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張忠謀自傳(上)》
《張忠謀自傳(上)》讀后感
《張忠謀自傳(上)》講述了張老先生從兒時到33歲從斯坦福博士畢業這段經歷。其實可以看出張忠謀的從業和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幾乎是同步的,從他的個人經歷中我們也可以一窺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歷史;而且作為半導體行業的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我們也能從他的傳奇中更好地領會這個行業的特點。
張忠謀在不知道讀什么學校的時候,他的三叔給他選擇了哈佛大學,讓他先讀一年。這一年是一個緩沖期,在這段時間里,他更好地掌握了英語,由原來的不安、不自信變得愛上英語;在這一年里,他可說是瘋狂地閱讀各類英文作品:西方的古典作品、近現代的文學作品――從莎翁到海明威、政治經濟的經典:《國富論》,甚至馬克思的《資本論》、還有多種報紙,他的閱讀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學歷史和哲學等。他回憶稱,有一次和一美國人談生意,引用了荷馬的《伊利亞特》中希臘女神卡珊德拉的話,著實讓老外大吃一驚。
哈佛同學的優秀和興趣的多元化,讓張忠謀在和他們成為朋友后對很多領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不斷擴寬見聞。張忠謀無疑是幸運的,哈佛給了他一年開啟心靈和智慧的生活,他用海明威的話來形容在哈佛的一年是“可帶走的盛宴”。這場盛宴給他知識、興趣、和眼界,自此以后,他的人生環境盡管不斷變化,但這場心智的盛宴卻歷久彌新。
19歲時,張忠謀為著將來的謀生考慮,轉入MIT讀機械系。碩士畢業后,連續兩年博士資格考試均落第。按規定這連續的未錄取暫時斷了他在MIT讀博的愿望。對自己信心滿滿的張忠謀當時認為那是他有生以來最大的打擊,幾十年后,他反而認為那是他一生最大的幸運。55年,在經歷短暫的博士落第的悲傷后,張忠謀開始走上新的人生路。因為對福特公司在所給工資上的一點不滿意,年輕氣盛的他選擇了希凡尼亞,機械系畢業的他偶然地進入了半導體行業。這個看似不經意的選擇,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世界半導體行業及與之相關的的一些行業的發展。
47年,貝爾實驗室的巴丁、布拉頓、肖克萊發明了點接觸型的鍺晶體管,50年威廉邵克雷開發出雙極晶體管,51年場效應晶體管被發明,直到58年集成電路才由德儀的基爾比發明。這是一個如此年輕的行業,和其他的行業相比,她就是一個新生的嬰兒。或許誰也不會想到,這個剛誕生的嬰兒在以后得歲月中成長得如此迅速,它的變化足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她帶給人類的福祉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但張忠謀在這個行業剛產生時進入希凡尼亞卻只是因為當時的相關負責人想讓機械科班出身的他幫忙建立一條自動生產線。可惜,那時的半導體行業還遠沒有到可以將生產線自動化的地步,因為人們還在最初級的探索,經常變換的生產流程讓談自動化變得過于前衛。從踏入希凡尼亞開始,張忠謀便一直努力地學習當時還沒有多少人精通的半導體的知識與技術。不久,他進去半導體部門的研究發展部,職責在于研發新的鍺晶體管。實際上在54年夏,德儀從貝爾實驗室挖來的的底爾博士帶領著在德儀的團隊成功地制造出了硅晶體管。在半導體的歷史上,和我們現在的情況不同,剛開始的晶體管是鍺造的,因為以當時的水平,鍺的制備比硅要容易點,盡管硅有很多優點。但在很多其他公司認為硅晶體管還要好多年能制成的時候,德儀做出了商用的硅晶體管!由于德儀在這方面的突破,半導體市場的版圖立馬重新劃分。當年的德儀曾默默無聞,在向貝爾實驗室申請授權晶體管技術時,相當受到奚落,此后德儀迅猛發展,也曾稱霸半導體行業20多年。
