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秋季學期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計劃

秋季學期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計劃

2024-08-01 閱讀 4554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

**年秋季學期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計劃

為了進一步強化我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教育網絡資源和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最大限度地發揮現代化設備的作用,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有機整合。以“信息技術服務于教師的教,服務于學生的學,服務于學校的管”為目標,加快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步伐,更新教師教育理念,著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和學校教學質量,特擬定本計劃。

一、指導思想

教育信息化是現代教育發展的方向,是以上級有關信息化教育及遠程教育的文件精神為指導,以信息技術教育與信息技術的應用為重點,以運用多媒體教學為主體,以服務教育、教學、科研、管理為中心,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推動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提高教師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基本情況

我校現有教學班級9個,共有學生近400人,教師50多人。學校共有交互式電子白板“班班通”設備10套,其中教學一體機2套,分體機8套。其中有一套教學一體機位于教師會議室,其余9套設備分別分布在9個教學班級內。

二、組織領導

領導小組:

組長:冉x(校長)

副組長:申x(業務副校長)肖*(管理員)

成員:全體教職員工

三、主要工作內容

(一)遠程教育及農黨、農技培訓

1、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及教學光盤,認真組織師生觀看優質課堂實錄、觀察課,共享優質資源,全面提升師生的課堂教與學的質量。并將學習內容認真填寫入“兩薄一志”的組織學習記錄薄。

2、充分利用全國黨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組織黨員干部進行黨員培訓及政治理論的學習,組織農民群眾進行有關“三農”的實用技術培訓,并及時將好學習材料及學員簽到冊整理歸檔。

3、大力與學校德育、安全等處協作,充分利用校園網絡,尋找德育及安全相關的教育資源,對教師進行職業道德培訓,對學生進行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及師生生命財產安全的教育與宣傳。并認真填寫“兩薄一志”的組織學習記錄薄。

(二)網絡建設與管理

1、校園內部網絡建設與管理

(1)進一步完善校園網結構,定期測試網絡信號的強弱,適時檢查各“班班通”設備的網絡運行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不能自行處理的問題,及時書面上報上級主管部門,充分發揮管理員的協調作用,以確?,F代化設備及網絡資源有效地為教育教學服務。

(2)完善學校內部網絡結構,搭建學校內部QQ群、微信群等內部交流平臺、引導教師積極加入交流平臺,實現學校內部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及經驗交流。

2、學校門戶網站建設與管理

(1)制訂校園網絡管理制度,要求學校德育、安全、教務、教研等處(室)認真開展各項工作和活動,制定有效的工作或活動方案、做好活動開展過程中的圖片、簡報等過程資料的收集,并于活動當日上傳至本校QQ群內,本人及時更新到校園門戶網站,以確保網站信息更新及時、內容豐富,充分發揮校園網站的宣傳作用。

(2)不斷研究和改進各種網絡管理方法,確保網絡安全,減少網絡信息安全事故的發生。保證網絡暢通,更好地服務于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3)加強教師網絡信息安全知識的宣傳與培訓,做到網絡信息及計算機系統的使用安全,減少計算病毒的傳播對計算機系統及網絡的攻擊,保證設備和網絡的正常運行。

(4)樹立“網絡為學習和教學服務”的理念,加強學校網站的建設和管理工作力度,進一步完善網頁建設,及時更新網絡信息,以校園網站作為宣傳窗口,大力宣傳學校的先進管理理念及重要工作內容。提高教育網站的服務質量,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教育科研、教學管理服務。

(三)信息技術校本培訓

1、加強信息技術應用培訓。

(1)繼續抓好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培訓工作,立足實際,針對不同學科和學段,對教師進行常用教學軟件(如PPT)及辦公軟件(如:Word、Excel等)進行專項培訓。

(2)組織開展教師多媒體課件評比活動、做好“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的“曬課”和“優課”活動的督導、宣傳和技術指導,大力宣傳,使用廣大教師充分認識到“優課”、“曬課”的目的和意義,充分發揮廣大教師“曬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保證完成各?!皶裾n”指標的前提下,提倡“多曬課,曬好課”。

