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意義和價值
開展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意義和價值
(一)什么是區域活動
區域活動幼兒最快樂的活動,是指教師根據教育的目標和幼兒發展的水,有目的的創設活動環境,投放活動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在特定的環境中,以操作擺弄為主的方式進行個別化的自主學習的活動,通過與材料、同伴、教師相互作用的活動得以全面發展。
(二)區域活動的形式
區域活動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集體活動、分組活動、自選活動、自由活動、主題活動、聯合活動。
集體活動是將活動區活動看作是對幼兒進行集體教育的途徑之一,如:需要全體幼兒學習某一知識、技能時,根據活動目標,在一個或多個相關區域中投放恰當的操作材料,讓幼兒通過自由探索活動來感知內容,獲得經驗。
分組活動是將活動區視為對幼兒進行分組教學的場所。它主要適用于一是在發展智能方面,幫助部分幼兒獲得某一知識、技能時,在相關的活動區域,對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幼兒作必要的輔導。二是活動區活動的開始階段,為保證每位幼兒都能熟悉各區的內容、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三是教學材料不夠,做不到人手一份。
自選活動的特點是在人為創設的“自然情景中進行的活動。主要適用于活動區活動成熟階段,幼兒對于各區的材料、玩法等都已較熟悉。
自由活動的特點是活動的過程是幼兒主體內在動機完全得以激發的過程,幼兒進行的是“自發學習”,他們更積極地與環境發生交互作用。它和自選活動形式的主要區別在于,區域的提出、內容的選擇材料的添置等過程,處處體現隨機性和幼兒的主動參與性,教師的教育意圖在活動中不斷地調整,靈活地實現。它主要適應于活動區活動的高級階段。再就是一些特定的活動區域,如:角色區(娃娃家、百貨商店等)。
主題活動的特點是各區域的活動緊緊圍繞一個主題,內容的選擇、材料的投放為實現主題目標服務。適應范圍是教育內容需要多種活動形式配合才能完成,以加深印象,促進幼兒理解。
(三)為什么要開展幼兒園區域活動
幼兒園區域活動是近年來在我國幼兒教育中得到廣泛實踐的一種幼兒教育形式,它通過為幼兒提供適宜的活動環境和材料,促進幼兒主動活動、自主選擇、相互交流和持續探索,達到促進素質全面提高的目的。其主要特征包括幼兒活動的特征和教師活動的特征兩大方面。
1、幼兒活動的特征。
A、促進幼兒主動活動
區域活動突破了傳統教育中幼兒處于被動、靜止狀態的局面,不是教師把知識灌輸給孩子,使孩子被動、靜止地接受,而是教師通過設計、提供可供幼兒操作的環境特別是各種活動材料,讓幼兒在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地通過活動得到發展,充分的體現幼兒的主動性和實踐性。由于幼兒教師設置的各個活動區以及為各個活動區提供的活動材料可以被看做是幼兒自主活動的實際對象,被看做是幼兒教育內容的物化,因此,我們可以把活動區材料看做是幼兒主動活動的物質基礎。只有具備了這樣的物質基礎,孩子的主動活動才能落到實處。
B、促進幼兒的自主選擇
幼兒園常設的活動區有日常生活練習區、語言區、數學區、科學區、美工區、音樂表現區、娃娃家、種植區等,涉及幼兒發展各個方面的多種活動區為幼兒進行自主選擇提供了廣泛的空間,可以滿足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發展類型、優勢區域等進行自主選擇的需要。幼兒園活動區設置在表現出區域性的同時還表現出層次性,小、中、大班通過區域設置的不同、材料難易程度的不同體現層次性,即便是同一班級中同一類型的活動也通過提供不同層次的材料來體現層次性,適宜幼兒不同發展水平、不同學習節奏的多層次的活動材料為幼兒進行自主選擇提供了循序漸進的,可以滿足不同幼兒根據自己的發展程度、學習節奏等進行自主選擇的需要。
C、促進幼兒的相互交流
