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生活化科學教育活動學期計劃

生活化科學教育活動學期計劃

2024-08-02 閱讀 6079

生活化的科學教育活動學期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貫徹落實《綱要》的教育理念及“科學領域”的教育精神為宗旨,以本園《幼兒園“生活、學習”課程構建的研究》課題為研究方向,積極創建“生活化的科學教育活動”這一特色課程體系,注重生活與科學教育的緊密結合,通過比較典型的課例設計與展示,使課程更加適合幼兒的發展需求,使我園的科學教育活動真正走上“生活化”的道路。

二、研究目標:

(1)立足兒童早期科學探究精神的培養,構建幼兒園小班、中班、大班不同年段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體系。

(2)從幼兒興趣和生活環境出發,注重地區資源的開發和有效利用,探索適合兒童科學探究的生活化和生成性科學教育內容,形成本土化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體系,形成具有本園特色的生活化的幼兒園科學教育課程。

(3)提高教師自身素養、豐富拓展科學教學方法,提高對科學教育的實踐研究能力,為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的合作能力的培養提供展示的平臺創設支持性環境。

三、每月工作安排:

1、每月提煉一個較高質量的生活化的集體科學教學活動

3月份:實踐一個以“人的身體”為素材的集體科學教學活動(大班)

4月份:實踐一個以“紙”為素材的集體科學教學活動(大班)

5月份:實踐一個以“瓶子”為素材的集體科學教學活動(小班)

6月份:實踐一個以“水果”為素材的集體科學教學活動(大班)

2、每月提煉三份生活化的科學區域方案及教學案例,大、中、小各一份

3月份:設計以水為操作材料的區域方案。

4月份:設計以紙為操作材料的區域方案。

5月份:設計以瓶子為操作材料的區域方案。

6月份:收集源于生活中的素材所設計的教學案例。

四、具體措施:

1、以幼兒生活為來源、興趣為基礎、發展為根本選擇科學教育內容,以幼兒的社會生活為基石,抓住幼兒身邊的物和事來組織活動。依據各年齡段科學教育目標和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將科學教育滲透于主題活動、游戲和區域活動、家庭親子等活動中,形成小、中、大科學教育內容系列。

2、圍繞科學教育主題,投放和不斷豐富班級活動區材料。引發幼兒的觀察、探索、研究、操作;提供一個科學實驗室,其中許多幼兒在探索過程中可能用得著的專門操作材料,如顯微鏡、天平、試管等;創設并不斷豐富圖書閱覽室,不斷豐富和收集一些百科全書。

3、在幼兒現實生活的真實情景和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多觀察,多提問,引導幼兒大膽的思考假設、在生活的現實情景中去自主探究;支持鼓勵幼兒大膽提問;接納幼兒不同的見解、探究方式和發現途徑;給予激勵性的評價;引導幼兒用不同的方法記錄他們探究的過程和結果;鼓勵幼兒間的交流和分享,引導同伴間的合作學習;調整師生關系為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關系。

4、充分利用社區和家庭資源,倡導家長們在家庭生活中多鼓勵孩子們積極大膽地對自己的問題和猜想加以驗證,使孩子們不由自主地把已有的知識儲備與實境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探索更貼近生活。

五、預期的成果:

(一)實踐成果:

(二)理論成果:

預期完成論文《讓幼兒科學活動閃爍生活的光彩》、《讓科學教育與生活更加貼近》。

篇2:小學語文教學做到生活化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做到生活化

論文摘要:生活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語文教學生活化,不僅可以克服傳統語文教學中只重語言性能的弊端,而且優化了教學過程。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治。

關鍵詞:聯系實際貼近生活尋找結合點巧妙設計

語文教學生活化是將語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治。

一、聯系生活,學習語文。

以往的語文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是在教語文課本,很少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來審視教學活動,致使語文教學成了學生生活的一種負擔,因此,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是語文教學的返樸歸真。教學中的每一篇課文來自于生活,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理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吧,聯系實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并真正受到啟迪,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潛在意義,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讀懂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

如在教學《讓我們蕩起雙槳》一文時,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和風佛面,幾位同學在公園內盡情湖游,四周環繞著綠樹紅墻的春景圖,伴著這如詩如畫的意境,《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旋律響起,學生一邊表演,一邊齊聲歡唱,從學生優美的動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所體驗到的并不僅僅是黑白的字了,而是充滿了生命活力的世界,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激發了他們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熱愛。

二、尋找結合點,巧妙設計教學。

生活是知識的海洋,生活之中處處皆學問。因此,我們應當具備一雙慧眼,尋找生活中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教材。學校是學生生活的重要舞臺,這座舞臺上發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學生的學習上來。例如:開學初,我班一名學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飯費主動交給老師,本班的三位同學一年四季幫助殘疾學生上學等等,都可以讓學生們去說、去講。《課標》指出“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社會是一道廣闊的背景,更是學習語文的一片天地。例如;“使用藍天六必治,讓您牙口無炎”,這一類故意偷換同音字的不規范用字現象,可以讓學生扮演一名文字小衛士,走入社會去糾正這類現象。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語言文字的知識,養成寫規范字,說規矩話的良好習慣,而且也訓練了學生的社交能力,說服他人的能力。家庭是兒童學習語文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在這里,兒童獲得了很多知識。教師可以抓住每小學生的的特點巧妙設計語文教學。例如: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服裝的,可以讓他設計一下服裝廣告: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水果的,則可以讓他寫一寫介紹有關水果方面的文章的等等。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高昂,家長更是倍加贊許。

