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師大版二年級下數學評價方案
一指導思想: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因此我校二年級數學組將評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活動中,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與變化,不斷以評價激勵學生,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以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二評價原則
1、激勵性原則:讓學生體驗進步與成功,從而產生進步的動力,要使學生喜歡評價。
2、發展性原則: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成長。要承認學生有兩種或多種差異,允許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成功和失誤。
3、參與性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和評價的主體,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與反思。
4、過程性評價為主的原則:對學生平時參與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學習興趣、態度、情感、合作與交流能力等進行評價。
5、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的原則:評價時間,日評---階段評---終評相結合;
三評價內容:
除法、生活中的大數、加與減、時分秒、方向與位置、測量、認識圖形、調查與記錄
四課程學習內容和認知目標分析:
“數與代數”領域:
1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方法,并能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使學生體驗到“一千”“一萬”有多大,并能結合實際,了解其數位順序,會用萬以內的數進行表達和交流,會用詞語或符號來描述萬以內數的大小,培養學生的數感。
3掌握三位數加減的計算方法,養成對計算結果的大致范圍進行估計的習慣,能在具體情境中提出問題,能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結合具體情境計算經過時間。
“圖形幾何”領域:
1借助現實的數學活動,認識方向。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北),能辨認其余七個方向,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認識簡單的路線圖,能根據路線圖說出出發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徑的地方。
2認識分米、毫米、千米的長度單位,并建立相應的長度單位概念和換算。
3認識直角、銳角、鈍角及,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統計與概率”領域:根據統計數據提出問題并回答簡單問題或作出預測。
“綜合與實踐”領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會探索給定圖形或數列的簡單排列規律;有發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有運用數學去創造美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能用數學語言有條理地、清晰地表達數學思維的過程,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觀點,能用數、式和圖表等描述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情感與態度:能積極參與數學活動,愿意克服學習中困難,有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決心,具有初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評價重點:
關注本期的有余數除法的計算和解決問題;三位數的運算和解決問題;能正確的操作測量和表達圖形的特征等基礎知識和技能;關注學生的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觀察、理解、分析、表達、創造等能力;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
六評價形式與方法:
以第一學段的基礎知識與基礎技能目標為標準。通過多種形式的檢測,在活動中恰當的評估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理解和掌握程度,考核要注重過程性評價,要將考核結果與學生學習興趣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相結合,綜合確定為過關(優秀、良好和合格)與待過關,對于每項測評滿分通過的學生頒以單項獎狀給予鼓勵。評價要突出激勵功能,對于考核待過關的學生采取“延遲評價”和“再次評價”的方式,盡量使其達到過關要求,樹立學習的信心。
方法:
(1)卷面測試與口頭測試相結合。
(2)結合教師評價、同伴互評、親子評價的多主體評價方式。
(3)采用“采用滿意得分制”,給予學生多次的考試機會,學生對成績不滿意,允許二次評價。
(4)充分利用家長資源,邀請家長委員會的成員,組織“家長志愿者”參與到期末測試沖關的活動,和教師一樣,作為評委,對學生進行打分。全面參與到期末的評價工作中去。了解期末評價的操作,以及平時教師為學生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5)在呈現評估結果時,采用了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定量評價主要采用百分制或等級制的方式,不根據分數排名次。
呈現方式:各種測試卷和學習質量檢測表等。
七操作方式:
為了便于教師實際操作,把等級評定與百分制評分有機結合,對課堂教學采取等級評定法,把每項目標都分為“A、B、C、D”四個等級。為方便操作與劃分,管理,教師對各項指標的每個等級,量化為分數。以例教師對學生的等級進行客觀的劃分,輸入計算機量化管理。而對對學生與家長呈現等級,不根據分數排名次,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并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
八考核內容設置及標準:
筆試:
1口算100道題,限時10分鐘;統一筆試。