幼兒在同一活動區的活動可以看做是被共同的或相似的興趣愛好和發展需求聚攏起來的小組活動。可以說,在這個小組里,每一個幼兒都在有意無意之間關注同伴的一言一行,關注同伴的言行成為存在于每一個幼兒身上的普遍現象。由于來自同伴的激勵和啟發往往比教師的說教更能激起幼兒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為此每一個幼兒都能通過伙伴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由此導致的相互激勵和啟發而使自己不斷地碰撞出新的火花,進而促進自己不斷地在活動區中進行新的探索。可以說,在區域活動中,幼兒之間的相互觀摩、學習、啟發和激勵是經常性的,是區域活動的必然,也是幼兒不斷進步、不斷提高的重要推動力量。
D、促進幼兒的持續探索
培養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最初的創造意識是幼兒園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區域活動為幼兒提供可供他們持續探索的環境和材料以及教師具有針對性的個別指導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幼兒初步的創造意識是在不斷操作實際物體的活動中萌發的,幼兒初步的創造能力也是在不斷操作實際物體的活動中發展的,親自動手、動腦的、持續不斷地實踐活動是幼兒創造活動的起點。從這個意義上,幼兒園區域活動為促進幼兒的持續探索進而促進幼兒創造意識的萌發和初步創造能力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無限的機遇。
2、教師活動的特征
A、活動的動機性
在區域活動中,教師首先應學會觀察,注意發現幼兒活動的興趣點。如幼兒喜歡的游戲主題、內容、玩具材料有哪些,幼兒為什么喜歡?他們在游戲中說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進而了解幼兒活動的水平以及不同幼兒在活動中的個體差異,并根據幼兒活動事件,靈活地執行自己預定的活動計劃,機動地調整活動的目標、內容與指導程序方式。有效地將教師的目標轉化為幼兒的內部需求。
B、活動的應答性。
活動中,教師不是活動的主動發起者,但對幼兒的活動要做出有針對性的特定應答反應。一是對幼兒活動的支助式應答,即根據幼兒在活動事件中出現的矛盾、疑難、困惑,給以適合、適時、適度的支助,提供解決問題的信息、線索和思維步驟,促使幼兒活動持續與發展,幫助完成幼兒活動計劃;二是表現為對幼兒活動的認同式應答,以幼兒伙伴的身份參與幼兒活動,按幼兒活動計劃共同活動,認同幼兒活動方式,分享幼兒成果;三是表現為對幼兒負面活動事件的引導性應答,即挖掘幼兒負面活動事件的潛在意義,抓住可利用和有生成意義的教育價值,誘導幼兒改變活動計劃,引導幼兒活動積極開展。
C、活動的非權利性。
教師主要以幼兒的同伴和支持者的身份參與活動,而不是以組織者和指揮者者的身份領導活動,主要以建議、商量的口吻支持活動,而不是指令、要求的口吻控制活動。在區域活動中,教師始終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幼兒、尊重幼兒。尊重他們的活動,尊重他們的活動成果,允許幼兒堅持自己的活動計劃,保留自己的意愿、意見。教師不應以教師的權利干預和影響幼兒的活動。
D、活動的隱蔽性。
在區域活動中,為了不讓幼兒覺察到教師的控制,保證幼兒活動的開放性、自主性,教師往往作為游戲伙伴進行隱性指導,與幼兒在游戲中建立友好平等的關系,運用啟發性、建議性的語言來指導。同時教師應將自己的活動計劃、要求通過所提供的活動材料,所營造的環境氛圍,所展示的范例和榜樣行為等隱蔽性方式間接影響幼兒,而不是直接提出自己的活動計劃與要求。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對幼兒活動事件的指導方式也應采取隱蔽的材料暗示法、行為影響法、情緒渲染法等方式暗示幼兒,讓其輕松自如的、有選擇的、主動的接受教師的影響,獲得發展。如:小班幼兒對娃娃家比較感興趣,但又以自我為中心,經常把娃娃丟在一旁顧及不到,老師發現后,就有意識的引導幼兒關注娃娃,遇到幼兒說:“哎呀,寶寶媽媽(爸爸)好久不見你們寶寶了,她好嗎?”然后幼兒就很自然的想到自己的娃娃了。幼兒的年齡、生活經驗、技能等相對缺乏老師的參與不僅能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還能使游戲的內容和情節更加豐富。
