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某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某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2024-08-01 閱讀 4147

一、依法執教。

學習和宣傳馬列主義、*思想和鄧**同志建設有***主義理論,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教師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在教育教學中同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言行。

二、愛崗敬業。

熱愛教育、熱愛學校、盡職盡責、教書育人,注意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不敷衍塞責,不傳播有害學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三、熱愛學生。

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格要求,耐心教導,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保護學生合法權益,促進學生全面、主動、健康發展。

四、嚴謹治學。

樹立優良學風,刻苦鉆研業務,不斷學習新知識,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和科研水平。

五、團結協作。

謙虛謹慎、尊重同志,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維護其他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關心集體,維護學校榮譽,共創文明校風。

六、尊重家長。

主動與學生家長聯系,認真聽取意見和建議,取得支持與配合。積極宣傳科學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訓斥、指責學生家長。

七、廉潔從教。

堅守高尚情操,發揚奉獻精神,自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影響。不利用職責之便謀取私利。

八、為人師表。

模范遵守社會公德,衣著整潔得體,語言規范健康,舉止文明禮貌,嚴于律己,作風正派,以身作則,注重身教。

篇2:基于職業道德背景下教師信息技術學習價值訴求

基于職業道德背景下教師信息技術學習的價值訴求

龐世清甘肅省岷縣岷陽鎮第一中心小學

【摘要】終身學習是教師最基本的職業道德規范之一,而信息技術不僅是終身學習的突破口,也是教師終身學習的保障平臺,更是教師繼續教育最基本的學習內容。本文把教師信息技術的學習和職業道德規范結合起來,體現教師終身學習的價值訴求。可以說,能否從事信息技術的學習,不僅是教師教學的需要,也是現代教師最起碼的職業操守。信息技術學習不斷刷新著教師的教育理念,引領教師不斷夯實自身教學素養,推動教師專業發展,它不斷創新教師的教學手段,也變革教師的教學方法,有效地促進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關鍵詞】職業道德;信息技術;專業發展

曾經,誰能夠把教師職業道德和教師終身學習結合起來呢?如今,分析《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其中第六條明確指出:“終身學習”,即“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鉆研業務,勇于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明確地把教師能否終身學習納入了教師的職業道德范疇。去年試行的《小學教師標準》也把“終身學習”作為是否達到教師的標準之一。但是究竟要讓教師終身學習什么?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以及教師校本培訓必須面對的課題。通過本人二十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覺得引領教師專業發展的應該是教育理念,而汲取教育理念的主要平臺應該是信息技術。古人說“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那些所謂的“天下事”只不過是讀書人通過讀書獲得的基本常識而已,和當先信息化時代不可同日而語。可以說,一個人不出門,通過電腦就能夠獲得大量最新的信息,甚至在家中也可完成本職工作。因為信息技術確實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教師的學習方式以至教學方法。教師能否從事信息技術的學習,不僅是教師教學的需要,也是現代教師最起碼的職業操守。信息技術學習不斷刷新著教師的教育理念,引領教師不斷夯實自身的文化底蘊,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它不斷拓展著教師的教學手段,也不斷革新著教師的教學方法,有效地促進著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一、信息技術學習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

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中的應用,徹底改變了“一支粉筆一本書”的傳統現狀,有力推進了新課程改革。教育部在“十五”期間推進我國教師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的意見中指出:“當前信息化已經引起中小學教育思想、觀念、內容、方法等方面的深刻變革,需要建設一支數量足夠、質量合格的具有較高信息素質的中小學教師隊伍。”《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中又進一步指出:“加快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全面提高教師和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有機結合。”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堅持信息技術的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給人一杯水,教師要有活水源頭”。在知識更新異常迅速的今天,如果只滿足于目前的知識,早晚要被社會所淘汰。從國家的政策導向和具體行動來看,政府對信息技術推動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抱有很大的希望。教師只有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的思想,跟上時代的節拍,不斷充實自己,拓寬知識視野,才能在教育教學中得心應手。如果沒有起碼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就不可呈現出生動活潑的現代課堂,更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現代學校教育中,學校之間的相互交叉滲透,促使教師加強對其他相關學科的了解,擴大邊緣學科的把握,提高校本研究過程與方法的駕馭能力,重視對綜合實踐活動開展指導作用。而要實現這些目標,信息技術才是所有教師汲取營養的窗口,教師只有虛心的利用好這顆“窗口”,推動自身的專業化發展才有可能。

篇3:今天我們需要什么樣教師職業道德修養規范

今天,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師職業道德修養規范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將我國師德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當代中國師德建設要有與時俱進的整體社會環境的支持

