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集體備課教研活動記錄
課題《天路》
主備人發言
說教材:
本文是北師大版第八冊教材第10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課文與其它文章不同,第一部分為《天路》歌詞,第二部分為“[青藏鐵路簡介]”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青藏鐵路。《天路》介紹了青藏鐵路稱為天路的原因。在高寒缺氧、自然環境惡劣生態環境脆弱、施工條件異常艱苦的條件下建成后藏族同胞歡欣鼓舞的心情。
說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結合歌詞后的文字理解“天路”的含義。感受天路修建之難,意義之大。
3、體會青藏鐵路建成后藏族同胞歡欣鼓舞的心情。
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青藏鐵路簡介》理解“天路”的含義,了解青藏鐵路建成的歷史意義。
教學準備:圖片及課外收集有關青藏鐵路的資料
教學課時:一課時
學情分析
《天路》北師大小學語文四年級下第十單元第一篇主題課文。這篇課文是新入選的篇目,文本離學生生活比較遠。雖然課本提供了《青藏鐵路簡介》做為補充資料,但僅憑這些文本內容和孩子的生活閱歷,是無法深入理解課文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青藏鐵路”的圖片
今天,老師帶同學們一起認識這條與眾不同的路,她猶如一條巨龍穿過崇山峻嶺,越過草原戈壁,跨國鹽湖沼澤,奔騰在茫茫的青藏高原上,人們驚嘆的稱它為“天路”。
二、課題質疑:
1、看到這個課題,同學們有什么問題要提嗎?
2、鼓勵提問題的學生。
三、展示資料,引導整理資料,進行學法指導。
1、學生展示收集資料。
2、引導整理手中的資料。
一類是:青藏高原惡劣的環境。(出示有關惡劣環境詞語)
一類是:青藏鐵路世界之最。
四、結合資料及簡介理解“天路”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簡介部分,思考:你從那些地方體會到青藏鐵路是一條神奇的天路?圈一圈、畫一畫,在書中做批注。
2、學生匯報
3、教師相機總結。
青藏鐵路海拔之高、線路之長、修建之難、作用之大……所以我們稱它為“天路”。(出示圖片感受天路
4、說話練習:理解青藏鐵路為什么被稱為“天路”?
誰能用關聯詞語“因為……所以……”來說一說青藏鐵路為什么被稱其為“天路”呢?。
五、品讀歌詞。
1、聽錄音范讀,感知情感
2、指名讀歌詞1、2節,說一說這兩個小節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美好愿望?(盼)
3、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4、感情朗讀1、2小節,讀出期盼之情。
5、帶著虔誠指名讀這3、4、5小節。誰能用一個字來概括?
6、體會意義之大。欣賞圖片體會藏族人民歡欣鼓舞的心情
7、感情朗讀,讀出贊美歡欣鼓舞的心情
拓展:請你想想它還是一條什么路?
8、感情朗讀全文。(范讀-齊讀-男女生分組讀)
六、總結全文。
七、升華感情,欣賞《天路》MTV,師生唱
板書設計:
盼
天路團結路、發展路、幸福路
贊
篇2: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上第七單元集體備課發言稿
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單元集體備課發言稿
蘇教版(國標本)小學高年段閱讀教材的編排特點是:"主題單元,放大空間,突出重點,關注銜接。"下面我介紹一下第七單元和習作的特點。
教材內容簡析
本單元是繼本冊教材“心中有祖國”、“人間真情”、“奮斗與生存”、“民俗民風”、“景物聚集”“名人風采”、之后的又一組很具感染力、可為學生楷模、回憶學習歷程來介紹“讀書有方”為主題的課文。
本單元共安排了《古詩兩首》、《學與問》、《大自然的文字》、《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四篇課文及一個寫讀后感藏在語文書里的故事,也可寫從讀課外書中得到的啟示習作(7)和一個練習(7)。
《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詩:陸游寫的《冬夜讀書示子聿》,在這首詩里,詩人一方面強調了做學問要堅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將來一事無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別強調了做學問的功夫要下在“哪里”,這也是做學問的訣竅,那就是不能滿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實踐,在實踐中加深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
詩人在書本與實踐的關系上,強調了實踐的重要,這符合唯物認識論的觀點。作者的這種見解,不僅在封建社會對人們做學問、求知識是很寶貴的經驗之談,就是對今天的人們也是很有啟迪作用的,是非常有價值的見解。
《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詩:朱熹寫的《觀書有感》,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我們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學與問》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一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動形象地介紹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辯識這些文字的意義,從而引導學生從小學會認識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奧秘的興趣。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篇介紹讀報常識的讀報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讀報,希望人們養成讀報的良好習慣。
以課文《學與問》為例,分析本單元課文和特點
所謂主題單元,就是圍繞某個主題組織3~4篇課文成為一個單元,本單元的"習作""練習"內容也盡量予以配合,凸顯這個主題。本單元《學與問》是一篇議論文。
我的設計意圖是:教好議論文,重點還應該落實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和對學生的人文教育上去,依然得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具體的教學方法:1、在教學過程滲透了許多議論文的表達方法!從整體上把握議論文是如何一步一步深入闡述自己的觀點的,這樣對學生如何表達也是有幫助的。2、從文本的整體入手,探討作者是如何表達清楚自己的觀點的,這是很有必要的。3、雖然是一種新的文體,但文體結構方面的知識,還是不能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4、教給議論文的閱讀方法。
教案設計片段:
一、導入新課,延伸有關知識
教學此課時,應該從談話導入。板書“學”、“問”,人們常把有知識的人說成“有學問”,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今天我們來學習《學與問》。告訴學生這是一篇說明事理的課文,也就是議論文。然后與學生一起回憶學過的議論文。(《說勤奮》《談禮貌》《滴水穿石的啟示》),總結出議論文的一般特點:提出觀點
篇3:《小鹿玫瑰花》一二年級語文集體備課活動方案
《小鹿的玫瑰花》一、二年級語文集體備課活動方案
活動安排:
活動時間:4月8日
活動地點:一、二年級語文組辦公室
集體備課內容及備課分工:
第五單元《小鹿的玫瑰花》共2課時。
第一課時《小鹿的玫瑰花》吳秋芳
集體備課流程安排:
1、個人初備
根據分工,執教教師在研討之前完成對所負責課時的初備,及時記錄在初備遇到的困難和疑惑,以備在集體備課時共同研討。
2、集合研討
集體研討個人備課時遇到的困惑,有教研組長記錄研討內容。
3、形成個案
請執教老師結合研討情況,再次備課,形成個人二次教案。
4、上課生成
一、二年級組語文教師參與聽課活動
5、交流反思
執教教師課后及時反思總結,聽課教師與執教教師座談評課,由組長整理組內教師的評課意見和建議。
的,教師,年級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