篇2:幼兒園區域活動新視點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
件
淺談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新視點
內容摘要:
共享區域是近年來區域業態導入的一個新概念,它突顯的不僅僅是空間的共同擁有,更多的是時間、材料、計劃、經驗的共享,及區域與區域之間的互動。共享區域活動開展的方式主要有平行、互補、合作三種形式。開展共享區域活動要注意:規則的制訂是保障;幼兒經驗的積累是基礎;交往互動是前提;教師的指導是關鍵。
人是環境的產物,特別是對以實際操作、參與活動和直接經驗為發展基礎的幼兒來說更是如此。世界著名的HIGH/SCOPE課程就是通過設置特定的活動環境(區域),通過幼兒的主動學習來獲得他們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經驗的。“我們堅信,幼兒在一個井然有序但充滿刺激的環境中會學得最好,因為他們在這樣的環境中可以自己做出選擇并按自己的選擇去執行。”[①]因此幼兒園區域活動的環境現在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并出現了一些新的動向。本文將結合共享區域來談點我們的思考與實踐。
一、區域業態的新視點:從功能細分的專門區域走向共享區域
傳統的幼兒園區域往往根據對幼兒發展的不同功能把區域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如積木區、娃娃家區、科學區、語言區、美工區、數學區等等。每一區域投放的材料不同,幼兒所獲得的經驗也不同,因而對幼兒發展的作用也不同,區域的功能是不同的、細分的。
近年來,區域業態導入了一個新的概念,即“共享”,它不是在幼兒園戶外場地上專設的大型體育器械及玩沙、玩水等“公共”區域,公共區域更多指的是地域空間上的共同擁有,突顯的是空間的策略,強調的是空間的有效利用。而“享”,則是“享受”,“享有”,不僅僅是地域的共同擁有,更多的是時間、材料、計劃及區域與區域之間的共享。因此,共享區域往往是在班與班之間相鄰的空間,或在某一寬敞、特定地點為全園幼兒,或某些班級幼兒設置的活動區域。
如,筆者在幼兒園所進行的“生態式幼兒園區域活動研究”也在試點的幼兒園利用方便的地理位置開辟了供小、中班級活動的“共享區域”。區域依孩子的年齡特點設置,小中班孩子可以隨時進入,同時也有專門的小中班全體孩子按不同時段共同進入的時間。教師根據觀察及幼兒需要靈活調整、投放材料,區域不僅滿足了孩子活動的需要,而且也使小班與中班的幼兒擴大了交往的范圍,獲得了相互分享經驗的機會。所以,共享區域突破了單一的空間的共享,進入到空間、時間、規劃與經驗的共同分享,這樣,共享區域就突破了原有區域細分的空間局限,不僅擴大了幼兒的活動范圍,豐富了他們的活動材料,而且,由于大家彼此要共同規劃區域,設計活動內容,收集并投放區域材料,就使得區域業態全面更新,使區域在整體上得到了實質性的提升。
二、共享的新境界:從空間的共享走向材料、經驗的共享
1.材料的共享:
共享區域突破了傳統幼兒園區域活動僅限本班空間,材料只屬一個班級幼兒的狀況,利用幼兒園特定的大型場地及班級與班級相臨的區域而創設,不僅空間上共同擁有,尤其突出的是創設了幼兒與更為廣泛的材料進行互動的機會。不同班級(包括同齡班級和異齡班級)投放的材料不同,不僅減少了老師的工作量,減少了班與班之間投放材料的重復性,而且,由于相鄰班級要共同計劃區域活動,共同面對不同班級幼兒的發展特點,因此在投放材料時要考慮的情況更多,投放的材料面更廣、層次更多,適應性更強,真正實現了區域材料由過去單一、分隔到現在的豐富、共享。如我們所在課題活動的附屬幼兒園在中班與大班所在的三樓一塊大的場地創設了“社會一條街”共享區域,有超市、銀行、郵局、理發店、飯店等活動區域,因為要同時面對中、大班幼兒,所以在投放材料時,不僅要考慮中班孩子的活動特點,也要考慮材料對大班孩子的挑戰性,所以幾個相鄰班級的老師要共同計劃,根據孩子們所表現出來的興趣及發展需要投放適當的材料,使每一個幼兒進入這一區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喜歡操作的材料,幼兒與材料之間擁有了更多的、更有效的建構與互動。
