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業務學習筆記小學語文共生活力課堂教研活動心得
本學期中心小學開展小學語文“共生活力課堂”教學改革活動以來,我一直在踐行著課改精神,努力打造著充滿活力的課堂。每次集體備課教研活動,我們都傾耳聆聽,仔細揣摩所謂的“共生活力課堂”的內涵;活動后,我們認真閱讀反思課堂的探索思路,悉心領會活力新課堂的精神。11月19日上午,12月19日上午我們全體語文老師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共生活力課堂”課改匯報精品課的聽評課活動。每一個年級都安排了兩位老師上課,各年級老師分別到相應的年級班級聽課,我第一次執教了五年級上冊語文12課《伊索寓言》第二課時的教學,充分感受到活動的氣氛,老師們積極參加,認真地聽課記錄,評課時踴躍發言。中心小學羿丹老師的課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課堂上涌現出來了一位位的小老師,同學們之間互相點評、辯論,課堂氣氛活躍。課堂上,老師變成了一個引導者,他們在同學們辯論恰當時機加以適當的點撥和指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共生活力課堂”進行到現在已經進入到一個特殊的階段,因為相信,所以堅持。同學們在課堂上不僅收獲了知識,而且培養起了互助合作的品質,現在同學們之間交流的語言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變成了“我們組”。一個個小組長無論是從學習方面還是從品質砥礪方面都獲得的提高。他們懂得了謙讓、寬容,懂得了互助、共贏,懂得了妥協、進取。某同學曾經寫到:“現在組里的這種局面,是我花了很大力氣才挽回的。”不要小看了一個個的小組,他們是整個班集體的一個個有機組成部分,因為理解所以寬容,他們他管理組員的同時,也理解了班干部、班主任,所以加強課堂中的自主合作交流是我們在語文課堂活力共生方面應該探索的問題。
“共生活力課堂”使學生更加自信。剛接手望東小學五(1)班時,班級12名女生大多是內向、不善言辭的小姑娘。有一個孩子叫翟舒婷,平時跟老師說話時都是低著頭,剛一開口,臉就紅了一大截,但是她的學習習慣很好,樂于助人,于是同學們推薦她當二組的小組長。有一次,我在課堂上抽查背課文,他們組長是我首選的對象,不巧,她那次沒有背下來。第二天的課前,我早早地來到教室,走到她的身旁,拍拍她的肩膀:“來,你來背!”她便開始背起來了,我示意她站起來背,她立刻站了起來,并且大大方方地說:“老師,對不起!”。現在的她與老師對話自如,絲毫沒有了曾經的靦腆和內向,我想這跟活力課堂上對她的訓練有很大的關系。因為她是組長,有許多展示得機會,有很多組織組員交流的機會,這使她一改以往的內向,變成現在的信心陽光女孩。
“共生活力課堂”真正做到了尊重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品味成功的喜悅。我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了分層教學,即經常讓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一些很淺顯的、在書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問題,做一些簡單的練習作業,如果答對了、做對了或者答對了、做對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揚,表揚他進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訓練難度,提高訓練要求,讓學習困難生在不斷的訓練中獲取點滴的長進,體驗成功的快樂。孩子們在作文中曾經寫到“今天的語文課上,我對于老師的提問全部都答對了,我感到很開心,我覺得我能夠學的更好。”“今天老師講的我全部都聽懂了,我感到很開心。”
總之,“共生活力課堂”使語文課堂充滿活力,把它變成學生樂于學習的場所,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他們的個性在課堂上飛揚。
篇2:語文評優課觀摩活動心得:大豐
語文評優課觀摩活動心得:大豐
這次去大豐,是緣于20**年省語文評優課的觀摩活動。我想,之所以選擇在這個城市,可能與它的名稱有極大關系,而此次學習的收獲也的確稱得上“大豐”二字。
拿到會務手冊,趕忙看了上課課表,居然發現14節課中文言文教學和詩歌教學占了9節課,這些選手不約而同的選擇,就代表著近階段語文教學的研究方向。這也是我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內容,感慨之余就更加用心去聽。
感悟一:姜,還是老的辣
我發現,這次賽課的前幾名,大多是富有教學經驗的老師,他們的年紀在40歲左右。以徐州高級中學初中部的曹蕾老師和鎮江新區大港中學的張舉老師為代表,他們兩位都上的文言文,一個上《滿井游記》,一個上《黔之驢》,一位女教師,一位男教師,他們大氣淡定,干脆利落,善于傾聽引導,富有教學機智,所以,課堂上流淌著綿綿的情思,課堂上充滿著智慧的火花,課堂上滿載著歡聲笑語,置身其中,我們可以觸摸到課堂的生命和溫度,這才是真正值得我們憧憬的。在羨慕之余,我想,他們一路走來的教學經驗就是“財富”,不禁一番寒徹骨,哪來梅花撲鼻香。沒有深厚的積淀,沒有豐富的積累,是不會有今天的成績。
感悟二:文,還是要多讀
語文課,還是以“朗讀體悟”為主。“語文”二字,有語言文字、語言文章、語言文學、語言文化之說,自然是讀讀、品品、悟悟、再讀讀(或再讀讀寫寫)。語文課特別忌諱肢解文本,瑣碎分析,這樣的課割斷了文脈和文氣,沒有情感,沒有溫度,讓人味同嚼蠟,想要逃離。
