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學習核心素養心得體會

學習核心素養心得體會

2024-08-02 閱讀 3130

學習核心素養的心得體會

海珠區赤沙小學

假期里,學習了一些關于培養核心素養的文章,讓我認識了一個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養,并初步了解了核心素養及其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現談一下自己對核心素養的理解。

一、對核心素養的認識

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體現;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不可缺的共同素養,是對教育方針中所確定的教育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和細化,與我們以前所倡導的素質教育有著內在的一致性,是對素質教育在新時期的深化。

我們以前一直提倡素質教育,強調“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培養學生的特長發展”。素質教育改變了“以分數論英雄”的教育方式,轉向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培養各種社會需要的人才起到了促進的作用。而素質的培養是在學生“有天賦”的基礎上。“素養”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關注學生在后天中、長期實踐中養成的能力,每個學生,都可以經過努力養成好的習慣、能力等。這與我們的《新教育》理念有異曲同工之處,都強調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積極的學習態度、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造精神。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文化基礎表現為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自主發展表現為學會學習,健康生活;社會參與表現為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從文化基礎可以看出,它更加關注學生知識積累的寬度和厚度,使學生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從而形成正確、科學、積極向上的人生觀,這也是一個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條件。自主發展方面更多的強調學生的學習發展意識,能夠自主學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追求健康、快樂、精彩的人生。社會參與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擔當能力,一個有擔當的人,才能愛國、愛集體、愛家,才能勇于為社會做貢獻,從而推動社會的發展。

二、我們作為教師,以后在工作中應做到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于漪老師也曾說:“教師如果有本領把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求知欲激發出來,教學就成功了大半,學生學習就有了良好的起點,就不以為苦,從中獲得樂趣”。由此可見,教學活動中只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2、注重數學課堂教學活動,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數學素養是指當前或未來的生活中為滿足個人成為一個會關心、會思考的市民的需要而具備的認識、理解數學在自然、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能力,做出數學判斷的能力,以及參與數學活動的能力。數學素養是人們通過數學的學習建立起來的認識、理解和處理周圍事物時所具備的品質,通常是在人們與周圍環境產生相互作用時所表現出來的思考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

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只是代表著學生愿意去學,這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采用各種行之有效的辦法來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廣泛閱讀、積累,最終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3、讀名家名著,寫讀書筆記。一個人的素養的高低,關鍵在于個人對文化主動積淀的厚實程度。“腹有詩書氣自華”,當知識積淀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在人身上形成一種富有個性的文化底蘊。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一項長期的過程,而且還有待于我們去實踐和研究。借助互聯網資源等在內的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培養學生的素養。我將不斷學習新理念,并付諸于教育教學實踐中,在學習中進步,在進步中學習。

篇2:教育理念學習心得作為教師必須知道核心素養

學校文化的核心內容是課程文化,構建適合校情的課程文化,必須首先清晰學校的辦學目標、培養目標。培養目標,即培養什么樣的人,這就必然要指向學生的素養。

素養有基礎素養、核心素養之分。作為教師,如果我們不清楚有關核心素養的一些問題,工作就難以突出重點,更不要說有所創新。

最近一直在看《素質教育創新與少年兒童核心素養培育研究》的課題實施材料,采擷到、綜合成一些觀點、論斷,和大家交流。

核心素養是“關鍵素養”,不是“全面素養”。核心素養不是面面俱到的“大雜燴”,是人的發展應有素養中的“關鍵少數”,是各種素養中的“優先選項”,應該成為學校培養目標中的“聚焦版”。

核心素養要反映“個體需求”,更要反映“社會需要”。在以人為本的時代,核心素養要為個體過上品質的生活做準備。但在世界進入知識經濟、國際化和信息化時代,核心素養必須應對這個大變局,因此,各國在核心素養指標的選取上都強調了創新與創造力、信息素養、國際視野、溝通與交流、團隊合作、社會參與及責任擔當、自我規劃與管理等。

核心素養是高級素養,有別于“基礎素養”。孩子的生存和未來發展,需要多種素養,面對21世紀的挑戰,這些素養的重要性并非并列關系。我們傳統的應試教育也培養了一些素養,比如誦讀、書寫、計算等素養,但這些素養并非“真實性學力”,面向未來社會,缺乏競爭力。核心素養之所以是“高級素養”,因為他必須是跨學科的,高于學科;必須是綜合性的,超越了單體的知識、能力、態度。

就我國而言,有兩個核心素養尤其需要重視。一是創新能力,中國傳統教育最大的短板是所培養的學生創新力不夠;二是民主素養,中國社會正在全面走向依法治國、政治民主化,這要求我們今天培養的學生必須具備相應的民主素質。

構建核心素養體系,將從頂層設計上解決當今中國教育兩大難題:一是深入回答“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二是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狀況提供評判依據,解決“如何評價”的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核心素養是對當今乃至將來一段時期公民素養的高度概括,指出了當今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和課程改革方向。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認識到不能再穿新鞋走老路,教育教學必須由知識的灌輸、堆積,技能的單調、大強度訓練,到人格品質、關鍵能力的培養。基礎教育學校的管理者,要重新認識“學會做人”這一第一位的目標:不僅能生存、生活,還能活的有尊嚴,生活更具品質,能擔當應有的社會責任。

