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長六中上學期地理組教研總結
沙長六中上學期地理組教研總結
地理教研組共8人,其中高中組4人,初中組4人。這學期我們在學校教研室,教務處的領導下,在全體地理老師的支持下我們圓滿地完成了本學期制定的計劃。具體體現如下:
1.教師主動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給自己加壓,努力撰寫教學反思和教育教學論文,探索適應學生的教學手段,有學生主體意識,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養成意識和公平競爭意識,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時代要求。
2、配合學校進行校級課題研究,8個老師都參與到《生活化的地理課堂研究》課題研究,資料收集、撰寫論文。6月課題結題。
3、堅持用課件上課,提高課堂效率。地理課需使用大量地圖和素材,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備課組四人基本上將每節課都做成課件,并及時交流使用,很受學生歡迎。
4、每一位老師、每一周都要把這一周上課的課后感進行討論。每一位老師本學期聽課15節以上。
5、5月中下旬高二年級對通過學業水平考試有難度的學生進行補弱研究,學業水平考試及格率100%,高三高考文綜也取得好成績,初二中考合格率達到學校要求。
以上就是我們地理教研組20**年上學期的主要工作,在工作中還有一些問題,爭取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斷地完善,力爭使地理備課組的工作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篇2:地理組新課標下的地理教學反思
地理組新課標下的地理教學反思
傳統的地理教學中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依賴性很強,這就需要教師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知識,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有一定成就感,激發學習的興趣。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動條件下形成的,沒有教師主體的自我實踐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增強,往往只是簡單的重復或沿襲,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師應進行新課程理念的系統學習,積極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在較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并以此指導教學實踐。
在進行地理教學實踐時,有時會發覺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差異,課后細細分析一下,原因在于進行教學設計時忽視了對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因而也就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發揮出所預想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合適,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誤差,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具有獨特的優勢。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多方面的知識,更能激起學生質疑,想象和創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就不僅能發展學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養成學生勇于創新的品格。
新課標下的地理教學反思
傳統的地理教學中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依賴性很強,這就需要教師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知識,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有一定成就感,激發學習的興趣。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動條件下形成的,沒有教師主體的自我實踐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增強,往往只是簡單的重復或沿襲,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師應進行新課程理念的系統學習,積極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在較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并以此指導教學實踐。
在進行地理教學實踐時,有時會發覺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差異,課后細細分析一下,原因在于進行教學設計時忽視了對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因而也就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發揮出所預想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合適,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誤差,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具有獨特的優勢。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多方面的知識,更能激起學生質疑,想象和創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就不僅能發展學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養成學生勇于創新的品格。
