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老師培訓心得鄉村培訓意義深遠
3月17日上午,為了落實縣教育局名師培養的有關精神,推進外出培訓成員的二次培訓,陳福建小學語文工作室于**年3月17日(星期四)進駐安峰村小舉行研訓活動。本次活動分別在安北、劉圩和毛楠三所學校,共安排12位教師執教和講座,均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我參加了安北小學的活動。上午聽取了侍守禮、熊傳紅和魯海彬分別執教的《我和祖父的園子》《槐鄉五月》《音樂之都維也納》三節課,并進行了點評和講座。三節課給我總的印象是“以學定教”“兼收并蓄”“精講巧練”“設計新穎”。
侍校長的課上得高端大氣,直奔重點,精講點撥,學生在一次次有梯度的朗讀訓練中,逐漸體悟出蕭紅眼中和心中園子的樣子,那種由外到內,追求“自由”的強烈意識躍然紙上。在文本內容教學過程中,侍校長更注重指導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寫的,比如教會學生認識側面描寫,賞析玩味十個“就”字的用法,把讀和寫有機結合起來,了無痕跡。
熊傳紅老師的課堂節奏緊湊,學習目標明確,當堂訓練高效。三年級學生正處于自學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如獨立識字和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的能力,自主概括段落大意和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等。熊老師緊緊抓住以上訓練重點,采取依據字理識字法,從段落中找中心句來概括段意以及通過板書整體把握課文的教學策略,帶著明確的教學目標指導學生先帶題自學,然后交流匯報學習成果,教師精講點撥,當堂訓練朗讀和生字描紅,教學任務完成高效。
魯主任的課堂設計別致,全課彰顯“以學定教”的生本思想。上課伊始,一段自我介紹和對學校的贊譽,初步訓練學生用總分結構說話的能力。板書課題后,學生質疑問難,指導學生帶著疑問(維也納為什么被成為音樂之都?)讀課文,同時圈出難寫的字和不宜理解的詞語。
學生的問題學生解決,接著理所當然地讓有問題的學生在黑板上寫出字詞,大家集思廣益來解決。值得稱頌的是魯老師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適度“退縮”,把查字典選義項的方法讓給學生通過讀文來掌握,這樣引導還散見在段落中心句的探尋上。
在課堂資源的生成和利用上,魯主任更能巧做文章。一位學生朗讀找到的第四小節中心句時,無意間把“幾乎”二字弄丟了,他相機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比較原句,結合課文內容來體會“幾乎”在表述上的精準作用,同時還強調諸如“幾乎”這樣準確描寫的詞語還有不少,結合課后練習三好好找找,細加體會。一個原本讀錯的口誤,老師竟能因勢利導地引向寫作方法上,足以體現教師把握課堂的能力。
工作室下村小活動開啟了新的研訓之旅,它必將對鄉村教師培訓工程的實施帶來深遠的影響和作用。
篇2:小學一年級語文老師培訓心得低年級識字教學思考
本次的培訓中,個人感覺,關注的點還是不錯的,都是教學中的核心問題,有:識字教學、口語交際、閱讀教學、作文教學等,另一方面還關注到了教學中的技術層面:白板、問卷星、云課堂、虛擬實驗、未來教室、命題設計等。其中我自己目前最關注的是識字教學,因為又開始接手一輪新的學生,拼音教學即將結束,馬上又要開始識字教學的起始,此問題是目前的教學現場問題,自己梳理了以往的經驗和問題。
還有教學要談這個問題,我們不妨用數學逆向思維的方法,采用思維導圖的展開形式,先來捋清楚以下的兩大問題:
1.識字教學的主要目標任務是什么?
在《課程標準》中,每個年段的階段目標中第一部分都是“識字與寫字”,能體現各個年段的具體目標和任務,并且也是很清晰地從只適合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體系下來展開陳述的。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三維目標之間各個年段是有所側重的,且體現了一個習慣能力培養的階段性和系列性的特點。
在10項課程總目標中,第6項是對識字教學專項總體目標的描述: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字。能正確工整的書寫漢字,并用有一定的速度。
2.低年級學生存在的識字障礙有哪些?
(1)識字拐杖
篇3:小學語文老師文本解讀培訓心得
**年7月3日--5日,參加了培育站為期三天的集中研訓。這三天,是思考著的三天;這三天,是反思著的三天;這三天,是頓悟的三天。教育生涯中有許多個三天,但這三天,無疑是收獲滿滿的三天。
這次研訓主體是“文本解讀”,雖然從教16年,一直在教學一線,每天都進行文本解讀,但直到參加此次研訓,才真正知道什么是“正宗”的“文本解讀”。“原來文本解讀有這么多學問!”這是我培訓后最大的感受。
一、先有文本解讀,后有課堂教學
為什么教師要進行文本解讀?因為先有文本解讀能力,后有課堂駕馭能力。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師說:“備課要備到字都站起來對話才行。”這句話對我的震撼很大,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偉大之處不在于她做驚天動地的大事,而在于她能將工作中最平常的小事做到最好。于漪老師為我們做了生動的示范,她將文本當做教學活動中的孩子,讓文本中的每一個字“站起來”,站起來還要“對話”,還要“研討”,這是多么鮮活的生命,原來文本是這么鮮活有生命力的生命存在。
我們再不能拿著課本、教材就去上課了,只有敬畏知識、敬畏課堂才談得上教育。課堂教學的前提一定是教師對文本進行了深刻的解讀,讀通、讀懂,才談上課堂教學。文本解讀,就是對課堂教學最大的敬畏。
二、先有言語審美,后有文本對話
語文教學,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審美訓練,使學生學會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提高自身思想文化修養,促進精神成長。所以運用語言文字的第一步就是學生要有言語審美的能力,知道什么樣的語言是美的語言,什么樣的文字是美的文字。這就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學不能只解讀教材,還要用審美的眼光去審視教材,讓教材煥發出美學的光輝。當然,這需要教師靜下心來,深入進去,與教材合二為一,物我兩忘。
在文本解讀中,教師要與文本、作者、編者做面對面對話,問一問:“您想要告訴我們什么?”“您最想表達的愿景是什么?”這樣不斷地追問,文本的生命才能被喚醒。
三、先有主題重點,后有文脈框架
每篇文章都有“題眼”,他像人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我們解讀文本一定要看看文章的眼睛,從眼睛這扇窗戶中看到文本內心所想,找到文本要著力表達的側重點。比如傳說類文章表達的側重點往往是傳說故事本身巨大的神秘魅力,傳說故事的動人之處就是我們要抓的側重點;再比如優美的詩歌、散文,文本中語言文字的美妙、精妙就是文章的側重點等等。
抓住了文本的主體與重點,才能進一步把握文章的脈絡與框架。從重點出發,解讀不同文本的結構層次安排、思路發展脈絡、段落邏輯層次。
四、先有情感基調,后有細節把握
每篇文章都有它的情感基調,教師在解讀文本時要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調,是歡快活潑的,還是濃重深厚的,亦或是溫情感人的?從整體把握情感基調才能進一步細細探究文本的細節表達。無論是文章中的修辭手法,還是細節描寫、詞語表達效果,都不能割裂文本單獨去分析,應該在文本整體的情感基調中分析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這樣的語文才是有審美視角的語文。
文本的審美解讀是聽了華校長的講座才有了清晰的認識,在此之前覺得自己的文本解讀真的是糊里糊涂,為教而教。“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這個道理孩子都懂,接下來,我將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實踐、反思、鉆研,讓教學研究從文本解讀開始,從課堂教學開始。
前行的路,有燈塔,我將不畏艱險,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