2、加強信息技術與教學研究和學科教學的整合。

(1)加強信息技術與教研活動的整合,協助教務處和各教研組做好常規教研工作和大型公開課、示范課的活動開展。

(2)加大信息技術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應用力度,發動全體教師積極使用現代教育手段教學,大膽探索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技能和技巧。

(3)進一步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實踐研究,不斷積累經驗,提高實施能力。

(4)認真按課標要求開展好信息技術課。

(四)“班班通”設備管理

1、開學初期,認真組織各班主任教師對各班“班班通”設備進行數量清查和故障排查,并填寫好排查登記表,將排查登記表及排查情況以書面形式向學校領導匯報,經領導簽字后存檔。

2、每學期開學初,向各班主任下放“班班通”設備使用記錄表和維修維護登記表,要求各班教師積極利用“班班通”設備教學,并及時認真填寫使用記錄表,發現故障時向管理員匯報,并如實填寫維修維護登記表。

3、開學初與各班班主任簽字“班班通”設備目標管理責任書,責任書一式兩份,經班主任教師、“班班通”管理員和校長簽字后,一份由班主任教師保管,一份由遠教室存檔。

4、針對“班班通”應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不良現象或發現的問題,適時對師生進行“班班通”設備相關應用技能及注意事項的培訓,并做好校訓資料的收集存檔。

5、學期結束前,認真組織各班主任老師對各班“班班通”設備進行數量清查和故障排查,并填寫好排查記錄表,寫好排查情況匯報材料,經校長和管理員簽字后存檔。做好“班班通”設備管理資料如:“班班通”設備使用記錄表、維修維護登記表、教師課堂教學課件等的收集存檔。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

篇2:教育信息化縮小了城鄉差距實現教育公平化

教育信息化縮小了城鄉差距實現教育公平化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導致目前我國城鄉教育差距越來越大的原因,借助圖書館,互聯網,書店,教科書等途徑找出有用的資料;進而在此基礎上最后定性分析出就如何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實現教育公平提出自己的一些對策建議。

關鍵詞城鄉;教育差距;原因;對策

前言

我國的城鄉差距問題是一個既古老又現實的問題,而且隨著近些年來的社會發展,這一問題已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社會現代化的進程,也影響了目前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城鄉教育差距是城鄉差距的一個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國學者對城鄉教育差距問題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研究的視角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從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的角度來研究我國的城鄉教育差距。

林志偉(**)利用協整理論和誤差修正模型,對我國1990~**年間城鄉收入差距與教育差距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城鄉收入差距與教育差距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對協整關系的偏離需要較長時間予以修正,當期城鄉收入差距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前期城鄉教育差距。張海峰(**)利用我國26個省的混合橫截面數據,研究了教育不平等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動態影響。研究發現,城鄉間受教育程度的差異對收入差距擴大有顯著影響,并且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教育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冉幕娟,吳永球,陳永麗(**)利用我國各地區**~**年的面板數據實證了城鄉教育不平等是造成城鄉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指出當前我國的教育擴展是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的。

(二)從我國城鄉教育回報差距的角度來研究我國的城鄉教育差距。

1994年,李實等就對我國城鄉教育的回報進行了估計,結果為:城市教育收益率為3.8%,農村為2.5%。Gregory.C.Chow等(1997)的估計結果是,農村收益率為4.02%,城鎮為3.29%,農村要高于城鎮,城鄉平均的教育收益率3.34%。姚先國等(**)比較了我國城鄉居民的教育回報率,并將教育差異作為解釋城鄉收入差異的一個原因,估算出了城鎮教育平均回報率在8%左右,農村教育的平均回報率為4%左右。雖然這些研究結果有一定差異,但所有結論都肯定了教育對收入的積極影響。