2.經驗的共享:
共享區域突破了傳統幼兒園單一的一個區域內,幾個幼兒小范圍共同分享經驗的局限,走向了更多幼兒間經驗的分享。不同班級、不同年齡段幼兒之間相互學習、相互激發,真正實現了經驗的共同分享。如在共享區域的“社會一條街”中,幾個大班孩子正在“超市”進行購物活動,使用銀行練習點鈔用的錢幣進行購物后的交款活動。由于交款發生了一些找錢多與少的爭執,吸引了正在“理發店”活動的三個中班孩子。他們被大哥哥大姐姐的活動所吸引,于是慢慢地擠了進來,看著并詢問大班的哥哥姐姐在做什么,發生了什么事?大班的哥哥姐姐說明了情況。中班三個孩子很好奇,不斷地追問,而大班的孩子由開始應付他們的詢問,到后來主動地與中班的孩子一起討論、計算,在大班孩子的協助下,中班孩子也獲得了10-8=2的數學經驗及超市購物自由選擇,出口必須付款的經驗。共享區域由于不同年齡、不同班級幼兒之間接觸互動的機會增多,幼兒之間相互交往的豐富,也增加了他們相互之間經驗學習的深刻。
區域與區域之間的共享:傳統的幼兒園區域活動由于區域功能細分,區域的邊界造成了區域之間的封閉與隔離,而共享區域既強調區域的相對性、獨立性,更強調區域之間的互動,這樣就使區域之間的“邊界”變為了“邊緣”,區域與區域之間的共享成了可能。如在某海邊的一個幼兒園,在室外寬敞的走廊上形成了一個供小、中、大班幼兒活動的共享區域:貝殼、海螺陶寶區。這一大型的區域里,老師利用海邊的廢舊資源――各種各樣貝殼、海螺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廢舊用品等形成了一個由材料庫、生產部、裝飾部、包裝部、銷售部及展示廳等所組成的區域。在這一大的區域里,區域之間的互動非常頻繁而有效。不同年齡班級的孩子隨自己的興趣進入不同的區域,有的孩子在生產部,利用膠水、廢舊貝殼等制作工藝品,有的孩子對做好的工藝品進行涂色裝飾,有的孩子進行外包裝工作,還有的孩子對成品進行銷售。可以發現的是,區域活動中徹底打破了班級、年級之間的界限,一些小班的孩子做能力要求比較低的工作,或跟在比自己大的哥哥、姐姐后面做一些難度低的工作,而中、大班孩子則進行更為有挑戰性的工作,或給小班孩子分配任務,區域與區域之間沒有絕對的分離,區域之間通過互動真正擁有了共享,包括材料的共享、經驗的共享,也正如克里斯汀?夏洛在《兒童像科學家一樣――兒童科學教育的建構主義方法》一書所提及的:“互惠――被定義為‘相互依賴、相互作用或相互影響’――在這里指鼓勵區域之間物品和材料的使用。”“學習區域間的互惠能夠推動創造性的問題解決。”[②]區域走向了新的境界。
三、共享區域開展的方式:平行、互補、合作
1.平行活動:
平行活動是指在共享區域內,同年齡班級之間針對同一內容開展活動。由于所面臨的孩子年齡相同,在材料的投放、使用上班級之間可以相互利用與借鑒,教師可以就某一內容在不同班級之間開展活動,相互啟發,相互學習,相互競爭。如社會一條街中的超市活動區域,小班三個班級的孩子開展了包裝糖果的活動,孩子們要把彩色的紙剪成小方塊的糖紙,還要尋找到合適的“糖”(小塑料球),不僅要比哪個班級包得好,還要比哪個班級包得數量多。孩子們信心十足,干的熱火朝天。不僅鍛煉了手指的精細肌肉活動,也獲得了豐富的數量經驗,而且也激發了孩子們的競爭意識。
2.互補活動:
互補活動是指在共享區域內,不同年齡班級針對同一內容開展活動,一部分幼兒活動的成果成為其他幼兒活動的背景材料,幼兒之間要相互協作、成果互補,活動才能真正進行。如在上面所舉的“貝殼、海螺陶寶區”,由于這一共享區域內有不同的小區域,孩子們進行活動時必須相互依賴,相互協作,也即,制作區的孩子只有把廢舊的貝殼、海螺殼等材料進行加工制作成“工藝品”后,包裝區的孩子才可以對商品進行涂色、裝飾與包裝,然后產品才能進入到“銷售區”,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協作。這就是共享區域開展的互補活動。
3.合作活動:
合作活動是指在共享區域內,不同年齡班針對同一內容開展活動,彼此相互合作,開展富有創造性的活動。如在共享區域“插花工藝”活動中,不同年齡班幼兒共同合作。小班孩子將五顏六色的橡皮泥粘在竹絲上,成了一束束美麗的鮮花;中班的孩子則更多選擇皺紙及較容易粘貼的彩色紙團粘在竹絲上,做成漂亮的花束,活動難度有了相應的提高;大班孩子選擇更為豐富的材料,如串珠、塑料管、塑料片,以及收集的一些自然植物,進行插花裝飾,這些材料對他們的挑戰性更強,幼兒工作的作品也更富有了藝術性和創造力。
