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紅安精神革命傳統教育心得體會
學習紅安精神心得體會
馮縣
紅安是我國著名的將軍縣,是黃麻起義策源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都誕生在這里,是兩位國家主席董必武、李先念和200多位將軍的故鄉。在炮火硝煙的革命年代,四十八萬紅安兒女在這里赴湯蹈火,進行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在26年的革命斗爭史詩中,紅安人民為了中國革命的偉大事業獻出了14萬英雄兒女的生命,已查明登記在冊的烈士有22552人。為抗擊外來侵略、推翻*統治,為新中國的誕生,無數革命先烈獻出了畢生的精力甚至是寶貴的生命。正是由于紅安人民有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革命才能長期堅持并取得勝利,才能使這片熱土人才輩出,將星閃耀。由此產生了“萬眾一心,為黨為民,樸誠勇毅,不勝不休”的紅安精神。
近日,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我們到紅安革命老區參觀,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我們懷著對革命先烈無限懷念,對革命先輩無比崇敬的心情,瞻仰了黃麻起義和鄂豫皖革命陵園和部分革命舊址。
在參觀學習中,我仿佛進入了充滿血淚和硝煙的革命戰爭年代,看見硝煙中閃耀的光芒。這便是中國共產黨執著的追求和勇敢的斗爭,同時,也是在向世人吶喊,這種吶喊時時震撼著我的心。面對一張張年輕、英俊的面容,我不禁肅然起敬。在這么惡劣的環境下,在*派慘無人道的嚴刑逼供下,寧死不屈,頑強斗爭的英勇氣概令人敬佩。他們當中,犧牲時大多數才二、三十歲,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共產黨人面對敵人酷刑與死亡,義無反顧、大義凜然的革命精神,以及他們表現出的臨危不懼、堅貞不屈,斗爭到底的革命精神。在這個特殊的戰場上,無數的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與肉無情地嘲笑了敵人的瘋狂和愚蠢,他們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和執著追求感天動地;他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革命精神,是中華民族永遠的楷模。
我深深地被紅安精神所感動,所震撼,深刻地體會了紅安精神的內涵:紅安精神的靈魂是共產主義理想和革命必勝的信念;紅安精神的本質是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紅安精神的核心是執著堅韌,自強不息;紅安精神的精髓是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紅安精神的品格是舍生取義,無私奉獻。重溫黨的革命史作為黨校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我認為非常必要,有助于增強黨性鍛煉,堅定黨的信念,牢記黨的宗旨,遵守黨的紀律,加強黨性修養,永葆共產黨員先進性。
一、學習
“萬眾一心,為黨為民,樸誠勇毅,不勝不休”的紅安精神,牢固樹立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在紅安傳唱著一首《游擊隊員之歌》:“山林巖洞是我的房,青枝綠葉是我的床,野菜葛根是我的糧,共產黨是我的親爹娘。哪怕敵人再“圍剿”,紅軍越打越堅強。哪朵葵花不向太陽,哪個家人不向共產黨?任憑敵人再猖狂,燒我的房屋搶我的糧,一顆紅心拿不去,頭斷血流不投降!”這充分體現了共產黨員堅定的理想信念。在革命烈士的紀念館里展示的第一位烈士就是黃麻起義的領導人潘忠汝同志。他在領導革命隊伍突圍時腹部不幸中彈,但他仍然堅持戰斗,后來腸子都掉出來了,他用手將腸子塞回去用手捂住繼續參加戰斗,最終為黨的革命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像潘忠汝同志一樣為黨的革命事業犧牲的烈士可謂不計其數,他們之所以拋頭顱,灑熱血,視死如歸,就是因為他們堅信自己為之奮斗的事業,有著共產主義的堅定理想信念和執著追求。理想是基石,信念是動力。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是每個共產黨員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二、學習革命先烈把犧牲留給自己,把生還的希望留給群眾的英雄氣概,牢記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紀念館內還有這樣一位烈士,他就是黨員張南一同志。當他回村養病時被叛徒出賣,遭到敵人的包圍,敵人搜查無著,就將全村群眾趕到稻場,要村里交人。一位老人說一聲“不知道”被當場槍殺。張南一同志為了保護群眾挺身從躲藏處走出,后被敵人逮捕,最終被敵人活埋而犧牲。他之所以在廣大群眾的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挺身而出,就是因為他牢記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的服務宗旨,為了保護群眾的生命而不惜犧牲自己。在紅安還傳唱著一首民謠:“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體現了人民群眾對共產黨的擁護和支持,體現了黨和群眾的血肉聯系。在新的歷史時期,在建設有***主義的征途中,在建設更加富裕的小康社會中,共產黨員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要始終不渝地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做好群眾的公仆。
三、學習革命先烈不畏艱難險阻,不計個人得失,一心一意干革命的無私奉獻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紅安地區的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可以不顧一切,包括自己寶貴的生命,表現出一種大義凜然、撼天動地的浩然正氣。為了革命,紅安人民寧肯自己忍饑挨餓,也要把有限的糧食省出來,送給子弟兵做軍糧。據史料記載,僅黃安戰役期間,紅安人民就給紅軍捐獻了約160萬斤軍糧。在20多年的武裝斗爭中,類似黃安戰役或比這規模稍小的戰斗在紅安發生了20多次,大部隊休整10多次,小部隊戰斗成百上千次??上攵t安人民為子弟兵捐獻了多少糧食和物資!為了革命,紅安人民寧肯自己承擔繁重的農活家務,也要把自己的子弟送去參加紅軍、新四軍、解放軍,讓他們到戰場上與敵人拼殺。紅安人民在血與火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一要三不要”(要革命,不要錢,不要家,不要命)、“一圖兩不圖”(圖貢獻,不圖名,不圖利)的舍生取義、無私奉獻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弘揚。當前,在gg開放中,在市場經濟多元化中,廣大黨員應起表率作用,自覺以國家和集體利益為重,服從改革大局,不計個人得失,把人民利益、國家利益和黨的利益放在首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黨的事業奮斗終身。