在希凡尼亞和一群有熱情、肯刻苦的同樣年輕的人一起工作,是一件快樂的事。但是“熱忱和努力還是不夠的“,因為公司上層不管在技術上還是策略上都和飛速發展的半導體領域脫軌,這使得公司內的大量年輕人才沒有被用在刀刃上,希凡尼亞的半導體部門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希凡尼亞的這個失敗的決策讓我想到格魯夫在《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里講的,公司的高層總是最晚得知外界的變化的,因為他們坐在辦公室里,很多事情都得被過濾很多次后才能到達他們的耳朵里。而一群沒有半導體行業那種思維和眼界的領導者在這樣一個快速且無情的新生的行業里,對公司的發展的阻礙往往是致命的,盡管他的手底下不乏有理想有技術的熱血青年。
我們該了解的是:其實希凡尼亞本來是做電器方面的,而且小有成就。但是當它的觸角伸入半導體行業時,他的思維或者說他的領導層的思維還是停留在原來的地方,派去管理半導體部門的經理是在電器領域做得不錯的人,而且這些經理沒有半導體行業的知識也不愿去學習。這是希凡尼亞犯錯的本質,即他不愿改變,即使面臨持續虧損這樣嚴重、明顯的信號,也只是采取裁人這樣最簡單的也最沒用的方法。希凡尼亞的領導層不去努力學習半導體行業的知識,也沒有去和基層的員工交流,沒有去聽在他們的辦公室外的那些人的意見和看法,通俗點講就是“不接地氣”。
任何一個行業,都有它自己的獨特規律,這讓我想到學習。每一個學科甚至每一門課都有它自身的學習規律在,雖然說學科之間有共通點,但不同學科之間的側重點的不同也相當明顯。而且學習本身是一件有階段性的事,在我的眼里我們最該看重的是學科或這些科目后面存在的一種思維方式、一種發現、解決問題的思路――這是每個學科所應該教給我們的,也是我們應該主動去學習和掌握的。
希凡尼亞的不合理裁員讓張忠謀心灰意冷地離開希凡尼亞,盡管他不在被裁撤之列。辭職的他很快便加入德儀,一個充滿年輕活力的、開放包容的公司,更難能可貴的是:德儀的員工從上到下都懂半導體技術。
在張忠謀剛到德儀不久,德儀的基爾比和快捷的諾伊斯幾乎同時地獨立發明了集成電路。那是58年,離第一顆晶體管的發明過去了11年。11年的時間,半導體行業從單顆晶體管到集成好幾顆晶體管及二極管、電阻等元器件。這是一個偉大的想法,因為在那時,生產一個優良的晶體管尚且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基爾比和諾伊斯便想到了將它們和其他元件一起組成一條線路。這正是未來半導體的發展方向!而在此之后半導體行業的發展的最大限度就是制造能力了。回顧歷史,很多的對人類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發明依靠的都是這些偉大的、稍微比我們這個時代走得靠前的思想,他們準確的嗅到了未來的發展走向。可以說,基爾比和諾伊斯的貢獻值得現代社會享受各類電子產品帶來的便捷的我們永遠銘記。今天,集成電路已經在各行各業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現代信息社會的基石。而集成電路的含義,已經遠遠超過了其剛誕生時的定義范圍,僅單個芯片而言,它的集成度已億倍于當時,但其最核心的部分,仍然沒有改變,那就是“集成”――這個領域最精彩的思想與創造之一。
61年春,張忠謀得到公司領導給的一個優渥的機會,帶薪讀博士,這是公司有意培養之意。生命對于張忠謀是很好的,在他并不知道自己將來會從事什么事業時,讓他兩度博士考試落榜,那失敗就像一個強烈的信號,告訴他或許他應該走一條不同的路;而六年后,在他很明白將來要干什么、為何而努力時,公司很慷慨地給了他機會。
這簡直讓人難以拒絕。他去了當時半導體領域的第一學府――斯坦福,研究砷化鎵。斯坦福靠近后來揚名世界的硅谷,所以盡管在學校,但張忠謀和業界的接觸還是比較多的。64年,斯坦福博士畢業后,張忠謀回到了德儀,未來就像德州的草原一樣廣闊地展現在他的眼前。