四、開展共享區域活動應注意的問題
規則的制訂是保障。共享區域的出現不僅滿足了不同幼兒個體發展的需要,而且也為幼兒提供了一個更加寬松、自主的學習活動空間。然而,共享區域所具有的空間共享、時間共享、材料共享、經驗共享及區域與區域之間的共享所帶來的開放性、動態性等特點決定了區域活動的有序、高效有賴于必要的規則。因此,共享區域的開展需要制訂顯性或隱性規則。規則是區域活動中幼兒必須遵守的法則或習慣。規則意味著共享區域的自主、秩序,沒有秩序只會有混亂。如果區域活動取消任何規則,其結果是幼兒的自主及互動發展將不是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少,所以合理、適宜的規則是共享活動開展的保障。
幼兒經驗的積累是基礎。共享區域決定了不同班級、不同年齡幼兒參與活動時的交互作用,而高效的互動建立在雙方的經驗交流與分享基礎上。共享區域能否有效地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幼兒自身的經驗積累。如果幼兒對某一問題或角色毫無經驗的預備,那么他們在共享區域中的活動也只能是“游蕩”、“擺設”,或表面的形式互動。如筆者在一共享區域活動中所看到的:“導游”帶著旅游團成員前來竹鄉一條街參觀,并到一茶吧休息喝茶。站在門口的“服務員”身上披著服務員綬帶,筆直站在門口迎賓,既無熱情歡迎的表情,更沒有角色的意識與行為(服務員的語言與行為),那些裝扮成游客的幼兒只好進來后自己動手倒茶倒果汁喝,既不需要錢幣購買,也沒有社會活動中的角色體驗,顧客與服務員角色經驗的缺乏導致了活動的低效,更使得共享無法實現。所以,經驗的缺乏使得活動無法觸及幼兒內心的經驗體系,那么共享也只能停留于形式,無法真正促進幼兒的發展。
交往互動是開展的前提。共享區域與傳統的區域相比,更強調幼兒之間的互動,因為只有交往,材料、經驗及區域之間才能互動共享,幼兒的學習才有可能發生,尤其是幼兒的經驗才能得到修正、提升或發展。杜威曾指出,經驗不只是環境作用于人的被動的“遭受”,還有人作用于環境的主動的“做”,經驗是人與環境交往作用的過程和結果[③]。社會建構理論所關注的社會交往對于幼兒知識建構的價值和幼兒認知發展的非獨立性也告訴我們,“當幼兒與他人共同活動時,他們不僅僅是在對物體進行操作,而且是在與他人共同建構。幼兒會不斷地把自己的觀點和行為與他人的進行比較、協調,而與他人的觀點所作的比較會引起幼兒的認知沖突,幼兒必須在自己的認知圖式和外界的沖突之間進行協調,從而引起了自己認知結構的改變”。[④]“幼兒最好的學習狀況是當他們與人、材料、事件和想法做直接互動的時候”。[⑤]
教師的指導是關鍵。共享區域雖然強調幼兒主動的活動及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交往互動,但教師的指導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只有教師才更清楚幼兒發展的現有水平及通過活動后的發展水平。沒有教師的指導,幼兒的發展只能是自發的,而不是有意識的,更不是有效的。HIGH/SCOPE課程所強調“主動學習”的五個要素――材料、操作、選擇、幼兒的語言表達和成人的支持中[⑥],也特別關注來自成人(尤其是教師)的支持與指導。筆者認為,共享區域活動中,教師的指導是活動能否有效開展的關鍵,因此教師需要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狀況,根據需要投放不同層次、適合幼兒活動的材料,適時采取措施引導幼兒與材料、幼兒與幼兒進行互動,同時,還需要給予幼兒幫助,并不斷地協助他們擴展與建構自己的經驗,從而不斷地引發他們的發展。離開了教師的指導,這一切將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
注釋:
[①][美]米歇爾?格雷夫斯著,林翠湄譯,《理想的教學點子1》,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年版8頁。
[②][美]克里斯汀?夏洛、勞拉?布里坦著,《兒童像科學家一樣――兒童科學教育的建構主義方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年版第43頁。