2筆算8道題,限時15分鐘;統一筆試。
3解決問題5道;限時20分鐘;統一筆試。
面試:
1問答題:考查收集信息能力和算理表達能力,提出問題能力和口頭列式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中思考過程的表達能力。
2辨析題:讓學生說出為什么這樣列式?計算結果分別表示什么意思?考察學生用加減乘除法的意義的理解和計算過程的表述能力;能用數學語言有條理地、清晰地表達數學思維的過程,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觀點,能用數、式和圖表等描述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3動手操作:會估測長度、辨別方向、認識特征,有一定操作實踐的能力。
積累:
1作業書寫:書面書寫要端正、規范、清潔,網絡作業能按時完成并及時訂正。
2學習習慣:平時課堂觀察評定習慣等級,包括課前準備、課中表現(課堂思考、傾聽、發言)等。
3單元測試:各個單元的測試成績和訂正情況。
篇2:新北師大版二年級下數學評價方案
一指導思想: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因此我校二年級數學組將評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活動中,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與變化,不斷以評價激勵學生,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以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二評價原則
1、激勵性原則:讓學生體驗進步與成功,從而產生進步的動力,要使學生喜歡評價。
2、發展性原則: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成長。要承認學生有兩種或多種差異,允許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成功和失誤。
3、參與性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和評價的主體,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與反思。
4、過程性評價為主的原則:對學生平時參與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學習興趣、態度、情感、合作與交流能力等進行評價。
5、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的原則:評價時間,日評---階段評---終評相結合;
三評價內容:
除法、生活中的大數、加與減、時分秒、方向與位置、測量、認識圖形、調查與記錄
四課程學習內容和認知目標分析:
“數與代數”領域:
1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方法,并能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使學生體驗到“一千”“一萬”有多大,并能結合實際,了解其數位順序,會用萬以內的數進行表達和交流,會用詞語或符號來描述萬以內數的大小,培養學生的數感。
3掌握三位數加減的計算方法,養成對計算結果的大致范圍進行估計的習慣,能在具體情境中提出問題,能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結合具體情境計算經過時間。
“圖形幾何”領域:
1借助現實的數學活動,認識方向。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北),能辨認其余七個方向,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認識簡單的路線圖,能根據路線圖說出出發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徑的地方。
2認識分米、毫米、千米的長度單位,并建立相應的長度單位概念和換算。
3認識直角、銳角、鈍角及,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統計與概率”領域:根據統計數據提出問題并回答簡單問題或作出預測。
“綜合與實踐”領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會探索給定圖形或數列的簡單排列規律;有發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有運用數學去創造美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能用數學語言有條理地、清晰地表達數學思維的過程,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觀點,能用數、式和圖表等描述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情感與態度:能積極參與數學活動,愿意克服學習中困難,有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決心,具有初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評價重點:
關注本期的有余數除法的計算和解決問題;三位數的運算和解決問題;能正確的操作測量和表達圖形的特征等基礎知識和技能;關注學生的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觀察、理解、分析、表達、創造等能力;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
六評價形式與方法:
以第一學段的基礎知識與基礎技能目標為標準。通過多種形式的檢測,在活動中恰當的評估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理解和掌握程度,考核要注重過程性評價,要將考核結果與學生學習興趣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相結合,綜合確定為過關(優秀、良好和合格)與待過關,對于每項測評滿分通過的學生頒以單項獎狀給予鼓勵。評價要突出激勵功能,對于考核待過關的學生采取“延遲評價”和“再次評價”的方式,盡量使其達到過關要求,樹立學習的信心。
方法:
(1)卷面測試與口頭測試相結合。
(2)結合教師評價、同伴互評、親子評價的多主體評價方式。
(3)采用“采用滿意得分制”,給予學生多次的考試機會,學生對成績不滿意,允許二次評價。