后來的事,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張忠謀在德儀不斷得到重用,72年就任德儀副總,成為僅次于董事長和總裁的第三號人物。85年,張辭去在美國的高薪職位回到臺灣省,任臺省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87年創立全球第一家專業代工公司――臺灣積體電路制造公司。臺積電的創立是半導體、更準確說是集成電路行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在此之前,傳統的芯片公司都是集芯片的設計與制造于一體。而一個制造廠的投入是十分巨大的,動輒十幾億,這對公司的人力及資金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張忠謀提出了代工的概念,把IC的設計與制造分開來,他因此定義與創造了一個產業。設計廠只需負責設計這塊,而代工廠則專門負責制造出符合要求的芯片、提高良率,可以說這是雙贏的合作,都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雙方公司的成本,而這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IC領域的發展和成本、品質上的優化。
張忠謀開半導體業代工之先河,代工的思想是符合現代社會在學科領域、社會分工不斷細化的整體趨勢的。如今,創業是個很熱門的詞匯,而要在半導體領域創業,對成本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建廠及最開始設備的折舊等等。但是正因為有了張忠謀開創的代工廠的存在,所以如果是辦設計公司,對硬件的成本便不會那么高,所以說張忠謀創建的這個行業也推動著設計這個行業的發展。
哈佛的一年對張忠謀的影響是極其重要的,沒有這一年而直接進MIT讀機械,我想可能他最終會成為一個出色的半導體業的工程師或管理者,但可能不會成為一個領袖,一個行業的領導者。哈佛的一年給了他他在經濟政治人文哲學歷史等廣闊領域的閱讀和思考,并持續一生。
他曾把兩度落榜博士考試當成一個巨大的挫折,而幾十年后他把它當成最大的幸運。撇去老子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的福禍轉換的這層哲學思想,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到自己喜歡干什么適合干什么這一重要的人生命題。大學是我們人生中的最重要時期,我們的三觀形成并逐步定型,也是我們通過思考反省知道自己內心的追求的時期。在張忠謀的自傳里他也就大學生是否應該把學位讀完(即讀完博士)后再工作給出了他自己的回答。若志在教授或研究,則應該先讀完博士,若志在企業界,則應該做事幾年再回學校。這個回答當然也是基于自身的經歷與感悟而言,他入行半導體的經歷隨說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是很有道理的:當我們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么時我們會更堅定更努力。
半導體行業在她不到70年的短暫歷程里,不斷有各種發明創造,產業版圖也是往往瞬息萬變,多少小公司青云直上,也便有多少曾顯赫一時的大公司成為歷史記憶。人和企業都一樣,當面臨挑戰,要么改變、要么滅亡。
希凡尼亞作為張忠謀在半導體行業的第一站,他對后來它在半導體行業的衰落還是感到遺憾的,盡管他和其他年輕人一樣在那失去了年輕的天真。沒有好好地用手里充滿年輕活力的專業人才和固步自封的遲暮心態是希凡尼亞在半導體這個朝氣蓬勃的產業里犯的大錯,最終被淹沒在滾滾洪流里。曾經輝煌的德儀,也在榮耀20余年后不復當年的風采,究其原因也是因為領導層相繼與行業技術不斷脫節而渾然不知或是不愿改變。
安迪格魯夫在《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里提出的一個概念:10x變化,即10倍速變化――“10倍速時代的來臨,我們的失敗和成功都以10倍速的節奏進行。”格魯夫回憶了Intel在70年代完成業務轉型的經歷和教訓。創于1968年的英特爾不像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微處理器廠商那樣,一開始是存儲器的巨頭,70年代它已成為存儲器的代名詞。然而,80年代初,日本的存儲器廠家開始以不可阻擋之力登上歷史舞臺。
相比日本的公司,無論人力、質量、還是資金都處于下風。