通過這次革命傳統教育,我們要牢記革命的勝利是來之不易的,我們要倍加珍惜。我們要繼承革命先烈的光榮傳統,努力發揚紅安精神
篇2:小學革命傳統教育月活動方案
活動目的:
為培養學生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服從大局、樂觀向上、謙虛謹慎、排除萬難的精神和品質,培養他們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感。引導學生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為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達到繼承先烈遺志,弘揚革命傳統,傳承民族精神的教育目的。
一、活動主題:緬懷革命先烈,傳承民族精神。
二、活動時間:年月
三、活動內容:
1.開展“緬懷革命先烈,繼承革命傳統”祭悼活動。在四月六日升旗儀式上,開展國旗下講話活動,引導學生學習革命先烈的愛國精神,爭做新時代的好學生。(活動已完畢)
2.開展“尋找革命足跡,弘揚革命精神”學生論壇交流活動。在四月19日班會課上組織學生通過“尋找革命足跡,弘揚革命精神”主題班會尋訪革命足跡,交流學習感受。在這周各班出一期以“緬懷革命先烈,傳承民族精神”為主題的板報。引導學生向革命先烈學習、勤奮學習、積極上進、做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小主人。(上交班會教案,準備照相)
3.實施“傳承革命精神,建設和諧家園”我行動工程。組織學生開展觀看一部革命電影,閱讀一本革命歷史刊物、講一段革命故事、學唱一首紅色革命歌曲、出一期手抄報教育實踐活動。(以上五項活動每位學生任選一項,并要有材料,材料月底上交。)
4.開展“傳承革命傳統,珍惜美好生活”全校學生誦讀比賽活動。以革命傳統教育、優秀民族文化教育、傳統美德教育為核心,在4月12日――16日以班為單位舉行誦讀比賽,教育引導學生繼承革命傳統,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每班選一名參加學校比賽,由其中選一名參加區里比賽。(交演講稿)
四、活動措施
1、領導高度要重視,進行督促檢查。
2、各項活動開展結果做為班級量化的一項內容。
3、分層次開展活動,班班參與,高度重視,要求各班班主任統籌安排有計劃地組織好各項教育活動。
4、活動結束,要重視活動資料的積累,整理,班主任要及時上交相關材料。
篇3:小議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小議如何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教育途徑上,要體現整體性。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立體網絡模式,力求取得綜合整體效應。
一是要發揮學校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中的主陣地作用,這是由學校的特殊性決定的。學校進行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以各門學科的滲透為主,以課外活動為輔,相互促進。要整合團隊和政教的力量,形成合力,將團隊活動與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相結合,開展中小學生基本道德養成教育。要發揮共青團、少先隊獨特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將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的教育內容糅合進豐富多彩的團隊活動。要加強學生社團建設,發揮中學生自動組織的獨特作用,使社團活動成為團、隊進行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又一輔助途徑。
二是要發揮家庭教育的輔助功能。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美德教育是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的道德水平直接影響孩子的道德觀念的養成。家長要以自己的言傳身教教育和引導孩子樹立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勤勞節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意識,教會孩子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共青團組織要加強與家庭的聯系與溝通,梳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關系,發揮家庭的輔助教育功能,形成教育的合力,通過組織家長學校、家訪,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親子內容的團隊活動等形式,促進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和親子關系的調適,從而增強家庭美德教育的效果。
三是要發揮社區的綜合依托功能。社會對中小學生的傳統美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主要通過社區的途徑來實施。以街道居民區為基本單元的社區,是中小學生在學習或工作之余的主要生活空間,在中小學生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環節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發揮社區的綜合依托優勢,協調各方面關系,充分整合、利用社區內的各種資源,為中小學生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提供陣地資源、智力資源和經費。街道團(工)委、居民區團支部、青年干事要確立組織社區內中小學生開展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的主要責任人的意識,組織中小學生開展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青少年社區文明行動、青少年志愿者行動,陶冶中小學生的情操,引導中小學生樹立優良的道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