總之,生活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語文教學生活化,不僅可以克服傳統語文教學中只重語言性能的弊端,而且優化了教學過程,配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理念,讓教育真正落到實處,語文教學置生活這一片沃土,才能開花,結果。

篇3:邊緣地區數學有效運用讓數學問題生活化

邊緣地區數學的有效運用讓數學問題生活化

摘要:讓數學問題生活化,對于我們這里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適合和適用的。因為我們地處偏遠山區,以藏族為主,所教班級學生中90%以上都是本地藏族,這些學生在家里基本上都用藏語與家人交流,漢語只有在學校里面才用,因此,他們的漢語基礎差,對語言的理解能力也是很有限的,對于課本中出現的一些他們沒有見過的或聽過的東西一點也不能理解,更別說應用了。正因有以上因素,故讓數學問題生活化就顯得格外迫切和重要。讓數學問題生活化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目標,同時教師還要善于捕捉和截取生活中適用的例子與數學知識相結合。只有這樣,生活化了的數學問題才會真正的為生活服務,才會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的用處。

關鍵詞:數學問題;藏族;生活化

讓數學問題生活化,對于我們這里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適合和適用的。因為我們地處偏遠山區以藏族為主,目前我所任教的班級,雖說是屬于城關小學的,但從學生的生源來看,只有個別學生的父母是單位上的,其余大部分來自鄉下;從族別來看,班級58人中,僅有3人是州外的漢族,其余均是本地藏族,還有少數羌族;從家長的文化層次來看,少數家長有一定的輔導能力,絕大多數學生的父母在外打工,由爺爺、奶奶等管教,這部分家長只會藏話,不懂漢語,當然就更不具備輔導能力了;從班級的現狀來看,每個學期學習基礎好的,總會設法轉學到外地,補充來的是鄉下的或留級下來的孩子。因此,班級中學生的流動很大,也造成了學習的不穩定;從學生自身的現狀來看,一直在城關小學讀書的和家中有一定輔導能力的孩子學習基礎稍好,學習積極性也高,從鄉下轉學來的或留級下來的以及家中無輔導能力的孩子學習很吃力,由此形成班級中學生學習的兩極分化十分嚴重。

由于班級學生中90%以上都是本地藏族,這些學生在家里基本上都用藏語與家人交流,漢語只有在學校里面才用,因此,他們的漢語基礎差,對語言的理解能力也是很有限的,對于課本中出現的一些他們沒有見過的或聽過的東西一點也不能理解,更別說應用了。正因有以上因素,故讓數學問題生活化就顯得格外迫切和重要,那怎么才能讓數學問題生活化呢?我想從下面幾點粗略的談談自己的想法。

首先,讓生活化了的數學走進課堂,加強學習材料的實用性。

我們應該要弄清一個問題,就是學生為什么要來到課堂上學習數學?這個問題似乎淺顯,卻值得我們思考。學生們學習數學無非是為了運用,為了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為了長大后能在社會上生存。《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課程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有利于學生經驗,思考與探索。內容的組織要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直觀與抽象的關系,生活化、情境化與知識系統性的關系。”新課程標準的這一要求揭示了數學與實際生活的關系,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又為實際生活服務。這也是當前教改的一大精髓,同時再加上我們這里的學生漢語基礎差的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在備每一節課前都要想到所備知識與哪些實際例子有聯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學生見過或聽過沒有。如:學習1億有多大時,課本中是用1億張紙摞起來的高度與珠穆朗瑪峰比較,我們這里的學生想象不出珠穆朗瑪峰究竟有多高,也就不能想象1億有多大,為了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我把1億張紙的高度拿來和我們學校對面的電梯公寓進行了比較,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不由得發出:“哇,真高啊!”這樣的感嘆;同時盡量做到在實際情境中融入數學知識,不干巴巴地講,如:學習平行與垂直時,這兩個內容對我們這里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難度比較大,為了讓學生能夠順利的學習知識,我把學生帶到學校操場,利用健身器材逐一學習這兩個內容,學生不僅有了直觀的感受,而且還深深的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有學生熟知的喜聞樂見的例子,就替代陌生的例題,如:學習有余數的除法時,由于學生對克隆鼠沒有見過和聽說過,因此,對這道題不感興趣,我就將此題改為:“我們學校共有學生823名,分6批去參觀客龍溝(客龍溝是本縣一旅游景點)。平均每批多少人,還剩多少人?”;能通過動手操作自主學習的,就不灌輸,不包辦代替,如:長方形面積的學習,除利用學生自帶的學具分組討論,用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鋪在長方形上,從而揭示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外,還配合利用多媒體揭示面積公式,從而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表象。總之,時時體現出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