的陣地在大片大片地丟失,面臨著生死存亡的選擇――要么繼續抗爭,要么放棄;而前者短時間內仍看不到任何希望。以格魯夫及摩爾等為首的Intel在歷經長時間的內部爭論和猶豫后,最終在86年選擇壯士斷腕――徹底放棄原本賴以生存的存儲器業務,轉而把公司的資源投入到微處理器上(Intel原來只有小部分人在研究微處理器)。這才有了Intel的涅磐重生,盡管付出了巨大的慘痛代價,盡管在遲疑了好久之后才幡然醒悟,但他們這么做了,這讓Intel沒有成為歷史,反而在微處理器上飛躍到新的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Intel高層下定決心放棄存儲器業務前,Intel有幾個工廠的負責人眼見存儲器業務不斷虧損,便把很多硅資源轉到了微處理器上。“戰壕里的士兵總是最先感受到戰局的變化。”
“誰也不可能從后視鏡里看清未來的方向。”,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格魯夫及其領導的高層主管經過不斷的自我革新、轉型,也成為電腦的內行人,高層主管一半轉變了方向,一半則離開了Intel。正如摩爾所說“五年內,我們的行政領導中有一半將轉變為軟件型領導。”
承認自己才疏學淺、重新學習新知識并不是見容易的事,尤其是像格魯夫、摩爾等掌管半導體業最大公司的人,因為他們深受別人的敬重,早已形成習慣。但是格魯夫等人克服了這個弱點。
像格魯夫指出的:“你的唯一雇員就是你自己。”
從這些公司的發展及變化可以看出,人和公司一樣都要與時俱進,不僅是掌握的知識技術,更重要的是思想與對自身行業的認識與把握。當前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驚人,沒有活到老學到老的心態很快便落后于時代的發展而不自知。我們也可能會在人生中面臨工作、身份的變化,更新自己以適應潮流是在競爭中生存和實現自我價值的不變真理。人才作為一個行業最重要的“資源”,并不會隨著一個公司的倒閉與否而失去價值。就像前段時間,雅虎中國研發中心的被迫關閉而出現的裁員,就引起了國內外很多大公司對其前雇員的“哄搶”。
作為學生的我們,我認為在保證所學專業知識的深度基礎上,是要學習一些其他知識。保持閱讀、保持學習心態。
篇2:讀后感《張忠謀自傳(上)》
《張忠謀自傳(上)》讀后感
《張忠謀自傳(上)》講述了張老先生從兒時到33歲從斯坦福博士畢業這段經歷。其實可以看出張忠謀的從業和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幾乎是同步的,從他的個人經歷中我們也可以一窺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歷史;而且作為半導體行業的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我們也能從他的傳奇中更好地領會這個行業的特點。
張忠謀在不知道讀什么學校的時候,他的三叔給他選擇了哈佛大學,讓他先讀一年。這一年是一個緩沖期,在這段時間里,他更好地掌握了英語,由原來的不安、不自信變得愛上英語;在這一年里,他可說是瘋狂地閱讀各類英文作品:西方的古典作品、近現代的文學作品――從莎翁到海明威、政治經濟的經典:《國富論》,甚至馬克思的《資本論》、還有多種報紙,他的閱讀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學歷史和哲學等。他回憶稱,有一次和一美國人談生意,引用了荷馬的《伊利亞特》中希臘女神卡珊德拉的話,著實讓老外大吃一驚。
哈佛同學的優秀和興趣的多元化,讓張忠謀在和他們成為朋友后對很多領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不斷擴寬見聞。張忠謀無疑是幸運的,哈佛給了他一年開啟心靈和智慧的生活,他用海明威的話來形容在哈佛的一年是“可帶走的盛宴”。這場盛宴給他知識、興趣、和眼界,自此以后,他的人生環境盡管不斷變化,但這場心智的盛宴卻歷久彌新。
