開展“創業文化進機關活動”。以創業創新創優文化為主要內容,大力推進機關創業文化建設,進一步推動政府職能轉變。
5、以文藝形式延伸創業文化宣傳。要調動廣大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組織創作、編排以創業文化為主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藝作品和文藝節目。結合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通過寓教于樂方式,向廣大群眾和創業者傳播創業理念、宣傳創業政策、普及創業知識。舉辦創業攝影展、書法比賽等群眾性文化活動。電影發行放映部門要定期定點在公園文化廣場及農村放映點放映創業致富題材的影片和紀錄片。圖書出版部門要出版創業致富方面的書籍,通過開展送書下鄉和實施“農家書屋工程”,傳播創業知識。各級文化館要積極開展以創業文化為主題的各種文化活動,激發廣大群眾的創業熱情。農村文化大院要堅持自編自導自演自娛自樂的原則,精心組織以創業為主題的文化活動。
6、抓好創業文化培訓工程。依托高等院校、技校、中小學等,大力發展創業教育和職業教育,在思想品德課、勞動技能課及體驗教學中安排一定比重的創業文化教育內容。在各級各類職業培訓教育機構中,開設與創業文化密切相關的專業課程,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創業能力。要建立功能齊全、技術先進、裝備優良的創業教育基地和大學生創業園,為不同職業類別、崗位的創業人員提供實訓服務。繼續實施“萬名創業者、萬名小老板培訓工程”、“企業高管培訓工程”和“中小企業高級技能工人培訓工程”,提高創業主體的創業技能;認真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春風工程”和“陽光工程”以及農村初中綠色證書教育,建立科技培訓、社會實踐、跟蹤服務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循環網絡。要借助各級各類黨校、市民學校、農民夜校、未成年人創業實踐基地等平臺傳授創業理念、教授創業知識,使之成為傳播創業文化的主陣地。
7、強化創業文化實踐活動。要通過開展“全民創業促就業”、“五送兩促三進”(“五送”:為下崗失業人員送政策、送信息、送技能、送崗位、送項目;“兩促”:促進下崗失業人員樹立新的擇業和創業觀念,促進他們敢創業、會創業、創成業;“三進”:引導下崗失業人員進民企、進社區、進外埠就業創業)、“萬名農民工援助行動”、“吉林青年創業就業行動”、“巾幗創業行動”、“1+1群”幫扶創業再就業、“城市低保對象創業促就業活動”、“民族情創業促就業援助工程”、“創辦小企業開發新崗位、促進多就業活動”等創業實踐活動,推動創業文化向更寬領域、更大范圍發展。
三、具體要求
1、加強領導,密切配合。深化創業文化宣傳教育活動,目的是堅持以人為本、文化惠民,提高勞動者素質,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各地、各部門要高度重視,精心組織,認真落實。各級黨委宣傳部門要承擔起組織、協調、指導責任,做好牽頭工作。教育、文化、廣播電視、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和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要發揮自身優勢,做好各自領域的工作,形成工作合力。各地、各部門要認真制定活動方案,精心設計活動載體,力求圍繞主題,體現特色,確保宣傳教育活動扎實有效。
2、整合資源,強化宣傳。要把宣傳報道作為整個活動的重要環節貫穿始終。重點宣傳各級政府推進全民創業的政策和措施,宣傳“創業先鋒”的創新精神和創業事跡,宣傳各地、各部門開展創業文化的好經驗好做法。各級新聞媒體要發揮各自優勢,利用開辟的專欄或專題,選派得力記者,組成專門報道小組,采取多種形式,主動靠前宣傳,每月報道不少于2篇。
3、深化拓展,務求實效。要把創業文化宣傳教育活動與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省委九屆十一次全會精神、與實施富民工程活動結合起來。緊緊抓住影響創業文化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提出科學合理的改進方法和措施,建立創業文化宣傳教育長效機制。通過開展各類創業文化宣傳活動,吸引廣大群眾廣泛參與,使群眾在參與中接受教育,受到啟發。通過倡導先進的創業理念,開啟民智,引導民風,在全社會形成“勞動為本,創業立身”的新風尚,更好地發揮創業文化的導向、激勵和輻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