(說明:本文參考了北師大褚宏啟教授等人的有關文章。如有不當處,純屬本人觀點,與他人無關。)

篇3:學習心得核心素養要落地教師素養需提升

中國教育報(**-9-14)發表尹后慶《核心素養要落地,學習方式必須變》的文章,細細品讀,值得的研究學習。文章中提到:“我們要重新認識學科活動的真正價值。在教學中,要大力倡導和精心設計學科活動。學生的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是在相應的學科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學科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習者的親身經歷與學科知識建立聯系。學科活動要體現經驗性,讓學生通過經驗的獲得來重構知識;要體現主體性,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而不是“被活動”;要體現校本性,應該結合不同區域和環境的特點選擇資源和組織活動;要精心設計活動,充分體現活動的教育性,在核心素養的目標下,結合學科內容和特點設計活動。”提出政治學科既要有社會實踐,又要有“活動課程”,知識性內容的教學可以設計成活動來實施,通過社會調查和訪談、問題探究和辯論等,在活動中學習和思索、認知和行動。這就給政治教師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我們重視審視核心素養問題。

要落實“核心素養”理念我認為,政治教師要自覺提高自身素養。“打鐵先要自身硬”,實施素質教育,教師要有較高的素養。一是自身的專業知識要扎實,更新,業務能力的提高;二是教師的言行修養、道德覺悟要提高,以德服人。要提高教師素養素質,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立德樹人,為人師表

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個重要舉措,而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就是要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育人模式。核心素養非常明確地回答了“樹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即規定了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不僅如此,核心素養的內涵中,非常明確地將人的道德素養置于重要地位,比如家國情懷、責任擔當等。***對核心價值觀作了精辟的解釋:核心價值觀就是德,既是個人之小德,又是社會、國家之大德。而倫理道德正是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底色和本色,立德樹人是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又具有時代特點的育人模式。因此,正人先正已,教師必須以高尚的師德為學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舉止帶動學生修心立品。作為政治教師必須做到,在言論上,要對國家對社會對學生負責,不能在學生中亂發言論,誤導學生;在舉止上,要時時處處為人師表,處處做學生的表率。

二、堅持學習,與時俱進

教師要不斷讀書學習,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要豐富其他學科知識。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政治理論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作為政治教師不能滿足于學歷達標和原有的知識,必須不斷學習,加強繼續教育,真正做到與時俱進,掌握現代多媒體教育技術手段,使自己的認識適應發展的需要。老師要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不斷汲取新知識,豐富其他學科知識,合上時代的節拍。

三、勇于反思,善于創新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凡是感到自己是一個研究者的教師,則最有可能變成教育工作的能手。”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有深厚的學科知識,還需勇于反思,善于創新。這就需要老師積極參與教學研究,結合實際、因材施教、勇于實踐、善于總結,不斷探索和掌握思品學科教學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質教育。不斷進行教育反思,記取和總結自己的教育經驗,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少走彎路,讓學生樂意接受。

目前一些教育工作者存在著職業倦怠感,其實就在于對于自己的教育教學缺乏研究,長年累月充當著教科書與專家的傳聲筒,缺乏自己對于教育教學的個人獨到見解,做了一輩子的教書匠,已經失去了最初從事教育事業的激情與勇氣。要消除這種現象,教師就要多方面進行教育教學研究,不畏艱難,堅持不懈,這樣才能找到教學的樂趣,提高自己的教學積極性。

四、尊重學生,回歸本真

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身份雖然不同,但在人格上卻是完全平等的。陶行知先生說:“唯有平等,才能將‘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完全消除,才會發生人格的互相感化。’”教師和學生既是師生,也是合作伙伴。因此,教師應該放下師道尊嚴,拋棄權威和“金口玉言”,承認當今學生的個性特征及其每一個學生的內在潛能,重視與學生的交流以增進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權利,尊重學生的特長、個性和人格。有的教師總是一廂情愿替學生“著想”,常常因此忽略學生的權利,認為自己為學生好,而學生的權利微不足道。于是,上課經常拖堂,擠占學生的課間活動時間,隨便把學生的其他課程挪用,作業沒完沒了,久而久之難免學生厭倦、反感。

核心素養的培養應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應該讓課堂回歸生活的本真。只有讓課堂教學回歸生活本真,用學生身邊的人和事感染、影響學生,才能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也是學生自身知識增長、能力提高、情感升華、全面發展的主體。就像每個人要靠自己吃飯,靠自己消化一樣,只有通過自身在學習和活動中的觀察、思考、參與、運用,才能把抽象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培養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意識和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已成為核心素養培養的共識。政治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將觸角伸向廣闊的社會大課堂,進一步拓展生活,從中汲取生活的養料,從正在發生的、活生生的實際中檢驗和豐富所學知識,引導學生構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總之,我們應充分認識到,學生是充滿創造力的群體,要把他們的創造力作為最重要的課程資源加以珍惜和利用,相信學生的能力,寬容學生的行為,鼓勵學生的進取。核心素養任重而道遠,讓我們不斷地反思、總結、學習、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