19歲時,張忠謀為著將來的謀生考慮,轉入MIT讀機械系。碩士畢業后,連續兩年博士資格考試均落第。按規定這連續的未錄取暫時斷了他在MIT讀博的愿望。對自己信心滿滿的張忠謀當時認為那是他有生以來最大的打擊,幾十年后,他反而認為那是他一生最大的幸運。55年,在經歷短暫的博士落第的悲傷后,張忠謀開始走上新的人生路。因為對福特公司在所給工資上的一點不滿意,年輕氣盛的他選擇了希凡尼亞,機械系畢業的他偶然地進入了半導體行業。這個看似不經意的選擇,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世界半導體行業及與之相關的的一些行業的發展。
47年,貝爾實驗室的巴丁、布拉頓、肖克萊發明了點接觸型的鍺晶體管,50年威廉邵克雷開發出雙極晶體管,51年場效應晶體管被發明,直到58年集成電路才由德儀的基爾比發明。這是一個如此年輕的行業,和其他的行業相比,她就是一個新生的嬰兒。或許誰也不會想到,這個剛誕生的嬰兒在以后得歲月中成長得如此迅速,它的變化足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她帶給人類的福祉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但張忠謀在這個行業剛產生時進入希凡尼亞卻只是因為當時的相關負責人想讓機械科班出身的他幫忙建立一條自動生產線。可惜,那時的半導體行業還遠沒有到可以將生產線自動化的地步,因為人們還在最初級的探索,經常變換的生產流程讓談自動化變得過于前衛。從踏入希凡尼亞開始,張忠謀便一直努力地學習當時還沒有多少人精通的半導體的知識與技術。不久,他進去半導體部門的研究發展部,職責在于研發新的鍺晶體管。實際上在54年夏,德儀從貝爾實驗室挖來的的底爾博士帶領著在德儀的團隊成功地制造出了硅晶體管。在半導體的歷史上,和我們現在的情況不同,剛開始的晶體管是鍺造的,因為以當時的水平,鍺的制備比硅要容易點,盡管硅有很多優點。但在很多其他公司認為硅晶體管還要好多年能制成的時候,德儀做出了商用的硅晶體管!由于德儀在這方面的突破,半導體市場的版圖立馬重新劃分。當年的德儀曾默默無聞,在向貝爾實驗室申請授權晶體管技術時,相當受到奚落,此后德儀迅猛發展,也曾稱霸半導體行業20多年。
在希凡尼亞和一群有熱情、肯刻苦的同樣年輕的人一起工作,是一件快樂的事。但是“熱忱和努力還是不夠的“,因為公司上層不管在技術上還是策略上都和飛速發展的半導體領域脫軌,這使得公司內的大量年輕人才沒有被用在刀刃上,希凡尼亞的半導體部門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希凡尼亞的這個失敗的決策讓我想到格魯夫在《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里講的,公司的高層總是最晚得知外界的變化的,因為他們坐在辦公室里,很多事情都得被過濾很多次后才能到達他們的耳朵里。而一群沒有半導體行業那種思維和眼界的領導者在這樣一個快速且無情的新生的行業里,對公司的發展的阻礙往往是致命的,盡管他的手底下不乏有理想有技術的熱血青年。
我們該了解的是:其實希凡尼亞本來是做電器方面的,而且小有成就。但是當它的觸角伸入半導體行業時,他的思維或者說他的領導層的思維還是停留在原來的地方,派去管理半導體部門的經理是在電器領域做得不錯的人,而且這些經理沒有半導體行業的知識也不愿去學習。這是希凡尼亞犯錯的本質,即他不愿改變,即使面臨持續虧損這樣嚴重、明顯的信號,也只是采取裁人這樣最簡單的也最沒用的方法。希凡尼亞的領導層不去努力學習半導體行業的知識,也沒有去和基層的員工交流,沒有去聽在他們的辦公室外的那些人的意見和看法,通俗點講就是“不接地氣”。
任何一個行業,都有它自己的獨特規律,這讓我想到學習。每一個學科甚至每一門課都有它自身的學習規律在,雖然說學科之間有共通點,但不同學科之間的側重點的不同也相當明顯。而且學習本身是一件有階段性的事,在我的眼里我們最該看重的是學科或這些科目后面存在的一種思維方式、一種發現、解決問題的思路――這是每個學科所應該教給我們的,也是我們應該主動去學習和掌握的。
希凡尼亞的不合理裁員讓張忠謀心灰意冷地離開希凡尼亞,盡管他不在被裁撤之列。辭職的他很快便加入德儀,一個充滿年輕活力的、開放包容的公司,更難能可貴的是:德儀的員工從上到下都懂半導體技術。
