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研修總結
小學語文教學研修總結
經過一個月的學習與探討,我對語文課改還在適應階段,在這就談談我對語文新課改給我帶來的一些思考。
一、語文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
理念的轉變,是適應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主要靠自己個人解決課堂里面的所有問題。新課程里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那么就要靠教師集體能力的發揮,就需要更多人,更大的空間,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與不同學科的教師打交道,那語文課到底是什么課?
現代教師所面臨的挑戰,要求教師保持開放的心態,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進行多方位的學習,現在的語文教學,已經不是單一的語文知識,而是涉及多門學科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具有更開闊的教學視野;其次,就是學會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協調一致;對學生的評價,不僅看學生成績,還要多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重視知識的運用、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不搞題海戰術,減輕學生負擔,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二、教師要慢慢培養學生轉變學習方式
學生自己不能成功地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取向,即學生在研究解決其學習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具有個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變傳統教學中的過于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個體獨立思考基礎上的真正合作,在課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學能參與,其他同學仍是被動,沒有表現的機會。有的學生合作學習時,不會傾聽,不會合作。
在課堂活動前,先明確分工,再合作。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也可以先獨立思考,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體的意見。在合作學習的內容中,要考慮學生之間不同的認識,不同的發現,這些內容往往是教學的重點或難點,是學生靠個體自主學習很難解決的,把學生的個體差異變成一種教學資源,學生就會積極參與合作學習中去。教師要對合作學習進行指導,不能袖手旁觀,要真正關注學生,深入到合作學習中去,了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思考的疑難點。
三、課堂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
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通過學方法,讓學生勇于探索,對新事物產生興趣。為了適應新課程教學,我們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必須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己找方法,那就會產生拖堂現象,那我們如何去完成教學計劃呢?
那就必須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不能讓課堂的時間浪費掉,教師們必須控制好時間,避免遲到,防止外界干擾,減少維持課堂紀律,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將最感興趣的話題或文中的重點問題提出來討論,而其它的問題可放在課后與學生單獨交流,或將自己的想法寫在紙上再交給老師,對于較為精彩的話語可展覽在語文學習園地內。
四、不學語法,語文教師在課堂怎樣培養“語感”
談到語文教學時,特別強調“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而不僅僅地掌握知識和籠統地提高能力。不少人感慨,“耗時多,收益少”。重視能力的培養,不重視基礎知識,那不學語法知識,“語感”又怎么樣培養?
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就突出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可以通過吟誦法,讓學生利用讀書的語氣感悟,主要通過學生,老師進行有感情的朗誦,進行對比,而產生共鳴;也可以進行教學情境法,來讓學生感悟,主要通過教學內容,精心布置情境,讓學生們都能融洽到情景中;還可以利用傳授的知識的過程,讓學生在思維里產生感悟。
語文教學就是為了讓學生學得聰明一些,靈氣一點,當然,新課程所蘊涵的新思想、新理念,也給我們前所未有的沖擊,給我們帶來困惑,但新課程所構建的理想未來,正是需要我們帶來困惑去實踐,去探索,去創造。
篇2:暑期語文組集中研修總結
暑期語文組集中研修總結
六天的緊張又忙碌的集中研修生活即將結束。六天來我組組員以極高的積極性投入學習,收獲很大,現具體總如下:
一、由于學校分工的不同,我組組員研修期間“分身有術”。
王莊小學的孫校長,學校正在重建幼兒園,他身心一邊系于研修學習,一邊系于學校工程,觀看視頻,學習文本、研討發帖,他哪一樣都不甘落后,趁著午休,他趕回工地查看工程進度,50多歲的孫校長每天奔波于兩者之間,學習的精氣神兒卻一點兒不減,是青年們的榜樣。
幼兒園負責人丁主席,一邊負責著幼兒園老師的研修,一邊還得完成自己的語文研修任務,真的是忙得顧得了這頭顧不了那頭兒,所以他只好用晚上的時間細心學習資料并完成作業。
學校會計劉老師,自己那攤子活兒又細又多,但是他為了學校的統一安排有章有序,只好白天和我們一起學習,晚上和空余時間加班加點完成他的會計業務。
信息員釗主任每天忙忙碌碌,為采集信息不辭勞苦,有時為了信息的斟詞酌句經常加班到深夜。老教師王老師一絲不茍地參加每天的學習,向我們展示了老教師的風采。
二、在研修期間,青年教師團體中形成了有一股你追我趕、共同提高的氛圍。
年輕的美女們人人怕自己落后于他人,都擔心因為自己的不認真給學校抹黑,于是每天都按時到校認真學習,積極討論,主動發帖,無一人因為怕熱怕累請假或遲到早退。經常會為研修模塊統計里的紅燈不變綠燈急得團團轉,因為“綠”慢了,縣里最辛苦的指導老師就更著急。自己著急還好說,如果因為自己的失誤指導老師著急那就感覺過意不去了。
正是因為基于這樣的精神、這樣的境界、這樣的責任、這樣的組員,我組取得了點滴成績:
隨筆縣級推薦:10篇;作業縣級推薦:4篇;話題討論推薦被推薦5篇;有一篇隨筆被省專家推薦省。
我們取得了一點成績,當然不僅是指被獎勵了分數,更重要的是我們更新了教育理念,學到了許多以前不知道的東西。我們雖然高興,但沒有滿足,我組會在開學后分散研修中再接再厲,努力做得更好,把學到的理念運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去。
在此,我代表全組成員由衷地感謝我縣指導老師,你們辛苦了!特別是于里小學的孫老師給予我們的指導、支持與鼓勵!另外我為我們組所有成員在研修期間的優秀表現感到特別自豪和驕傲!