如:《滇緬公路》、《漁家傲》、《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飲酒》、《秋天》這5節課都是詩歌教學,教師都進行了示范朗讀。一節課只有40分鐘,無錫江南中學的傅立力老師上《滇緬公路》時一開始就自己示范朗讀了15分鐘,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往日的崢嶸歲月。沭陽如東實驗學校的嚴建國老師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除了自己的示范朗讀,一節課讓學生讀了14次,學生在多次的朗讀中,感悟一次比一次加深,朗讀一次比一次精彩。
南京第二外國語學校的韋葉標老師上《秋天》時,他的提問特別能帶動學生思考,如“你的某個句子讀得很有特色,為什么這樣處理呢?為什么這里重讀了呢?或者,要怎么讀出感情呢?有些詞需要強調,強調有重讀強調,也有輕讀強調,大家看看哪些詞要重讀,哪些要輕讀。”他就是通過朗讀帶著學生去理解詩意,去揣摩情感。
鎮江的張舉老師上《黔之驢》摒棄了一般文言文字詞句的教學,而是直接讓學生有情有景繪聲繪色地用講故事的語氣讀課文,學生朗讀時,教師點撥引導的過程中就巧妙地解決了字詞句的理解,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讀得有聲有色,有情有境,這就是這節課的成功之處。
因此,教師要根據每一篇文章的特質設計創造性的朗讀,如自由朗讀、跟讀學讀、分角色朗讀、表演性朗讀、體驗性朗讀、個性化朗讀等,引導學生讀出層次,讀出感受,讀出語氣,讀出變化,讀出情感。只有讀到位,才能真正理解文意,把握情感,引起共鳴。
感悟三:招,還是實點好
語文課,不必花招百出,還是實在點好。近幾年,語文課流行的教法是“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這就回歸了語文教學的本真。所謂“語文的方法”就是遵循語文學習規律的,以語言活動為主的,能夠服務于學生語文學習,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提高的方法。
韋葉標老師教學《秋天》就是運用想像、聯想的方法,讓學生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繪出畫面美,這就是找到了適當的欣賞詩歌的方法。泰州二中附屬初中的錢蓉蓉老師教學《給我的孩子們》,要求學生找出文中反復表達作者情感的詞語:憧憬和悲哀。于是,錢老師整節課就圍繞著“憧憬”和“悲哀”這兩個關鍵詞展開了對文本的研讀,讓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讀。
好的語文課不需要花哨的形式,在于“實實在在”,但是“實在”并不意味著簡單,“實在”中蘊含著匠心獨特的設計,一切都如行云流水般自然,這是很見教師功底的。
感悟四:意,還是留點好
上評優課,還拖課,也不是怪事,因為一節課只有40分鐘,老師講不完,就只好往后拖了,而評委們似乎也默認了,沒有提出異議。但是,張舉老師(教學《黔之驢》)的做法卻讓我頗為欣賞。張老師讓學生討論作者的寫作意圖,因為老師還沒來得及出示寫作背景,所以沒有一個學生能答對,這時下課鈴聲就響了,學生探討的興致正濃,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睛都盯著張老師,期待老師能揭示正確答案,但是,張老師做了這樣一番引導:“這篇文章就只為這一頭驢嗎?肯定不是,它還有深意,我想把這個作為作業留給你們,你們上網去查一查,結合柳宗元的經歷和仕途看一看,它的深意是什么?”不可否認,教師這樣做體現了他的教學機智,但是,我想語文課,就是要讓學生帶著疑問走進課堂,帶著思考走出課堂,課堂不妨留點空間,留點思考,讓學生自己去琢磨,去品味,去感悟,這才是真實的語文課,這才是好的語文課,有時,什么都講反而失去了“真味”,留白可能更具“魅力”。
這次觀摩學習,留給我更多的是思考,雖然在語文教學上我還猶顯稚嫩,但如何在“嘗試”中提升自我,這是我前行的方向。雖路漫漫,但堅定不已。
篇3:小學語文教研活動心得高效教研助推教學質量再上新臺階
**年的2月22日,中年級語文教材教法分析教研活動在二七區人和路小學如期舉行。楊紅艷教研員以《談學段教育聊文本解讀》為主題,用具體的實例、圖表,做了一場精彩講座,使我們參會的老師受益良多。
首先,楊老師對上學期的《四年級學業質量分析報告》做了回顧與總結,從命題情況、命題意圖,錯題分析等方面向老師們進行指導,分析得失,用“數據、理性、客觀”來評價上學期的學業分析報告,讓老師知道了如何撰寫報告,如何更嚴謹地對學生進行學業質量分析。
接著,楊老師十分耐心地為老師們提出了今后工作中的一些教學建議。
識字寫字方面:提出讓學生們學會預習,用硬筆書寫正楷字,可以采用小組檢查的方式進行。
閱讀教學方面:教學中,要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達到初步把握課文主旨,體會情感。
習作方面:提醒老師們指導學生要擴大閱讀,要創造機會讓學生多練筆,加強審題能力的訓練,多練習就會促使學生寫作有一定的提高。對于習作評語,楊老師做了重點指導,她告訴老師們盡量在學生的習作中找出3個優點,給出1個建議,要以課標要求為基礎,激勵學生習作興趣,不要用專業術語來評價學生的習作,評語要讓學生看得懂。習作中出現的錯別字一定要讓學生改,不要老師替代。
對于此次教研活動,楊老師高效、認真、細致、耐心的講解,讓我更加明確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更加懂得作為一名教師所肩負的責任,不僅要教好書,更要育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