在張忠謀剛到德儀不久,德儀的基爾比和快捷的諾伊斯幾乎同時地獨立發明了集成電路。那是58年,離第一顆晶體管的發明過去了11年。11年的時間,半導體行業從單顆晶體管到集成好幾顆晶體管及二極管、電阻等元器件。這是一個偉大的想法,因為在那時,生產一個優良的晶體管尚且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基爾比和諾伊斯便想到了將它們和其他元件一起組成一條線路。這正是未來半導體的發展方向!而在此之后半導體行業的發展的最大限度就是制造能力了。回顧歷史,很多的對人類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發明依靠的都是這些偉大的、稍微比我們這個時代走得靠前的思想,他們準確的嗅到了未來的發展走向。可以說,基爾比和諾伊斯的貢獻值得現代社會享受各類電子產品帶來的便捷的我們永遠銘記。今天,集成電路已經在各行各業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現代信息社會的基石。而集成電路的含義,已經遠遠超過了其剛誕生時的定義范圍,僅單個芯片而言,它的集成度已億倍于當時,但其最核心的部分,仍然沒有改變,那就是“集成”――這個領域最精彩的思想與創造之一。
61年春,張忠謀得到公司領導給的一個優渥的機會,帶薪讀博士,這是公司有意培養之意。生命對于張忠謀是很好的,在他并不知道自己將來會從事什么事業時,讓他兩度博士考試落榜,那失敗就像一個強烈的信號,告訴他或許他應該走一條不同的路;而六年后,在他很明白將來要干什么、為何而努力時,公司很慷慨地給了他機會。
這簡直讓人難以拒絕。他去了當時半導體領域的第一學府――斯坦福,研究砷化鎵。斯坦福靠近后來揚名世界的硅谷,所以盡管在學校,但張忠謀和業界的接觸還是比較多的。64年,斯坦福博士畢業后,張忠謀回到了德儀,未來就像德州的草原一樣廣闊地展現在他的眼前。
后來的事,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張忠謀在德儀不斷得到重用,72年就任德儀副總,成為僅次于董事長和總裁的第三號人物。85年,張辭去在美國的高薪職位回到臺灣省,任臺省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87年創立全球第一家專業代工公司――臺灣積體電路制造公司。臺積電的創立是半導體、更準確說是集成電路行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在此之前,傳統的芯片公司都是集芯片的設計與制造于一體。而一個制造廠的投入是十分巨大的,動輒十幾億,這對公司的人力及資金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張忠謀提出了代工的概念,把IC的設計與制造分開來,他因此定義與創造了一個產業。設計廠只需負責設計這塊,而代工廠則專門負責制造出符合要求的芯片、提高良率,可以說這是雙贏的合作,都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雙方公司的成本,而這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IC領域的發展和成本、品質上的優化。
張忠謀開半導體業代工之先河,代工的思想是符合現代社會在學科領域、社會分工不斷細化的整體趨勢的。如今,創業是個很熱門的詞匯,而要在半導體領域創業,對成本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建廠及最開始設備的折舊等等。但是正因為有了張忠謀開創的代工廠的存在,所以如果是辦設計公司,對硬件的成本便不會那么高,所以說張忠謀創建的這個行業也推動著設計這個行業的發展。
哈佛的一年對張忠謀的影響是極其重要的,沒有這一年而直接進MIT讀機械,我想可能他最終會成為一個出色的半導體業的工程師或管理者,但可能不會成為一個領袖,一個行業的領導者。哈佛的一年給了他他在經濟政治人文哲學歷史等廣闊領域的閱讀和思考,并持續一生。