篇3:小學語文新課標培訓研修總結
努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修養
-------------研修總結
泉州市豐澤區第二中心小學連青萍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改提出的教學理念,提高課堂教學生機與活力,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是我們每個小學語文教師的追求。那么,如何才能以新課程理論為指導,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讓課堂成為學生向往的天堂呢?
一、優化教材,實現學生與教材的有機統一
教材是授課的藍本,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以發揮教學藝術性,就必須依據新課標對教材進行必要的優化。對教材的優化,一是要把握整體,在通覽全冊教材的基礎上搞清教材分幾組、每組幾篇課文、能力要求是什么、能力要求與各篇課文的關系。通過對課文內容和能力訓練的剖析,把握語文知識(字、詞、句、篇、標點等)的點和線,從而使全冊教材通盤在胸。二是要合理取舍。教材對學生知識的傳授是有所側重的,教師要把握編者的意圖,明確哪些是了解的、哪些是理解的、哪些是掌握的,對教材進行靈活的優化,在課堂教學中實現作者的心、編者的心、教師的心和學生的心相通,讓文路、編路、教路和學路統一。三是要合理遷移。教育心理學表明:學生新知識的獲取是以原有知識為基礎的。教師要依據學生的認知結構,確定教學內容的遷移,結合新舊知識間的聯系處理教材。如學習《小蝌蚪找媽媽》,可引導復習《小壁虎借尾巴》,幫助學生理清結構、理解內容、探究寫法;學習《凡卡》,可引導回憶《賣火柴的小女孩》,促進學生順利把握、深入理解新課文的中心。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純真情感
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文章的源頭活水,文章是情感的自然結晶。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創設與文本對應的教學情境,輕輕撥動學生情感的琴弦,激發學生的純真情感,使師生的思想感情與課文的思想內涵融為一體,進而引發新的聯想、迸發新的靈感、產生新的感悟。在教學《葡萄溝》一課時,我們用維吾爾族民歌和著flash動畫向學生展示了一位身著維吾爾族服裝、頭頂維吾爾族小帽的小姑娘,徜徉在風光秀美的葡萄溝里,并由小姑娘帶領全班同學在爬滿了密密層層翠綠葡萄葉的葡萄架中游覽。教師依據課文調控畫面節奏,配以妙語連珠,把學生帶進了那如詩如畫的葡萄溝,宛如真的置身于茂密的葡萄架下,欣賞著維吾爾族民歌,品嘗著色鮮味甜的葡萄干,享受著維吾爾族老鄉的熱情招待。直觀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入情入景,身體內的每一個細胞都充滿了愉悅,從情感深處感嘆到: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于歡聲笑語中不知不覺就識記了“最”、“坡”、“梯”、“夠”、“修”、“味”、“留”等生字,感悟了“梯田”、“山坡”、“茂密”、“五光十色”、“熱情好客”等詞語及句子。
三、啟發質疑,誘使學生積極主動思維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一堂課上得好不好,重要標志之一就看課堂上產生了多少“問號”、這些“問號”處理得質量高不高。作為教師要準確把握課文,啟發、引導學生于細微處發現疑問,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誘使學生積極主動思維,通過自讀、探討,尋找具有合理性的答案。就《少年閏土》中“我們沙地里,潮汛要來的時候,就有許多跳魚兒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兩個腳……”這句話,我們啟發學生:“‘兩個腳’后面的省略號在這里指什么?”學生思索后回答:“指閏土還講了很多話。”我們又啟發學生設想:“講了什么話?應該是什么內容?”這一下學生愣住了,一時答不上來。恰是這樣的疑問誘發了學生積極的思維和討論。我們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從中揭開謎團。當學生們讀到作者發出了這樣的內心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