[③]王秀萍,論杜威的教育經驗觀,《學前課程研究》**年第2期第43頁。
[④]朱家雄等,從知識的個體建構到知識的社會建構――論瑞吉歐教育體系中的知識建構,《幼兒教育》**年第6期第7頁。
[⑤][美]米歇爾?格雷夫斯著,楊世華譯,《理想的教學點子2》,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年版第7頁。
[⑥][美]米歇爾?格雷夫斯著,林翠湄譯,《理想的教學點子1》,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年版第7頁。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
件
篇3:幼兒園戶外區域活動匯報材料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幼兒園戶外區域活動匯報材料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謝大家今天能夠到我園來參觀、視察,指導工作,我代表全園教師表示最誠摯的歡迎與感謝!下面就我園戶外區域活動的開展做一下簡單匯報,希望能和大家一起來交流、探討和學習。
由于我園地處東南山區,經濟條件相對落后,戶外體育器材匱乏,再加上我園幼兒分布較散落,45%的幼兒是留守兒童,老一輩傳統的育兒觀念與我們存在很大差異,認為戶外活動就是讓孩子們在瞎玩、瞎鬧,什么都學不到。所以我園在開展活動初期就遇到了很大困難,但是在領導班子的帶領下,全體教師齊心協力,加班加點,克服了種種困難,用心為孩子們打造了游戲新天地,力求以“陽光戶外”為特色,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健康發展,讓幼兒玩轉一個快樂童年。
圍繞區域活動的開展,我們做的主要工作可以分為3部分:活動前的準備、活動過程的組織和開展、活動中的經驗和收獲。活動前的準備工作我們先是組織教師進行多次研討觀看利津、安吉戶外區域活動的開展,學習“利津游戲”“安吉游戲”的理念和玩法。老師們分別從戶外環境創設、材料投放、教師指導以及活動中如何促進幼兒的自主性發展及主動合作意識、活動后的有效評價等幾個方面進行多次探討。最后總結出我園在戶外區域活動開展時的教育理念――回歸幼兒、尊重幼兒愛玩的天性、把游戲的權利還給孩子,打破區域活動界限,讓他們自由、自主、自覺的開展游戲。
1、家長會
2、在活動前期由于家長朋友們十分擔心孩子們的安全問題,這也是我們可以理解的,所以我們還組織班級召開家長會,向家長們介紹利津、安吉游戲的先進理念和玩法,了解和學習戶外區域活動的意義和價值。學習和了解過后,家長們的擔憂不僅消除了而且還紛紛表示一定會大力的支持和配合我們的工作。所以在后期的活動過程中,在材料的搜集和制作上家長朋友們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而且我們現在再開展戶外活動時每天都有家長義工來協助我們。在這里我想說:“是戶外活動真正架起了我們家園之間有效合作的橋梁”。
3、戶外環境創設
我們根據園內實際情況以及幼兒的年齡特點,合理劃分了戶外活動場地。創設了跑跳區、鉆爬區、投擲區、沙水區、建構區、繪畫區、平衡區、球類區等活動場地。鋪設了大型塑膠場地、草坪,新上了戶外大型積木、梯子組合、攀爬架、樹樁蕩橋、滾筒、七彩平衡木等器材。增添了一部分小型體育玩具:滾筒、陀螺、小推車、滑板車、鐵環等等。用心為孩子們重新打造了游戲新天地。
4、材料的搜集與投放
在材料的搜集和投放上
首先,我們組織教師進行自制玩教具評比。要求大家結合我園特色、利用廢舊物品和農村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創作孩子們喜愛的,能夠一物多玩的教玩具。瞧!經過我們老師獨具匠心的創作,一件件作品就這樣誕生了,有:(這就是我們老師自制的教玩具有篩子、小扁擔、小高蹺、三人大鞋、坦克車、青蛙跳、灌籃高手等)。其次,我們還發動家長與幼兒也參與到材料的搜集與制作中來,家園共同合作,進行創作。最后,在材料的投放上我們特別注重層次性和趣味性,提供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需求的多層次材料,以促進不同幼兒的發展。比如:我們的投擲區,設有適合小班幼兒的“灌籃高手”、中大班幼兒的“我是小姚明”等等。