他曾把兩度落榜博士考試當成一個巨大的挫折,而幾十年后他把它當成最大的幸運。撇去老子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的福禍轉換的這層哲學思想,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到自己喜歡干什么適合干什么這一重要的人生命題。大學是我們人生中的最重要時期,我們的三觀形成并逐步定型,也是我們通過思考反省知道自己內心的追求的時期。在張忠謀的自傳里他也就大學生是否應該把學位讀完(即讀完博士)后再工作給出了他自己的回答。若志在教授或研究,則應該先讀完博士,若志在企業界,則應該做事幾年再回學校。這個回答當然也是基于自身的經歷與感悟而言,他入行半導體的經歷隨說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是很有道理的:當我們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么時我們會更堅定更努力。
半導體行業在她不到70年的短暫歷程里,不斷有各種發明創造,產業版圖也是往往瞬息萬變,多少小公司青云直上,也便有多少曾顯赫一時的大公司成為歷史記憶。人和企業都一樣,當面臨挑戰,要么改變、要么滅亡。
希凡尼亞作為張忠謀在半導體行業的第一站,他對后來它在半導體行業的衰落還是感到遺憾的,盡管他和其他年輕人一樣在那失去了年輕的天真。沒有好好地用手里充滿年輕活力的專業人才和固步自封的遲暮心態是希凡尼亞在半導體這個朝氣蓬勃的產業里犯的大錯,最終被淹沒在滾滾洪流里。曾經輝煌的德儀,也在榮耀20余年后不復當年的風采,究其原因也是因為領導層相繼與行業技術不斷脫節而渾然不知或是不愿改變。
安迪格魯夫在《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里提出的一個概念:10x變化,即10倍速變化――“10倍速時代的來臨,我們的失敗和成功都以10倍速的節奏進行。”格魯夫回憶了Intel在70年代完成業務轉型的經歷和教訓。創于1968年的英特爾不像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微處理器廠商那樣,一開始是存儲器的巨頭,70年代它已成為存儲器的代名詞。然而,80年代初,日本的存儲器廠家開始以不可阻擋之力登上歷史舞臺。
相比日本的公司,無論人力、質量、還是資金都處于下風。
的陣地在大片大片地丟失,面臨著生死存亡的選擇――要么繼續抗爭,要么放棄;而前者短時間內仍看不到任何希望。以格魯夫及摩爾等為首的Intel在歷經長時間的內部爭論和猶豫后,最終在86年選擇壯士斷腕――徹底放棄原本賴以生存的存儲器業務,轉而把公司的資源投入到微處理器上(Intel原來只有小部分人在研究微處理器)。這才有了Intel的涅磐重生,盡管付出了巨大的慘痛代價,盡管在遲疑了好久之后才幡然醒悟,但他們這么做了,這讓Intel沒有成為歷史,反而在微處理器上飛躍到新的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Intel高層下定決心放棄存儲器業務前,Intel有幾個工廠的負責人眼見存儲器業務不斷虧損,便把很多硅資源轉到了微處理器上。“戰壕里的士兵總是最先感受到戰局的變化。”
“誰也不可能從后視鏡里看清未來的方向。”,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格魯夫及其領導的高層主管經過不斷的自我革新、轉型,也成為電腦的內行人,高層主管一半轉變了方向,一半則離開了Intel。正如摩爾所說“五年內,我們的行政領導中有一半將轉變為軟件型領導。”
承認自己才疏學淺、重新學習新知識并不是見容易的事,尤其是像格魯夫、摩爾等掌管半導體業最大公司的人,因為他們深受別人的敬重,早已形成習慣。但是格魯夫等人克服了這個弱點。
像格魯夫指出的:“你的唯一雇員就是你自己。”
從這些公司的發展及變化可以看出,人和公司一樣都要與時俱進,不僅是掌握的知識技術,更重要的是思想與對自身行業的認識與把握。當前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驚人,沒有活到老學到老的心態很快便落后于時代的發展而不自知。我們也可能會在人生中面臨工作、身份的變化,更新自己以適應潮流是在競爭中生存和實現自我價值的不變真理。人才作為一個行業最重要的“資源”,并不會隨著一個公司的倒閉與否而失去價值。就像前段時間,雅虎中國研發中心的被迫關閉而出現的裁員,就引起了國內外很多大公司對其前雇員的“哄搶”。
作為學生的我們,我認為在保證所學專業知識的深度基礎上,是要學習一些其他知識。保持閱讀、保持學習心態。