■“以人為本”原則在師德建設程序上應該轉換為建設“師本”型教師專業道德的實踐

■從提高師德規范專業水平入手建立師德規范體系是師德建設的當務之急

最近評選出的“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的事跡和精神令世人感動。“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是我國1600萬人民教師的杰出代表。他們胸懷祖國、情系人民,熱愛教育、關懷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甘為人梯、樂于奉獻,把滿腔熱情和全部精力獻給人民教育事業,彰顯了新時期人民教師的理想情操、高尚師德和人格魅力。

師德或教師專業倫理(專業道德)問題一直是社會最為關心的熱點教育話題之一。“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評選活動的開展,讓更多有識之士再次關注師德建設課題。在開展向教書育人楷模學習的過程中,一個需要我們進一步認真思考的問題是:這些楷模的事跡體現了哪些新時代的教師專業道德、今天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師道德?

我們需要“專業的”教師道德

在既往的經驗性的教育發展階段,師德問題與德育等問題相似。但在教育科學已有較大發展、教師專業化已經提上教育事業議事日程、師德規范制定的復雜性也前所未有的今天,師德問題的討論和其他教育問題一樣都應該有起碼的專業性。就是說,當代中國師德規范的確立就不應再是一般倫理規范的簡單重復,而應該充分反映教育專業的特性。教師道德應該是“專業的”倫理,而非過去一般意義上的“行業的”道德。

教師專業道德當然是一般倫理在教育領域的特殊應用,但是又非一般倫理原則本身。比如一般的公正原則要求我們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很多情況下也是對的,但是教育活動中“因材施教”原則常常要求教師用形式上好像并非“一碗水端平”的手段處理看起來完全一樣的教育事件。換言之,日常教育公正實踐中比較多的是“實質性公正”,而非“形式性公正”。因此,依據教育實踐的實際去考慮師德內涵的特殊性是我們有效進行師德建設的重要方法。沒有教育專業的考慮,就無法建立和真正理解當代教師職業道德。

此外,小學、中學、大學等教育的學段不同,同一個師德規范的具體要求肯定有許多差異,不同年齡、職齡、性別、學科教師的師德理解和需求也都各不相同,教師專業道德建設必須充分考慮不同群體教師專業發展的實際等,也是師德建設必須“專業化”理解的重要維度。師德楷模們的許多優秀品質無疑值得全國教師學習,但是如何有效地開展學習活動,則應該有比較專業的分析與設計。

21世紀的中國教育已經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追求專業性、高品質的嶄新階段。與此相應,提高教師道德理論與實踐的專業性水平也應該引起教育理論界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我們歡迎社會對于教師道德有最廣泛的關心,但是我們更是由衷希望全社會對師德問題的關注能越來越專業。只有教師專業道德的觀念確立起來,我們才可能確立有效的專業倫理及其評價標準。

我們需要“先進的”教師道德

所謂“先進的教師道德”主要包括兩大含義:教師應該有崇高的師德追求;對師德的理解也應該與時俱進。前者更多對教師而言,后者更多針對社會大眾。

首先,教師應該有崇高的師德追求。實際上,即便是一般道德規范也不同于經濟生活的法則。因為后者以利己為博弈的基本規則,前者則以限制自己的利益方式,甚至用利他主義的超越性原則處理人際關系。因此,講道德就意味著過高尚的生活。沒有生活的理想性、超越性,也就沒有道德生活本身。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專業道德的基本要求應該在一般社會道德水平之上。這不僅是社會大眾的期待,而且是職業特點的要求使然。試想,教師在人格上如果沒有適當的高度,豈能在做人上教育好自己的學生?“范跑跑”事件發生后曾經有很多人以基本人權為由,為教師的道德缺位辯護,從專業倫理的角度分析這是十分荒謬的。每個人都不是完全自然的“裸人”,特定身份尤其是特定專業身份會在他的基本人權實踐上打上特殊的印記。普通人當然有平等的逃生權利,但除非萬不得已,一個消防隊員卻沒有從火場走開的自由。同理,如果你希望在遇到危險的時候和小朋友一起“平等”地爭奪生的希望,則你原本就不應該進入以呵護和促進兒童全面成長為職責的教育職場。教師之所以受人尊敬,第一原因乃在于教師職業的精神性、高尚性,舍棄道德的高尚性,無以理解教育事業及教師倫理的基本特質。教書育人模范們的精神之所以值得全體教師學習,也在于他們代表了無私奉獻、教育公正、教育愛等最先進的教師專業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