我們還特別注重挖掘器材的多種玩法,一物多玩。如:我們小班李老師自制的篩子,除了可以用來玩沙之外,還可以用來拋接球、還有我們搜集來的廢舊油桶,小班的孩子可以多人合作來滾一滾,而中大班的孩子則可以在上面走一走,瞧,我們現在不僅能一個人熟練的在上面走,還可以兩人合作一起來走,真是值得贊一個,孩子們好勇敢!還有家長朋友們幫我們搜集來的廢舊輪胎,孩子們可以滾、推、拖、摞、跳。大班的彩繩,孩子們除了可以用它來跳繩操之外、還可以把他當做猴子尾巴,來玩揪尾巴的游戲,還可以用來夾沙包、投擲等等。總之,我們力求使每一種器械都最大化發揮其教育價值。
高潮――精彩戶外
1、自主、自由
在區域戶外活動時,我們打破了場地限制、打破了班級界限、打破了行動限制,全園一起交替活動,老師分散在各個活動區,負責所在區域內幼兒的安全和活動指導。孩子們在活動時可以自主選擇、自由結伴、自主合作,真正做到了把游戲的權利歸還給了孩子。
2、花樣球操
今年春天我園開展了趣味花樣球操活動,每天晨間操和戶外活動時,教師和孩子們都會伴隨著輕松愉快的音樂進行練習。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和努力,孩子們從最初的不會拿球、不會拍球以及不會互相配合,變成了現在大班幼兒已能夠進行花樣籃球表演,中班幼兒已能夠熟練自如地進行拍球、運球、轉圈等動作,小班幼兒在哥哥姐姐們的帶領下,從小對籃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現在也已經能夠進行簡單的拍球運球等動作。花樣球操讓孩子們在鍛煉身體的同時,不僅掌握了球類運動技能技巧,而且還感受到了動作的整齊美、韻律美,增強了協作能力和集體意識。
3、玩轉戶外
下面就請大家來一睹我園戶外活動的風采吧!
沙:幼兒對自然界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對好玩的沙子更是有著濃厚的興趣,恰巧在我們后院有一個大沙堆,于是我們便設計了戶外區域活動《好玩的沙子》。孩子們在玩沙的過程中充分體驗了玩沙的樂趣,培養了初步的探索嘗試精神。
足球:球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器械之一,除了花樣籃球之外,我們還創設了足球小健將活動區域,每天下午有家長義工帶領孩子們一起來快樂踢球,在此過程中鍛煉了幼兒的手腿腳動作的準確性、協調性及肌肉的力量與關節的柔韌性。發展了幼兒單腳站立、單腳踢球、保持身體平衡的能力。
尾聲――經驗、收獲
經過將近一個學期的反復實踐與探索,我們和孩子們一起成長著、收獲著、感動著。豐富多彩的戶外活動,開闊了孩子們的視野,鍛煉了他們的各種認知能力,同時,在老師們的有效指導下,孩子們更快、更好的掌握了各種技能。開放式的區域活動,大大提高了幼兒活動的主動性,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地選擇活動內容,自由結伴進行游戲,在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從教師的角度看,指導混齡活動需要教師熟知的不僅僅是自己執教年齡班的基本動作要領、要求及幼兒的發展水平,而是要全方位的了解不同年齡段幼兒基本動作及全體幼兒的實際水平,這對促進教師隨機指導等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推動作用。材料在戶外活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幼兒順利開展區域活動的重要基礎與條件,此次在材料的搜集與制作上我們得到了家長朋友們的大力支持與配合,有的家長甚至都犧牲周末時間來幫著我們一起設計和制作,讓我們再繁忙勞累的同時收獲著滿滿的感動。
總之,通過這一學期戶外區域活動的開展,使幼兒各方面的能力與技能都得到了全面和諧的發展;使教師的靈活應變能力和有效指導又前進了一大步;使家園工作又邁向了一個新臺階。
下階段我們準備把后院打造一個野戰營,前院用茅草蓋個農家院,進一步豐富和充實孩子們的游戲新天地。
以上就是我園區域活動開展的基本情況,希望大家能夠多提寶貴意見!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