篇3:體育教師讀書筆記《體育心理學》讀后感
在上大學時就認真學習馬啟偉老師主編的《體育心理學》,暑假里結合13、14兩屆訓練又把該書讀了一遍,其中體育與心理的關系、體育參與的動力系統、運動技能學習、心理技能訓練、體育教學心理、體育比賽心理對我們的訓練起到很大的作用。特別是體育參與的動力調節系統是第三章的內容,主要闡述體育參與的動力調節問題,參與體育活動要靠本人的積極性,同時人的動力調節系統是在外部環境的影響下,以個人的需要為基礎,由動機、興趣、態度、習慣等多種心理因素組成,就學習心得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注重體育生對體育的興趣
體育興趣是人們力求積極認識和優先從事體育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與參與體育活動的需要相聯系的意向活動。一個人如果對體育活動感興趣,就會積極參加,全力投入,活動的結果將是需要的滿足并由此得到積極的情緒體驗。所以體育興趣是體育參與的基本動力之一,它影響著人們體育參與的具體活動方向和強度。興趣對促進體育學習有指向和強化的作用。體育興趣與體育學習效果常常是成正比的,在身體素質和原有技能水平大體一致的情況下,有體育興趣的人較無興趣的人活動效果更優。這就是由于體育興趣對體育學習或鍛煉具有指向和強化的作用。
首先我注重隊員對體育的興趣的引導,在13、14兩屆體育生組隊時,提醒學生考學的重要性(考不考學跟40歲的生活環境有直接的關系)。結合訓練成績和語數外成績制定目標,循序漸進,注重周、月目標及短期目標最有實效性,定的太低學生沒有通過努力就超過了此目標,不能充分激發學生練習的積極性,學生的潛力也不能得到充分挖掘;過高目標,學生通過刻苦訓練沒有達到目標,就會有挫折感恐懼感而失去自信心。為此,我們教練要指導學生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高考目標和短期目標,短期目標最有實效性,但必須要有高考目標做引導,短期目標如每月的體能目標和每月的月考成績及時反饋,做到及時張貼公布,同時還要做到多鼓勵學生,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訓練有動力,學習有方向,讓學生訓練、學習都能夠達到的相應的目標,高考目標相應也就完成,學生的信心也就有了,學生的訓練熱情、斗志也就上來了。
其次對這些體育生紀律較松散,特別是學習的習慣差,目標不明確,所以一開始就幫助學生一一分析:一類是體育成績好,文化成績好如王子瑜、蔣凱等,這類學生是為了考大學選擇了體育訓練,因此對這些學生平時生活、學習、紀律、訓練等方面多關心,對每次月考及時統計并及時小結反饋,幫助他們提高成績;二類是體育成績好,文化課成績還可以如仲偉春、陳修橋李子巖等,這類學生主要加強文化課的學習和紀律的管理,加強考學的理念指導,平時要求嚴,但一定要多關心;三類是體育成績好,文化成績差如袁帥、王磊、楊閏杰、臧秀峰等,對這類學生主要加強文化課的學習的指導,平時與班主任、語、數、外老師多交流,了解他們的平時學習的情況,來提高學生文化成績;四類是體育成績差,文化課成績好如滕超、秦超、劉志文、程子瑤主要加強身體素質的練習,但不能放松文化課的學習;五類是體育成績差,文化課成績差,如劉柳、劉倩、尚冠宇等這類學生是為了鍛煉身體,而且活潑好動、情緒波動較大,自覺性差,對此要加強紀律教育。
第三、注重家長會與家長的溝通,讓家長關注高考、學情,與家長及時交流校表現如紀律、同學之間交往的問題、手機上網的問題、學生打架、談戀愛、星期做作業情況、關注學生的目標或考什么大學問題(強調多與孩子交流,家長是學第一教師),告訴家長:感情+意志力=幸福;合作,人心齊,泰山移,二人同心,其力斷金。
二、創造成功機會、創建愉快情景、滿足需要、教學引趣等多種方式實現
“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追求真理的愿望。”(烏申斯基)。教師應通過教學和組織課外體育活動在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方面起到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