(4)充分利用家長資源,邀請家長委員會的成員,組織“家長志愿者”參與到期末測試沖關的活動,和教師一樣,作為評委,對學生進行打分。全面參與到期末的評價工作中去。了解期末評價的操作,以及平時教師為學生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5)在呈現評估結果時,采用了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定量評價主要采用百分制或等級制的方式,不根據分數排名次。
呈現方式:各種測試卷和學習質量檢測表等。
七操作方式:
為了便于教師實際操作,把等級評定與百分制評分有機結合,對課堂教學采取等級評定法,把每項目標都分為“A、B、C、D”四個等級。為方便操作與劃分,管理,教師對各項指標的每個等級,量化為分數。以例教師對學生的等級進行客觀的劃分,輸入計算機量化管理。而對對學生與家長呈現等級,不根據分數排名次,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并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
八考核內容設置及標準:
筆試:
1口算100道題,限時10分鐘;統一筆試。
2筆算8道題,限時15分鐘;統一筆試。
3解決問題5道;限時20分鐘;統一筆試。
面試:
1問答題:考查收集信息能力和算理表達能力,提出問題能力和口頭列式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中思考過程的表達能力。
2辨析題:讓學生說出為什么這樣列式?計算結果分別表示什么意思?考察學生用加減乘除法的意義的理解和計算過程的表述能力;能用數學語言有條理地、清晰地表達數學思維的過程,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觀點,能用數、式和圖表等描述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3動手操作:會估測長度、辨別方向、認識特征,有一定操作實踐的能力。
積累:
1作業書寫:書面書寫要端正、規范、清潔,網絡作業能按時完成并及時訂正。
2學習習慣:平時課堂觀察評定習慣等級,包括課前準備、課中表現(課堂思考、傾聽、發言)等。
3單元測試:各個單元的測試成績和訂正情況。
篇3: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評價方案
新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重視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
為了激勵學生進步、改進教師教學,結合本校二年級學生具體情況和學生年齡特征,根據等級制的評價原則,主要從過程性評價、活動性評價、紙筆測試三方面制定評價方案。
在過程性評價和活動性評價等各種形式的檢測中,考查評價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理解和掌握程度,強化激勵和促進的評價目的,不以成績和排名給家長、老師和學生造成壓力,秉著讓每個學生愛學、樂學、會學的評價目的,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本學期在學習習慣、學習態度、數學學習方法等方面的表現,力求通過評價對每個孩子以后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一、過程性評價
主要分為兩大部分:
(一)學數學:
1、課前課堂表現(課堂紀律和課堂發言)(10分)
課堂表現情況的評價結果分為四個等級。上課聽講非常認真、思維活躍積極思考、回答問題語言清晰流暢、準確率高、勇于開動腦筋為“優秀”;上課聽講認真、思考積極、開動腦筋、回答問題基本正確為“良好”;上課聽講不夠認真、還不能很好的開動腦筋、較懶散、不能夠準確的回答問題為“不合格”。
2、日常作業(小學數學和課堂作業)情況(10分)
數學作業完成情況:很干凈、很整齊、很漂亮、正確率高為“優秀”;干凈、整齊、漂亮、正確率高為“良好”;不夠干凈、不夠整齊、不夠漂亮、正確率不高為“不合格”。
(二)用數學:
1、“計算小超人”(5分)(3月下旬、4月下旬)
低年級數學內容中口算不但是基礎,也是重點,為此我們組織口算比賽。依據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在批改的基礎上進行等級評估。
1.第一次比賽主要內容是表內乘除法。(3月下旬)
2.第二次比賽主要內容是有余數的除法。(4月下旬)
評價方法:任課教師準備口算試卷(100道),每人一份,聽老師口令開始答題,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2、“數學日記”(5分)(5月中旬)
形式采用定期記錄的方式積分,共10分,占總成績10%。
每兩周寫一次數學日記,要求有插圖。干凈整潔、內容詳細為“優秀”。內容詳細為“良好”。
二、活動性評價
1、“數學手抄報”(10分)
數學手抄報圖文并茂,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去獨立完成,沒有讓家長幫忙評為“優”;作品較有創意,基本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很少讓家長幫忙評為“良好”;作品無創意,不符合老師的要求,需要在家長幫助下才能完成評為“合格”。
評價方式:教師制定評價表,根據學生上交作品情況評定等級。
2、“上學時間”(10分)
3、“重復”的奧妙(10分)
能夠提出數學問題并能夠獨立解決且能夠流利地表達解決問題過程的為“優秀”、能夠提出數學問題并能夠獨立解決但不能夠表達解決問題過程的為“良好”,不能夠提出數學問題的為“不合格”。
三、終結性評價
采用紙筆形式共30分,占總成績的30%。其中紙筆測試20分,卷面和訂正各為5分。
期末考試的內容主要有以下一些:基礎知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較復雜的問題;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探求新知識;解決問題策略的發散性和求異性;想象力豐富程度等。
紙筆測試成績在90分及其以上為“優”,測試成績在75分及其以上為“良”,測試成績在60分以下為“不合格”。
四、綜合評定
1.綜合成績評定應做到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定量評價,主要是合計三部分紙筆測試總成績。本學期共進行十次紙筆測試,“優”的數量在7個及其以上,綜合成績則為“優秀”;“良”的數量在7個及其以上,綜合成績則為“良好”;測試中如有三次以上的“不合格”,綜合成績則為“不合格”。定性評價,主要是從本學期數學學習的檔案資料和檢測結果來進行分析,盡力發現學生的個性特長,用鼓勵、表揚性的語言、最具代表性的事實描述學生的進步,對學習中的不足提出建議。
2.鼓勵那些對成績不滿意的學生重新參加考核,他們的成績以復試為準。
3.各部分內容在具體操作時可根據實際情況作出適當的調整和細化。
4.本次考核評價結果用評價表的形式,表格采用階段性與總表相輔助呈現的方式,使家長可以清楚地知道學生在學校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