篇3:地理組高效課堂經驗交流發言稿:和諧吹出高效風
地理組高效課堂經驗交流發言稿:和諧吹出高效風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發言的題目是《和諧吹出高效風》。
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一、營造課堂的情感氛圍,讓“師與生”和諧起來
人非草木,誰能無情?地理教學也是一樣,情感氛圍的塑造,是高效課堂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它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輕松愉快的教學情境。我深深懂得,只有好心情,才有好氣氛。所以哪怕自己心情多么糟糕,在課堂上,我都會盡量輕松起來,盡情保持微笑,讓微笑成為課堂的主旋律,從而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情境。如目前高二20班有一位學生陳僚,特點,不愛學習,管不住自己,上課總愛拉邪風,故意制造聲響,干擾課堂秩序,但我發現他的本質不壞,聽其他老師說,當著全班同學大發雷霆批評他,挖苦他,他只是暫時收斂,下次還是一個樣,所以當他在課堂內暴露以上問題時,我采取的做法是冷處理,微笑著不經意的走到他的身邊,輕輕敲下他的課桌,繼續上課,然后找合適的時機和他交流思想,當他有了一點點進步時,我會很巧妙的表揚他,經過反復多次后,現在他課堂上安靜了很多,也能認真做筆記了。所以,作為科任教師的我,現在無論教室的狀況有多么不令人滿意,我也不會輕泄一時的煩惱,因為這樣會使整節課陷入不和諧狀態。我深深感到課堂上師生的和諧,有利于后進生慢慢改變不良的學習習慣,從而給全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全班成績整體提高。二是幽默風趣的教學表達。幽默風趣是一種智慧,它常常給人帶來歡樂,并給人以啟迪。面對學生的差錯,幽默風趣地糾錯,更能讓學生印象深刻。如:在學習地球自轉和公轉時,兩個學生思想開了小差,低聲在下面討論:“楊利偉真厲害,圍繞著地球已經飛了14圈......”,我緊接著說:“這有什么了不起,看我,已經圍繞著太陽飛了30多圈了。”學生愕然,接著大笑起來。通過這樣的幽默,既輕松解決課堂小插曲,又讓學生記住了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聯系。以下語句也可用于地理教學,這些幽默夸張的表達猶如“味精”,使學生回味無窮,也使師生關系更加和諧了。
二、營造課堂的質疑氛圍,讓“問與思”和諧起來
有一句教育名言說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學生把在學校所學的東西都忘記以后剩下的東西。”我想,我們每一位教師在上完一堂課后,該問問自己:當學生把這堂課所學的知識點忘記以后,還剩下些什么?十年,幾十年以后,當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全忘掉以后,我們給他們留下些什么?我們的教育,能否給孩子們留下正確的思維方式,留下解決問題的能力,留下他們真正需要的種種。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盡量打開學生思路,讓課堂充滿質疑的生命力。
案例:《大氣的受熱過程》視頻展示《闖關東》中朱開山對其大兒子說:“最近兩天就要降溫,地里的作物恐怕得凍壞,得抓緊時間備足柴草,天一傍黑,你就去點上火,熏一熏......”。
利用朱開山對其大兒子的話,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要點上火,熏一熏?”“點火熏煙就能防凍嗎?”“防凍的原理是什么?
引導學生通過思考,討論,交流等方法釋疑,這樣,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引向最終目標(大氣的保溫作用的原理),實現了問與思的和諧。
又如練習中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個問題:“我國北方沙塵天氣為何春季較冬季更多?”,學生大都只寫“多大風天氣”。若仔細分析題目,會發現是一個比較題。引導學生質疑:“春季多大風,難道冬季就不多嗎?那么冬季多大風,沙塵天氣為何又沒有春季嚴重?”由此通過質疑構建以下答題模式。
通過這些年的教學,我發現在課堂中教師有意講錯知識點,有不少好處,特別是能培養學生主動質疑的能力,所以我在教學中偶爾有意講錯,讓學生發現問題。
案例:下圖所示的平原地區在20世紀60年代頻發沙塵暴。因沙塵中含有較多的鹽塵,該地區的沙塵暴被稱為“白風暴”。讀下圖,完成下列要求。
(1)20世紀50年代,在L湖沿岸地區大規模墾荒,這對土地產生哪些影響?
答案:該地區氣候干旱,墾荒會使地表疏松,導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土地退化)。
通過質疑,讓學生感覺學習是講理的心智活動而不是硬“灌”,輕易就達到了問與思的和諧,這樣,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要學,學習的效果比較好。
三、營造課堂的體驗氛圍,讓“悟與答”和諧起來
智慧在感悟中生成,和諧在體驗中產生。我以工業化和城市化--以珠三角來談談怎樣營造體驗氛圍的:
案例1:工業化和城市化--以珠三角為例
將全班分為五組,每個小組扮演不同的團隊---市政府領導,僑胞投資客,外國投資客,外來民工和當地市民,通過角色體驗,讓學生體會當時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不同群體的所思所為,從而更加深刻的領悟到不同群體在經濟發展中的責任和作用,通過這種換位思考,也就能輕松的完成以下問題,通過體驗,也就實現“悟與答”的和諧,從而真正體會生活就是地理,地理就是生活的道理。
通過這些年來的教學實踐與反思,讓我深刻的感悟到節約、高效不僅僅是經濟領域的概念,教學同樣需要。本人在地理教學中,深感許多教學環節沒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還有很多,但是,創設和諧的地理課堂,是我的追求。
我的發言完了,謝謝大家!