(三)從經濟增長的角度來研究我國的城鄉教育差距。

王家贈(**)利用我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數據資料,用我國各省居民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來衡量各省的教育成就,同時以居民受教育年限為基礎的教育基尼系數來衡量教育分布的相對不平等程度,并將這兩個指標與各省的宏觀經濟增長指標進行回歸,分析教育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發現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促進經濟增長,而教育基尼系數的增加阻礙經濟增長,其中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教育基尼系數呈負相關關系,且經濟相對發達的我國東部各省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教育基尼系數對我國東部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遠大于人均固定資產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四)從文化再生產的角度來研究我國的城鄉教育差距。

余秀蘭(**,**)運用文化再生產理論,從城鄉教育差距角度,考察我國教育中的文化再生產現象,主要討論具有較深隱蔽性的普通教育中的文化再生產現象。研究結論是:從城鄉教育差異來看,我國教育中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文化再生產現象,它使大部分農村孩子被教育所淘汰而返回農村,并最終形成兩個封閉的循環圈:城市優勢文化圈和農村劣勢文化圈。

篇3:教育信息化視角下利川市農村小學教學軟硬環境思考

教育信息化視角下利川市農村小學教學軟硬環境的思考

湖北利川市文斗鄉十字路小學楊涿淋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日益發展今天,如何加快農村小學教育的信息化,受到了國家、社會、教育部門的廣泛關注。以各種教學設施、設備,教育器材以及文化活動場所而構成的硬環境,以校園文化、人文環境、師資力量以及信息資源而構成的軟環境,是學生的成長、成才、成功不可或缺教育環境。采用文獻資料、實地調查等研究方法,對利川市農村小學教學“軟硬環境”現狀進行分析研究,旨在了解利川市農村小學教育環境和現狀,為改善和實現利川市農村小學教育信息化教學環境提供可行性建議和發展思路。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農村小學;軟硬環境

前言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在我國,有將近80%的學生生活在農村,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對農村小學信息化教育越來越重視,投入越來越多,在校舍建設、學校環境,還是教師待遇都有了明顯的改善,這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盡管如此,目前仍有一些問題制約著農村小學信息化教育的發展。因此,關注農村小學的信息化教育,是基層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深思的問題。

1教學環境與教育信息化的涵義

1.1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是指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影響教和學的條件的總和,是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所需的所有條件。通常將教學環境可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主要是指學生賴于成才的物質基礎,包括各種教學設施、教學和文化活動場所、教學設備以及教學周邊地理環境。在農村小學教育發展中,硬環境就是對于地理條件、資源狀況、基礎設施、基礎條件等“硬件”而言的。硬環境是一種物質環境,作為物質環境,它被限定或固定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比如說教學樓)和人為的具體的物質空間之中,它獨立于人們的意識、體驗之外,具有靜態的和硬性的特征。軟環境是相對硬環境而言的一個概念,它是一所學校的整體精神風貌和內在品質,是影響學生發展的精神因素,它指的是物質條件以外的諸如人文環境、心理環境、觀念環境、師資力量、信息資源環境等外部因素和條件的總和。軟環境是一種精神環境,作為精神環境,它反映了風氣、媒介管理、群體風貌、生活狀況、信息交流等情況。它是一個被人體驗和意識的世界,具有動態的和軟性的特征。

1.2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運用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適應信息化社會對教育發展的新要求[1]。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內容是教學信息化。教學是教育領域的中心工作,教學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學手段科技化、教育傳播信息化、教學方式現代化。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過程中較全面地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從而適應正在到來的信息化社會提出的新要求,對深化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

“信息化”(Informationization)一詞最早于20世紀60年代出現在日本的一些學術文獻中,當時對“信息化”這一概念主要是從產業角度進行闡述和界定的。20世紀70年代,德國、歐共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家及國際組織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推動信息技術在社會中應用和發展的規劃,這些規劃都把信息基礎設施作為重要一環。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普及,整個社會的發展與信息技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人們越來越關注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社會信息化”的提法開始出現,聯系到教育改革和發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開始出現了。政府的各種文件已經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這一概念,并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